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六校联谊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六校联谊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考古发现显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城址分布广泛,其中黄河流域约40处,长江流域约18处,辽河流域近80处,其他区域零星分布。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中原文明辐射范围广阔 B.早期文明呈现多中心格局
C.游牧与农耕文明长期对峙 D.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水平
2.《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史记·夏本纪》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据此可推断( )
A.禹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 B.启的贤能远超于益的贤能
C.世袭制利于国家社会稳定 D.原始民主传统逐渐被破坏
3.西周时期,可受教育之人称为国子、国之俊选,实为王、侯、公、卿、大夫之子弟。到了战国时期,以师承为纽带,形成了诸多不同学派,某些名师仅为“布衣之士”,却起着设计治国平天下方案和化民成俗的作用。这一现象( )
A.表明下层平民利益受到重视 B.说明礼乐秩序已经崩溃
C.促使诸子百家思想走向融合 D.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4.根据里耶秦简户籍簿的记录,秦朝官署集中办公呈全天候状态,各级政府通过“接力邮传”的方式保证上传下达的通畅,而公文的收发、传递、延误都准确记载于简牍之上。这说明秦朝( )
A.户籍制度较为完善 B.思想文化统一和发展
C.行政运行规范有序 D.强化对中枢机构控制
5.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650万,而到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时人口达到3600万,仅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60年之中就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①郡国并行导致势力膨胀 ②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
③铁犁牛耕的发明与推广 ④休养生息促进民户繁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汉书·匈奴传》记载: “至孝宣之世……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上述记载反映了( )
A.西域都护府进行有效的管理 B.匈奴的威胁从根本上消除
C.汉匈关系进入相对和平时期 D.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交流
7.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武帝)纳丞相“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的建议。这一做法( )
A.使法家失去了主导地位 B.促使选官制度的单一化
C.旨在维护汉朝统治安稳 D.标志儒学来源的多元化
8.司马睿建立东晋之初,琅邪王氏当权,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说明当时( )
A.士族专权现象严重 B.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C.士族势力走向衰落 D.选官制度已走向成熟
9.魏晋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士人阶层的扩大 B.造纸技术的提升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政治斗争的残酷
10.公元607年,隋炀帝杨广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到达流求。不久,炀帝又派朱宽到流求招降,流求不从。公元610年,隋朝派虎贲郎将陈棱等率军攻流求。这表明隋朝( )
A.已对流求国实现有效管理 B.对台经贸活动已相当频繁
C.对流求进行了大规模开发 D.军事活动范围已涉及台湾
11.唐代通过手工业管理机构——少府监下设的诸互市来专门负责对外贸易。当外国船舶到达时唐政府规定先由当地政府将货物包买下来,“其官市物送少府监简择进内”。诸互市的出现( )
A.说明唐朝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B.保证唐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C.适应唐代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D.导致外商的利益难以保证
12.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
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 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
C.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 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
13.宋初“罢领支郡”,节度使只负责其驻节所在州的政事,其藩镇境内余州皆直隶朝廷,由朝廷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同时,对包括节度使在内的州长官,采取三年一易之法,经常调动。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B.旨在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通过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D.杜绝地方官员的徇私舞弊
14.有学者认为,“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政治局面,使得宋代的士大夫具有进取精神和忧患意识,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具有勤政爱民、重义轻利、清正廉明的从政精神。其中“忧患意识”的现实社会政治原因是( )
A.财政形势的日趋恶化 B.严峻的国家边防压力
C.外来宗教势力的扩张 D.士绅阶层的精神传统
15.辽与西夏的执政者受中原先进文化的吸引,大力推行相关政策。如辽圣宗、夏毅宗推行任用汉族士大夫、实行胡汉分治、学习汉族文化、仿效汉族风俗、改牧为农等政策。这些政策( )
A.加强了国家认同 B.推动了民族交融
C.舍弃了游牧生活 D.消除了民族矛盾
16.宋代乡民职业选择日趋多元化,或可租佃土地转化为契约下的佃农,或可转为小手工业者,或可流入城市做手工业作坊及服务性行业中的雇佣劳动者。这反映出宋代( )
A.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B.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从西汉前期郡的数目看,全国54个郡中,分封给诸侯王的有39个,中央直辖郡只有15个,其中还有不少公主和列侯的封邑。汉初的行政区分布如下:中、西部少半地区是中央直辖郡,北、东、南大半地区是连成一片的诸侯王封地。从人口分布来看,据推测王国地区和中央直属地区的人口之比约为10:5.29。西汉前期经济的发展绝不仅依赖于中央直辖郡县经济的发展,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王国地区经济的发展。王国经济作为全国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汉武帝时山东遭受水灾,百姓陷入饥乏之中,最高统治者立刻“遣使虚郡国仓廪以振贫”。
——摘编自谭景玉《西汉前期诸侯王国经济的发展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初年实施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骞出使西域后,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络,朝廷在河西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个驿站,实施沿途管辖,从地缘政治上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紧密联系的渠道,即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公元前68年,汉朝政府派郑吉率兵在车师屯田,统管天山以南各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来管理西域事务,使西域诸国摆脱了匈奴的残酷统治,加强了与内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联系;西域都护府使被匈奴切断了的“丝绸之路”得以恢复发展,使西域人民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
——摘编自姜国峰《汉代丝绸之路文化生成与传播的历史镜像》材料
材料二 唐朝立国后,非常重视西域的战略地位,将其作为西北边疆安全的重要战略屏障。唐朝对西域管理最初的目标是有效进行屯垦开发,保障唐政府在西域的稳定管理和统治,确保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侧翼。唐朝先后建立了军政一体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互为犄角,共同治理,加强了对西域的有效治理,保障了唐政府的政令通行。由于大量屯垦戍卒及家属到达西域,汉民族文化在西域广泛传播,提高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融程度,增强了民族团结,成为唐代治理西域中屯垦文化实边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张安福《屯垦西域与唐代西北边疆安全体系的构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加强西北地区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加强西北地区治理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材料二 唐初赋敛之法日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饶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悉省。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简要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施的积极作用。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重用文臣担任要职,掌握军政大权,对武将进行抑制,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C D C C A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B B D
17.(1)创新: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以同姓亲族为主。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华夏文化的扩展,统一意识的形成等。
(2)原因:汉初中央政权力量相对较弱;经济凋敝;吸取秦朝速亡教训;利用宗室镇抚地方势力的需要;分封制政治传统的影响。
18.(1)措施:设置管理机构;实行屯田;维护丝绸之路畅通;驱逐匈奴。(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
(2)意义:加强了西域与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增进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言之有理即可)
19.(1)名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理由:三省六部制: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言之有理即可)科举制:不分门第,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之有理即可)
(2)作用:简化税收名目;保证了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0.示例:
观点:“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论述:“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在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探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千方百计压制武人,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致使宋朝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造成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产生 ;在 外交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弱枝”的思想。对外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使得宋朝在外交上一直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造成宋朝积贫积弱局面;在 政治统治上,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快策,也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宋朝积贫局面的加重;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服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商武精神遭到削弱。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