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1.(2025六上·阳新期末)关于蜡烛的燃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生成了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B.用集气瓶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过一会儿就会熄灭。C.蜡烛燃烧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2.(2025六上·阳新期末)下列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A.钢水变钢锭 B.纸燃烧 C.香蕉片变色3.(2025六上·阳新期末)通过精确测量知道,空气体积中,占有比例最大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4.(2025六上·阳新期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 )。A.黄雀→螳螂→蝉→树汁B.黄雀→螳螂→蝉C.树叶→蝉→螳螂→黄雀5.(2025六上·阳新期末)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 )。A.二氧化碳和水 B.淀粉和氧气 C.二氧化碳和氧气6.(2025六上·阳新期末)根据植物的一种特征,可以将植物分成两类;再选择其他的特征,对这两类植物进一步分类……直到将所有的植物分开,这种分类方法叫作( )。A.二歧分类法 B.双命名法 C.人为分类法7.(2025六上·阳新期末)下列植物属于草质茎类的是( )。A.银杏 B.蚕豆 C.云杉8.(2025六上·阳新期末)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主要是( )的关系。A.相互利用 B.被吃与吃 C.相互竞争9.(2025六上·阳新期末)冬季屋檐上的冰锥是水( )而成。A.凝结 B.凝固 C.蒸发10.(2025六上·阳新期末)“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里的这句诗描写的是( )时节芦苇结霜的景象。A.初秋 B.深秋 C.初冬11.(2025六上·阳新期末)有“工业的粮食”之称的能源是( )。A.天然气 B.煤炭 C.石油12.(2025六上·阳新期末)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句话( )。A.正确 B.错误 C.无法判断13.(2025六上·阳新期末)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以下哪些事情,是我们应该做的( )。①坚决不买,不吃野生动物;②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③节约用水,少用或不用塑料袋。A.① B.②③ C.①②③14.(2025六上·阳新期末)设计植物工厂时,我们需要考虑( )等因素。①营养液;②光照;③温度;④湿度。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15.(2025六上·阳新期末)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它们依次是( )。A.植物工厂 设施栽培 露地栽培B.露地栽培 设施栽培 植物工厂C.设施栽培 露地栽培 植物工厂16.(2025六上·阳新期末)剥开的香蕉和切开的土豆,放置时间长了会变色。( )17.(2025六上·阳新期末)给花瓣上蘸了白醋(酸性),叶片上抹了小苏打水(碱性)的白色纸花上喷紫甘蓝汁,花瓣会变成红色,叶片会变成绿色。18.(2025六上·阳新期末)“只要功去深,铁杵磨成针。”诗句中从铁杵到铁针的过程生成了新的物质。( )19.(2025六上·阳新期末)自然界中多几种,少几种动物无关紧要,影响不大。( )20.(2025六上·阳新期末)叶绿体不仅为植物自身制造养分,还为人和动物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21.(2025六上·阳新期末)食物链的源头是凶猛动物,终点是绿色植物。( )22.(2025六上·阳新期末)水在自然界中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雹。( )23.(2025六上·阳新期末)冬季早晨树叶上的冰晶是露。( )24.(2025六上·阳新期末)开垦荒山,开采石油,砍伐树木等都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只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和便利。( )25.(2025六上·阳新期末)植物工厂不受自然条件限制。(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蜡烛的燃烧【解析】【分析】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燃烧过程中只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产生氮气;不符合题意。B :集气瓶罩住蜡烛后,瓶内氧气被消耗殆尽,蜡烛因缺少氧气熄灭;符合题意。C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是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蜡烛燃烧可产生二氧化碳;符合题意。故选A。2.【答案】A【知识点】物理变化【解析】【分析】A:钢水变钢锭是液态转固态,成分不变,无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B:纸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灰烬等新物质是化学变化。C:香蕉片变色是香蕉含有酚类物质被氧化,产生新有色物质是化学变化。故选A。3.【答案】A【知识点】认识空气【解析】【分析】 空气是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约 78%、氧气约 21%、二氧化碳约 0.03%,其他气体如稀有气体约 0.94%。因此占有比例最大的是氮气。故选A。4.【答案】C【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解析】【分析】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起点必须是生产者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的树叶,不能是消费者的蝉、螳螂;箭头指向 “吃者”表示能量从被吃者流向吃者。A、B 选项起点错误是黄雀、螳螂是消费者;C 选项符合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的逻辑,正确。故选C。5.【答案】A【知识点】光合作用【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者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故选A。6.【答案】A【知识点】植物的分类【解析】【分析】A:二歧分类法是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每次选择一个特征( 形状、大小、轻重、颜色 ),将植物分成两类;再对两类分别选新特征细分,直到全部分开”;符合题意。B:双命名法是给生物命名的,与分类方法无关;不符合题意。C:人为分类法根据人类需求或表面特征分类,不符合题意。故选A。7.【答案】B【知识点】植物的分类【解析】【分析】草质茎茎中木质部成分少,通常较柔软,易折断,外表常呈绿色。蚕豆的茎比较柔软,木质部不发达,属于草质茎。木质茎的木质部发达,茎比较坚硬,支持力强,银杏、云杉都是木质茎。故选B。8.【答案】B【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解析】【分析】A:相互利用是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食物,消费者无法为生产者提供直接好处;不符合题意。B:食物链中,生产者制造有机物,被初级消费者吃;初级消费者被次级消费者吃,关系是“被吃与吃”,即捕食关系。符合题意。C:相互竞争是竞争发生在“同一营养级”如兔和羊都吃草,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属于同一营养级,无竞争关系。不符合题意。9.【答案】B【知识点】凝结【解析】【分析】A:凝结是指物质从气态(水蒸气)变成液态(水) 的过程;像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不符合题意。B: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水)变成固态(冰) 的过程,水结冰,需要释放热;符合题意。C:蒸发是指物质从液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 的过程;湿衣服晒干,需要吸热;不符合题意。故选B。10.【答案】B【知识点】凝结【解析】【分析】蒹葭苍苍” 指芦苇长势茂盛;芦苇初秋时叶片翠绿、植株健壮,深秋后会枯萎发黄。“白露”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初秋节,通常在 9 月上旬。此时夜间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可能凝结成霜;虽 “霜降” 是深秋节气,但初秋夜间低温也可能出现霜。深秋芦苇已不 “苍苍”,初冬芦苇多枯萎,故选A 正确。11.【答案】B【知识点】化石燃料【解析】【分析】A:天然气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不是“工业的粮食”,所以A错误;B:煤炭在工业发展中用途广泛,像发电、炼钢等很多工业生产都离不开它,所以煤炭有“工业的粮食”之称,B正确;C: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不是“工业的粮食”,所以C错误;故答案为:B。12.【答案】B【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解析】【分析】自然资源分为 “可再生资源”和 “不可再生资源”。即使是可再生资源,若过度开发如过度砍伐森林也会枯竭,因此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说法错误。13.【答案】C【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解析】【分析】为了保护自然资源,我们应该做到不乱倒垃圾、节约资源、不乱捕杀动物。故选C。14.【答案】C【知识点】植物的生长环境【解析】【分析】植物工厂需满足植物生长的所有核心条件。①营养液:提供植物所需的矿物质如氮、磷、钾,替代土壤的养分功能;②光照:植物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通常用 LED 灯模拟太阳光;③温度:影响植物呼吸、光合速率;如蔬菜适宜生长温度为 20-25℃;④湿度:影响植物蒸腾作用,湿度过低会导致植物失水,过高易滋生病害。因此①②③④均需考虑,故选C。15.【答案】B【知识点】植物生长变化记录表【解析】【分析】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遵循 “从依赖自然到人工控制” 的阶段。露地栽培是最早的种植方式,完全依赖自然环境(光照、雨水、土壤),抗风险能力弱;设施栽培通过大棚、温室等设施,调节温度、湿度(冬季种蔬菜),部分摆脱自然限制;植物工厂是最高阶段,完全人工控制光照、温度、营养液,不受自然条件(季节、天气)影响。因此顺序为 “露地栽培→设施栽培→植物工厂”,故选B。16.【答案】正确【知识点】化学变化【解析】【分析】剥开的香蕉、切开的土豆与空气接触后会被氧气氧化,生成深色的(土豆变褐、香蕉变黑),属于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因此放置时间长了会变色,故题干说法正确。17.【答案】正确【知识点】化学变化【解析】【分析】紫甘蓝水遇到白醋也就是酸性物质花瓣会变红,而紫甘蓝水遇到碱性物质叶子会变绿。给花瓣上蘸了白醋(酸性),叶片上抹了小苏打水(碱性)的白色纸花上喷紫甘蓝汁,花瓣会变成红色,叶片会变成绿色。题目说法正确。18.【答案】错误【知识点】物理变化【解析】【分析】铁杵磨成针的过程,只是铁的形状从粗棒变成细针,物质本身还是铁。该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关键是生成新物质,而此过程未满足这一核心条件,故题干说法错误。19.【答案】错误【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解析】【分析】自然界的动物的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种动物都有其 “生态位”如蜜蜂传播花粉、青蛙捕食害虫、蚯蚓改良土壤。少几种动物可能导致 “食物链断裂”;如青蛙减少→害虫增多→农作物减产,破坏生态平衡,并非 “无关紧要”,题干说法错误。20.【答案】正确【知识点】光合作用【解析】【分析】绿色植物的叶和根能摄取外界的二氧化碳和水,并通过吸收太阳光,在绿叶中合成淀粉。在这一过程中,叶片中绿色物质将太阳光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淀粉等物质中,同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植物生长的需要,还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同时放出氧气供生物呼吸利用。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叶的光合作用。题目说法正确。21.【答案】错误【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解析】【分析】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生产者是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它们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基础;而凶猛动物多为食物链中的顶级消费者,位于食物链的末端,并非源头。题目中 “源头是凶猛动物,终点是绿色植物” 的表述完全颠倒了食物链的基本结构,故题干说法错误。22.【答案】正确【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会因温度、气压等条件变化,呈现多种形态。云、雾、雨、露是液态的水;云、雾是悬浮的小水滴,雨是聚集下落的液态水,露是附着在物体表面的小水珠。霜、雪、冰雹是固态的水;霜是水蒸气直接凝华的小冰晶,雪是云中冰晶聚集形成,冰雹是水滴反复冻结形成的冰粒。故题干说法正确。23.【答案】错误【知识点】凝结【解析】【分析】露是液态水,在夜间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附着在树叶上,多出现于温暖的夜晚;冬季早晨树叶上的冰晶是霜,夜间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固态,温度需低于 0℃,二者状态不同;故题干说法错误。24.【答案】错误【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解析】【分析】过度开垦荒山,开采石油,砍伐树木会破坏环境,造成环境污染;不是只会带给我们生活好处和便利。题干说法错误。25.【答案】正确【知识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植物工厂虽能人工控制光照、温度等条件,摆脱 “自然天气、季节” 的限制,但仍受人工条件的限制。每天需消耗大量能源(如LED 灯、空调),若能源供应不足则无法运行;需依赖营养液、设备维护(管道、传感器),若缺乏这些条件则无法生产。因此 “不受自然条件限制” 的表述不准确,且仍受人工资源限制。1 / 1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1.(2025六上·阳新期末)关于蜡烛的燃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生成了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B.用集气瓶罩住点燃的蜡烛,蜡烛过一会儿就会熄灭。C.蜡烛燃烧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答案】A【知识点】蜡烛的燃烧【解析】【分析】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燃烧过程中只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产生氮气;不符合题意。B :集气瓶罩住蜡烛后,瓶内氧气被消耗殆尽,蜡烛因缺少氧气熄灭;符合题意。C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是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蜡烛燃烧可产生二氧化碳;符合题意。故选A。2.(2025六上·阳新期末)下列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A.钢水变钢锭 B.纸燃烧 C.香蕉片变色【答案】A【知识点】物理变化【解析】【分析】A:钢水变钢锭是液态转固态,成分不变,无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B:纸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灰烬等新物质是化学变化。C:香蕉片变色是香蕉含有酚类物质被氧化,产生新有色物质是化学变化。故选A。3.(2025六上·阳新期末)通过精确测量知道,空气体积中,占有比例最大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答案】A【知识点】认识空气【解析】【分析】 空气是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约 78%、氧气约 21%、二氧化碳约 0.03%,其他气体如稀有气体约 0.94%。因此占有比例最大的是氮气。故选A。4.(2025六上·阳新期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 )。A.黄雀→螳螂→蝉→树汁B.黄雀→螳螂→蝉C.树叶→蝉→螳螂→黄雀【答案】C【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解析】【分析】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起点必须是生产者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的树叶,不能是消费者的蝉、螳螂;箭头指向 “吃者”表示能量从被吃者流向吃者。A、B 选项起点错误是黄雀、螳螂是消费者;C 选项符合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的逻辑,正确。故选C。5.(2025六上·阳新期末)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 )。A.二氧化碳和水 B.淀粉和氧气 C.二氧化碳和氧气【答案】A【知识点】光合作用【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者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故选A。6.(2025六上·阳新期末)根据植物的一种特征,可以将植物分成两类;再选择其他的特征,对这两类植物进一步分类……直到将所有的植物分开,这种分类方法叫作( )。A.二歧分类法 B.双命名法 C.人为分类法【答案】A【知识点】植物的分类【解析】【分析】A:二歧分类法是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每次选择一个特征( 形状、大小、轻重、颜色 ),将植物分成两类;再对两类分别选新特征细分,直到全部分开”;符合题意。B:双命名法是给生物命名的,与分类方法无关;不符合题意。C:人为分类法根据人类需求或表面特征分类,不符合题意。故选A。7.(2025六上·阳新期末)下列植物属于草质茎类的是( )。A.银杏 B.蚕豆 C.云杉【答案】B【知识点】植物的分类【解析】【分析】草质茎茎中木质部成分少,通常较柔软,易折断,外表常呈绿色。蚕豆的茎比较柔软,木质部不发达,属于草质茎。木质茎的木质部发达,茎比较坚硬,支持力强,银杏、云杉都是木质茎。故选B。8.(2025六上·阳新期末)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主要是( )的关系。A.相互利用 B.被吃与吃 C.相互竞争【答案】B【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解析】【分析】A:相互利用是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食物,消费者无法为生产者提供直接好处;不符合题意。B:食物链中,生产者制造有机物,被初级消费者吃;初级消费者被次级消费者吃,关系是“被吃与吃”,即捕食关系。符合题意。C:相互竞争是竞争发生在“同一营养级”如兔和羊都吃草,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属于同一营养级,无竞争关系。不符合题意。9.(2025六上·阳新期末)冬季屋檐上的冰锥是水( )而成。A.凝结 B.凝固 C.蒸发【答案】B【知识点】凝结【解析】【分析】A:凝结是指物质从气态(水蒸气)变成液态(水) 的过程;像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不符合题意。B:凝固是指物质从液态(水)变成固态(冰) 的过程,水结冰,需要释放热;符合题意。C:蒸发是指物质从液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 的过程;湿衣服晒干,需要吸热;不符合题意。故选B。10.(2025六上·阳新期末)“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里的这句诗描写的是( )时节芦苇结霜的景象。A.初秋 B.深秋 C.初冬【答案】B【知识点】凝结【解析】【分析】蒹葭苍苍” 指芦苇长势茂盛;芦苇初秋时叶片翠绿、植株健壮,深秋后会枯萎发黄。“白露”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初秋节,通常在 9 月上旬。此时夜间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可能凝结成霜;虽 “霜降” 是深秋节气,但初秋夜间低温也可能出现霜。深秋芦苇已不 “苍苍”,初冬芦苇多枯萎,故选A 正确。11.(2025六上·阳新期末)有“工业的粮食”之称的能源是( )。A.天然气 B.煤炭 C.石油【答案】B【知识点】化石燃料【解析】【分析】A:天然气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不是“工业的粮食”,所以A错误;B:煤炭在工业发展中用途广泛,像发电、炼钢等很多工业生产都离不开它,所以煤炭有“工业的粮食”之称,B正确;C: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不是“工业的粮食”,所以C错误;故答案为:B。12.(2025六上·阳新期末)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句话( )。A.正确 B.错误 C.无法判断【答案】B【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解析】【分析】自然资源分为 “可再生资源”和 “不可再生资源”。即使是可再生资源,若过度开发如过度砍伐森林也会枯竭,因此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说法错误。13.(2025六上·阳新期末)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以下哪些事情,是我们应该做的( )。①坚决不买,不吃野生动物;②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③节约用水,少用或不用塑料袋。A.① B.②③ C.①②③【答案】C【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解析】【分析】为了保护自然资源,我们应该做到不乱倒垃圾、节约资源、不乱捕杀动物。故选C。14.(2025六上·阳新期末)设计植物工厂时,我们需要考虑( )等因素。①营养液;②光照;③温度;④湿度。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答案】C【知识点】植物的生长环境【解析】【分析】植物工厂需满足植物生长的所有核心条件。①营养液:提供植物所需的矿物质如氮、磷、钾,替代土壤的养分功能;②光照:植物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通常用 LED 灯模拟太阳光;③温度:影响植物呼吸、光合速率;如蔬菜适宜生长温度为 20-25℃;④湿度:影响植物蒸腾作用,湿度过低会导致植物失水,过高易滋生病害。因此①②③④均需考虑,故选C。15.(2025六上·阳新期末)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它们依次是( )。A.植物工厂 设施栽培 露地栽培B.露地栽培 设施栽培 植物工厂C.设施栽培 露地栽培 植物工厂【答案】B【知识点】植物生长变化记录表【解析】【分析】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遵循 “从依赖自然到人工控制” 的阶段。露地栽培是最早的种植方式,完全依赖自然环境(光照、雨水、土壤),抗风险能力弱;设施栽培通过大棚、温室等设施,调节温度、湿度(冬季种蔬菜),部分摆脱自然限制;植物工厂是最高阶段,完全人工控制光照、温度、营养液,不受自然条件(季节、天气)影响。因此顺序为 “露地栽培→设施栽培→植物工厂”,故选B。16.(2025六上·阳新期末)剥开的香蕉和切开的土豆,放置时间长了会变色。( )【答案】正确【知识点】化学变化【解析】【分析】剥开的香蕉、切开的土豆与空气接触后会被氧气氧化,生成深色的(土豆变褐、香蕉变黑),属于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因此放置时间长了会变色,故题干说法正确。17.(2025六上·阳新期末)给花瓣上蘸了白醋(酸性),叶片上抹了小苏打水(碱性)的白色纸花上喷紫甘蓝汁,花瓣会变成红色,叶片会变成绿色。【答案】正确【知识点】化学变化【解析】【分析】紫甘蓝水遇到白醋也就是酸性物质花瓣会变红,而紫甘蓝水遇到碱性物质叶子会变绿。给花瓣上蘸了白醋(酸性),叶片上抹了小苏打水(碱性)的白色纸花上喷紫甘蓝汁,花瓣会变成红色,叶片会变成绿色。题目说法正确。18.(2025六上·阳新期末)“只要功去深,铁杵磨成针。”诗句中从铁杵到铁针的过程生成了新的物质。( )【答案】错误【知识点】物理变化【解析】【分析】铁杵磨成针的过程,只是铁的形状从粗棒变成细针,物质本身还是铁。该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关键是生成新物质,而此过程未满足这一核心条件,故题干说法错误。19.(2025六上·阳新期末)自然界中多几种,少几种动物无关紧要,影响不大。( )【答案】错误【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解析】【分析】自然界的动物的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种动物都有其 “生态位”如蜜蜂传播花粉、青蛙捕食害虫、蚯蚓改良土壤。少几种动物可能导致 “食物链断裂”;如青蛙减少→害虫增多→农作物减产,破坏生态平衡,并非 “无关紧要”,题干说法错误。20.(2025六上·阳新期末)叶绿体不仅为植物自身制造养分,还为人和动物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答案】正确【知识点】光合作用【解析】【分析】绿色植物的叶和根能摄取外界的二氧化碳和水,并通过吸收太阳光,在绿叶中合成淀粉。在这一过程中,叶片中绿色物质将太阳光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淀粉等物质中,同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植物生长的需要,还为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同时放出氧气供生物呼吸利用。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叶的光合作用。题目说法正确。21.(2025六上·阳新期末)食物链的源头是凶猛动物,终点是绿色植物。( )【答案】错误【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解析】【分析】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生产者是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它们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基础;而凶猛动物多为食物链中的顶级消费者,位于食物链的末端,并非源头。题目中 “源头是凶猛动物,终点是绿色植物” 的表述完全颠倒了食物链的基本结构,故题干说法错误。22.(2025六上·阳新期末)水在自然界中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雹。( )【答案】正确【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会因温度、气压等条件变化,呈现多种形态。云、雾、雨、露是液态的水;云、雾是悬浮的小水滴,雨是聚集下落的液态水,露是附着在物体表面的小水珠。霜、雪、冰雹是固态的水;霜是水蒸气直接凝华的小冰晶,雪是云中冰晶聚集形成,冰雹是水滴反复冻结形成的冰粒。故题干说法正确。23.(2025六上·阳新期末)冬季早晨树叶上的冰晶是露。( )【答案】错误【知识点】凝结【解析】【分析】露是液态水,在夜间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附着在树叶上,多出现于温暖的夜晚;冬季早晨树叶上的冰晶是霜,夜间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固态,温度需低于 0℃,二者状态不同;故题干说法错误。24.(2025六上·阳新期末)开垦荒山,开采石油,砍伐树木等都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只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和便利。( )【答案】错误【知识点】保护自然资源【解析】【分析】过度开垦荒山,开采石油,砍伐树木会破坏环境,造成环境污染;不是只会带给我们生活好处和便利。题干说法错误。25.(2025六上·阳新期末)植物工厂不受自然条件限制。( )【答案】正确【知识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植物工厂虽能人工控制光照、温度等条件,摆脱 “自然天气、季节” 的限制,但仍受人工条件的限制。每天需消耗大量能源(如LED 灯、空调),若能源供应不足则无法运行;需依赖营养液、设备维护(管道、传感器),若缺乏这些条件则无法生产。因此 “不受自然条件限制” 的表述不准确,且仍受人工资源限制。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