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期中试卷高一历史
一 、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共60分)
1.新华社2024年10月14日电:近日在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王级大墓,出土文物300余件。对此,中国社科院李新伟教授说:“王庄遗址既受到东方海岱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影响,也有来自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因素,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这表明,王庄文化( )
A. 继往开来,历史悠久 B. 博采众长,多元一体
C. 影响广泛,华夏领先 D. 独具特色,自成体系
2. 浙江良渚地区近年发现大量的古文明遗址,约五年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有水稻、蚕豆、花生、芝 麻等农作物,以及丝麻纺织物,墓葬遗址中有些墓地宏大精美,有些墓地狭小简陋。据此可知合理的推 断是 ( )
A. 良渚文化发展到了早期国家阶段 B. 良渚文化已经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C. 黄河流域文明并非中国文化的源头 D. 南方文化已经受到北方文明影响
3. 青铜礼器是周代贵族强化血亲观念的重要工具。研究发现,东周时,贵族为异姓铸造青铜礼器的现象较西周显著增多。这一研究结果可用于说明东周时期
A.青铜技术的进步 B.统治范围的扩大
C.天子权威的削弱 D.礼乐制度的崩溃
4. 周代分封制下诸侯和臣子的官室、车骑、礼仪等存在很大差别,这被称为“命数”。“命数”基本上 按爵位和职位区分,上公九命,三公为八命,侯伯、王之卿、子男、王之大夫分别为七命、五命和四命。 由此可见,周代的“命数”( )
A. 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 推动了早期国家组织的完善
C. 进一步强化了纲常伦理秩序 D. 凸显周代国家统治等级森严
5. 表中记载均出自《尚书 · 周书》,它体现的思想是( )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 ·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 ·梓材》
A. 家国一体 B. 皇权至上 C. 华夏认同 D. 以民为本
6. 在古书中,常常可以看到“爱士”、“养士”、“礼贤下士”、以及“士林”、“士流”、“士风” 等等以士为中心词的称呼和用语。西周春秋之士是贵族最低等级;战国之士是一个流动的社会阶层,凡有一德一艺者皆可称士。战国时期士阶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传统贵族的没落 B. 平民地位的上升
C. 学术文化的繁荣 D. 富国强兵的需要
7.“中国”一词原指周朝的施政范围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夏各政权,用于区分不同的人群以及华夏政权。 春秋时期,秦、楚不在“中国”之内,而战国时期,秦、楚、吴、越则逐渐被囊括在“中国”的范畴中。 这说明先秦时期( )
A. 周王室中央权威增强 B. 华夏认同观念出现
C.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D. 列国纷争趋于缓和
8. 先秦诸子虽“百家异说”,但其思想旨趣有相通之处。如表中的论述体现了( )
著作 相关论述
《孟子》 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吕氏春 秋》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
A. 统一趋势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B. 诸子思想完全统一
C. 思想文化统一导致政治一统 D. 集权制度得以完善
9. 在夏、商、西周三代,社会成员主要以“族”为单位进行划分,并且治理方式相对集中。然而,到了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变革,出现了将小乡、邑、聚合并设立为县,
并任命县令、县丞来管理的现象。这种变化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
A. 小农经济模式得到强化 B. 宗法制度遭受破坏
C. 贵族政治体系彻底终结 D. 集权制度成为潮流
10. 战国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秦统一后的“移风易俗”主要针对的是东方六国。 秦始皇企图用严厉的法令手段来匡饬异俗,实现文化上的大一统,由于秦“事皆决于法”“以法治俗” 走向了极端,风俗与政治形成了尖锐对立,激起原东方各国的反抗。这反映出( )
A. 移风易俗实现了秦朝文化上的大一统 B. 六国的反抗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C. 法家思想是秦国统一六国的理论指导 D. 区域文化冲突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11. 如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封 郡
释义 释义
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 土 为君主管理地方
A.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 实现了国家统一 D. 借鉴了西周地方管理
12. 云梦睡虎地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是研究秦朝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经济文化、医学等 方面的重要史料,其中《为吏之道》提到“为人君则怀,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 无官不治,无志不彻”。这表明( )
A. 秦朝治国理念与儒学有共通之处 B. 法儒两家的思想主张针锋相对
C. 儒学已逐渐成为秦朝的主流思想 D. 秦朝灭亡源于统治阶级的暴政
13. 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650万,而到汉武帝元光六年时(前129年)人口达到 3600万,仅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六十年之中就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 荣富庶的景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 郡国并行导致势力膨胀 B. 休养生息促进民户繁息
C. 铁犁牛耕的发明与推广 D. 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
14. 元封五年,武帝置十三部刺史,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并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 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据此可知,汉代刺史制度( )
A. 缘于王国叛乱日益严重 B. 反映中央官僚体制调整
C. 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体现刺史统揽地方大权
15. 秦汉时期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如下表。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 )
发行时间 名称 重量 币面文字 是否垄断发行
自秦延续 秦半两 半两 半两 否
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 四铢钱 四铢 半两 否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三铢钱 三铢 三铢 不准私铸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郡国五铢钱 五铢 五铢 由郡国垄断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赤侧五铢钱 五铢 五铢(带红色镶边) 由中央垄断
A.汉承秦制,但有损益 B.王国问题的日趋严重
C. 经济集权主义的发展 D. 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
16. 东汉晚期,规定婚姻之家不得为上下级官员。亲属若在同一地区或者同一机构为自者,必须将品级低者调往其他地区或者机构。甚至规定两州人士有婚姻者,其家人不得交互为官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完善考试选官制度 B. 瓦解宗法体系
C. 遏制王国势力膨胀 D. 加强中央集权
17. 鸠杖体现了汉朝政府对老人的优抚制度。考古发现不少汉墓中有执鸠杖老者的刻像(如图1所示),该现象反映了汉代
图1
A.民众对国家教化的认同 B.黄老之学对地方习俗的熏陶
C.政府对社会救济的重视 D.民间信仰对传统葬仪的渗透
18.下面两幅图为中原人民坐姿的变化。这体现了( )
汉石画像席地而坐 魏晋石画像垂足而坐
A. 儒家伦理的规范 B. 民族交融的影响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家族制度的强化
19. 如表可用于说明当时( )
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产业 经济发展情况
手工业 造纸业、炼钢业迅速发展:“三吴”地区成为青瓷主要产地
商业 内河和海外贸易得到发展,城市商品经济日渐繁荣
A. 劳作方式发生变化 B.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20. 北魏初年,朝仪典制,设官分职,多沿晋代旧制;经道武、明元诸帝渐进,至孝文帝时,不仅在服饰、语言、姓氏等方面实现全面汉化,还在教育体系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此外北魏还积极与南朝进行文化交流。这一系列举措( )
A. 打破了北方士族专权的局面 B. 使政权内部凝聚力持续增强
C. 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D. 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21.北魏孝文帝推行一系列改革,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迁居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河南洛阳为籍贯,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联姻通婚。这表明孝文帝意在( )
A.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开发
C.促进北方地区的统一 D.推动政治认同维护统治
22. 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此可知( )
A. 先进耕犁技术推广到边疆 B. 中原与边疆生产方式一致
C. 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明显 D.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23. 唐朝后期,由于藩镇势力膨胀,威胁到中央,皇帝开始大力提拔宦官,令其掌握禁军,对禁军将领 的任命愈发谨慎,从而使禁军的控制权发生变化。这实质上反映了( )
A. 宦官势力的崛起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藩镇割据的消除 D. 皇权专制的强化
24. 隋唐对前代的继承之处,是汉民族向南方迁移,同时从北方新来的诸民族不断涌入中原。北方民族带到中原来的还有接受波斯文化形成的希腊风伊朗文化和接受印度文化形成的中国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据此判断,隋唐时期( )
A. 兼容并包有利于文化发展 B. 中外交流增进了文明互鉴
C. 文化的整体风格积极健康 D. 中原文化向周边地区扩散
25. 安史之乱后,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镇大多依旧服从中央政府,向中央缴纳赋税。而河北一带的藩镇,在割据一方的同时,又尊奉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且仍“须借朝廷 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这表明当时唐朝( )
A. 藩镇实力壮大完全脱离朝廷 B. 藩镇难以立足
C. 中央对地方仍有一定影响力 D. 政府财赋增多
26. 史书记载,隋朝广置义仓,“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 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这可用于说明隋朝( )
A. 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B. 社会保障能力增强
C. 人口增长压力缓解 D. 城市规模空前扩大
27. 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A.艺术是现实的反映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28. 开元年间,唐玄宗以节度使牛仙客政绩突出拟提拔他为尚书,但宰相张九龄认为:“仙客本河湟使典,今骤居清要,恐羞朝廷”,唐玄宗怒形于色道:“卿嫌仙客寒微,如卿有何阀阅?”仍然任命牛仙客为尚书。由此可知,当时( )
A.皇权相权相互制约 B.门阀观念左右朝政
C.人才任用不拘一格 D.藩镇势力逐步崛起
29.商鞅认为“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兵农怠而国弱”,这一思想也成为商鞅在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由此可知,商鞅变法的重要举措是(  )
A.奖励耕战 B.以法治国 C.尊崇君主 D.重建伦理
30. 战国中后期,诸子百家在发展中不断进行借鉴、吸纳,彼此互补,思想逐渐走向统一,荀子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他主张隆礼重法,他的一个著名的学生是秦朝丞相李斯。这说明,荀子的学术思想( )
A. 吸纳了较多法家主张 B. 继承孔子和孟子思想
C. 合道家和儒家为一体 D. 由儒家已演变为法家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三大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周秦之变往往被视为第一次大变局。这次大变局从春秋礼坏乐崩开始,到商鞅变法之际剧烈变化,并以秦始皇建立帝制中国为终点。周秦之变所产生的秦制,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秦制的精华与糟粕,至今仍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摘编自秦晖《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造就》
材料三 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都保持着良好关系,唐蕃之间和亲,还数次会盟,唐朝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秦制的政治内涵。(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6 分 )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处理与西北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并指出由此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晋时,南方户数约占全国户数的40%,南方地广人稀的局面已不复存在。经过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
——摘编自王大建、刘德增《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 · 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 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根据材料一,归纳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4分)
(3)据材料二,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影响。(6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官僚队伍是君主专制与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选什么素质的人、怎样选人,直接关系到官僚队伍的建设问题。从世官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都是因时而变下的产物,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日趋成熟的表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