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鞍山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辽宁省鞍山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汉书·百官公卿表》)据此可知,秦汉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特征是( )
A.全面承袭先秦制度 B.注重制度的传承与调整
C.彻底否定分封体制 D.以礼乐制度为治国基础
2.唐代《通典》记载:“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材料中“侍中”的主要职责是( )
A.草拟诏令 B.执行政务 C.审核政令 D.监察百官
3.明太祖曾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 B.避免丞相专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精简官僚机构
4.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法律不单是一个特别社会的规则,乃是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查士丁尼法典》则规定:“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这些规定体现罗马法的核心精神是( )
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B.追求公平与正义
C.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确立法律至上原则
5.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期间,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写道:“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为此,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通过哪一设计实现对政府的“控制”( )
A.确立邦联制维护各州主权 B.实行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
C.赋予总统至高无上的行政权 D.规定国会拥有唯一立法权
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但同时规定“联邦议会主席由帝国宰相担任,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皇帝有权召集、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这反映出此时德意志帝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
A.民主共和制政体的初步尝试 B.封建君主专制的延续
C.君主立宪制下的专制主义色彩 D.联邦制下的地方自治体制
7.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这些规定的核心意义在于( )
A.彻底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颁布近代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宪法性文件
C.标志着中国完全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D.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8.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执行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9.改革开放后,1982年宪法修订时增加“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等条款,2004年宪法修正案则明确“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些修订反映出我国宪法发展的特点是( )
A.彻底改变了宪法的根本原则
B.逐步聚焦民生与公民权利保障
C.以宪法修订替代法律完善
D.主要服务于经济体制改革需求
10.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法经》中规定“盗符者诛,籍其家;盗玺者诛,议国法令者诛”,同时强调“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这一记载反映出《法经》的核心目标是( )
A.维护君主专制与社会秩序 B.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C.构建完整的法律体系框架 D.打击奴隶主贵族残余势力
11.“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规定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青苗法”的实施( )
A.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B.增加了官府的财政收入
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D.杜绝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
12.“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诏令,要求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冗员一律裁撤净尽……”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改革传统教育制度 B.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C.废除封建君主专制 D.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13.“曹魏时期,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规定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官负责品评人物,将人才分为九等,供朝廷选官参考。起初,中正官品评人物‘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但后来逐渐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科举制度的逐步推行 B.中正官选拔标准的改变
C.世家大族势力的膨胀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4.“唐朝科举考试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考诗赋、策论等。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诗歌艺术的繁荣 B.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才
C.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 D.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15.“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科举必由学校’,规定参加科举的人,必须是府、州、县学的学生。同时,科举考试的内容严格限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答题格式采用八股文。”这些举措的主要作用是( )
A.推动了教育的普及 B.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发展
C.提高了官员的行政能力 D.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16.“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官员的选拔存在严重弊端:部分职位由贵族子弟通过世袭或恩赐获得,另一部分则通过‘政党分肥制’分配,官员任免随政党更迭而频繁变动,导致行政效率低下。1854年,英国财政部官员诺斯科特和特里维廉提出报告,主张通过公开竞争考试选拔官员,且官员不得参与政党活动。”这一报告的核心目的是( )
A.彻底废除英国的贵族政治传统
B.建立独立于政党的专业行政体系
C.扩大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权
D.打破资产阶级对政权的垄断
17.“美国内战结束后,‘政党分肥制’的弊端愈发凸显:新任总统往往将大量政府职位分给本党支持者,导致官员素质参差不齐,腐败问题频发。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规定‘建立文官委员会,统一管理文官考试和录用;文官不得因政治立场不同而被免职,不得参与政治竞选’。”《彭德尔顿法》的实施( )
A.标志着美国两党制的正式形成
B.实现了美国官员选拔的绝对公平
C.推动美国文官制度走向制度化
D.导致美国政府行政权力严重削弱
18.“19世纪末,法国文官制度逐步确立:文官考试分为‘外部考试’和‘内部考试’,外部考试面向社会公开竞争,主要选拔低级文官;内部考试面向政府在职人员,侧重考核行政经验,用于晋升高级文官。同时规定,文官实行‘常任制’,非因法定事由不得被免职,其薪酬由法律明确规定,与政绩挂钩。”法国文官制度的这一设计( )
A.彻底解决了法国政府的腐败问题
B.导致高级文官职位被贵族阶层垄断
C.使文官成为法国政治权力的核心
D.体现了“分层选拔、稳定高效”的特点
19.“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公务员任用法》,规定‘公务员任用实行考试、任用、考绩、保障、抚恤、退休等制度;非经考试及格,不得任用为公务员’。同时明确‘曾有反革命行为者,不得任用为公务员’。”这一法律的实施( )
A.为国民政府巩固统治提供了制度保障
B.标志着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完全成熟
C.彻底打破了传统官僚政治的束缚
D.使公务员选拔实现了绝对的公平公正
20.“198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发文,提出‘改革干部选拔制度,打破终身制,实行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有实践经验的干部’;1982年,我国正式确立干部离退休制度。”这些举措的主要作用是( )
A.彻底消除了干部队伍的官僚主义作风
B.使干部选拔完全摆脱了政治因素影响
C.标志着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正式建立
D.推动干部队伍向年轻化、专业化转型
二、材料题
21.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隶校尉,持节,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奸猾。后罢其兵,察三辅、三河、弘农。元帝初元四年,丞相韦玄成奏罢刺史,更置州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 唐初,始置都督府以治之。……武德七年,改总管曰都督,总十州者为大都督。……贞观元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二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
——《通典·州郡典》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与唐初地方行政监察制度的相似之处。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地方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对唐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2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货币、管理州际和对外贸易、宣战等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如制定地方法律、管理地方行政事务等。宪法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三者之间相互制衡。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每州两名议员,众议院议员名额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美国南北方矛盾日益尖锐。南方种植园经济依赖黑人奴隶制,主张维护州权,反对联邦政府干预奴隶制;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经济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主张废除奴隶制,加强联邦政府权力。1861年,南方各州发动叛乱,美国内战爆发。1865年,内战以北方胜利告终,联邦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宪法第十三条 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1868年,《宪法第十四条 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进一步强化了联邦政府权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主要政治原则。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并分析内战及战后宪法修正案对美国联邦体制发展的影响。
23.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 1854年,英国财政部官员诺斯科特与特里维廉联名提交《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指出当时英国文官制度的弊端:“官员录用多凭私人关系,任命权掌握在政党领袖手中,导致‘政党分肥’,官员素质低下,行政效率低下。”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选拔文官,以知识、能力为录用标准;文官实行常任制,不得参与政党政治,保持政治中立。”1870年,英国议会颁布法令,正式确立文官考试制度,规定“除高级官员外,所有文官职位均须通过公开考试录用”。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停止”。与此同时,清政府开始筹建近代文官制度,1906年颁布《内阁官制清单》,规定“官员分为特任、简任、奏任、委任四级,特任官由皇帝直接任命,简任官由内阁奏请皇帝任命,奏任官由各部院奏请任命,委任官由各部院直接任命”。1910年,《文官考试章程》颁布,规定“文官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高等考试需‘年满25岁,具有高等学堂以上毕业文凭’。考试内容包括中外政治、法律、经济、文学等”但该制度因辛亥革命爆发未及全面推行。
材料三 1980年,我国提出“坚决纠正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现象”,强调“干部选拔要注重德才兼备,尤其要重视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1982年,中央明确“建立干部退休制度,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规定“国家公务员录用实行公开考试、严格考核、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公务员的录用、考核、奖惩、培训等流程。
(1)根据材料一、二,对比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与清末近代文官制度的相似点。
(2)依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意义。
参考答案
1.B
2.C
3.A
4.B
5.B
6.C
7.D
8.A
9.B
10.A
11.B
12.D
13.C
14.C
15.D
16.B
17.C
18.D
19.A
20.D
21.(1)相似之处:政府都根据国内形势进行制度调整;设置专门官职和机构进行监察,使其具有独立性;在全国设置监察区进行监察管理。
(2)影响:制度设立前期,巩固中央集权,促进盛世局面;唐朝统治后期,监察权与行政权合一,催生藩镇割据。
22.(1)联邦制原则; 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2)根本原因: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
影响: 内战以北方胜利告终,维护了联邦的统一;战后通过《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宪法修正案,进一步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让美国的联邦体制更加稳固,也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
23.(1)相似点:都因原有官员选拔制度存在弊端推动变革;都强调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知识和能力为核心标准;都试图通过制定规则实现官员管理近代化。
(2)特点:注重德才兼备,重点强调专业能力;废除终身制,实现干部轮换;强调公开公平与公平竞争;以法律法规为依托,逐步完善。
意义:为国家治理选拔专业人才,提升行政效率;推动干部人事管理法治化、公平化,保障公民平等参与权利;适配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需求,创造良好行政环境,助力改革推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