九上科学期中选择填空专项复习(三)(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上科学期中选择填空专项复习(三)(含解析)

资源简介

九上科学期中选择填空专项复习(三)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如图所示为X、Y、Z三种液体的近似pH,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X一定是酸溶液 B.Y一定是水
C.Z可能是碳酸钠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可使Z变蓝
2.吴子熊玻璃艺术馆位于浙江台州,是我国第一家玻璃雕刻艺术馆,其玻璃(主要成分是SiO2)工艺品栩栩如生,如图是一块雕刻了精美图案的玻璃,小铭对它的制作过程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玻璃雕刻过程中用到的是氢氟酸,发生的反应为,该反应的类型是(  )
A.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3.下列各组中,物质的俗称、名称、化学式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
A.干冰、冰、H2O
B.纯碱、碳酸钠、Na2CO3
C.生石灰、氢氧化钙、Ca(OH)2
D.小苏打、氢氧化钠、NaOH
4.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其化学式为CsOH,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CsOH溶液能与CO2反应 B.CsOH在水中能电离出Cs+、OH-
C.CsOH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D.CsOH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盐的化学式为CsSO4
5.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和2023年杭州亚运会“薪火”火炬的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和燃料如表所示。下列有关火炬的说法正确的是(  )
火炬名称 “祥云”火炬 “飞扬”火炬 “薪火”火炬
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 铝合金 碳纤维复合材料 铝合金和可回收生物质材料
燃料 丙烷(C3H8) 氢气(H2) 甲醇
A.丙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3∶8
B.铝合金属于化合物
C.甲醇是一种氧化物,其中氧元素的含量为50%
D.“飞扬”火炬燃烧产物比“祥云”火炬燃烧产物更环保
6.科学家研究发现,某地区重霾污染期间,颗粒物中硫酸盐含量迅速升高。硫酸盐形成的过程中,有一步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甲是氧化剂
C.物质乙由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丙遇到空气中的水会生成硫酸
7.出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志,所用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
A O2 N2 通过灼热的铜网
B KCl固体 MnO2固体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Na2CO3 NaHCO3 加热
D 稀盐酸 稀硫酸 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8.两烧杯中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现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都为m的金属Zn和Fe,生成氢气的质量随加入金属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Zn的活动性比Fe强
B.当时,放入Zn的烧杯中盐酸过量
C.当时,两烧杯中溶液的质量相等
D.当时,两烧杯中剩余的金属质量
9.现有铁粉、二氧化锰、硫酸钡和大理石四种物质,为了区分它们,小科参照二歧分类检索表制作了一个物质检索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1a只含一种物质……2 1b含有多种物质……甲 2a只含一种元素……乙 2b含有多种元素……3 3a……▲…丙
A.甲表示的是大理石 B.乙表示的是铁粉
C.图中“▲”应该填写为“黑色固体” D.也可根据是否含有氧元素对丙和丁分类
10.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铜、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检验其中的成分,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  )
A.氯化钠、碳酸钠 B.氯化钠、硫酸铜
C.碳酸钠、硫酸钠 D.氯化钠、硫酸钠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现有烧碱、甲烷、食盐、白醋、熟石灰。请选择合适的物质作答:
(1)可作燃料的是 。
(2)腌制腊肉和咸菜需要用到的是 。
(3)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4)清除热水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为Ca2CO3)可以用 。
12.小杭测得生活中一些液体的pH如下表:
液体 雨水 食盐水 厨房清洁剂 洁厕灵
pH 6.5 7 11.8 2
(1)上述液体中,呈中性的是 (写名称,下同),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的是 。
(2)正常雨水的pH约为6.5而不是7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用pH试纸测定雨水的酸碱度时,具体操作方法是 。
13.小南为验证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分别将铁、氢氧化钠、氧化铜和氯化钡等固体药品加入四支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
(1)图为加入某种固体物质后,溶液中主要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的示意图(不考虑离子的大小关系),其中“”表示 ,“”表示 (填符号);
(2)加入的固体物质可能是______(填字母)。
A.铁 B.氢氧化钠 C.氧化铜 D.氯化钡
14.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产生,因而无法判断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我们可以用以下的思维模型(如图甲)进行分析实验。
(1)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再向其中滴加CaCl2,观察到有沉淀产生,则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该方案对应上述思维模型中思路 (填数字)。
(2)如图乙所示方案,两个集气瓶中装有等量二氧化碳,分别用注射器向左右两侧的集气瓶内注入等量NaOH溶液和水,如出现 现象,则可以证明NaOH和CO2发生反应。
(3)某同学提出图甲的模型可以增加一个思路③: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有同学不同意,因为有些物质的溶解也会放热,例如: 。
15.《天工开物》中记载古人挖煤时的情景“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指挖煤时发现一种“毒气”(现俗称瓦斯)。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含少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
(1)甲烷()属于化合物中的 (填写物质类别)。
(2)在现代,人们用氢氧化钠来吸收“毒气”中的硫化氢气体:,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写基本反应类型)。
(3)近期科学家们探索出一种新型制备甲烷的方法,反应微观模型如下:
在该反应中,和的个数比为 。
16.如图为铁钉的一系列变化,据图回答问题。
(1)①中使铁钉变红的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③中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如果用a、b、c分别代表光亮铁钉、无锈铁钉、红色铁钉,则它们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用字母表示) 。
17.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结束后,他们把A、B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乙图烧杯中,充分混合后观察到有红褐色絮状沉淀生成,溶液呈黄色。
(1)图甲中A试管充分反应后,有剩余的反应物为 ,B试管反应用途 。
(2)通过以上现象能确定烧杯中溶液含有的溶质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九上科学期中选择填空专项复习(三)》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D D D C B D A
1.C
【详解】A、X的pH为3,小于7,呈酸性,但不一定是酸溶液,例如可能是硫酸氢钠溶液,故说法错误;
B、Y的pH为7,所以呈中性,但呈中性的溶液不一定是水,如氯化钠的溶液也是中性的,故说法错误;
C、Z的pH为10,大于7,呈碱性,而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故说法正确;
D、Z的pH为10,大于7,呈碱性,因此Z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说法错误。
故选C。
2.D
【详解】根据可知,此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D。
3.B
【详解】A.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O2,固态的水称作冰,故错误;
B.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2CO3,故正确;
C.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故错误;
D.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HCO3,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故错误。
故选B。
4.D
【详解】A、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根据碱的通性可知,CsOH与CO2反应生成Cs2CO3和H2O,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CsOH═Cs++OH-,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其水溶液呈碱性,所以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后溶液呈红色,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根据化学式CsOH可知,Cs在化合物中显+1价,CsOH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盐是硫酸铯,硫酸根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为堆零,硫酸铯的化学式为Cs2SO4,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详解】A、丙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2×3)∶(1×8)=9∶2,故A错误;
B、铝合金属于混合物,不属于化合物,故B错误;
C、甲醇中含有碳、氢、氧3种元素,不是氧化物,属于一种有机物,其中氧元素的含量为×100%=50%,故C错误;
D、“飞扬”火炬燃烧产物是水,比“祥云”火炬燃烧产物更环保,故D正确。
故选D。
6.D
【详解】A、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反应物中的两种物质均为化合物,因此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A说法错误;
B、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反应三氧化硫和一氧化氮,在该反应中,二氧化硫得到氧生成三氧化硫,因此甲是还原剂,故B说法错误;
C、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物质乙是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是由二氧化氮分子构成的,1个二氧化氮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故C说法错误;
D、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物质丙是三氧化硫,三氧化硫遇到空气中的水会生成硫酸,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7.C
【分析】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二是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详解】A. 通过灼热的铜网,氮气不能与灼热的铜网反应,氧气能与灼热的铜网反应,所以最终得到的是氮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KCl固体易溶于水,MnO2固体难溶于水,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的是MnO2固体和KCl溶液,不能得到KCl固体,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NaHCO3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水、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去了,得到Na2CO3,此选项符合题意;
D. 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稀硫酸与Ba(NO3)2溶液发生反应:H2SO4+Ba(NO3)2=BaSO4↓+2HNO3,引入了HNO3,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 Zn + 2HCl = ZnCl2 + H2↑、Fe + 2HCl = FeCl2 + H2↑可知,每65份质量锌与73份质量HCl能生成2份质量氢气,每56份质量铁与73份质量的HCl能生成2份质量氢气,两烧杯中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现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都为m的金属Zn和Fe,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说明金属Zn和Fe过量。
【详解】A、该图像可以比较加入金属的质量与产生氢气的质量大小关系,但无法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错误;
B、根据图示可知,当时,随着金属加入不断产生氢气,Zn完全反应,放入Zn的烧杯中盐酸过量,正确;
C、当时,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消耗的锌质量大于铁,溶液的质量=盐酸质量+金属质量-氢气质量,两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不相等,错误;
D、当时,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根据分析可知,消耗的锌质量大于铁,两烧杯中剩余的金属质量Zn故选B。
9.D
【分析】现有铁粉、二氧化锰、硫酸钡和大理石四种物质。甲含有多种物质,则甲是大理石;乙只含有一种元素,则乙是铁粉;丁是白色固体,则丁是硫酸钡,剩下的丙是二氧化锰。
【详解】A、甲含有多种物质,则甲是大理石,故选项说法正确;
B、乙只含有一种元素,则乙是铁粉,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丙是二氧化锰,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则图中“▲”应该填写为“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丙是二氧化锰,丁是硫酸钡,二氧化锰和硫酸钡中都含有氧元素,不能根据是否含有氧元素对丙和丁分类,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0.A
【详解】取白色粉末加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因为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所以白色粉末中一定没有硫酸铜;
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钠与硝酸钡反应会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硫酸钠与硝酸钡反应会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所以白色粉末中可能有碳酸钠和硫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向白色沉淀中加入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碳酸钡能与稀硝酸反应,沉淀溶解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而硫酸钡不与稀硝酸反应。这说明白色沉淀只有碳酸钡,没有硫酸钡,所以白色粉末中一定有碳酸钠,没有硫酸钠;
在无色溶液中加入AgNO3并加入稀HNO3有白色沉淀,氯离子能与银离子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在实验中没有引入含氯离子的物质,说明含有原物质Cl- ,即含有氯化钠。
综上白色粉末中一定有氯化钠、碳酸钠。
故选A。
11.(1)甲烷
(2)食盐
(3)熟石灰
(4)白醋
【详解】(1)甲烷(化学式CH4)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具有可燃性,燃烧时释放大量热能,常用于家庭燃气灶、取暖等,符合燃料的定义,其他物质(如烧碱、食盐等)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燃料,故填写:甲烷。
(2)食盐(化学名氯化钠,NaCl)能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食品保质期,是腌制食品(如腊肉、咸菜)的常用原料,其他物质(如白醋可能用于泡菜,但题目强调“腌制”,食盐更典型;甲烷、烧碱等不适合食品处理),故填写:食盐。
(3)熟石灰(化学名氢氧化钙,Ca(OH)2)呈碱性,能与酸性土壤中的氢离子反应,中和土壤酸性,常用于农业改良。烧碱(NaOH)虽也呈碱性,但腐蚀性强,易破坏土壤结构,不常用;其他物质(如甲烷、食盐等)无此作用,故填写:熟石灰。
(4)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白醋(主要成分为醋酸,CH3COOH)呈酸性,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二氧化碳,从而溶解水垢,是家庭清洁的常用方法,其他物质(如烧碱、熟石灰呈碱性,可能加剧水垢,食盐、甲烷无效),故填写:白醋。
12.(1) 食盐水 厨房清洗剂
(2)CO2+H2O=H2CO3
(3)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雨水,滴到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被测雨水的pH值
【详解】(1)pH=7,溶液呈中性,上述液体中,呈中性的是食盐水;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的溶液应是碱性溶液,pH>7, 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的是是厨房清洁剂;
(2)正常空气的成分中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显酸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3)用pH试纸测定雨水的酸碱度时,具体操作方法是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雨水,滴到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被测雨水的pH值。
13.(1) H+
(2)AC
【详解】(1)
加入固体之前,溶液中只有稀硫酸,氢离子、硫酸根离子的个数比是2:1,“”表示的是氢离子,离子符号为H+;“”表示硫酸根离子,离子符号为:;加入固体后溶液中的微粒种类变成了三种,且硫酸根离子的个数不变,氢离子的个数减小,且引入的离子个数为1;
(2)A、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氢离子个数减少,溶液中主要离子是硫酸根离子和亚铁离子,引入1个亚铁离子,正确;
B、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氢离子个数减少,溶液中主要离子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引入2个钠离子,错误;
C、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氢离子个数减少,溶液中主要离子硫酸根离子和铜离子,引入1个铜离子,正确;
D、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后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减少,错误。
故选AC。
14.(1)②
(2)U型管内的液体左端上升,右端下降
(3)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
【详解】(1)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再向其中滴加CaCl2,观察到有沉淀产生,则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是验证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方案对应上述思维模型中思路②。
(2)如图乙所示方案,两个集气瓶中装有等量二氧化碳,分别用注射器向左右两侧的集气瓶内注入等量NaOH溶液和水,如出现U型管内的液体左端上升,右端下降现象,说明左边集气瓶内的二氧化碳减少的多,则可以证明NaOH和CO2发生反应。
(3)某同学提出图甲的模型可以增加一个思路③: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有同学不同意,因为有些物质的溶解也会放热,例如: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
15.(1)有机物
(2)复分解
(3)1:4
【详解】(1)甲烷()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2)根据可知,此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
(3)
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纳米镍催化作用下生成甲烷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在该反应中,和的个数比为1:4。
16.(1)置换反应
(2)Fe2O3+6HCl═2FeCl3+3H2O
(3)c>a>b
【详解】(1)①中加入蓝色溶液使铁钉变红发生的化学反应可以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
(3)a、b、c分别代表光亮铁钉、无锈铁钉、红色铁钉,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和盐酸反应,部分铁元素以氯化铁的形式溶解到溶液中了,使剩下的铁质量减轻,
a>b;铁钉中加入蓝色溶液形成红色铁钉,发生的化学反应可以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每56份质量的铁生成64份质量的铜,反应生成的铜覆盖在铁钉表面,质量变大,则c>a;则它们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a>b。
17.(1) 氢氧化钠/NaOH 稀盐酸除铁锈
(2)氯化钠和氯化铁
【详解】(1)A试管中,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试管中,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充分混合后观察到有红褐色絮状沉淀生成,而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絮状沉淀和氯化钠,则说明A试管中氢氧化钠过量;
铁锈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则B试管的反应可用于稀盐酸除铁锈。
(2)充分反应后溶液呈黄色,而氯化铁溶液呈黄色,结合前面分析可知,烧杯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