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阶段性抽测
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5题,30分)
1. 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遗址位于长江上游地区。若外国游客想实地参观该遗址,应前往的省份是( )
A. 陕西省 B. 北京市 C. 云南省 D. 浙江省
2. 北京人遗址前后发掘出土6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约10万件打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材料反映了北京人遗址( )
A. 地处黄河流域 B. 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
C. 内涵非常丰富 D. 为研究原始农业起源提供了证据
3.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重要方法之一。下面示意图中横线处的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 )
A. 原始农业出现 B. 旧石器时代来临 C. 私有制的出现 D. 早期国家产生
4. 农业产生后人们筑屋定居。下面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两种房屋复原图,其样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理环境 B. 经济发展 C. 社会风俗 D. 审美观念
5. 考古学家在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片,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据此,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代表是( )
A.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 B. 舞阳贾湖遗址 C. 半坡遗址 D. 大汶口遗址
6.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中国历史发展实际,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如出现明显阶级分化,都邑性城市,区域性政体和国家。下列考古发现符合“文明社会”标准的是( )
A. 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人工用火遗迹 B.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C. 仰韶遗址出土几何图案的陶器 D. 陶寺遗址大小墓随葬品差别大
7.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 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C. 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 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
8.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9. 下图中的历史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还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 )
A. 黄帝 B. 舜 C. 禹 D. 启
10.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含义是
A. 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B. 天下为一家所私有
C. 天下一家和睦团结 D. 天下处处可以成家
11.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 实行民族压迫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实行残暴统治 D. 加强思想控制
12. 西周时期以王畿一带周王室所用方言为标准音,即“雅言”。及至战国时期,雅言的标准音地位丧失,各诸侯国“言语异声”。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分封制度确立 B. 经济发展不平衡 C. 诸侯势力衰落 D. 周王室地位下降
13. 某一历史人物任用贤能之士为相,大力改革内政,积极发展生产,强化训练军队,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威震诸侯,成为春秋时期首位称霸的诸侯国君。材料所述的历史人物是( )
A. 齐桓公 B. 宋襄公 C. 越王勾践 D. 楚庄王
14. 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战争和冲突中,找到了“和戎”和订立盟约的解决办法,这( )
A. 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 B. 推动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
C. 有利于各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D. 促进了华夏文化的传播融合创新
15. 春秋时期,耕种的效率大幅提高,百姓在井田之外大量开垦私田。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出现 B. 分封制走向瓦解
C. 土地私有制的正式确立 D. 井田制完全崩溃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0分,共2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第一地点(猿人洞)2009—2014年的清理发掘过程中,古人类用火遗物、遗迹密集出现……这次考古发掘发现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呈黑色,可判断是火烧的结果。另外还发现有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而这只有在高温且持续燃烧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同时,还发现可以被称为火塘的两三处集中用火的部位,在火塘内部及周围,有大量燃烧过的物质。
——摘编自《“北京人”用火再添力证》
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摘编自班固《白虎通》
材料三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据材料一,指出两个北京人用火的证据。
(2)材料二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哪些原始居民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3)材料三中华夏“渐化合以成一族”主要涉及的两位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尊崇为什么称号?
(4)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17. 周朝是我国历史最长的朝代,存在了800多年,分为西周和东周。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周书灿《从早期国家机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1)材料一中反映了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概括西周实行这项政治制度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实行此制度产生怎样历史影响?
(2)材料二概述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史事?材料二中“诸侯强并弱”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政治特点?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阶段性抽测
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5题,30分)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A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0分,共20分)
【16题答案】
【答案】(1)证据:动物骨骼完全炭化、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石灰。
(2)变化:原始农业出现。居民: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等。
(3)称号:“人文初祖”。
(4)形成:太古以来,众多民族杂居相处,相互接触交流,去除小的差异,保留共同之处,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民族。
【17题答案】
【答案】(1)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影响: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初期稳定了政局;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和文化交融;为后世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借鉴;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力量等。
(2)时期:春秋时期。特点:诸侯争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