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读不完的大书 教学设计(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读不完的大书 教学设计(2课时)

资源简介

【教学目标】
1.认识“麻、旋”等11个生字,会写“虾、昆”等13个字,会写“昆虫、万物”等17个词语。
2.能说出从课文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简单地写出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从课文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能简单地写出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麻、旋”等11个生字,会写“虾、昆”等13个字,会写“昆虫、万物”等17个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课题
1.导入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第22课《读不完的大书》。(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请同学们齐读课文题目。读了课文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1:“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什么?
预设2:课文围绕“大书”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3:为什么读不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读一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一标:标出自然段序号。(共有6个自然段。)
(3)圈一圈:圈出难读或难理解的生字、新词。
(4)想一想: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
2.掌握字音,识记字形。
(1)出示“会认字”:麻雀、盘旋、井然有序、忠贞、姿态、春笋、超凡脱俗、奥秘
(2)引导认读。
①学生自读。
②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提示:“姿、笋、俗”都是平舌音,“贞、超”是翘舌音。“姿、秘”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借助声旁“次、必”记忆字音。提醒学生区分易混淆的熟字“旋与旅”,“秘与密”的发音和字形都相似,通过“比一比再组词”的方法强化辨析。
③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④指名读、开火车读。
⑤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试一试。
3.解答疑问,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什么?课文围绕“大书”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读不完?边读边圈画相关词句。
①根据第1、3个问题,教师相机圈出第6自然段,学生自读并大致了解:“读不完的大书”就是大自然,因为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所以读不完。(总结全文)
②根据第2个问题,教师相机圈出第1自然段,学生自读并大致了解:“读不完的大书”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有浮云飞鸟、虾蟹游鱼、走兽昆虫、花草树木等,就是文中说的“世界万物”。(总领全文)
(2)教师提问:课文描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默读第二至五自然段,圈画相关事物。
①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小麻雀、老鹰、蚂蚁、花、草、果树、竹子、棕榈。
②提问:这么多的事物,作者把哪些东西放在一块儿写?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小结:第1自然段写“世界万物,不仅好玩,还让人沉思和遐想”,第2—5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动物、植物来表现大自然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了大自然是“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
三、精读段1,感知“好玩”
1.品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我”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哪些好玩的东西?
2.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提问:作者列举了哪些好玩的东西?
预设:天空、大地、浮云飞鸟、虾蟹游鱼、走兽昆虫、花草树木。
3.理解省略号。
提问:大自然中只有这些好玩的东西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用了省略号)
点拨:省略号,强调了大自然还有许多好玩的东西。
4.感受大自然带给“我”的乐趣。
提问:第1自然段中哪个词概括了所有好玩的东西?(世间万物)
教师引读:世界万物,不仅——(学生接读),还让人——(学生接读)。
小结:最后一句话点明了大自然中的事物有着“不仅好玩,还让人沉思和遐想”的特点。“沉思”指深入思考,“遐想”指漫无边际的想象。
四、精读段2,感受“乐趣”
1.过渡:我们知道了大自然有许多好玩的东西,第2自然段当中有哪些好玩的东西呢?
预设:小麻雀、老鹰、蚂蚁。
2.“世界万物,不仅好玩,还让人沉思和遐想。”读第2自然段,提出自学要求。
(1)读一读:选择喜欢的小动物。
(2)圈一圈:圈出能引发你遐想的词语。
(3)说一说:用上句式和你的同桌分享阅读感受。
提示:我读到……这个/这些词语的时候,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觉得……
3.聚焦词语,表达感受。
引导学生围绕“叽叽喳喳”“蹦蹦跳跳”“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猛扑而下”“井然有序”“两军对垒”“勇敢忠贞”等词语,想象小麻雀、老鹰、蚂蚁三种动物不同的样子。围绕“愉悦”“雄健勇猛”“敬佩”感知这三种动物给人留下的印象。
4.交流想象,品读句子。
(1)课件出示:小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叫人愉悦。
①播放小鸟叽叽喳喳叫的声音。
②提问:读到这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读到叠词“叽叽喳喳”和 “蹦蹦跳跳”时,我眼前仿佛出现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麻雀在叽叽喳喳地叫,声音悦耳动听。
③追问:为什么说小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就叫人愉悦呢?
预设:并列的拟声词,读起来特别轻快,“叫人愉悦”。
④让我们一齐快乐地读一读吧!
(2)课件出示:老鹰在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
①引导想象:读到这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读到“猛扑而下”,我仿佛看到老鹰在高空中展翅翱翔,忽然发现猎物,直接俯冲直下的画面。
②提问: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预设:连续的动作,读起来很有画面感和紧张感,带给人“雄健勇猛”的感受。
③指导朗读:请学生一边做手势演一演,一边有感情地读一读,要读出老鹰雄健勇猛的气势。
(3)课件出示:蚂蚁搬家,井然有序,当两军对垒时,那番勇敢忠贞的精神,真叫人敬佩。
①引导想象:读到这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1:读到“井然有序”的时候,仿佛看到一群黑乎乎的小蚂蚁排着直直的队伍,没一只乱跑。
预设2:读到 “两军对垒”的时候,仿佛看到两群蚂蚁面对面站成两排“守护”自己的队伍。
②提问: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预设:场景的转变,强调蚂蚁的组织性和战斗精神,的确“叫人敬佩”
③指导朗读:请学生试着用“佩服”的语气读读这段话。
五、会写生字,了解结构
1.教师依次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结构和各个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生自由读生字,开火车读,老师指名读。
3.教师指导书写。
“序”:上半广字头的撇画要舒展,覆盖下方。“予”的第2笔点要写在横竖中线交点附近,竖钩要挺直,两个横钩的横画平行。
“姿”:上半部分“次”的两点水要紧凑,“欠”的撇、捺要舒展。下半部分“女”的横画稍长,撇点的撇略直而短、点略平而长。
“刺”:左半部分“束”的末笔捺变点。右半部分“刂”的竖钩长且有力,与左半部分的间距适中。
“秘”:右半部分“必”要写得舒展一些,与左半部分禾字旁高低大致齐平。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梳理总结,课后作业
1.梳理总结。
2.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把文中你喜欢的词句句子抄录在摘抄本上,多读几遍。
(2)在田字格中把本课的生字词各抄写两遍。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从课文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简单地写出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下文
1.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复习巩固。
2.过渡:大自然这本书中除了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勇猛的雄鹰、井然有序的蚂蚁之外,还会有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课堂,从书中感受大自然,一起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段三,感受花草的“好玩”
1.品读第3自然段,感受花草的“好玩”。说一说它们“好玩”在哪里。
2.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引导品读相关句子。
(1)理解“暑寒荣枯”。
①提问:“暑寒荣枯”是什么意思?
预设:夏天花草树木茂盛繁荣,冬天花草树木枯萎凋零。
②交流不同季节植物的诗句,加深对“暑寒荣枯”的理解。
引导:季节不断变化,草木有荣有枯。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诗句吗?
预设: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2)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花儿和草的?
预设:花儿颜色多和形状多,草的形态各不相同。
(3)教师引读:花儿颜色有——(学生接读),形状有——(学生接读),草的叶子各不相同——(学生接读)。
(4)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提问:读完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象画面,教师相机播放花儿和草的各种图片,体会花草的千姿百态。
3.小结:大自然中的花草姿态万千,暑寒荣枯,真是各有奥秘和乐趣,难怪说——大自然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
三、品读分享,感受树木的“好玩”
1.过渡:前面我们感受了野外动植物的好玩,大自然真是“读不完的大书”。接下来我们走进自家房子前后的果树,感受它们的“好玩”。
2.品读第4自然段,感受果树的“好玩”。你觉得果树“好玩”在哪里?
(1)引导学生抓住了三个“不同”来感受。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果树的变化吗?
课件出示梨树、桃树等开花、结果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果树带给我们的感受。
(2)引导想象说话:不同季节里,在果树下,你分别会做些什么呢?
比如:春天,我会……夏天、秋天、冬天,我会……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小结并引读:在同学们的想象中,春天可以用树枝和花朵做花环,夏天可以在树下乘凉,到了秋天,树上甜甜的果子陆陆续续成熟了,可以吃鲜美的果子。冬天,还可以赏雪打雪仗。真是乐趣无穷啊!
(3)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3.品读第5自然段,感受竹子和棕榈的“好玩”。
(1)交流写竹子的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①提问:竹子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预设:竹子的特点是长得快还能发出温柔的细语。(长得快、声音柔)
②点拨:“雨后春笋”指春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沙沙、温柔细语”是运用拟声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微风吹来时竹叶声小而轻柔的特点。
③教师播放风中的竹叶声,引导想象说话:你听,竹叶声像“温柔的细语”,它在对“我”说些什么?一天长几寸的竹子,仿佛又在说什么?随机引导:竹子每天都在长大,我们也如同竹子一样,在快速地成长、进步。
④小结:带着沉思和遐想,竹子成了“我”的伙伴,与“我”一起长大,每次遇见我们俩都不一样,说的话也不一样,多好玩啊!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体会“我”与竹子亲密无间、共同成长的意韵。(2)交流写棕榈的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①提问:棕榈树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预设:棕榈那大蒲扇似的叶子在风中摇摆,就像一位超凡脱俗的仙人。
②追问: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预设1:将棕榈树的叶子比作大蒲扇,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棕榈树叶子的样子。
预设2:“超凡脱俗”把叶子人格化,表现叶子在风中的悠闲惬意。
③引导学生想象:小鱼在倒影间会怎么游玩?“我”看到这样的美景心情是怎样的?
④小结:同学们的发言,把我们带入童话般的情境,小鱼在树影间游玩,它们捉迷藏、跳舞,还对棕榈树打招呼呢,多么悠闲自在!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好。
(3)段落小结:你们看,作者把大自然中的事物当作人来写,竹子会“细语”,小鱼会“游玩”,棕榈树则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自然万物仿佛有了灵性,都成了“我”的伙伴,多好玩啊!
(4)让我们也带上自己的感受,跟着配乐来一起读读这段吧。
四、品读段6,分享感悟
1.请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我”对这本“大书”的理解。
2.引导学生围绕“看不完的大画册、读不完的大书、无尽的奥秘、无尽的乐趣”,理解最后一自然段点出了本文的主题——读不完的大书。(呼应课题)
3.小结:世界万物,不仅好玩,还让人沉思和遐想。大自然真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呀!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及学习中,继续探索大自然的无尽奥秘,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无尽乐趣吧。
五、主题概括,领悟升华
1.主题概括。
2.拓展延伸。
(1)提问:你在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大书”中,你都读到了什么?仿照课文写一写,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回顾课文内容。
“好玩的东西” 表现方法 说说我们的感受
飞鸟 声音、动作、感受
昆虫 拟人
花草 颜色、状态
树木 形态、比喻、对比
…… ……
(3)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4)提问:你还见过大自然的哪些景象?你享受过大自然带给你的快乐吗?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示例:向日葵长得很挺拔…… 蝴蝶飞来了,小猫……
3.小结: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感受!
六、课后作业,课堂梳理
1.我爱积累: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摘抄生动的词句。
(1)选择相同类型的词语或者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2)在摘录的语句旁边写写感受,尝试背诵下来。
(3)给摘抄的内容注明出处。
2.结构梳理。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在本次《读不完的大书》教学中,整体思路是围绕“感受自然乐趣、品味生动语言”展开,先通过复习导入衔接前文动物内容,再聚焦花草、树木段落,以“找特点 — 品语句 — 想画面 — 悟情感”为路径,引导学生抓住“暑寒荣枯”“雨后春笋”等关键词,结合图片、声音素材激活想象,同时借助朗读、情境说话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拟人、比喻手法的妙处,最后通过拓展延伸与课题呼应,落实“感受自然奥秘”的目标。但反思过程,仍有可优化之处:一是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生动性时,可多放手让学生自主圈画喜欢的词句并分享理由,而非过度依赖教师提问引导;二是拓展仿写环节,虽提供了示例,但未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搭建阶梯,部分学生可能因缺乏具体观察经验难以动笔;三是小组合作仅停留在简单交流层面,可设计“小组互助找自然乐趣”任务,如分工收集文中动植物特点、共同创编自然小故事,让小组作用更凸显,后续需在“学生主体性” 和“合作实效性”上进一步调整设计思路。
第七单元 第22 课 《读不完的大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