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2《登高》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登高》中秋景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以“风急”“天高”“猿啸”勾勒萧瑟秋景,奠定悲凉基调
B.“渚清沙白鸟飞回”通过“渚清”“沙白”“鸟飞”的动态场景,增添秋景的灵动
C.“无边落木萧萧下”以“无边”“萧萧”描绘落叶纷飞,凸显秋景的壮阔与肃杀
D.诗歌仅以秋景传递悲凉,未融入诗人情感,情景脱节
2.下列对《登高》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联均为对仗,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词性相对,句式工整
B.用词精准,“急”“高”“哀”等字精准传递秋景特点与诗人情感,凸显炼字功力
C.意境雄浑苍凉,将个人身世与秋景融合,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D.情感表达直白外露,无含蓄之处,仅通过直白抒情传递悲秋之情
3.下列对《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仅表达对秋天的悲叹,无其他深层含义
B.体现诗人漂泊万里、年老多病、孤独登台的身世之悲
C.暗示诗人渴望四处漂泊,享受孤独,情感积极
D.语言平淡,与诗歌整体雄浑风格不符
4.下列对《登高》情感内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萧瑟秋景的悲叹,奠定诗歌悲凉基调
B.对身世飘零、年老多病的感伤,传递个人困境
C.对国家战乱、民生疾苦的忧虑,体现忧国伤时情怀
D.仅表达个人悲苦,无对国家与民生的关注
5.下列对《登高》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风格差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意境雄浑苍凉,《梦游天姥吟留别》意境奇幻瑰丽
B.《登高》情感沉郁悲凉,《梦游天姥吟留别》情感豪迈洒脱
C.《登高》语言严谨对仗,《梦游天姥吟留别》语言自由奔放
D.二者均为七言诗,风格完全一致,无明显差异
6.下列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两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艰难苦恨”仅指诗人个人生活的困苦,无其他内涵
B.“繁霜鬓”以白发增多,凸显诗人年老体衰与内心愁苦
C.“潦倒新停浊酒杯”暗示诗人沉迷饮酒,逃避现实
D.两句仅传递个人悲苦,与忧国情怀无关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彼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唐朝国力衰退,战乱仍在多地延续——吐蕃入侵、藩镇割据,百姓流离失所。而杜甫自身的境遇也极为艰难:他因战乱漂泊西南,远离故乡洛阳;晚年体弱多病,患有肺病、风湿病等;好友李白、高适等先后离世,身边无亲人陪伴,孤独无依。这一年秋天,杜甫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见萧瑟秋景,触景生情,写下《登高》,将个人身世之悲与国家战乱之忧融入诗中,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悲秋”主题的巅峰之作。
从文本内容来看,《登高》的“悲”是“多层叠加的悲苦”,而非单纯的“悲秋”。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以“风急”“天高”“猿啸”“鸟飞”等意象勾勒萧瑟秋景,“哀”字既写猿啸之悲,也暗含诗人内心的悲凉,为全诗奠定“悲秋”基调。这是第一层“自然之悲”——对秋景肃杀的感叹,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悲秋”的审美传统(如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第二层“身世之悲”,集中体现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万里”写漂泊距离之远,从洛阳到夔州,跨越万里,凸显漂泊之苦;“常作客”写漂泊时间之长,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已漂泊十余年,从未安定;“百年”指晚年,此时杜甫已五十六岁,年老体衰;“多病”写实,他晚年肺病严重,登高需人搀扶;“独登台”写孤独,无亲友陪伴,独自登高望远,倍添凄凉。这两句将“万里”“百年”“多病”“独”等关键词叠加,将个人身世的困顿与孤独推向极致,是诗人一生漂泊的缩影。
第三层“家国之悲”,隐藏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艰难”不仅指个人生活的困苦,更指国家面临的“艰难时局”——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吐蕃入侵,国家动荡不安;“苦恨”既指个人的愁苦,也指对国家战乱、民生疾苦的痛恨与忧虑;“繁霜鬓”以白发增多,既写年老体衰,也写因家国之忧与个人困苦导致的内心愁苦;“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本可借酒消愁,却因肺病加重不得不停止饮酒,连“借酒浇愁”的慰藉也失去,进一步凸显悲苦。这种“家国之悲”让诗歌的情感超越个人层面,上升到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的关注,体现杜甫“诗圣”的情怀与担当。
《登高》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对仗工整与情感沉郁的完美融合”。全诗四联均为对仗,首联“风急”对“渚清”、“天高”对“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词性相对,意境相合;颔联“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数量词与名词精准对应,既写秋景的壮阔,也暗喻时光流逝与人生困顿;颈联与尾联同样对仗严谨,无一字不妥。这种严谨的对仗,并未束缚情感表达,反而让沉郁的情感更具层次感与感染力——秋景的壮阔与个人的渺小形成对比,更显身世之悲;国家的艰难与个人的潦倒相互交织,更显家国之忧。
《登高》的价值,在于它以“悲秋”为切入点,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既展现了杜甫晚年的人生困境,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社会现实。同时,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情景交融”的手法,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典范,而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跨越千年,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的重要象征。
7.下列对材料中《登高》“多层叠加的悲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层“自然之悲”,是对秋景肃杀的感叹
B.第二层“身世之悲”,是对漂泊、年老、多病、孤独的感伤
C.第三层“家国之悲”,仅指对个人生活困苦的痛恨
D.三层悲苦相互交织,让诗歌情感更具深度
8.下列对材料中“对仗工整与情感沉郁融合”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仅首联对仗,其他三联无对仗,语言自由
B.对仗束缚了情感表达,让沉郁情感无法充分传递
C.对仗让秋景壮阔与个人渺小形成对比,更显身世之悲
D.对仗与情感无关,仅为追求语言形式的工整
9.结合材料,概括《登高》中“家国之悲”的具体内涵,并分析其如何体现杜甫的情怀与担当。
10.材料中提到《登高》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请简要说明“沉郁顿挫”在诗中的具体表现。
11.综合全文,谈谈《登高》为何能成为“悲秋”主题的巅峰之作,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登高》的语言艺术,在于它“精准炼字与意境营造的高度统一”——杜甫以极简的文字,精准传递秋景特点与内心悲苦,同时构建出“雄浑苍凉”的意境,让诗歌既具“一字千金”的炼字功力,又有“情景交融”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艺术的典范。
“精准炼字”是《登高》语言艺术的核心,体现在对动词、形容词与副词的巧妙运用上。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急”字写秋风之烈,既传递秋景的肃杀,也暗含诗人内心的焦躁与不安;“高”字写天空之辽阔,与“风急”呼应,凸显秋景的雄浑,也反衬诗人个人的渺小;“哀”字既写猿啸的凄厉,也直接点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一字多义,精准传递“景”与“情”。“回”字写鸟的盘旋,既描绘出鸟在秋风中无依无靠的状态,也暗喻诗人漂泊无定的身世,情景交融,意蕴丰富。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与“不尽”两个副词,拓展了空间与时间的维度——“无边”写落木的广阔,凸显秋景的壮阔与肃杀;“不尽”写长江的绵延,暗喻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漫长,让秋景不再局限于眼前,而是延伸到“无边无际”的空间与“无休无止”的时间,增强了诗歌的雄浑感。“萧萧”与“滚滚”两个叠词,既模拟落木的声音与长江的气势,也传递出诗人内心的沉郁——“萧萧”的落叶声,如诗人内心的愁苦不断;“滚滚”的长江水,如诗人身世的困顿与国家的艰难连绵不绝,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与“独”两个副词精准传递身世之悲——“常”字写漂泊的频繁与持久,凸显十余年漂泊的困苦;“独”字写登台时的孤独,无亲友陪伴,倍添凄凉,将个人的孤独与困顿推向极致。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繁”字写白发的增多,既写年老体衰,也写愁苦的深重;“新”字写“停酒”的时间不久,暗示诗人连“借酒消愁”的慰藉也刚刚失去,进一步强化悲苦,炼字精准,无一字多余。
“意境营造”则是在精准炼字的基础上,将“景”与“情”融合,构建出“雄浑苍凉”的艺术境界。首联与颔联描绘秋景——风急、天高、猿啸、鸟飞、落木、长江,这些意象既雄浑壮阔(如天高、长江),又苍凉肃杀(如风急、落木),形成“雄浑苍凉”的秋景意境;颈联与尾联抒发情感——漂泊、年老、多病、孤独、家国之忧,这些情感沉郁悲凉,与秋景意境高度契合,形成“情景交融”的效果。如“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秋景,与“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情感相互呼应,秋景的壮阔凸显个人的渺小,个人的悲苦赋予秋景以情感温度,让意境既有“雄浑”的气势,又有“苍凉”的情感,极具深度与感染力。
《登高》的语言艺术证明:优秀的诗歌语言,不仅要精准传递内容,更要构建意境、传递情感。杜甫的“炼字”并非单纯追求“字斟句酌”,而是为了更好地营造意境、抒发情感,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让《登高》的语言既具艺术美感,又具情感力量,影响了后世无数诗人的语言创作。
12.下列对材料中“精准炼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急”“高”“哀”等字精准传递秋景特点与诗人情感
B.“回”字既写鸟的状态,也暗喻诗人漂泊无定的身世
C.“常”“独”仅传递诗人的孤独,无其他深层含义
D.“繁”“新”字强化悲苦,体现杜甫的炼字功力
13.结合材料,分析《登高》中叠词(“萧萧”“滚滚”)的表达效果。
14.材料中提到《登高》构建“雄浑苍凉”的意境,请简要说明这一意境的具体表现,以及意境与情感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登高》作为杜甫的代表作,其文化内涵远超“个人悲秋抒情”的范畴,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悲秋”主题的深层意蕴,更传递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与“困境中的精神坚守”,这些文化内涵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深层价值,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文本。
从“悲秋”主题的发展来看,《登高》将传统“悲秋”从“个人情绪宣泄”提升到“家国命运关怀”的高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悲秋”是常见的文学主题,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启了“悲秋”的传统,但其“悲”多局限于个人对时光流逝、人生失意的感叹;魏晋时期,陶渊明、谢灵运的“悲秋”诗,虽融入自然感悟,仍以个人情感为主。而杜甫的《登高》,则在“悲秋”中融入“家国之忧”——“艰难苦恨”既指个人生活的困苦,也指国家的动荡;“繁霜鬓”既写个人年老,也写因家国之忧导致的愁苦,让“悲秋”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情绪,而是与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紧密结合,拓展了“悲秋”主题的内涵与深度,成为后世“悲秋”诗的典范。
从“士大夫的家国情怀”来看,《登高》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担当精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精神”的核心。杜甫一生虽仕途失意,却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写下“三吏”“三别”,记录百姓疾苦;晚年漂泊西南,仍写下《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牵挂国家战乱;《登高》中的“艰难苦恨”,更是将个人悲苦与国家艰难融为一体,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源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与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它让杜甫超越了“小我”,成为“大我”的代表,也让《登高》的情感具有了普遍性与崇高性——不仅是个人的悲苦,更是一个时代的悲苦;不仅是个人的忧虑,更是一个民族的忧虑。
从“困境中的精神坚守”来看,《登高》虽充满悲苦,却未传递“消极颓废”的情绪,而是暗含“在困境中坚守希望”的精神。诗歌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写秋景的肃杀与时光的流逝,也暗喻“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命力量——落木虽萧萧而下,但长江仍滚滚向前,暗示即便个人身处困境、国家面临艰难,生命与希望仍在延续;尾联“潦倒新停浊酒杯”,虽写失去借酒消愁的慰藉,却未陷入绝望,而是以“直面悲苦”的态度,坚守对国家与民生的关注,这种“不逃避、不沉沦”的坚守,是杜甫在困境中的精神力量,也成为后世文人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榜样。
在当代社会,《登高》的文化内涵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悲秋”主题中“关注现实、关怀他人”的精神,启示当代人在关注个人情绪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现实与他人困境;“家国情怀”提醒人们要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在个人与国家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困境中的精神坚守”则激励人们在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挫折时,保持积极心态,不逃避、不放弃,坚守希望与担当。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化智慧,正是《登高》至今仍具生命力的原因。
15.下列对材料中“悲秋”主题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玉《九辩》开启“悲秋”传统,其“悲”多为个人情绪宣泄
B.魏晋时期“悲秋”诗融入自然感悟,但仍以个人情感为主
C.《登高》将“悲秋”与家国命运结合,拓展了主题内涵
D.《登高》的“悲秋”仍局限于个人情绪,未涉及家国关怀
16.下列对材料中“困境中的精神坚守”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充满消极颓废情绪,无任何积极精神
B.“无边落木萧萧下”仅写秋景肃杀,无生命力量的暗示
C.杜甫在困境中仍坚守对国家与民生的关注,体现精神担当
D.“潦倒新停浊酒杯”表明杜甫陷入绝望,放弃精神坚守
17.结合材料,概括《登高》如何拓展“悲秋”主题的内涵与深度,并分析其对后世“悲秋”诗的影响。
18.材料中提到《登高》体现“士大夫的家国情怀”,请简要说明这种情怀的具体表现,以及它对当代人的启示。
19.综合全文,谈谈《登高》中“困境中的精神坚守”的具体内涵,并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体现。
三、课外延伸阅读
材料一:杜甫晚年漂泊经历与《登高》的创作背景
杜甫的晚年,是“在漂泊中坚守家国情怀”的一生。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迫离开长安,开始长达十余年的漂泊生涯——从奉先到秦州,从同谷到成都,从梓州到夔州,最终病逝于湘江孤舟。这种漂泊,不仅是空间上的迁徙,更是精神上的挣扎与坚守,而《登高》正是他晚年漂泊至夔州时,对个人境遇与国家命运的集中思考,其创作背景与杜甫的漂泊经历深度绑定。
公元765年,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失去在成都的依靠,被迫离开成都草堂,前往夔州。彼时的杜甫已五十四岁,年老体弱,肺病、风湿病反复发作,行走需拄杖;因战乱与漂泊,他与家人离散,身边仅有几个老仆相伴,孤独无依。夔州地处长江上游,地势险峻,秋日风大,登高远眺时,极易引发对身世与家国的感慨。在夔州的两年间,杜甫写下近四百首诗,占其一生诗作的七分之一,《登高》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登高》创作于767年秋,当时夔州一带因藩镇割据,局势动荡,百姓生活困苦;而远在长安,吐蕃入侵的威胁仍未解除,唐朝国力日渐衰退。杜甫虽身处偏远的夔州,却始终牵挂国家命运——他通过书信了解长安局势,听闻百姓流离失所的消息,内心焦虑不安。这一年重阳节前后,杜甫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秋风萧瑟,猿声凄厉,长江滚滚东流,落叶纷飞,眼前的秋景与内心的悲苦交织,让他写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千古名句。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的漂泊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在困境中坚守关注”——即便身处偏远之地,即便自身困苦,他仍以诗歌为载体,记录社会现实,抒发家国之忧。《登高》中的“艰难苦恨”,既是对个人漂泊、年老多病的悲叹,也是对国家战乱、民生疾苦的忧虑;“繁霜鬓”中的白发,不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家国之忧与个人困苦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在漂泊中坚守家国情怀”的精神,让《登高》超越了“个人悲秋”的局限,成为反映时代苦难的“诗史”片段。
材料二:《登高》与《登岳阳楼》的情感内涵对比
《登高》与《登岳阳楼》同为杜甫晚年的登高之作,均以“登高”为切入点,将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之忧融入诗中,展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与“忧国忧民”的情怀。但两首诗在“情感侧重点”“意境营造”“表现手法”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既源于创作背景的不同,也反映了杜甫晚年情感的细微变化,共同构成了杜甫晚年诗歌的情感图谱。
从“情感侧重点”来看,《登高》以“多层叠加的悲苦”为主,情感更显沉郁。诗中“自然之悲”“身世之悲”“家国之悲”三层悲苦相互交织——秋景的肃杀引发自然之悲,漂泊万里、年老多病、孤独登台强化身世之悲,国家战乱、民生疾苦增添家国之悲,三层悲苦叠加,让情感达到“悲苦的极致”,如“潦倒新停浊酒杯”,连借酒消愁的慰藉也失去,进一步凸显悲苦。而《登岳阳楼》的情感则在“悲苦中暗含希望”,诗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开篇平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展现洞庭壮阔意境,随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抒发个人身世之悲,结尾“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则将情感转向家国之忧,虽有悲苦,但“凭轩涕泗流”的动作中,暗含对国家局势的关切与对“战乱平息”的期待,情感比《登高》多了一丝希望。
从“意境营造”来看,《登高》的意境“雄浑苍凉”,聚焦“秋景的肃杀与个人的渺小”。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等意象,既雄浑(天高、长江),又苍凉(风急、猿哀、落木),秋景的壮阔与个人的漂泊、年老、孤独形成对比,更显身世之悲与家国之忧;而《登岳阳楼》的意境“雄浑壮阔”,聚焦“洞庭的浩瀚与时代的苦难”。“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以夸张手法描绘洞庭湖水分割吴楚、包容天地的浩瀚景象,意境比《登高》更显宏大,这种宏大意境与“老病有孤舟”的个人渺小、“戎马关山北”的国家战乱形成对比,既凸显个人与时代的困境,也暗含“天地辽阔,仍有希望”的隐喻,意境比《登高》多了一丝开阔。
从“表现手法”来看,《登高》以“严谨对仗”传递情感,全诗四联均为对仗,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仗工整,词性精准,让沉郁的情感更具层次感与感染力;而《登岳阳楼》则以“虚实结合”营造意境,前两联“昔闻”“今上”“吴楚”“乾坤”为实写与想象结合,后两联“亲朋无一字”“戎马关山北”为实写,虚实结合让意境更显宏大,情感表达更显灵活,如“乾坤日夜浮”的想象,拓展了意境的空间维度,让情感在宏大意境中得以释放。
两首诗的差异,源于创作背景的不同:《登高》创作于杜甫漂泊夔州、身体极度衰弱之时,国家战乱未息,个人困苦至极,情感更显沉郁;《登岳阳楼》创作于杜甫前往潭州途中,虽仍漂泊,但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洞庭的壮阔让他暂时忘却部分困苦,情感中多了一丝对未来的期待。但无论差异如何,两首诗均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他晚年诗歌的重要代表作。
材料三:《登高》的“沉郁顿挫”风格在后世诗歌中的传承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达到极致——“沉郁”指情感深沉浓郁、悲而不躁,“顿挫”指情感表达有起伏、节奏鲜明,二者结合,让诗歌既具情感深度,又具艺术张力。这种风格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从中唐的白居易、元稹,到宋代的苏轼、陆游,再到清代的顾炎武、龚自珍,众多诗人均在创作中传承“沉郁顿挫”的风格,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结合,传递对国家与民生的关注,形成中国古典诗歌中“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
中唐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传承了《登高》“关注现实、情感沉郁”的特点。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卖炭翁》《观刈麦》等诗,以直白的语言记录百姓疾苦,情感沉郁,如《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卖炭翁的矛盾心理,传递对底层百姓的同情,情感深沉,与《登高》中“忧国忧民”的情怀一脉相承;同时,白居易的诗在情感表达上注重“顿挫”,如《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节奏变化,与《登高》“对仗工整、节奏鲜明”的特点一致,体现“顿挫”的风格。
宋代陆游的爱国诗,传承了《登高》“个人悲苦与家国之忧结合”的特点。陆游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晚年退居家乡,仍写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诗句,将个人“僵卧孤村”的困苦与“为国戍轮台”的家国之志结合,情感沉郁而不颓废,与《登高》中“艰难苦恨”的家国之忧一致;其《书愤》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情感从早年的豪情到晚年的悲愤,有起伏、有转折,体现“顿挫”的风格,与《登高》“情感层层叠加”的特点相通。
清代顾炎武的诗歌,传承了《登高》“以诗为史、关注现实”的特点。顾炎武身处明末清初,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其《秋山》《海上》等诗,记录战乱带来的苦难,情感沉郁,如《秋山》中“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以秋景起兴,传递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登高》“悲秋”主题下的家国关怀一致;同时,顾炎武的诗语言严谨,情感表达有节制,避免直白宣泄,体现“沉郁顿挫”中“顿挫”的节奏特点,是对《登高》风格的进一步发展。
材料四:当代视角下《登高》的教育价值与精神传承
在当代教育与文化传承中,《登高》不仅是一篇经典的语文课文,更是传递“家国情怀”“困境坚守”“审美素养”的重要载体。其教育价值体现在“语文素养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文化传承”三个层面,而“登高精神”的当代传承,则为当代人面对困境、关注现实提供了精神指引,实现了“传统经典”与“当代需求”的有机结合。
从“语文素养培养”来看,《登高》是培养学生“炼字赏析”“对仗分析”“意境感悟”能力的典范。在炼字方面,“急”“高”“哀”“回”等字精准传递景与情,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多重含义,体会杜甫“一字千金”的炼字功力;在对仗方面,全诗四联均为对仗,教师可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对仗的工整与词性的精准,掌握古典诗歌的对仗技巧;在意境方面,“雄浑苍凉”的意境是“情景交融”的典范,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秋景描写与情感表达,感悟“景中含情、情中见景”的艺术效果,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来看,《登高》传递的“家国情怀”与“困境坚守”,对当代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家国情怀”方面,诗中杜甫虽个人困苦,却仍关注国家战乱与民生疾苦,这种“超越小我、关注大我”的情怀,可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价值观,避免“精致利己主义”;在“困境坚守”方面,杜甫在漂泊、年老、多病的困境中,仍以诗歌为载体抒发情感、关注现实,这种“不逃避、不沉沦”的坚守,可引导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人生挫折时,保持积极心态,培养坚韧品格。
从“文化传承”来看,《登高》是传承中国“悲秋”文化与“士大夫精神”的重要媒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秋”,并非单纯的消极情绪,而是“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度思考”,《登高》将“悲秋”与家国关怀结合,拓展了“悲秋”文化的内涵,可让当代人理解“悲秋”背后的文化深意;而“士大夫精神”中的“忧国忧民”“担当精神”,通过《登高》的学习,可让当代人感受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传承“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传统。
在当代社会,“登高精神”的传承也有了新的形式:如“登高”成为一种文化活动,重阳节人们登高望远,既传承传统习俗,也在登高过程中体会“俯瞰人生、思考未来”的意境;如在文学创作中,当代作家借鉴《登高》“情景交融”的手法,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结合,创作出关注现实的作品;如在教育活动中,学校通过“诵读《登高》”“赏析杜甫”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经典魅力,传承传统文化。这些传承形式,让《登高》的精神在当代社会仍具生命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20.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晚年漂泊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在困境中坚守对国家与民生的关注
B.《登高》创作于杜甫漂泊夔州、身体极度衰弱之时,情感更显沉郁
C.《登岳阳楼》的情感仅为悲苦,无任何希望的暗示,与《登高》一致
D.《登高》与《登岳阳楼》均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沉郁顿挫”的诗风
21.下列对材料三、材料四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世诗人仅传承《登高》“沉郁”的情感特点,未传承“顿挫”的节奏特点
B.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与《登高》均关注现实,情感沉郁,风格完全一致
C.《登高》的教育价值体现在语文素养、情感价值观、文化传承三个层面
D.当代“登高”活动仅为传统习俗的传承,与《登高》的精神无关
22.结合材料一,分析杜甫晚年漂泊经历对《登高》创作的具体影响,并说明“漂泊中的坚守”在诗中的体现。
23.材料二提到《登高》与《登岳阳楼》在“情感侧重点”上存在差异,请概括这种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24.综合材料三、材料四,谈谈《登高》“沉郁顿挫”风格的传承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登高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具体体现。
四、名篇名句默写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杜甫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描绘秋景的萧瑟,紧接着用“ , ”进一步勾勒秋江景色,动静结合,意境苍凉。
(2)《登高》中,杜甫将个人漂泊与年老多病的悲苦浓缩于“ , ”两句,成为千古传诵的身世之悲的写照。
(3)《登高》中,杜甫以“艰难苦恨繁霜鬓”写尽家国之忧与个人困苦,最后以“ , ”收尾,连借酒消愁的慰藉也失去,悲苦达到极致。
五、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登高》中,杜甫在“万里悲秋”中坚守对家国的关怀;古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在朝堂江湖间守护为民的初心;今有“逆行者”在危难中挺身而出,在困境中坚守责任与使命。“困境中的坚守”,从古至今,始终是人性的光辉所在。
阅读材料,联系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以“困境中的坚守”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标题自拟。
参考答案
1.D(解析:诗歌并非“情景脱节”,而是“情景交融”——秋景的萧瑟与诗人的悲苦(身世之悲、家国之悲)紧密结合,如“风急天高猿啸哀”的秋景中暗含诗人内心的悲凉,D项错误。)
2.D(解析:诗歌情感表达并非“直白外露、无含蓄之处”,而是“含蓄深沉”——家国之忧隐藏在“艰难苦恨”中,身世之悲通过“万里”“百年”“多病”“独”等关键词含蓄传递,并非直白抒情,D项错误。)
3.B(解析:A项“仅表达对秋天的悲叹”错误,还传递漂泊、年老、多病、孤独的身世之悲;C项“渴望漂泊、享受孤独、情感积极”错误,诗句传递的是悲苦,情感消极;D项“语言平淡”错误,语言凝练且富有张力,与雄浑风格一致,B项正确。)
4.D(解析:诗歌并非“仅表达个人悲苦”,而是融入“家国之忧”——“艰难苦恨”中的“艰难”指国家战乱、民生疾苦,体现对国家与民生的关注,D项错误。)
5.D(解析:二者风格差异显著——《登高》雄浑苍凉、沉郁悲凉,《梦游天姥吟留别》奇幻瑰丽、豪迈洒脱,“风格完全一致”表述错误,D项错误。)
6.B(解析:A项“仅指个人生活困苦”错误,“艰难苦恨”还指国家战乱、民生疾苦;C项“沉迷饮酒、逃避现实”错误,“新停浊酒杯”是因肺病不得不停止饮酒,体现悲苦;D项“与忧国情怀无关”错误,两句暗含对国家的忧虑,B项正确。)
7.C(解析:材料明确提到“家国之悲”指“对国家战乱、民生疾苦的忧虑”,并非“仅指个人生活困苦的痛恨”,C项错误。)
8.C(解析:A项“仅首联对仗”错误,全诗四联均为对仗;B项“束缚情感表达”错误,对仗让情感更具层次感与感染力;D项“与情感无关”错误,对仗服务于情感表达,C项正确。)
9.①具体内涵:“家国之悲”既包含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吐蕃入侵,唐朝国力衰退,战乱未息;也包含对民生疾苦的同情——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生活困苦;还包含个人悲苦与家国命运的交织——诗人自身漂泊、年老多病的困境,与国家艰难局势相互叠加,形成更深沉的悲苦;②情怀与担当的体现:杜甫虽身处个人困境(漂泊、多病、孤独),却未局限于“小我”的悲叹,而是将目光投向国家与民生,以诗歌记录时代苦难,如“艰难苦恨”将个人困苦与国家艰难结合,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即便晚年体弱多病,仍牵挂国家命运,不逃避现实,以文字为载体传递对家国的关怀,展现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超越了个人悲秋的局限,成为“诗史”的重要片段。
10.“沉郁顿挫”在诗中的具体表现:①“沉郁”体现在情感的深沉浓郁与悲而不躁——诗歌情感层次丰富(自然之悲、身世之悲、家国之悲),悲苦深沉却不直白宣泄,如“万里悲秋常作客”将漂泊之苦、年老之哀、孤独之凉融入“悲秋”,情感厚重;②“顿挫”体现在情感表达的起伏与节奏鲜明——情感从秋景引发的自然之悲,到身世之悲的深化,再到家国之悲的升华,层层递进,有起伏、有转折;同时,全诗四联对仗工整,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语言节奏与情感起伏相契合,让沉郁的情感在规整的句式中有序释放,避免情感泛滥。
11.①成为“悲秋”主题巅峰之作的原因:一是情感深度与广度的突破——将传统“悲秋”从个人情绪宣泄(如宋玉《九辩》)提升到“个人悲苦与家国命运结合”的高度,拓展了“悲秋”的内涵,情感更具普遍性与崇高性;二是艺术手法的完美融合——情景交融,秋景的雄浑苍凉与情感的沉郁悲苦高度契合,如“风急天高猿啸哀”的秋景暗含内心悲凉;对仗工整与炼字精准,让诗歌语言既具艺术美感,又能精准传递情感,增强感染力;三是时代价值的承载——诗歌记录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成为反映时代苦难的“诗史”片段,超越了个人抒情,具有历史厚度;②对后世的影响:在主题上,为后世“悲秋”诗树立典范,让“悲秋”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与社会现实、家国命运结合,如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的悲秋诗,融入家国之忧;在艺术手法上,其“情景交融”“对仗工整”“炼字精准”的特点,影响后世诗人的创作,如白居易、苏轼等均借鉴其严谨的语言与深沉的情感表达;在精神层面,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与“困境中坚守”的精神,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榜样,影响中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追求。
12.C(解析:“常”字不仅传递孤独,还写漂泊的频繁与持久,凸显十余年漂泊的困苦;“独”字不仅传递孤独,还强化登台时无亲友陪伴的凄凉,暗含身世之悲,并非“仅传递孤独”,C项错误。)
13.叠词“萧萧”“滚滚”的表达效果:①模拟声音与气势,增强画面的生动性——“萧萧”模拟落叶飘落的声音,如耳边可闻,让“无边落木”的秋景更具听觉感染力;“滚滚”模拟长江奔腾的气势,展现江水汹涌东流的壮阔,让“不尽长江”的场景更具视觉冲击力;②传递情感,强化沉郁氛围——“萧萧”的落叶声,如诗人内心愁苦连绵不绝,暗含身世之悲与时光流逝的感慨;“滚滚”的长江水,如国家艰难局势与个人困顿的绵延无尽,传递家国之忧,让沉郁的情感通过叠词的韵律感更显深沉;③拓展意境的时空维度——“萧萧”“滚滚”的动态感,让“落木”“长江”不再是静态画面,而是延伸到“无边无际”的空间与“无休无止”的时间,增强诗歌的雄浑感与历史厚重感,与诗人“万里”“百年”的时空感慨相呼应。
14.①“雄浑苍凉”意境的具体表现:“雄浑”体现在空间与气势的壮阔——“天高”“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拓展空间维度,展现秋景的广阔;“风急”“猿啸”“长江滚滚”传递强烈的动态与气势,凸显雄浑;“苍凉”体现在秋景的肃杀与情感的悲苦——“风急”“猿啸哀”“落木萧萧”描绘秋景的萧瑟凄冷,传递悲凉氛围;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二者高度契合,相互促进——秋景的“雄浑苍凉”为情感表达提供载体,如“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肃杀秋景,引发诗人“万里悲秋”的身世之悲与家国之忧,让情感有“景”可依,更显真实;诗人的“沉郁悲苦”(身世之悲、家国之悲)赋予秋景以情感温度,让“雄浑”的秋景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而是承载情感的媒介,如“天高”的壮阔反衬个人的渺小,更显孤独与悲苦,实现“景中含情、情中见景”的情景交融效果。
15.D(解析:材料明确提到《登高》将“悲秋”与家国命运结合,拓展了主题内涵,并非“局限于个人情绪,未涉及家国关怀”,D项错误。)
16.C(解析:A项“充满消极颓废情绪”错误,诗歌暗含困境中坚守希望的精神;B项“仅写秋景肃杀,无生命力量暗示”错误,“不尽长江滚滚来”暗喻生命与希望的延续;D项“陷入绝望,放弃精神坚守”错误,“潦倒新停浊酒杯”体现悲苦,但仍坚守对家国的关注,C项正确。)
17.①拓展“悲秋”主题内涵与深度的方式:传统“悲秋”多局限于个人对时光流逝、人生失意的感叹(如宋玉《九辩》、魏晋“悲秋”诗),而《登高》将“悲秋”与三层内涵结合——自然之悲(秋景肃杀)、身世之悲(漂泊、年老、多病、孤独)、家国之悲(国家战乱、民生疾苦),让“悲秋”从个人情绪宣泄上升到“个人与家国、时代结合”的高度,拓展了主题的广度;同时,将个人悲苦与国家命运、社会现实绑定,赋予“悲秋”历史厚度与现实关怀,如“艰难苦恨”既写个人困苦,也写国家艰难,深化了主题的深度;②对后世“悲秋”诗的影响:为后世“悲秋”诗确立“现实关怀”的方向,后世诗人创作“悲秋”诗时,多借鉴《登高》“悲秋与家国、社会结合”的写法,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以秋景起兴,融入对中原沦陷的忧思;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的悲秋,暗含壮志未酬的家国之愁,让“悲秋”主题始终与社会现实、家国命运紧密相连,避免流于个人情绪的浅层次表达。
18.①“士大夫的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一是超越小我,关注大我——杜甫虽身处个人困境(漂泊、多病、孤独),却不局限于个人悲苦,始终牵挂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如“艰难苦恨”将个人困苦与国家战乱、百姓流离结合,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二是以文字为载体,记录时代苦难——即便晚年漂泊,仍以诗歌为“史笔”,记录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如《登高》成为反映时代苦难的“诗史”片段,展现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三是困境中坚守关怀,不逃避现实——晚年体弱多病,仍通过书信了解国家局势,听闻百姓疾苦内心焦虑,不因个人困苦放弃对家国的关注,体现“士大夫”的精神韧性;②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价值观层面,启示当代人树立“个人与国家命运相连”的意识,避免“精致利己主义”,如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社会需求,而非仅追求个人利益;在行动层面,鼓励当代人以自身能力关注社会现实,如参与公益活动、关注民生议题,即便身处平凡岗位,也以实际行动传递对家国的关怀;在精神层面,引导当代人在困境中保持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不因个人挫折放弃对集体、国家的关注,如面对生活压力时,仍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展现公民担当。
19.①“困境中的精神坚守”的具体内涵:一是直面悲苦,不逃避现实——诗人虽面临漂泊、年老、多病、孤独的多重困境,且国家战乱未息,却不沉沦于消极情绪,而是以诗歌直面个人与时代的苦难,如“万里悲秋常作客”坦诚抒发身世之悲,无刻意回避;二是坚守对家国与民生的关怀——即便自身困苦,仍牵挂国家命运与百姓疾苦,将个人悲苦与家国之忧结合,不局限于“小我”,如“艰难苦恨”暗含对国家战乱、民生疾苦的忧虑,体现“大我”情怀;三是暗含对希望的坚守——诗歌虽沉郁悲苦,但“不尽长江滚滚来”暗喻时光流逝与生命延续,暗示即便个人与国家身处困境,生命与希望仍在,不陷入绝望,体现精神韧性;②当代社会的体现:在社会层面,“逆行者”在疫情、灾害等危难中挺身而出,如医护人员奔赴抗疫一线、消防员冲进火场救援,直面危险与困境,坚守责任与使命,不逃避;在个人层面,普通人在生活困境中坚守理想与责任,如贫困学子克服经济困难坚持求学,兼顾家庭与学业,不放弃对未来的希望;在文化层面,学者、作家在浮躁的时代中坚守对文化传承与现实关注的初心,如非遗传承人克服资金、技术困难,坚持传承传统文化;作家深入社会底层,创作反映民生的作品,不迎合流量,坚守文化人的担当,均体现“困境中的精神坚守”。
20.C(解析:材料明确提到《登岳阳楼》“悲苦中暗含希望”,“凭轩涕泗流”暗含对国家战乱平息的期待,并非“仅为悲苦,无任何希望的暗示”,C项错误。)
21.C(解析:A项“仅传承‘沉郁’,未传承‘顿挫’”错误,材料提到白居易、陆游等均传承“顿挫”的节奏特点;B项“风格完全一致”错误,白居易“新乐府”诗语言直白,与《登高》沉郁含蓄的风格有差异;D项“仅为传统习俗,与精神无关”错误,当代登高活动还体会“俯瞰人生、思考未来”的意境,传承《登高》精神,C项正确。)
22.①杜甫晚年漂泊经历对《登高》创作的具体影响:一是创作背景的奠定——漂泊至夔州,远离故乡与亲友,孤独无依,且夔州秋日风大、地势险峻,登高易引发身世感慨,为《登高》的“悲秋”与“孤独”情感提供现实情境;二是情感素材的积累——十余年漂泊,经历战乱、离散、体弱多病,让诗人积累深厚的身世之悲,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漂泊之苦、“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年老之哀,均源于漂泊经历;三是家国情怀的深化——漂泊中始终关注国家战乱与民生疾苦,如夔州藩镇割据、长安吐蕃入侵的局势,让诗人将个人悲苦与家国之忧结合,为《登高》注入“家国之悲”,超越个人抒情;②“漂泊中的坚守”在诗中的体现:体现在对家国与民生的持续关注——即便身处偏远夔州,仍牵挂国家命运,“艰难苦恨”中的“艰难”指国家战乱、民生疾苦,体现不因漂泊而放弃对家国的关怀;体现在对现实的直面与记录——不逃避个人困境与时代苦难,以诗歌坦诚抒发“万里悲秋”的身世之悲与“繁霜鬓”的愁苦,同时记录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成为“诗史”片段,展现“漂泊中不沉沦、困境中仍担当”的精神。
23.①情感侧重点的差异:《登高》以“多层叠加的悲苦”为主,情感更显沉郁极致——自然之悲(秋景肃杀)、身世之悲(漂泊、年老、多病、孤独)、家国之悲(国家战乱、民生疾苦)三层交织,且“潦倒新停浊酒杯”失去借酒消愁的慰藉,悲苦达到顶点,无明显希望暗示;《登岳阳楼》在“悲苦中暗含希望”——虽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身世之悲与“戎马关山北”的家国之忧,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洞庭壮阔意境,拓展了情感空间,结尾“凭轩涕泗流”的关切中,暗含对国家战乱平息、民生安定的期待,情感比《登高》多一丝开阔与希望;②差异产生的原因:创作背景不同——《登高》创作于杜甫漂泊夔州、身体极度衰弱之时(肺病、风湿病反复发作),且夔州局势动荡,个人困苦与国家艰难叠加,无任何慰藉,情感更沉郁;《登岳阳楼》创作于杜甫前往潭州途中,虽仍漂泊,但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阳楼,洞庭的浩瀚壮阔暂时缓解部分困苦,且彼时诗人对未来仍有微弱期待(希望前往潭州寻找新的依靠),故情感中暗含希望;个人境遇的细微变化——《登高》时杜甫身边无亲友,孤独无依,连借酒消愁都不可得;《登岳阳楼》时虽仍“老病”,但“今上岳阳楼”的愿望实现,带来短暂的精神慰藉,让情感不至于陷入极致悲苦。
24.①“沉郁顿挫”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在主题上,推动后世诗歌“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结合”——如白居易“新乐府”诗(《卖炭翁》)传承《登高》“关注现实、忧国忧民”的主题,以诗歌记录百姓疾苦;陆游爱国诗(《书愤》)传承“个人悲苦与家国之忧结合”的特点,将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收复中原的理想结合,避免诗歌流于个人情绪宣泄;在艺术手法上,影响后世诗歌的“情感表达与语言节奏”——如白居易《琵琶行》借鉴“顿挫”的节奏特点,通过“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的节奏变化传递情感起伏;顾炎武诗歌借鉴“沉郁”的情感特点,以深沉情感记录明末清初的战乱,语言严谨、情感有节制,避免直白宣泄;在创作传统上,奠定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后世诗人以《登高》为典范,将诗歌作为反映社会现实、传递人文关怀的载体,而非单纯的艺术消遣,形成“诗史”式的创作传统,如杜甫之后的元稹、苏轼、辛弃疾等,均在创作中体现对现实的关注与深沉的情感;②“登高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具体体现:在文化活动层面,“登高”成为兼具传统与精神内涵的活动——重阳节登高望远,既传承传统习俗,也让人们在登高时“俯瞰人生、思考未来”,如人们在登山过程中反思生活、坚定目标,体会《登高》“直面困境、坚守希望”的精神;在教育层面,成为传递“家国情怀与困境坚守”的载体——学校通过赏析《登高》,引导学生理解“悲秋”背后的家国关怀,培养“超越小我、关注大我”的价值观;在面对困境时,鼓励学生学习杜甫“不逃避、不沉沦”的精神,如面对学习压力时,以坚韧心态克服困难,而非消极放弃;在社会层面,成为“担当精神”的象征——如“逆行者”在疫情、灾害中“登高”般挺身而出,直面危险,坚守责任(如医护人员、消防员);基层工作者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关注民生(如乡村教师、扶贫干部),传承《登高》“困境中坚守关怀”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让“登高精神”在当代社会焕发生机。
25.(1)渚清沙白鸟飞回(解析:根据“秋江景色、动静结合”的提示,对应首联中描绘秋江动态场景的句子,注意“渚”“清”“回”的写法。)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解析:依据“个人漂泊、年老多病、身世之悲”的关键信息,锁定颈联中浓缩身世悲苦的句子,注意“悲秋”“常作客”“百年”“独”的写法。)
(3)潦倒新停浊酒杯(解析:根据“借酒消愁的慰藉失去、悲苦极致”的要求,对应尾联收尾句,注意“潦倒”“浊”的写法。)五、作文命题解析与范文
26.命题解析 :
立意核心:命题以《登高》中杜甫“困境中坚守家国关怀”为精神原点,串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与当代“逆行者”的使命,构建“古今贯通”的坚守主题,引导考生思考“坚守”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以及“困境”与“坚守”的辩证关系——困境不是放弃的理由,而是彰显坚守价值的土壤。
写作角度:可从“个人成长”“社会现实”“文化传承”三个维度切入。个人角度可写学习、生活中克服挫折的坚守(如坚持兴趣、攻克难题);社会角度可结合疫情逆行者、扶贫干部等案例,谈群体坚守的意义;文化角度可挖掘传统文化中“坚守”的精神符号(如杜甫、范仲淹),谈当代人如何传承。
素材适配:历史素材可选用苏轼“黄州贬谪仍著《赤壁赋》”、文天祥“零丁洋上守气节”;当代素材可选用张桂梅“大山中坚守教育”、航天员“训练困境中守航天梦”;个人素材可写自身或身边人“困境中不放弃”的真实经历,让文章更具真情实感。
文体建议:记叙文需以“具体事件”展现坚守,如“坚持晨练克服惰性”“组队参赛突破技术难关”,通过细节描写(动作、心理)凸显困境与坚守的过程;议论文需明确“坚守的内涵”“坚守的价值”“如何坚守”的逻辑链,结合古今案例层层论证,避免空洞抒情。
26.范文:《于困境处植坚守,于风雨中见光芒》
杜甫在夔州的秋风中登高,“万里悲秋”的困境里,仍守着对家国的牵挂;范仲淹被贬邓州,却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守着为民的初心;新冠疫情来袭时,无数医护人员逆行出征,在生死考验前守着医者的使命。困境如风雨,会打湿前行的路,却也让“坚守”的光芒愈发耀眼——它是黑暗中的灯,是寒冬里的火,让我们在难行处站稳脚跟,在迷茫时找到方向。
于个人成长而言,坚守是突破困境的“韧劲儿”,让平凡的努力终成不凡。初中时,我曾因数学成绩垫底陷入自卑,每次拿到试卷,红色的叉号都像刺一样扎眼。老师劝我“放弃难题,保住基础”,同学也调侃“你不是学数学的料”。但我想起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仍不辍笔的坚守,暗下决心: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
从那以后,我每天放学后留一小时做数学题,从基础公式推导到错题复盘,哪怕一道题要琢磨半小时,也绝不轻易放弃。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拿着笔记本追着老师问,周末还把错题整理成“错题本”,反复翻看。有次为了攻克一道几何证明题,我画了十几张辅助线图,直到深夜才找到思路。当期末数学成绩从及格线跃到班级前十时,我终于明白:所谓困境,不过是为坚守者准备的“试金石”;所谓成功,不过是在困境中多坚持了一会儿。
于社会而言,坚守是群体面对危机时的“凝聚力”,让微光汇聚成照亮时代的火炬。2020年初,疫情突袭武汉,封城的消息让这座城市陷入沉寂。但有一群人,却向着“最危险”的地方出发——84岁的钟南山院士连夜奔赴武汉,高铁上疲惫的睡颜让无数人泪目;护士单霞为节省防护服,剪掉留了多年的长发;志愿者汪勇从“接送医护”到“组织物资”,用平凡人的力量搭建起后勤保障线。
他们也曾面临困境:医护人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汗水浸透衣衫;志愿者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穿梭在空荡的街道。但没有人退缩——因为他们守着“医者仁心”的誓言,守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信念。正是这无数人的坚守,让武汉在春暖花开时重启,让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正如《登高》中“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力量,群体的坚守,能在困境中筑起坚不可摧的长城。
于文化传承而言,坚守是跨越千年的“精神接力”,让古人的智慧照亮当代人的路。从杜甫“艰难苦恨”中守家国,到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再到当代人“守文化根脉”的努力,坚守始终是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去年,我参观了家乡的非遗展馆,看到剪纸艺人李奶奶用剪刀在红纸上“跳舞”——她的手指因常年剪纸布满老茧,眼睛也有些浑浊,但仍坚持每天创作,还免费教孩子们剪纸。
“现在喜欢剪纸的年轻人少了,但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断。”李奶奶的话让我动容。她在“非遗传承”的困境中坚守,不仅是守护一门手艺,更是守护文化的根。这种坚守,与杜甫在漂泊中写“诗史”、范仲淹在逆境中守初心一脉相承,让中华文化在代代坚守中绵延不绝。
人生难免遇困境,就像杜甫会遇到“万里悲秋”,我们会遇到学业的压力、生活的难题。但正如风雨过后会有彩虹,困境过后,坚守的力量会让我们更加强大。愿我们都能于困境处植坚守,于风雨中见光芒,在人生的“高台”上,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