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油田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油田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1986年长治市博物馆在潞州区小神村发现了一处文化遗址。根据出土遗物的特点,学者认为接近晋南陶寺类型的龙山文化特征,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该是该遗址出土了( )
A.燧石石器 B.彩陶残片 C.黑陶 D.青铜器
2.秦朝完成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以吏为师,以法为教”。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A.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 B.奠定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潜在隐患 D.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3.汉代从维护皇帝集权、防止诸侯生乱出发,保留了秦代的郡县制;同时,吸取秦朝因取消封国失去藩屏而迅速覆亡的教训,恢复、改良了分封制,通过扩大封国数量、缩小封国规模、削弱封国实力的方法,使“国”实际上变成了“郡”。这体现出汉代( )
A.抛弃了秦朝制度的不利因素 B.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治理策略
C.调整了地方行政的管理层级 D.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制度基础
4.东汉《越绝书》记载:伍子胥在笞平王墓后留楚不去,却在见渔者之子后而还兵,因渔者往日曾搭救过他,作文者评论此事说“无往不复,何德不报”。东汉《吴越春秋》云:“尧崩,禹服三年之丧,如丧考妣,昼哭夜泣,气不属声。”这些事件( )
A.说明东汉文学的繁荣 B.凸显东汉以孝治国理念
C.渗透了儒家伦理观念 D.表明政府重视吴越发展
5.安徽淮南的武王墩大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楚国墓葬。考古发现揭示,该墓葬以青铜鼎为核心,构成了九鼎八簋八簠(fǔ)、七鼎六豆六敦、三件镬(huò)鼎、三件箍口鼎的基础鼎制组合。这一组合与战国晚期楚国王陵的独特礼制相契合,反映了当时( )
A.宗法分封制的消亡及其后果 B.青铜冶炼技术得到一定发展
C.社会转型助推楚国礼制形成 D.礼乐制崩坏与权力结构重构
6.春秋战国时期,“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的社会现实,使许多人开始“离制而背本”,打破了原来“四民不杂处”“不知迁业”“安其俗,乐其业”的状况。据此可知( )
A.重商政策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B.商业繁荣阻碍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C.经济发展推动重商政策的实施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民众择业观念
7.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西北少数民族陆续入主中原,内迁……胡床、椅子,方凳、墩等高型坐具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与中原家具相融合,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渐高型家具……人们的坐姿也变得比较随意,蜷腿坐,盘腿坐等大量出现。材料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 )
A.南北实现统一 B.君主专制加强 C.民族间的交融 D.经济快速发展
8.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史列传往往是由一个家族的人物为主,并配合家族内其他成员的附传组合而成,后来演变为许多家族为单位的专门传记,如《陈郡谢录》《琅琊王录》等。这反映了( )
A.士族势力的强大 B.史书体例的变化
C.道德伦理的强化 D.南北文化的交融
9.唐后期,河朔藩镇对中央政府的宣索要求做出积极回应,履行一定的进奉义务。进奉虽然会削弱自身的经济实力,但能获得中央的“官爵威命”。中央政府以此来体现其统治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讲,“宣索”和“进奉”( )
A.维系了唐朝统治 B.强化了朝贡体系
C.激化了社会矛盾 D.加剧了藩镇割据
10.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棉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材料所述赋役制度( )
A.分夏秋两季征收 B.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负担
C.有利于农业生产顺利开展 D.极大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1.唐初,由中书省取旨拟定诏令,通过门下省审议核准。《新唐书·百官志一》载:“开元二十六年(738),始置翰林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通典·职官三》记载,唐代中后期枢密使(宦官充任)“承受表奏,出纳王命”,并可“贴黄”于诏书。这些情况反映出唐中后期( )
A.中枢机构权力逐渐转移 B.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
C.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加强 D.宦官专权得到制度保障
12.下表是关于南北朝到隋代的三则史料,根据下列史料可推知( )
史料内容 史料出处
史料一 (南朝宋)“江南之为国盛矣,良田美畴,连畛遍野” 《宋书》
史料二 “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百姓就食于洛阳,死者相枕于路”。隋文帝曾亲率臣民“东迁就食” 《隋书·食货志》
史料三 (隋初关中)“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新唐书》
A.经济重心已经移至南方 B.关中已经完全不宜建都
C.大运河修建具有必要性 D.“开皇之治”的虚假性
13.商周政体中,当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言论。这说明了( )
A.商周沿用部落民主的制度 B.商周君主拥有绝对权力
C.商周时期仍有原始民主遗风 D.商周政权由国人主导
14.《史记·陈涉世家》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但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却载:“水雨,除兴(免除本次征发)。”由此可知( )
A.占据所有史料才能发现历史真相 B.史料互证一定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C.新史料推动历史研究的动态发展 D.获取一手资料才能甄别史料真伪
15.汉武帝时期,封建王朝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达到盛世状态,出现了气势恢宏的“歌咏封建君主”的散体大赋。东汉中期以后,民生凋敝,汉赋逐渐专注于描写单一事物,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现实感,抒情小赋流行开来。这说明( )
A.政治大一统是汉赋出现的前提 B.统治者的好恶决定文学风格变化
C.汉赋演变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D.文学风格转变迎合政治统治需要
16.春秋时期,位于西北地区的姜戎氏“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但亦能赋《诗》以明其志;位于东南地区的吴国贵族亦自称“周之胄裔”“比与诸夏”“周于先王”。据此可知( )
A.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B.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C.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D.周边民族完全融入华夏族
二、材料题
17.【江南经济的开发】
材料一 东晋南朝时,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水利工程星罗棋布。农作物的种类增多,江南……此时有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在种植上与水稻交错进行,这就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在冶铸技术上,使用水排鼓风,采用灌钢法,类似近代的“渗碳”技术。造船技术在吴国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运输、作战的船舰很多,往来于东海、南海和内地河道的船只频繁,“大者载重万斛”。制瓷和造纸业也有很大进步。建康、江陵、成都、番禺、会稽、吴郡、都是著名的都市,建康“贡史商旅,方舟万记”。“草市”、“军市”、“夷市”星罗棋布,东晋南朝的商税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江南开发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源头活水,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子百家主张的共同目的,并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下表格所示
朝代 选官制度 选拔方式
汉朝 察举制 推荐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地方品评
隋唐 科举制 考试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交融,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摘编自2019年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根据材料,围绕“中华民族”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阐述清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C D D C A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C C C C
17.(1)a.农业方面:大量荒地开垦,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农业技术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亩产量增加。
b.手工业方面:手工业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等行业,在产量和质量上都有显著发展。
c.商业方面:商业交流频繁、商业流通范围扩大、出现著名的都市、商税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2)a.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b.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先进的技术、工具、经验。
c.南方社会相对安定,长期处于和平环境。
d.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18.(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士阶层崛起,私学出现。(其它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本共目的:构建新的社会秩序。(言之有理即可)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促进了社会转型;推动了各国改革);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19.(1)中国古代选官制发展趋势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成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②选官范围:由贵族垄断演变成“怀牒自荐”,趋向公开;③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演变成考试,趋向公平、公正;④选官权力:选官权力逐渐集中到中央政府。
(2)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大一统;打破了门阀士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以公开考试的形式,提供了公平公正的选拔机会;以才学为考试标准,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20.论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古代不断发展阐述: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一系列统一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奠定基础。汉武帝时期,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统一、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此时,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匈奴、西域等民族与中原的交流增多,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与汉族杂居共处。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如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等,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深度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这一时期,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在文化上兼收并蓄,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唐朝与吐蕃通过和亲等方式加强联系,如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增进了民族间的情感。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使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多元一体格局更加稳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各民族在文化、经济、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加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断发展,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了统一的伟大祖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