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三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三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锡林郭勒盟三县联考2025-2026学年度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A B B A B A A
1.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李冰是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太守,在他的主持下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这是一项综合性水利工程,D项正确;大禹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人物,他的贡献是治理黄河水患,排除A项;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的贤才,他的主要活动是辅佐齐桓公,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排除B项;商鞅是战国时期在秦国主持变法的人物,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前,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在半坡遗址出土了人面鱼纹彩陶盆,C项正确;甲骨文主要出现在商朝,排除A项;商鞅铜方量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铜器,排除B项;司母戊鼎是商朝时制作的青铜器,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商王殷寿与狐妖妲己勾结,暴虐无道,引发天谴。西伯侯之子姬发逐渐发现殷寿的真实面目,反出朝歌”和所学知识可知,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公元前1046年武王在牧野伐纣,灭商。与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相关的著名战役是牧野之战,B项正确;涿鹿之战是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排除A项;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双方主力在长平地区进行的战略决战,排除C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周口店遗址地质灾害区抢险报告;山顶洞人遗址监测预警观察;猿人洞保护工程”可知,题干描述的社会实践调查是保护远古人类遗址的研究报告,因此此次实践调查的关注点是文物保护,A项正确;科技展览与“周口店遗址地质灾害区抢险报告”不符,排除B项; 材料与旅游规划无关,排除C项;考古调查与“猿人洞保护工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族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华夏民族,由一族演化而来生生不息”说法错误,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华夏族由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而成,华夏族是一个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超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②约公元前1600年对应商朝,B项正确;①约公元前2070年对应夏朝,排除A项;③公元前1046年对应西周,排除C项;④公元前770年对应春秋,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武王)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周王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但是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因此,A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选择A项;分封制下,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周王室衰微,逐渐出现诸侯争霸局面,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层次分明的等级制度,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建立分封制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地势与河道,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分水堤的作用和“结合弯道环流原理”体现了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因势利导,因地制宜,B项正确;《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都江堰修筑充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因势利导,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界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体现不出人定胜天,天顺人愿,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因势利导,听天由命、无为而治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概括材料“有的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死者身无长物”可知,陶寺村遗址墓葬随葬品出现了数量和等级的差别,说明这一时期社会贫富分化已经比较明显,A项正确;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准不止于贫富分化,排除B项;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与题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随葬品的差异,不能体现对祭祀文化的崇拜,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0.A
【详解】根据材料“天下一统,全国推行商鞅既定的标准代替列国复杂的量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推行了统一的量制,这为后来秦朝统一后统一度量衡提供了借鉴,体现了商鞅变法为秦朝治理国家提供典范,A项正确;变法使得秦朝的国力大为增强,但与材料无关,材料所述内容是秦统一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排除B项;在各国变法中商鞅变法的成效最大,但这材料并未体现,材料内容没有对比不同变法的成效,排除C项;秦王为筹划统一大计广用人才,如商鞅就是人才,但材料无从体现,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秦王用人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1.(1)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2)齐桓公;晋国;秦国。
(3)商鞅变法;内容: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任选一项即可)
(4)CA
(5)倾邻国而雄诸侯。
【详解】(1)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大为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
(3)公园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根据所学可知,材料论述的是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根据题意可知,① C; ② A
(5)材料三中的“倾邻国而雄诸侯”说明了商君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效果。
12.(1)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
(2)禅让制;尧、舜、禹
(3)敬业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无私奉献、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是由各个小民族融合而成的。
(2)制度:根据材料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置传给贤德之人。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鼓励人民开垦农田,适时耕种。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德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因此,与这一制度有关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
(3)精神:根据材料三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这体现出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面对洪水这一巨大的自然挑战,不畏艰难,长期坚持治水工作,展现出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故精神:敬业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无私奉献、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13.(1)战国时期国家强大的必要条件是变法彻底。
(2)材料二说明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变法“制定了激励农业发展的土地政策”的具体内容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变法成功的原因在于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制定了正确的改革策略,并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4)战国时期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一“原本很强大的齐国,由于旧贵族的阻挠,变法不彻底,日趋衰落。而魏国,在李悝变法后,成为战国前期最强的一个国家。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最全面而彻底,使秦国实力日益雄厚,成为七国之首,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可知,秦国彻底的变法使其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
(2)影响:根据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可知,秦国在与六国交战中胜率很高,由此可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内容:根据材料三“制定了激励农业发展的土地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了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原因:根据材料三“商鞅变法时期所形成的农本思想(核心是把农业看成国家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和主要的财政来源,把农民当作主要的统治基础和人力资源)与激励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成效显著,影响深远”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制定了正确的改革策略,并得到秦国国君秦孝公的支持。
(4)原因:根据材料四“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推动了政治进步,各诸侯国统治者通过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肯定小农经济和地主阶级,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进而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可知,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进而推动了社会变革,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
答案第1页,共2页保密★启用前
锡林郭勒盟三县联考2025-2026学年度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卷
考试分数: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本题2分)战国时期修筑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专家是( )
A.大禹 B.管仲 C.商鞅 D.李冰
2.(本题2分)历史文物是研究古代历史的最真实的实物资料。下列考古发现的历史文物,哪项是研究半坡人生活的( )

A.甲骨文 B.商鞅铜方量 C.人面鱼纹彩陶盆 D.司母戊鼎
3.(本题2分)2023年暑期热映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讲述商王殷寿与狐妖妲己勾结,暴虐无道,引发天谴。西伯侯之子姬发逐渐发现殷寿的真实面目,反出朝歌。与这部电影的历史背景相关的著名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4.(本题2分)韩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同学们拟定的调查报告的标题分别是:周口店遗址地质灾害区抢险报告;山顶洞人遗址监测预警观察;猿人洞保护工程。下面是同学们拟定的调查报告的标题。据此判断,此次实践调查的关注点是( )
A.文物保护 B.科技展 C.旅游规划 D.考古调查
5.(本题2分)梁启超先生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据此,可以了解华夏民族的形成特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B.华夏民族,由一族演化而来生生不息
C.华夏族由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而成 D.华夏族是一个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
6.(本题2分)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①——西周 B.②——商朝 C.③——春秋 D.④——战国
7.(本题2分)《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武王)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这反映了当时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下列关于这一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授封者不用履行任何义务,无偿享受特权
B.这一制度为以后的诸侯争霸局面埋下了隐患
C.这一制度下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等级制度
D.建立这一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本题2分)岷江出山口弯道处的分水堤将岷江分为两条江:内江直接通向成都平原,主要用于航运和灌溉;外江通往长江,主要用于泄洪和排沙。都江堰结合地势与河道,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材料强调了都江堰的修建( )
A.不违农时,尊重规律 B.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C.人定胜天,天顺人愿 D.听天由命,无为而治
9.(本题2分)从山西省陶寺村考古发掘的1300余座墓葬看,有的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彩绘龙盘等重要礼器;而占墓葬总数90%的小墓,死者身无长物,应是社会的平民阶层。这些现象反映出( )
A.社会的贫富分化已经很明显 B.山西已经出现早期的国家
C.黄河流域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D.陶寺村先民崇尚祭祀文化
10.(本题2分)文物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下图是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商鞅方升,在方升底部刻有一组铭文,是秦王政26年(前221年)的诏书,主要意思为:天下一统,全国推行商鞅既定的标准代替列国复杂的量制。这一铭文反映出( )
A.商鞅变法为秦朝治理国家提供典范 B.变法使得秦朝的国力大为增强
C.在各国变法中商鞅变法的成效最大 D.秦王为筹划统一大计广用人才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10分)
11.(本题10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及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的重要变革是什么?(1分)
(2)根据图3和所学,写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谁?图4中的韩、赵、魏三国是由图3中哪个国家分裂而来?图4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哪个?(3分)
(3)材料三论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分)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下列两位人物做出选择。(2分)
①秦国平民张三,勤劳耕作,生产出许多粮食,按照法令,他得到的奖励是( )
②秦国下级士兵李四,在战争中勇敢杀敌,屡立战功,按照法令,他得到的奖励是( )
A.授予爵位 B.从事经商 C.免除徭役 D.世袭特权
(5)材料三中的哪句话说明了商君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效果。(2分)
三、材料题(共20分)
12.(本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
材料三
(1)材料一说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何特点?(3分)
(2)材料二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哪种政治制度?与这一制度有关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哪些人?(3分)
(3)从材料三中的人物身上,你可以学到什么精神?(4分)
13.(本题10分)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早期,七大强国都先后推行变法。原本很强大的齐国,由于旧贵族的阻挠,变法不彻底,日趋衰落。而魏国,在李悝变法后,成为战国前期最强的一个国家.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最全面而彻底,使秦国实力日益雄厚,成为七国之首,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
材料二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材料三 商鞅变法时期所形成的农本思想(核心是把农业看成国家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和主要的财政来源,把农民当作主要的统治基础和人力资源)与激励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成效显著,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确立了以农为本的战略思想;制定了激励农业发展的土地政策;实行了因地制宜的人口管理政策;明确了新的名利分配标准激励农业发展等。
——改编自李维林、赵梦涵《商鞅的农本思想与激励政策析论》
材料四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铁制工具的使用还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经济发展推动了政治进步,各诸侯国统治者通过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肯定小农经济和地主阶级,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进而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回答,战国时期国家强大的必要条件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说明商鞅变法有怎样的影响?(2分)
(3)材料三中说商鞅变法“制定了激励农业发展的土地政策”,请你写出具体内容。并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变法成功的原因。(4分)
(
…………○…………内…………○…………装…………○…………订…………○…………线…………○……………………○…………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4)根据材料四回答,战国时期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