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南山小学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南山小学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资源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南山小学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1.(2024五上·九台期中)当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部位时,会部分或全部   ,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   。
【答案】遮挡住太阳光;日食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且三者近似成一条直线时,月球会像“遮挡物”一样,部分或完全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此时,在地球上处于月球影子区域的人们,就能观测到太阳被遮挡的现象,即日食。根据月球遮挡太阳的程度,日食可分为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但无论哪种类型,核心都是月球运行至日地之间形成的遮挡效应。
2.(2024五上·九台期中)排队时我们只能看见前面一个人是因为   ;潜望镜的制作原理是   。
【答案】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排队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前面人的身体会挡住射向我们的光线,使我们无法看到其后方的人,只能看见前面一个人。潜望镜则利用两块呈45°角放置的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外界光线先照射到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后射向第二块平面镜,经第二次反射后进入人眼,从而让人在隐蔽处看到上方或前方的物体,核心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3.(2024五上·九台期中) 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相比是大小   、方向   。
【答案】相等;相反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相比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4.(2024五上·九台期中)月球离我们有多远,这是一个无法用尺子测量的难题。当美国宇航员于1969年和1971年登上月球时,科学家利用   原理解决了这个问题。
【答案】光的反射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科学家解决地月距离测量难题,核心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美国宇航员登月时,在月球表面放置了激光反射器。此后,地面观测站向月球发射激光束,激光遇到反射器后会沿原路径反射回地球。通过精确测量激光从发射到返回地球的时间,再结合光速(已知恒定值),利用 “距离=光速×时间÷2” 的公式,就能准确计算出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这一方法依托光的反射特性,实现了对遥远地月距离的精准测量。
5.(2024五上·九台期中)地壳主要由   、   和   三大类岩石构成。
【答案】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整个地壳中大约百分之五的沉积岩,百分之九十五的火成岩;而地球表面大约百分之二十五的火成岩,百分之七十五的沉积岩。在一定的条件下,三种岩石可以相互转化。
6.(2024五上·九台期中)地球的表面是   和   。
【答案】岩石;土壤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地球表层并非单一物质,核心由岩石与土壤共同组成。岩石是地球表面的“基础骨架”,地表的山地、高原、平原等地形,其底层大多是坚硬的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等,它们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固体基底。而土壤则主要分布在岩石表层,由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侵蚀,再混合生物残体等物质形成,覆盖在陆地表面,是植物生长和众多生物生存的重要环境。两者共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物质基础,支撑着地表的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
7.(2024五上·九台期中)   和   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答案】地震;火山喷发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或构造活动,导致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从而释放出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表震动。而火山喷发则是因为地球内部的高温和压力使岩石熔融形成岩浆,岩浆会上升到地表,当岩浆房的压力超过地壳承受能力时,岩浆就会通过火山口喷出。它们都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破坏。
8.(2024五上·九台期中)地球表面的   对改变地形发生着缓慢的作用,例如空气流动形成的   。
【答案】大气层;风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大气层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其长期作用会缓慢改变地表形态。风作为大气层中空气流动的产物,是塑造地形的重要外力之一。风吹动时会携带沙粒、尘土等物质,对岩石和地表进行侵蚀,比如在沙漠地区形成风蚀蘑菇、雅丹地貌;同时,风还会将携带的物质搬运到其他地方堆积,形成沙丘等堆积地貌。这些作用过程虽缓慢,但经过漫长时间,能显著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样貌。
9.(2024五上·九台期中)地球表面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要(  )。
A.大 B.小 C.一样大
【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总面积中,海洋约占71%,陆地仅占29%。海洋面积远超陆地,因此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小,这也是地球被称为“蓝色星球”的原因。故选B。
10.(2024五上·九台期中)绝大多数地震一般发生在(  )。
A.地核 B.地幔 C.地壳
【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震多因岩层受力破裂、释放能量引发,而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厚度较薄(平均约17千米),且岩层受力不均、断裂活动更频繁。地幔和地核位于地球深层,压力极高、物质结构更稳定,岩层破裂的可能性远低于地壳,因此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
11.(2024五上·九台期中)下列岩石中不属于沉积岩的是(  )。
A.砾岩 B.板岩 C.页岩
【答案】B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沉积岩是沉积物经压实、胶结形成的岩石,具有层理构造。砾岩由碎石颗粒胶结而成,页岩由黏土颗粒沉积压实形成,二者均符合沉积岩的特征。而板岩是由页岩等沉积岩,在高温高压的地质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的,属于变质岩,并非沉积岩,因此不属于沉积岩的是板岩。
12.(2024五上·九台期中)火山喷发后,落在火山周围的(  )能提高土壤肥力。
A.碎岩石 B.岩浆液 C.火山灰
【答案】C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灰是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细小岩石颗粒,其成分富含钾、磷、钙等植物生长必需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能直接为土壤补充养分,改善土壤的营养结构,从而提高土壤肥力,适合农作物或植物生长。碎岩石质地坚硬,需长期风化才能释放少量养分,短期内无法提升肥力;岩浆液温度极高,会破坏土壤结构,且冷却后形成的岩石也不具备直接增肥的作用,因此能提高土壤肥力的是火山灰。
13.(2024五上·九台期中)下面物体是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是(  )。
A.堰塞湖 B.沙漠中的石磨菇 C.长白山天池
【答案】B
【知识点】风化
【解析】【分析】风是塑造地形的重要外力,沙漠中的石蘑菇由风的侵蚀作用形成。沙漠地区风力大,风会携带沙粒,长期冲击、摩擦岩石底部,使岩石下部被侵蚀得更严重,最终形成上宽下窄、形似蘑菇的岩石形态。堰塞湖多因地震、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与风无关;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形成的湖泊,属于火山活动的产物,因此由风的作用形成的是沙漠中的石蘑菇。
14.(2024五上·九台期中)人照着梳妆镜打扮,是利用镜子能(  )光线的性质。
A.直射 B.折射 C.反射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梳妆镜是平面镜,其表面光滑,能让照射到的光线按规律反向射回,即光的反射现象。人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正是因为光线经镜面反射后进入眼睛。
A.直射是光线直接传播,不是利用镜子梳妆打扮运用的原理,故A错误;
B.折射是光线跨介质偏折,不是利用镜子梳妆打扮运用的原理,故B错误;
C.反射能让照射到的光线按规律反向射回,即光的反射现象,故C正确。
故选C。
15.(2024五上·九台期中)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  )。
A.色散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该现象的核心是光线在不同透明物体交界面的传播方向变化。光的反射是光线遇到物体表面后返回原介质,传播方向改变但未进入新介质,与题干不符;色散是白光通过棱镜等被分解成多种色光,属于折射的特殊应用,并非题干描述的通用现象。只有光的折射准确指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时,因传播速度改变,在交界面发生弯折的现象,符合题干定义。
16.(2024五上·九台期中)下列物体中,光可以穿过的是(  )。
A.木板 B.透明干净的玻璃 C.一本书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能在传播过程中是沿直线传播,光传播过程中能够穿过透明物质,部分穿过半透明物质,不能够穿过不透明物质,木板和一本书属于不透明物质,光不能穿过,透明干净的玻璃光能透过。选项B正确。
17.(2024五上·九台期中)从地形图上看,我国的地势___________。
A.西低东高 B.西高东低 C.东西差别不大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从我国地形图可见,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的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有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呈现 “西高东低” 的特点,且大致分为三级阶梯。
18.(2024五上·九台期中)(  )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A.海市蜃楼 B.水中的倒影 C.小孔成像
【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是光线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时,传播方向发生弯折的现象。海市蜃楼是因空气密度不均匀,光线在不同密度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多次折射,将远处物体的光折射到观测者眼中形成的虚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水中的倒影是光线遇到水面反射形成的,属于光的反射;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穿过小孔形成的实像,因此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海市蜃楼。
19.(2024五上·九台期中)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的核心定义就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这类物体无需依赖外部光照,能主动产生并发出光,比如太阳、点亮的灯泡、燃烧的蜡烛等。与之相对的,像月亮、镜子等物体,它们自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其他光源的光,因此不属于光源。题干表述完全符合光源的科学定义,所以该说法正确。
20.(2024五上·九台期中)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一定会发生变化。(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路图
【解析】【分析】光传播时遇到透明物体时会透过透明物体继续传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
21.(2024五上·九台期中)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月食
【解析】【分析】月食的形成核心是地球遮挡太阳光线。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会发生日食;而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地球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使月球部分或完全无法反射太阳光,从而形成月食。月食分为月全食、月偏食和半影月食,其发生条件与题干描述完全一致,因此该说法正确。
22.(2024五上·九台期中)司机从观后镜中观看车后的情况,这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司机通过观后镜看车后情况,核心原理是光的反射而非折射。观后镜多为凸面镜,车后的物体反射光线,光线照射到凸面镜表面后,会按照反射规律改变传播方向,最终进入司机的眼睛。而光的折射是光线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时发生的弯折,观后镜成像过程中没有涉及不同介质的切换,因此该说法错误。
23.(2024五上·九台期中)物体发出的光都是单色光。(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物体发出的光并非都是单色光。单色光是指只有一种颜色的光,如激光。但生活中多数物体发出的是复色光,比如太阳发光包含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波长的光,属于复色光;点亮的白炽灯、蜡烛火焰发出的光,也同样包含多种波长的光,并非单一颜色。因此“物体发出的光都是单色光”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
24.(2024五上·九台期中)我国地形多样,其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平原。(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3%,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地形类型;而平原面积约占12%,占比远低于山地。题干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平原”的表述与实际地形分布情况不符,因此该说法错误。
25.(2024五上·九台期中)地震和地壳的运动没有什么关系。(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震的发生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地球内部的能量会推动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或张裂等运动,导致地壳岩层受力变形。当岩层承受的压力超过自身承受极限时,就会突然破裂、错动,释放出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从而引发地震。绝大多数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直接结果,因此“地震和地壳的运动没有什么关系”的说法不符合科学事实。
26.(2024五上·九台期中)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由外到内的分层是地壳、地幔、地核,这是经过科学探测确认的基本圈层结构。地壳是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是地球核心,半径约3480千米。故题干正确。
27.(2024五上·九台期中)火山喷发对地表的变化没有任何影响。(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会显著改变地表形态,并非没有任何影响。喷发时,岩浆冷却后会形成火山锥、火山岛等新地形,比如夏威夷群岛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同时,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会覆盖原有地表,改变地表的物质组成;喷发引发的地震或泥石流,还会破坏原有地貌,形成新的沟壑、洼地等。这些变化在短时间内就能显现,对地表的影响十分明显。
28.(2024五上·九台期中)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细小的沙、土搬运。(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大风和洪水属于改变地表的外力作用,具备搬运能力。大风能吹动岩石破碎后形成的沙、土,将其从原地搬运到其他区域;洪水则依靠水流的冲击力,携带大块岩石破碎后的细小颗粒,在流动过程中完成搬运。这两种力量的搬运作用,是塑造沙漠、平原等地形的重要环节,因此题干说法符合实际情况。
29.(2024五上·九台期中)光透过树林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案】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树林中存在大量树叶和枝干,它们会遮挡光线。当阳光照射树林时,光线无法绕过树叶和枝干,只能从枝叶间的缝隙沿直线穿过,形成我们看到的“光柱”或“光斑”。这一现象直接体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性,也是生活中验证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常见场景。
30.(2024五上·九台期中)我国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我国地形的特点是西部高,多高原、山地;东部低,多平原、丘陵。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我国地形最核心的特点就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且地形类型多样。地势整体起伏:西部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像青藏高原、天山山脉都集中在这里;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海拔较低,比如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阶梯状分布:这种西高东低的地势形成了三级阶梯,从西到东海拔逐渐降低,不仅影响了河流流向(大多自西向东),也对气候和农业分布有重要影响。地形类型齐全:除了高原、山地、平原、丘陵,我国还有盆地(如四川盆地),五种主要地形类型都有分布,地形结构复杂多样。
31.(2024五上·九台期中)地球表面的变化
材料一:“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河湖像土决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因起风的夜晚总能听到鬼哭狼嚎的声音而得名的“新疆魔鬼城就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材料二:黄河每年将12亿吨的泥沙携带入渤海,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淤积,形成了全世界增长速度最快的土地一黄河三角洲。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2)夜晚能听到魔鬼城中的“鬼叫”声,其实是(  )形成的。
A.动物活动 B.空气流动 C.地壳运动
(3)雅丹地貌的形成与地震对地球表面的改变相比较(  )。
A.更迅速 B.更缓慢 C.相同
(4)黄河从陡峭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渤海口时,其携带泥沙的能力逐渐   (填“变强”“不变”或“变弱”)。黄河三角洲是由于   形成的。
(5)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地震对地球表面的改变相比较(  )
A.更迅速 B.更缓慢 C.相同
(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改善黄河的生态环境,你有哪些好建议?
【答案】(1)B
(2)B
(3)B
(4)变弱;泥沙沉积
(5)B
(6)植树造林,建造护坡工程。 黄河两岸不允许建立对黄河有害的工厂。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植被对侵蚀的影响;风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雅丹地貌形成于干燥地区,核心外力作用有三个关键信息。首先,其基础是河湖沉积物形成的地面,排除了地壳运动这种地球内部作用力;其次,形成过程涉及“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其中“风蚀作用”是干燥地区塑造该地貌的主要力量,比如新疆魔鬼城的陡壁形态就由长期风力侵蚀导致;最后,流水沉积作用是沉积地貌的形成原因,与雅丹地貌的“侵蚀”特征不符,因此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作用。
(2)根据材料一,魔鬼城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地处干燥地区且地貌多为陡壁小山包。夜晚时,空气流动形成风,风穿过雅丹地貌的陡壁、缝隙等不规则地形时,会因地形阻挡和摩擦改变流动速度与方向,从而产生类似“鬼哭狼嚎”的声音。动物活动无法持续产生大范围、有规律的“鬼叫”声;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作用,其引发的声音(如地震)与“鬼叫”声特征不符,因此“鬼叫”声由空气流动形成。
(3)雅丹地貌的形成是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外力作用对地表的改变非常细微,需要历经数万甚至数百万年,才能形成明显的陡壁小山包等雅丹形态。而地震是地壳运动引发的剧烈地质活动,会在短时间内(几秒到数分钟)造成地表断裂、隆起或塌陷,对地表的改变迅速且显著。两者对比,雅丹地貌的形成速度更缓慢。
(4)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与流速直接相关。黄河从陡峭山地流入平缓渤海口时,地势落差减小,水流速度会显著变慢。流速降低导致河流对泥沙的搬运能力随之下降,因此携带泥沙的能力逐渐变弱。当黄河携带泥沙的能力变弱后,无法继续搬运的泥沙会在河口处逐渐堆积。长期堆积的泥沙不断向外延伸,最终形成了黄河三角洲,这一过程符合流水沉积作用的特征。
(5)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是黄河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长期堆积的结果。这一过程依赖水流缓慢搬运泥沙,再通过沉积逐渐堆积扩大陆地,需要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现明显变化,属于缓慢的地表改变。而地震是地壳快速运动引发的剧烈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几秒到数分钟)造成地表断裂、隆起等显著改变,速度远快于三角洲的形成,因此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更缓慢。
(6)改善生态可从三方面推进:一是减少木材使用,开发环保新材料替代,从需求端减少树木砍伐,进而降低水土流失风险;二是加强防护,通过植树造林稳固土壤,同时建造河岸护坡工程,双重措施减少泥沙入河;三是强化意识,广泛宣传环保知识,推动人人参与环保,从根源上杜绝河水污染,形成生态保护的合力。
(1)雅丹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河湖像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因此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作用。
(2)夜晚的“鬼叫”声是由于风通过地貌空隙或洞穴引起的空气流动产生的声音,并非动物或地壳运动的作用。
(3)雅丹地貌形成需经历长期的风蚀过程,因此比地震造成的瞬时地表改变要缓慢。
(4)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黄河流至地势平缓区域时流速减慢,泥沙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是由于泥沙形成的。
(5)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泥沙沉积过程,相较于地震,它也是一个更缓慢的过程。
(6)减少木材使用量,开发新材料,这样就能减少砍树量,进而减少水土流失;植树造林,建造护坡工程;宣传环保知识,人人环保才能从根源杜绝河水污染。
1 / 1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南山小学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1.(2024五上·九台期中)当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部位时,会部分或全部   ,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   。
2.(2024五上·九台期中)排队时我们只能看见前面一个人是因为   ;潜望镜的制作原理是   。
3.(2024五上·九台期中) 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相比是大小   、方向   。
4.(2024五上·九台期中)月球离我们有多远,这是一个无法用尺子测量的难题。当美国宇航员于1969年和1971年登上月球时,科学家利用   原理解决了这个问题。
5.(2024五上·九台期中)地壳主要由   、   和   三大类岩石构成。
6.(2024五上·九台期中)地球的表面是   和   。
7.(2024五上·九台期中)   和   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8.(2024五上·九台期中)地球表面的   对改变地形发生着缓慢的作用,例如空气流动形成的   。
9.(2024五上·九台期中)地球表面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要(  )。
A.大 B.小 C.一样大
10.(2024五上·九台期中)绝大多数地震一般发生在(  )。
A.地核 B.地幔 C.地壳
11.(2024五上·九台期中)下列岩石中不属于沉积岩的是(  )。
A.砾岩 B.板岩 C.页岩
12.(2024五上·九台期中)火山喷发后,落在火山周围的(  )能提高土壤肥力。
A.碎岩石 B.岩浆液 C.火山灰
13.(2024五上·九台期中)下面物体是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是(  )。
A.堰塞湖 B.沙漠中的石磨菇 C.长白山天池
14.(2024五上·九台期中)人照着梳妆镜打扮,是利用镜子能(  )光线的性质。
A.直射 B.折射 C.反射
15.(2024五上·九台期中)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  )。
A.色散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16.(2024五上·九台期中)下列物体中,光可以穿过的是(  )。
A.木板 B.透明干净的玻璃 C.一本书
17.(2024五上·九台期中)从地形图上看,我国的地势___________。
A.西低东高 B.西高东低 C.东西差别不大
18.(2024五上·九台期中)(  )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A.海市蜃楼 B.水中的倒影 C.小孔成像
19.(2024五上·九台期中)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
20.(2024五上·九台期中)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一定会发生变化。(  )
21.(2024五上·九台期中)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  )
22.(2024五上·九台期中)司机从观后镜中观看车后的情况,这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
23.(2024五上·九台期中)物体发出的光都是单色光。(  )
24.(2024五上·九台期中)我国地形多样,其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平原。(  )
25.(2024五上·九台期中)地震和地壳的运动没有什么关系。(  )
26.(2024五上·九台期中)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
27.(2024五上·九台期中)火山喷发对地表的变化没有任何影响。(  )
28.(2024五上·九台期中)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细小的沙、土搬运。(  )
29.(2024五上·九台期中)光透过树林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30.(2024五上·九台期中)我国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31.(2024五上·九台期中)地球表面的变化
材料一:“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河湖像土决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因起风的夜晚总能听到鬼哭狼嚎的声音而得名的“新疆魔鬼城就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材料二:黄河每年将12亿吨的泥沙携带入渤海,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淤积,形成了全世界增长速度最快的土地一黄河三角洲。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2)夜晚能听到魔鬼城中的“鬼叫”声,其实是(  )形成的。
A.动物活动 B.空气流动 C.地壳运动
(3)雅丹地貌的形成与地震对地球表面的改变相比较(  )。
A.更迅速 B.更缓慢 C.相同
(4)黄河从陡峭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渤海口时,其携带泥沙的能力逐渐   (填“变强”“不变”或“变弱”)。黄河三角洲是由于   形成的。
(5)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地震对地球表面的改变相比较(  )
A.更迅速 B.更缓慢 C.相同
(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改善黄河的生态环境,你有哪些好建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遮挡住太阳光;日食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且三者近似成一条直线时,月球会像“遮挡物”一样,部分或完全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此时,在地球上处于月球影子区域的人们,就能观测到太阳被遮挡的现象,即日食。根据月球遮挡太阳的程度,日食可分为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但无论哪种类型,核心都是月球运行至日地之间形成的遮挡效应。
2.【答案】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排队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前面人的身体会挡住射向我们的光线,使我们无法看到其后方的人,只能看见前面一个人。潜望镜则利用两块呈45°角放置的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外界光线先照射到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后射向第二块平面镜,经第二次反射后进入人眼,从而让人在隐蔽处看到上方或前方的物体,核心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3.【答案】相等;相反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相比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4.【答案】光的反射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科学家解决地月距离测量难题,核心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美国宇航员登月时,在月球表面放置了激光反射器。此后,地面观测站向月球发射激光束,激光遇到反射器后会沿原路径反射回地球。通过精确测量激光从发射到返回地球的时间,再结合光速(已知恒定值),利用 “距离=光速×时间÷2” 的公式,就能准确计算出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这一方法依托光的反射特性,实现了对遥远地月距离的精准测量。
5.【答案】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整个地壳中大约百分之五的沉积岩,百分之九十五的火成岩;而地球表面大约百分之二十五的火成岩,百分之七十五的沉积岩。在一定的条件下,三种岩石可以相互转化。
6.【答案】岩石;土壤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地球表层并非单一物质,核心由岩石与土壤共同组成。岩石是地球表面的“基础骨架”,地表的山地、高原、平原等地形,其底层大多是坚硬的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等,它们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固体基底。而土壤则主要分布在岩石表层,由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侵蚀,再混合生物残体等物质形成,覆盖在陆地表面,是植物生长和众多生物生存的重要环境。两者共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物质基础,支撑着地表的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
7.【答案】地震;火山喷发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或构造活动,导致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从而释放出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表震动。而火山喷发则是因为地球内部的高温和压力使岩石熔融形成岩浆,岩浆会上升到地表,当岩浆房的压力超过地壳承受能力时,岩浆就会通过火山口喷出。它们都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破坏。
8.【答案】大气层;风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大气层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其长期作用会缓慢改变地表形态。风作为大气层中空气流动的产物,是塑造地形的重要外力之一。风吹动时会携带沙粒、尘土等物质,对岩石和地表进行侵蚀,比如在沙漠地区形成风蚀蘑菇、雅丹地貌;同时,风还会将携带的物质搬运到其他地方堆积,形成沙丘等堆积地貌。这些作用过程虽缓慢,但经过漫长时间,能显著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样貌。
9.【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总面积中,海洋约占71%,陆地仅占29%。海洋面积远超陆地,因此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小,这也是地球被称为“蓝色星球”的原因。故选B。
10.【答案】C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震多因岩层受力破裂、释放能量引发,而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厚度较薄(平均约17千米),且岩层受力不均、断裂活动更频繁。地幔和地核位于地球深层,压力极高、物质结构更稳定,岩层破裂的可能性远低于地壳,因此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
11.【答案】B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沉积岩是沉积物经压实、胶结形成的岩石,具有层理构造。砾岩由碎石颗粒胶结而成,页岩由黏土颗粒沉积压实形成,二者均符合沉积岩的特征。而板岩是由页岩等沉积岩,在高温高压的地质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的,属于变质岩,并非沉积岩,因此不属于沉积岩的是板岩。
12.【答案】C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灰是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细小岩石颗粒,其成分富含钾、磷、钙等植物生长必需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能直接为土壤补充养分,改善土壤的营养结构,从而提高土壤肥力,适合农作物或植物生长。碎岩石质地坚硬,需长期风化才能释放少量养分,短期内无法提升肥力;岩浆液温度极高,会破坏土壤结构,且冷却后形成的岩石也不具备直接增肥的作用,因此能提高土壤肥力的是火山灰。
13.【答案】B
【知识点】风化
【解析】【分析】风是塑造地形的重要外力,沙漠中的石蘑菇由风的侵蚀作用形成。沙漠地区风力大,风会携带沙粒,长期冲击、摩擦岩石底部,使岩石下部被侵蚀得更严重,最终形成上宽下窄、形似蘑菇的岩石形态。堰塞湖多因地震、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与风无关;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形成的湖泊,属于火山活动的产物,因此由风的作用形成的是沙漠中的石蘑菇。
14.【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梳妆镜是平面镜,其表面光滑,能让照射到的光线按规律反向射回,即光的反射现象。人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正是因为光线经镜面反射后进入眼睛。
A.直射是光线直接传播,不是利用镜子梳妆打扮运用的原理,故A错误;
B.折射是光线跨介质偏折,不是利用镜子梳妆打扮运用的原理,故B错误;
C.反射能让照射到的光线按规律反向射回,即光的反射现象,故C正确。
故选C。
15.【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该现象的核心是光线在不同透明物体交界面的传播方向变化。光的反射是光线遇到物体表面后返回原介质,传播方向改变但未进入新介质,与题干不符;色散是白光通过棱镜等被分解成多种色光,属于折射的特殊应用,并非题干描述的通用现象。只有光的折射准确指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时,因传播速度改变,在交界面发生弯折的现象,符合题干定义。
16.【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能在传播过程中是沿直线传播,光传播过程中能够穿过透明物质,部分穿过半透明物质,不能够穿过不透明物质,木板和一本书属于不透明物质,光不能穿过,透明干净的玻璃光能透过。选项B正确。
17.【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从我国地形图可见,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的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有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呈现 “西高东低” 的特点,且大致分为三级阶梯。
18.【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是光线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时,传播方向发生弯折的现象。海市蜃楼是因空气密度不均匀,光线在不同密度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多次折射,将远处物体的光折射到观测者眼中形成的虚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水中的倒影是光线遇到水面反射形成的,属于光的反射;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穿过小孔形成的实像,因此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海市蜃楼。
19.【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的核心定义就是“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这类物体无需依赖外部光照,能主动产生并发出光,比如太阳、点亮的灯泡、燃烧的蜡烛等。与之相对的,像月亮、镜子等物体,它们自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其他光源的光,因此不属于光源。题干表述完全符合光源的科学定义,所以该说法正确。
20.【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路图
【解析】【分析】光传播时遇到透明物体时会透过透明物体继续传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
21.【答案】正确
【知识点】月食
【解析】【分析】月食的形成核心是地球遮挡太阳光线。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会发生日食;而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地球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使月球部分或完全无法反射太阳光,从而形成月食。月食分为月全食、月偏食和半影月食,其发生条件与题干描述完全一致,因此该说法正确。
22.【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司机通过观后镜看车后情况,核心原理是光的反射而非折射。观后镜多为凸面镜,车后的物体反射光线,光线照射到凸面镜表面后,会按照反射规律改变传播方向,最终进入司机的眼睛。而光的折射是光线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时发生的弯折,观后镜成像过程中没有涉及不同介质的切换,因此该说法错误。
23.【答案】错误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物体发出的光并非都是单色光。单色光是指只有一种颜色的光,如激光。但生活中多数物体发出的是复色光,比如太阳发光包含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波长的光,属于复色光;点亮的白炽灯、蜡烛火焰发出的光,也同样包含多种波长的光,并非单一颜色。因此“物体发出的光都是单色光”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
24.【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3%,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地形类型;而平原面积约占12%,占比远低于山地。题干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平原”的表述与实际地形分布情况不符,因此该说法错误。
25.【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震的发生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地球内部的能量会推动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或张裂等运动,导致地壳岩层受力变形。当岩层承受的压力超过自身承受极限时,就会突然破裂、错动,释放出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从而引发地震。绝大多数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直接结果,因此“地震和地壳的运动没有什么关系”的说法不符合科学事实。
26.【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由外到内的分层是地壳、地幔、地核,这是经过科学探测确认的基本圈层结构。地壳是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是地球核心,半径约3480千米。故题干正确。
27.【答案】错误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会显著改变地表形态,并非没有任何影响。喷发时,岩浆冷却后会形成火山锥、火山岛等新地形,比如夏威夷群岛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同时,火山喷发的火山灰会覆盖原有地表,改变地表的物质组成;喷发引发的地震或泥石流,还会破坏原有地貌,形成新的沟壑、洼地等。这些变化在短时间内就能显现,对地表的影响十分明显。
28.【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大风和洪水属于改变地表的外力作用,具备搬运能力。大风能吹动岩石破碎后形成的沙、土,将其从原地搬运到其他区域;洪水则依靠水流的冲击力,携带大块岩石破碎后的细小颗粒,在流动过程中完成搬运。这两种力量的搬运作用,是塑造沙漠、平原等地形的重要环节,因此题干说法符合实际情况。
29.【答案】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树林中存在大量树叶和枝干,它们会遮挡光线。当阳光照射树林时,光线无法绕过树叶和枝干,只能从枝叶间的缝隙沿直线穿过,形成我们看到的“光柱”或“光斑”。这一现象直接体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性,也是生活中验证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常见场景。
30.【答案】我国地形的特点是西部高,多高原、山地;东部低,多平原、丘陵。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我国地形最核心的特点就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且地形类型多样。地势整体起伏:西部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像青藏高原、天山山脉都集中在这里;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海拔较低,比如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阶梯状分布:这种西高东低的地势形成了三级阶梯,从西到东海拔逐渐降低,不仅影响了河流流向(大多自西向东),也对气候和农业分布有重要影响。地形类型齐全:除了高原、山地、平原、丘陵,我国还有盆地(如四川盆地),五种主要地形类型都有分布,地形结构复杂多样。
31.【答案】(1)B
(2)B
(3)B
(4)变弱;泥沙沉积
(5)B
(6)植树造林,建造护坡工程。 黄河两岸不允许建立对黄河有害的工厂。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植被对侵蚀的影响;风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雅丹地貌形成于干燥地区,核心外力作用有三个关键信息。首先,其基础是河湖沉积物形成的地面,排除了地壳运动这种地球内部作用力;其次,形成过程涉及“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其中“风蚀作用”是干燥地区塑造该地貌的主要力量,比如新疆魔鬼城的陡壁形态就由长期风力侵蚀导致;最后,流水沉积作用是沉积地貌的形成原因,与雅丹地貌的“侵蚀”特征不符,因此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作用。
(2)根据材料一,魔鬼城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地处干燥地区且地貌多为陡壁小山包。夜晚时,空气流动形成风,风穿过雅丹地貌的陡壁、缝隙等不规则地形时,会因地形阻挡和摩擦改变流动速度与方向,从而产生类似“鬼哭狼嚎”的声音。动物活动无法持续产生大范围、有规律的“鬼叫”声;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作用,其引发的声音(如地震)与“鬼叫”声特征不符,因此“鬼叫”声由空气流动形成。
(3)雅丹地貌的形成是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外力作用对地表的改变非常细微,需要历经数万甚至数百万年,才能形成明显的陡壁小山包等雅丹形态。而地震是地壳运动引发的剧烈地质活动,会在短时间内(几秒到数分钟)造成地表断裂、隆起或塌陷,对地表的改变迅速且显著。两者对比,雅丹地貌的形成速度更缓慢。
(4)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与流速直接相关。黄河从陡峭山地流入平缓渤海口时,地势落差减小,水流速度会显著变慢。流速降低导致河流对泥沙的搬运能力随之下降,因此携带泥沙的能力逐渐变弱。当黄河携带泥沙的能力变弱后,无法继续搬运的泥沙会在河口处逐渐堆积。长期堆积的泥沙不断向外延伸,最终形成了黄河三角洲,这一过程符合流水沉积作用的特征。
(5)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是黄河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长期堆积的结果。这一过程依赖水流缓慢搬运泥沙,再通过沉积逐渐堆积扩大陆地,需要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显现明显变化,属于缓慢的地表改变。而地震是地壳快速运动引发的剧烈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几秒到数分钟)造成地表断裂、隆起等显著改变,速度远快于三角洲的形成,因此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更缓慢。
(6)改善生态可从三方面推进:一是减少木材使用,开发环保新材料替代,从需求端减少树木砍伐,进而降低水土流失风险;二是加强防护,通过植树造林稳固土壤,同时建造河岸护坡工程,双重措施减少泥沙入河;三是强化意识,广泛宣传环保知识,推动人人参与环保,从根源上杜绝河水污染,形成生态保护的合力。
(1)雅丹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河湖像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因此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作用。
(2)夜晚的“鬼叫”声是由于风通过地貌空隙或洞穴引起的空气流动产生的声音,并非动物或地壳运动的作用。
(3)雅丹地貌形成需经历长期的风蚀过程,因此比地震造成的瞬时地表改变要缓慢。
(4)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的作用。黄河流至地势平缓区域时流速减慢,泥沙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是由于泥沙形成的。
(5)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泥沙沉积过程,相较于地震,它也是一个更缓慢的过程。
(6)减少木材使用量,开发新材料,这样就能减少砍树量,进而减少水土流失;植树造林,建造护坡工程;宣传环保知识,人人环保才能从根源杜绝河水污染。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