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年级历史第一次学业质量监测1-5:BBCBD 6-10:DDBAD 11-15:DCBDD16、答案:(1)朝代:秦朝、唐朝。填空:①丞相:②御史大夫;③门下省;④尚书省。(一点1分共6分)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消弱,直至废除。(2分)(2)权力归属: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司法权属于法院。(一点2分,共6分)基本原则:按照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2分)积极:是中国历史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分)(3)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点1分,共4分)16、答案:(1)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作用: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答对任意两点即得4分)(2)原因: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答对任意两点即得4分)(3)影响: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与完善。(答对任意两点即得4分)18、答案:例1:论题: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既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又深刻地影响着时代。(2分)论证:西周推行分封制、宗法制,以世官制维护贵族特权,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维系了西周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争霸图强,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举荐、军功爵制为各国争霸提供了人才资源:秦朝为加强专制统治,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代的察举制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魏晋南北朝时期,鉴于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的教训,实行九品中正制,它顺应了世家大族的需求,门阀政治发展:隋朝至清末,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试图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加速了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10分)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是社会与时代的产物,它关乎历代社会发展。当下,我们要完善人才、官员机制,选拔优秀人才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分)九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监测高二年级历史试卷说明:1.本卷满分100分,做题时间60 分钟。2.所有答案要填涂、书写在答题卡上。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 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项中,对这一 “统治模式” 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 秦汉时丞相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到了 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B. 专制君权不断加强C. 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D. 科举制下选才之盛3. 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 )时期 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汉武帝时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昭帝、宣帝时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时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A.地方行政机构发生变化 B.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C.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D. 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47 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 列正确的是( )① 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② 三公九卿③ 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④ 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5.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救令,宣布没有教皇许可,国王既不得向教士征税,教士也不 得向国王交税,违者开除教籍。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接到这项敕令后立即采取对策,宣布未经国王允许,其臣民不得将金银、货币、武器、马匹输出国外。材料旨在说明中世纪西欧( )A. 人性发展受到教会的严重束缚 B. 民族国家的意识正在欧洲觉醒C. 天主教会的经济实权逐步丧失 D. 教会权威受到世俗权力的挑战6. 西周时期,强调“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但却少见系统化的有关礼乐的成文条例;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纷纷变法,魏国李悝、秦国商鞅等先后出台一系列成文法令对各阶层的行为进行明确界定和规范。这些法令的出台( )A. 弱化了统治阶层的权力 B. 体现了儒法合流的趋势C. 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 D. 削弱了世袭贵族的实力7.宋代路、州、县三个层级具有上下领属关系,但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 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见,宋代地方制度( )A. 基于藩镇体制框架适度优化 B. 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C. 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 D. 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8. 秦汉时期,中央通过上计制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明 代的考绩制度更加严密。这实质上反映了( )A. 政府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 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C. 国家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 君主专制程度日益强化9.图1所示为某学者对唐代身世可考的近400名宰相的社会出身的分类统计情况,图2所示为按 照入仕方式对宰相进行的分类统计情况。据图可推知,唐代( )①科举受到社会上层的重视 ②社会阶层的流动受到阻碍③选官标准仍包括家世门第 ④统治者好恶决定宰相升黜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制宪者所要考虑的问题……困难在于将必不可少的稳定与政 府的能力和不可侵犯的自由以及对共和政体的关注结合起来。”为此该宪法( )A. 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 B. 建立地方服从中央集权制度C. 确立国会对总统负责 D. 强调分权制衡和联邦制原则11. 在维新运动中,报纸由19种增加到70种,学会数量更是达到了上百,编译的西方著作、新 式学堂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使街头巷尾持书握报,聊论时势不再稀奇。这表明维新运动( )A. 打破了传统思想对民众的禁锢 B. 起到了启发民智的思想启蒙作用C. 重视发动改良运动的群众基础 D. 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闸门12. 雅典法律规定,亲生父母皆为公民的人年满十八岁时在德莫(村社)登记造册。登记时,德 莫成员要在宣誓后对他进行投票;如果裁决候选人不是自由人,此人可向民众法庭申诉,法庭判他胜诉,便有权人籍成为公民。造册完毕之后,议事会将检查入籍名单,发现不满年龄,为其登 记的村民将被处罚。这表明古希腊( )A. 法律繁琐重形式 B. 社会公正平等 C. 注重民主程序 D.保护奴隶主特权13.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开始时间 代议机关名称1934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1936年3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北省苏维埃代表大会1937年5月 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1938年11月 中华民国陕 中边区参议会1945年10月 陕甘宁边区下辖县乡将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这 一 变化源于(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C. 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 D. 中共对当时社会性质的认识14.18世纪末以来,“东学西进”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科举制在中国却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废除。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 本原因是( )A. 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的科举已实行1000多年B. 西欧文官考试制度注重实用性知识,中国科举制八股取士很僵化C. 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公平公开,而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重D. 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主义走向衰落时期15.我国于1994年建立和实施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实行了公务员辞职退职制度,1996 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20 世纪90年代( )A. 党管干部原则初步形成 B. 干部选拔实现民主化C. 公务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D. 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55分)16.(2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从专制到民主是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进程的基本趋势。材料 一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 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 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 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 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回答:(1)请根据图示判断两图分别属于哪一朝代 将图示中按照标号顺序写出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况材料一两幅图例演变的趋势。(8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作了怎样的 规定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构建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以及该约法颁布的积极性。(12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建立初期是如何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制度”的。 ( 4 分 )17.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 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 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 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 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 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 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材料三(英国)文官职责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他们是“非政治分子”,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 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 无过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 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回 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 ( 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 ( 4 分 )18. (15分)材料 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演变简表朝代 时间 主要选官制度西周到春秋 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476年 世官制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举荐、军功授爵秦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代 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察举制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 九品中正制隋-清末 公元581年至公元1905年 科举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古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九十五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pdf 九十五中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