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锡林郭勒盟三县联考2025-2026学年度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A D B B D B B B1.B【详解】据所学可知,《黄埔条约》规定法国人在华诉讼案件由法国领事管辖。领事裁判权是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司法特权,规定外国人在华涉讼须由其本国领事裁决,中国司法机构无权审理,B项正确;“中国地方法官”违背领事裁判权原则,排除A项;“国际仲裁法庭”在19世纪中期尚未形成此类机制,排除C项;“混合法庭”不符合领事裁判权单方面由外国管辖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2.A【详解】根据材料“1895年5月到10月,台湾军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大小100余次战斗。台湾义军和留台清军除了少数人生还外,大部分战死”可知,台湾军民与日军激战百余次,大部分战死,体现了台湾军民反殖民统治的决心,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西方政策,排除B项;“中国反抗侵略的中心”夸大台湾地位,当时全国多地有反抗,并非仅台湾,排除C项;台湾最终沦陷,台湾军民未能粉碎日本侵华野心,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系列战争使得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A项正确;近代中国各阶层人民确实进行了抗争(如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但这只是近代历史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涵盖题干所指的线索,排除B项;清朝统治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后才彻底终结,这只是近代历史中的一个事件节点,并非贯穿近代的线索,排除C项;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但同样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能全面体现题干所要求的线索,排除D项。故选A项。4.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它的价值是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可知题干中“土地制度”“空想性质”“农民的大同模式”等关键词提示,该文件与农民土地纲领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主张平均分配土地,但因脱离实际未能实施,符合“空想性质”和“一纸空文”的描述,同时其“有田同耕”的理想体现了农民的大同模式,D项正确;《南京条约》是近代首个不平等条约,与题干内容中的土地制度无关,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与题干内容中的土地制度没有联系,排除B项;《民报》为同盟会刊物,宣传三民主义,与农民土地纲领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B【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强调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并号召反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虽失败,但展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迫使列强放弃直接瓜分中国,转而采取间接控制,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B项正确;推翻清朝统治的是辛亥革命,排除A项;中国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排除C项;义和团排外行为反而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实现富国强兵,来挽救封建统治。但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李鸿章的话也体现出洋务运动虽然表面上搞了练兵、建海军等,但实际上并没有使中国真正强大,只是封建统治者的一场自救尝试,最终失败,B项正确;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而洋务运动是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要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洋务运动是维护封建统治,不是革命运动,排除C项;洋务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7.D【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信息,可知外力使大清完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合所学知识,《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这个外力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项正确;《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大清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排除A项;《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与大清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排除B项;《马关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与大清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B【详解】根据题干“英国殖民者利用中国人民发明的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而将中国强行拉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通过《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符合“强行拉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B项正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是鸦片战争的背景之一,并非直接打开中国“大门”的事件,排除A项;英国强行霸占九龙司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事情,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排除C项;英国支持阿古柏侵略新疆,主要是侵犯中国新疆地区主权,和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9.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可知,奕 将俄国视为“肘腋之患”,英法为“肢体之患”,说明他认为俄国的威胁更直接。俄国在1858—1860年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侵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直接威胁边疆安全,反映出中国东北、西北边疆严重危机,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海防问题,而是强调边疆严重危机,排除A项;“企图联合英法遏制俄国的侵略”,题干中毫无材料依据,排除C项;当时英法两国对中国的侵略有所减弱与史实不符,英法侵略并未减弱,排除D项。故选B项。10.B【详解】据题干信息可知,题干提到两种对《马关条约》赔款减少原因的不同记载:通俗文史著作归因于李鸿章遇刺,日方回忆录则称因破译中方电报后调整策略。两种说法差异表明,历史研究需对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考辨,而非直接采信某一方,强调史料来源不同需加以考辨,B项正确;"通俗文史著作完全不可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日方回忆录肯定真实可靠"同样说法过于绝对,回忆录可能受主观因素影响并非完全可靠,排除C项;"年代久远无法确认"的说法否定了历史研究的可能性,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1.(1)手段:向我国倾销商品;鸦片走私;掌控我国的丝、茶等传统贸易。办法: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2)侵略方式:设立银行,开设工厂,修筑铁路。(3)变化:农业税收入比重下降,工商杂税收入比重上升。事件:洋务运动。说明:洋务运动促使中国近代工业企业逐渐发展起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4)列强入侵;政府推动;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任意2点)【详解】(1)手段:据材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可知,向我国倾销商品;据材料“鸦片走私实际上变成一种公开的、畅行无阻的贸易”可知,鸦片走私;据材料“中国丝、茶等的生产和出口贸易,开始走上了依附外国资本的道路”可知,掌控我国的丝、茶等传统贸易。办法:据材料“一些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畅言改革,以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可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2)侵略方式:据材料“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可知,设立银行,据材料“在中国开设工厂”可知,开设工厂,据材料“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可知,修筑铁路。(3)变化:根据材料“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可知,从1849年至1885年,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的变化是农业税收入减少,工商杂税收入增加;工商杂税收入所占比重超过农业税收入。事件:据表格时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曾国藩等地主阶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近代意义的军工企业,这促进了晚清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因此与表格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说明:从洋务运动的影响出发进行表述,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的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4)因素:中国近代经济发生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列强经济侵略的深入: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不断侵略,中国被迫开放多个商埠,这些商埠的开放使得中国逐渐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而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府推动:晚清政府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开始调整财政政策,增加工商杂税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些探索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中国近代经济发生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列强入侵;政府推动;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等。12.(1)林则徐(2)事件:虎门销烟;原因:中国武器落后,英国“船坚炮利”。观点:不是。原因: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制度腐朽落后。(3)香港岛(4)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详解】(1)人物:根据材料一“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青天”上书禁烟,可知是指林则徐,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2)事件: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及所学知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是发生在1839年的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将收缴的英美走私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一行动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原因:据材料二“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船坚炮利,战争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可知,该材料认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是武器装备落后,中国军队投入的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而英军出动战舰船坚炮利。观点及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不是中国惨败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败,制度腐朽落后。因为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事上虽然武器装备是一个方面,但军队战斗力低下,指挥系统混乱等问题,本质上都是封建制度的弊端造成的。同时,封建统治者闭目塞听,不了解世界形势,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3)“岛屿”:根据材料三“(《南京条约》)确定了千百万的赔款和源源不断的新鲜的茶叶供应,刺激了我们的贸易,永久割让给我们一座岛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之一,就是割香港岛给英国。因此“岛屿”是指香港岛。(4)含义:根据材料四“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和关税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使中国由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就像一块界碑,划分了中国古代和近代的界限。13.(1)洋务运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2)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3)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详解】(1)运动:根据材料一“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人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为了“自强以图御侮”,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该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2)主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李鸿章、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是“自强““求富”。其主要实践活动有创办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校(教育)。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等;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建立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等。(3)影响: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一句话归纳这次运动的影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的扩张,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客观上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4.(1)图1:《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图2:《革命军》(2)观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也存在局限性。 论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这体现了其重大的历史功绩,正如章开沅所说“辛亥革命算第一次腾飞”“解决帝制,建立共和”。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这反映出它的局限性,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后来失败了,没有巩固它的胜利”。但从长远来看,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分界线,正如陈旭麓所言“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是一条分界线”。【详解】(1)图1和图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2)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这体现了其重大的历史功绩,正如章开沅所说“辛亥革命算第一次腾飞”“解决帝制,建立共和”。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这反映出它的局限性,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后来失败了,没有巩固它的胜利”。但从长远来看,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分界线,正如陈旭麓所言“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是一条分界线”。因此可以提炼的观点是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也存在局限性。论述:根据拟定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行阐述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即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这体现了其重大的历史功绩,正如章开沅所说“辛亥革命算第一次腾飞”“解决劳制,建立共和”。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这反映出它的局限性,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后来失败了,没有巩固它的胜利”。但从长远来看,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分界线,正如陈旭麓所言“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是一条分界线”。答案第1页,共2页保密★启用前锡林郭勒盟三县联考2025-2026学年度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卷考试分数: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本题2分)《黄埔条约》规定法国人在华诉讼案件由( )管辖。A.中国地方法官 B.法国领事C.国际仲裁法庭 D.混合法庭2.(本题2分)1895年5月到10月,台湾军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大小100余次战斗。台湾义军和留台清军除了少数人生还外,大部分战死。这表明( )A.台湾军民反殖民统治的决心B.西方列强“以华制华”的政策C.台湾是中国反抗侵略的中心D.台湾军民粉碎了日本侵华野心3.(本题2分)梳理线索是学史方法之一。针对下列内容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B.各阶层人民的抗争C.清朝统治的彻底终结 D.近代化的早期探索4.(本题2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它的价值是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这一文件”指( )A.《南京条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民报》 D.《天朝田亩制度》5.(本题2分)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到处张贴揭帖,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号召人民反抗”。这一运动的主要意义是( )A.推翻了清朝统治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6.(本题2分)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据此理解,洋务运动是( )A.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B.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C.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D.一次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的运动7.(本题2分)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下沉。下面图中导致大清完全沉入液体中的外力有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8.(本题2分)“英国殖民者利用中国人民发明的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而将中国强行拉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自此,由资本主义国家制定规则的‘朋友圈’中,多了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尚处于日益衰微的封建制度的大国,这就是中国。”(来源:求是网,2020年02月24日)打开该材料中“大门”的事件是( )A.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B.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C.英国强行割占九龙司 D.英国支持阿古柏侵略新疆9.(本题2分)恭亲王奕 在咸丰十年(1860年)所上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中,曾经将俄国列为外部的第一大威胁,他称俄国为“肘腋之患”,而英、法等国为“肢体之患”。这一认识( )A.表现出清政府的海防意识薄弱B.反映出中国东北、西北边疆严重危机C.企图联合英法遏制俄国的侵略D.当时英法两国对中国的侵略有所减弱10.(本题2分)某些通俗文史著作认为,由于《马关条约》谈判期间李鸿章遇刺,日方不得不将原定3亿两的数额减少到2亿;而日方参与者回忆录则记载是因为破译了中方电报,确认3亿两可能导致谈判破裂,不得不减少。这说明( )A.通俗文史著作完全不可信 B.考辨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C.日方回忆录肯定真实可靠 D.年代久远无法确认历史事实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题(共7分)11.(本题7分)经济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问题。【探究一】中国经济遭受外来冲击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但是……西方工业产品在中国市场上销路不广。战后,鸦片走私实际上变成一种公开的、畅行无阻的贸易,仍是西方侵略者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战后,中国丝、茶等的生产和出口贸易,开始走上了依附外国资本的道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一些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注意研究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畅言改革,以达到强国御侮的目的。——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我国的手段,并指出有识之士提出的强国御侮的办法。(2分)【探究二】列强经济侵略的深入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的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铁路。——摘编自抗日战争纪念网(2)根据材料二,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有哪些。(1分)【探究三】晚清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材料三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1849年 3281 77 969 231885年 3071 40 3923 51(3)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的变化。该变化与清朝统治者掀起的哪一探索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分)三、综合题(共23分)12.(本题7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相应问题。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法等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西方列强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社会危机。在内忧外患中,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材料一 他在江苏按察使任内,决冤狱,抑豪强,被百姓称为“林青天”。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汉口、长沙等地捉拿烟贩,收缴烟土、烟枪,设禁烟局,配制戒烟药丸,勒令吸食者限期戒烟,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还在给道光帝的上书中指出: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材料二 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至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战争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材料三 1842年,英国《伦敦新闻画报》载:“(《南京条约》)确定了千百万的赔款和源源不断的新鲜的茶叶供应,刺激了我们的贸易,永久割让给我们一座岛屿。总之,它让战争到达顶点,让我们(英国)获得的比想要的还多,让荣耀和利益不可阻挡地到来。”材料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1)材料一中的“林青天”是指谁?(1分)(2)材料二中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是发生在1839年的什么事件?该材料认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这是中国惨败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3分)(3)材料三中的“岛屿”是指什么?(1分)(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含义。(2分)13.(本题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人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图一 李鸿章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糜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 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农民起义),可以勤远略(解除外患)。——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图二 曾国藩材料三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使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为了“自强以图御侮”,掀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李鸿章、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的思想主张及其主要实践活动。(3分)(3)用一句话归纳这次运动的影响。(2分)14.(本题8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1 章炳麟 图2 邹容(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图1、图2所示两位革命家的代表作。(3分)材料二 如表所示内容是一些历史学家或历史伟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人物 观点陈旭麓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毛泽东 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但后来失败了,没有巩固它的胜利,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编自《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章开沅 中华民族的三次腾飞中,辛亥革命算第一次腾飞。辛亥革命的影响不是短期能够突出的,总要经过一些事件。它当时的任务就是解决帝制,建立共和,虽然三纲五常没有最后消灭.——摘编自《辛亥革命需探索上下三百年》(…………○…………内…………○…………装…………○…………订…………○…………线…………○……………………○…………内…………○…………装…………○…………订…………○…………线…………○…………)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外…………○…………装…………○…………订…………○…………线…………○…………)(2)根据如表所示人物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5分)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卷答案.docx 锡林郭勒盟三县联考2025-2026学年度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