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鞍山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辽宁省鞍山市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如何才能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这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19世纪后期,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中华文明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遭此境遇,于是西学东渐、变法图强,中国逐渐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因此,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一个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这一语境中,是否存在一种现代的中国性成为问题的聚焦点。
记得2016年冬天,我在日本访问一个月,住在东京。我问一位熟悉的日本教授:在东京有什么值得看的地方?他问:你想看什么?我说,我看了不少名胜古迹,也看了现代城市的风貌。我还是想看一些日本独特的现代文化地标。他回答说:日本的古代源自中国,日本的现代来自西方,很难找到日本现代文化地标。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见解,也许说得太绝对。但在一些非西方国家,寻找既是现代的,又保留自身文化特性的地标,的确有一点难。
在中国,中学与西学是分开的。中学指对中国古代的研究,而西学指对西方的研究。不仅在中国如此,在西方国家也是如此。在一些西欧国家,研究古代中国学术的人被称为汉学家,而对现代中国的研究,则在很长的时间里,主要是新闻记者的工作,并不进入学术圈。比如,直到今天,西方人一提到中国美学,就理解为古代中国的美学,现代中国的美学,在他们心目中是不存在的。
一些研究中国历史的西方人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影响下才出现的。这就是产生很大影响的“冲击—反应”模式。这种模式认为,西方提供原动力,非西方文化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出现了现代化。在解释中国近代史时,依据这种模式,研究者将一些事件与相应的改革联系起来。这就从现象上描绘了一幅“冲击—反应”的图景。
“冲击—反应”模式影响很大,但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这一模式忽视了中国在面对西方冲击所做出反应的主体性。实际上,这存在着一种由“在中国”到“中国的”的发展过程。冲击所产生的反应,是具有主体性的中华文化所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的过程,并不是中国性丧失的过程,恰恰相反,是新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性建立的过程。
当前,我们正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这就需要吸收外来和古代的因素,在现代学科的划分、现代学术的整体性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自身主体性的要求。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尤其在一些人文学科中,这种主体性要求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美学、文论上、哲学上都有从“在中国”到“中国的”的发展。其他各门人文学科也是如此。这种发展,指的是现代学科的引入与改造。现代中国学科是在吸收传统因素和外来因素的基础上,面向当代实践而逐渐形成的过程。
这种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拿来”,经“实践”,再到“创新”的发展过程。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这一过程是行之有效的,是一个很好的操作模式。然而,如果我们从文化主体性角度看,这种模式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中华文化是一个有着自身主体性的生命体,有着内生的动力。这种内生的动力,才是其发生变化和发展的根源。从这种意义上讲,前述模式可以反过来看,即从“创新”,经“实践”,再到“拿来”。
“创新”应该是开端。文化的发展,本质都是发自内在的要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据说这是商代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箴言。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时刻清洗自身,更新自身。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保持文化的活力。在“创新”的内在动力推动下不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前行。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外国和传统中“拿来”各种所需要的要素。
(摘编自高建平《文化主体性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展开而逐渐生成的新的文学观念,其影响也正在发生,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主体性正在得到巩固。
首先,在近年来的文学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受新文化运动中形成的文学观念的影响,传统文化批判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母题。然而,近年来中国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许多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把仁义、守信、隐忍、内敛等作为一种美德赋予自己的主人公;在表现当代生活时,更愿意把历史文化传统作为一种底蕴、一种现代人的精神寄托呈现在作品中,使整个作品弥漫着一种“文化乡愁”。也有许多作家把传统文化当成直接的书写对象,在自己的作品中引入许多可以代表传统文化的符号。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更多地从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传统中寻求创作的灵感。而更深层的变化表现在,原先那种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观念被打破,站在中国自身文化传统之外俯视一切的态度在文学作品中已经比较少见,作家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表现出更多的敬畏,具有了站在中国自身的文化立场上看待问题的眼光。有了这种敬畏感,有了这种眼光,即使对中国传统文化仍然采取批判与审视的态度,也与之前存在很大的差别。
与此同时,文艺理论研究的风气也正在悄然改变。让中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回到中国古典文论的状态,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百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还不是离开了自己的文论传统,而是在引入外来的各种理论时,常常不加反思,把在特定语境中针对特定问题而生成的国外的文艺理论思潮、文艺理论观点当成前沿的、普适性的思想成果,用以对中国的文学现象,包括中国古代的文学现象进行命名、分析、定性,其结果常常是理论与文学现象之间的脱节,造成强制阐释。而且,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学者有相当多的人做的是理论移植与介绍性的工作,基于本国文艺创作实践、本国文艺学美学传统的独特的思考较少,理论创见更少。近年来,文艺理论界已经开始就理论的现实关怀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在不断吸收国外文艺理论新的成果的同时,面向中国自身的文艺实践,突出问题意识,充分利用本民族的传统资源,构建中国当代具有原创性的文艺理论体系的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这一切都表明,在新的文化思想引领下,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文化主体性正在得到巩固。
当然,文化观念、文学观念转变之后,在当代的语境中巩固中国文学文化主体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需要作家、批评家、文艺理论研究者的躬身实践,同时也需要人们知识背景的转换,甚至是文学教育内容与方式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的文化思想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摘编自泓峻《文化主体性及其文学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术界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在这一语境或前提之下,就有人怀疑中国是否存在现代的中国性。
B.在西方学者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冲击一反应”理论模式认为西方文化影响了中国文化,这种理论模式忽视了中国文化自身的主体性。
C.近年来中国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对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仍存在批判与审视的态度,但已不同于以往。
D.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主体性得到巩固,得益于文艺理论研究的风气的改变,中国古典文论重新成为文艺理论研究的主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一些西欧国家,中学或汉学指的是对中国古代学术的研究,这些西欧国家漠视对现代中国学术的研究,甚至否认它的存在。
B.中国面对西方冲击时其主体性反应的过程存在一个由“在中国”到“中国的”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中国性自始至终没有消失。
C.近年来许多中国作家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行创作,具体体现在塑造人物、主题表达等方面。
D.生搬硬套国外的文艺理论思潮和观点来阐释中国文学现象,是造成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文化主体性被削弱的原因之一。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中国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作家蒋蓝、邵永义创作的《母仪若水润三苏——苏母传》深入发掘三苏故事,塑造了苏母这样一个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生动传达了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家教家风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B.《传国工匠》等书籍,将历史民俗与新兴行业、青年娱乐结合,让外行了解内行,从当代观望古代,把抽象的传统文化知识变成具体生动的故事。
C.纪实文学《脚印:人民英雄麦贤得》,着重描写“钢铁战士”麦贤得的生平,更突出他的妻子李玉枝这位“英雄背后的英雄”,将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所蕴含的平民化、社会化色彩灌注于故事性的表现之中。
D.余一鸣的《十竹斋密码》,让古人与今人直接对话,既逼真重现了历史上金陵十竹斋开创木版水印技艺的辉煌,又如实反映了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工艺专家学者发掘“饾版”“拱花”技艺及复刻《十竹斋笺谱》等的艰难历程。
4.材料一插入作者自己访问日本东京一事,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请结合材料简述如何进一步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条忧心忡忡的蛇
非鱼
院子里透出古意。墙角有青苔层叠,绿了又黄,一架紫藤茂盛得无边无际,遮蔽出一大片浓荫。
老的太师椅,老的人,老的猫。太师椅在房门前,老人在太师椅上,猫在老人的脚下。一整天,院子里像一幅静物写生,少声音,不流动,甚至空气也是凝滞的。
临近傍晚的时候,一条蛇溜了出来,成为这个院子里少见的客人。这条蛇拇指粗细,青白的身体,有暗的纹络。
蛇抬起头四下里看看,看到了打盹的老人和猫。老人并没有发现这条小蛇的到来,他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过去,像一条河一样,潺潺地在心里流过,无数的欢喜悲歌,他都一清二楚。
老人双目微微闭上,阳光在脸上覆上一层暖色。
蛇很奇怪,这个老人居然可以这么长时间一动不动。
太阳一点点退去,院子里有些清冷。
一个老保姆从屋里出来,先是轻声叫了一下,老人没有反应,她又大着嗓子喊:老爷子,吃饭了。这一声,惊醒了老人,也惊醒了那只老猫。
蛇看到老人抬起眼皮,疑惑地看看周围,然后站起来一声不吭地跟保姆进屋,那只老猫也一言不发地进去。吃晚饭的时间到了。
穿过院子,从这个墙角到那个墙角,蛇也走了。
第二天,如同头一天的复制再粘贴,依然没有一点儿声息。那条蛇被勾起了好奇,把自己悬挂在紫藤架的深处,从叶子中间看老人。
整整一天,除了老保姆出去过一趟,院门发出沉重的一声响,还有老保姆回来的又一声响,再没有什么动静。偶尔有一两只蝴蝶飞来,在紫藤架上空寂寞地飞了两圈,又飞走了。
中午吃饭的时间,老人走进屋里。蛇很想跟进去看看,看他们在饭桌上会不会说话。但她没有,她怕那只老猫。
一天又一天,蛇感觉自己也在慢慢变老,她的灵动和机敏,都在一点一点失去。就在天渐渐冷下来,蛇准备开始她漫长的冬眠的时候,她终于下定决心跟着老人溜进了屋里。
屋子很大,摆满了家具。看得出,这里曾经人丁兴旺,有过热闹的时候。现在,家具静悄悄地待着,人都走了。蛇不知道他们去了哪儿,也许是附近,也许是远方。
老人和老保姆在吃饭,那只猫依然在老人的脚下。只有咀嚼声和筷子碰到碟子和碗的叮当声。老人吃得很慢,仿佛那些饭难以下咽。
老人背后的墙上,有一个大相框,里面装着一张全家福。老人坐在前面的正中间,另一个老的女人坐在老人身边,周围十几个人,大家温和地笑着,其乐融融。
蛇看看相框里的老人,又看看正在吃饭的老人,她有些恍惚。
吃完饭,老保姆动作迟缓地收拾桌子,脚蹭着地,橐橐地响。
如同白天一样,老人又坐在屋里,把过去的河流放出来一点点河水,他安然地回忆。
蛇看得有些心酸,她很想弄出点什么声响,或者溜过去贴着老人,但她不敢。她的身体是冰凉的,不但给不了他一点温度,还会吓着他。
突然,一阵电话铃声惊天动地地响起,似乎把整个屋子震得都在抖。老人吓了一跳,迅速地转过头,看着桌子上的电话。老猫猛地弹起身子,昂头看着老人。老人似乎不知道怎么去接电话,他伸出手,又缩了回去。
老保姆急急地从厨房出来,匆忙在围裙上抹抹手,拿起电话。“是三儿啊,好,都好。老保姆嘟嘟囔囔地说着,渐渐有了笑容。老人脸上慢慢也有了笑容。老保姆把电话递给他,他没说两句话,却又挂了。
因为这个电话,整个屋子好像全部活了过来。老人在椅子上不停地扭动身体,老猫在桌子下转来转去,老保姆嘴里小声地自言自语。
看着这一切,蛇也高兴起来。
这个晚上,她就要离去了,寻找冬眠的地方,不能每天来看老人了。她突然又变得伤感起来。
文本二:
白发的期盼(节选)
(出录音)
赵女士:我有一个老领导,老伴已经去世多年了。他有好几个孩子,但都不在身边,老头退休以后就一个人在家。有一次到单位,他跟我说,这一周他就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到公园散步,碰上一个人问他“老大爷,您今年多大年纪了”,他回答人家;再一句话呢,是我们单位一个同事给他送报纸、杂志,他说了声“谢谢”。
(录音止,音乐起)
记者:这位一周只说了两句话的老人,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有一亿二千六百万,这个庞大的数字中的多少老人生活是孤独、寂寞的,我无从知道;但我敢肯定,前面提到的那位老人,他的境况在中国老人中绝不是唯一的。
(音乐止,出录音)
林女士:一个人在家里闷死了。
严女士:时间比较难打发,感觉很孤独,经常流泪。
冯先生:一天到晚也就出去溜达呗,回家干啥呀,也没啥事,所以我一般不到天黑都不回家。
张女士:在家里,一个人孤孤单单,一天到晚坐在那里织毛线,没有人讲话,真难过,真不喜欢。心里不开心,要买吃的,我又跑不动;要到哪里玩,我又不认得。你想,孤单,看着钱有什么用啊 身外之物我都不想要了。
(录音止)
记者:那么,老人想要什么呢 专家用四个字回答我——“精神赡养”。
(出录音:人口学博士陈先生)
陈先生: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就是指外界用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使老年人保持持续的完好的精神状态。
(录音止)
记者:这是北京大学人口学博士陈先生对“精神赡养”的解释。事实上,很多老年人虽然还没有听说过“精神赡养”这个词,但生活中他们对精神赡养的需求却是明确而实在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院子的寂静、老人的沉默以及与老保姆、老猫间极少的交流,共同构成了老人孤独生活的日常图景,与墙上全家福的“其乐融融”形成对比。
B.文本一中,蛇的“忧心忡忡”源于对老人孤独状态的观察:它看到老人长时间沉浸在回忆中,与周围缺乏有效互动,因此产生了担忧的情绪。
C.文本二中,赵女士提到的老领导“一周只说两句话”,是因为他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这与其他老人的孤独状态成因完全不同。
D.文本二通过多位老人的自述,展现了他们孤独、寂寞的生活状态,并借专家之口提出“精神赡养”的概念,强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
7.下列对文本中“老年人的孤独”问题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的老人和文本二中的老领导所处的孤独状况是相似的,都是孩子不在身边缺少与亲人的交流。
B.文本一中,老人家中的全家福与“三儿”的来电形成呼应,前者暗示往昔的热闹,后者则体现亲情联结对孤独的短暂消解,两相对比更显孤独的常态性。
C.文本一以虚构性的文学作品来表现老年人的孤独,文本二以纪实性的新闻访谈来呈现并分析老年人的孤独,各有千秋。
D.专家提出的“精神赡养”意味着只要满足了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再辅以情感关怀,就能彻底解决他们的孤独问题,这与老人们的诉求完全契合。
8.叙述角度,也称叙述视角,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请分析文本一采用哪种独特的叙述角度来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9.文本一中的“电话”与文本二中的“一周只说了两句话”,在凸显老年人精神赡养缺失的问题上有何相似作用 请具体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罢布①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②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于民,故系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高帝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高帝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后嗣以罪失侯者四世,绝,天子辄复求何后,封酂侯,功臣莫得比焉。
(选自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改)
[注]①布:黥布,秦末汉初名将。②相国:文中指相国萧何。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秦以不闻A其过B亡天下C李斯之分过D又何足E法哉F陛下何疑G宰相之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道遮行上书”与“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十二章》)两句中“道”的含义不同。
B.与,指交给,与“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五石之瓠》)中“与”的含义相同。
C.百岁,即百年,也指终身、毕生。文中表示死的讳称。
D.“帝得之矣”与“虑而后能得”(《大学之道》)两句中“得”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收到了民众的上书,让相国自己向百姓谢罪,相国趁这个机会为民众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很多空地给百姓耕种。
B.王卫尉认为,宰相萧何在自己职责范围内从有利于百姓的角度出发,为百姓发声,这的确是宰相分内的事情。
C.高祖听了王卫尉的劝谏后虽然不太高兴,但当天还是派人持节赦免释放了相国。相国人见高祖,赤脚步行来感谢。
D.萧何的后代有四世因为犯罪而失去侯爵封号,每次断绝了继承人时,天子总是再寻求萧何的后代,续封为酂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
(2)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
14.有人认为,萧何强买百姓良田、住宅是为了消除功高震主的嫌疑,让高祖安心,并非真的贪图享受。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说这种看法成立的理由。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关彦远赴江西①
曾巩
食蘖饮冰廉士操,敝衣穿履古人风。
溪堂兴足登临后,滕阁②今归啸傲中。
一榻高悬宾阁峻,二龙俱化县池空③。
因过胜境须行乐,驿召方当急诏东。
【注】①此诗写于曾巩送友人关彦远赴江西任职时。②滕阁,即滕王阁,在江西境内。③一榻高悬,《后汉书》记载,陈蕃做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却特为徐稚设一张榻,徐离去就把榻悬挂起来。宾阁,专指官府接待宾客之地。二龙,东汉时许虔、许劭兄弟皆以才识名节著闻,被人称为“二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食蘖饮冰”“敝衣穿履”,展现出友人清廉自持、颇具古人风范的形象。
B.颔联“登临”“啸傲”,既表现友人逍遥自在、无拘无束,也表现其傲然于世的豪情。
C.尾联劝勉友人到任后珍惜并享受美景,期许友人很快能够接到朝廷新的征召。
D.本诗具体描绘了送别时的场景,着重表达对友人品质的赞美及美好前途的祝愿。
16.本诗颈联是如何赞誉友人的?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任,应当以《<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2)班会课上,房老师引用了《<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告诫同学们不仅要学他人之长,同时要善于反思自己。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饮料瓶中的饮料一般都不是装得满满的,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饮料瓶中留有一定的空间可以预防瓶内液体受热膨胀时造成瓶爆裂的危险。当饮料被暴露在高温环境时, A ,如果饮料瓶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这种膨胀,就可能导致瓶子破裂。其次,饮料瓶在运输过程中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变化。 B ,就可能发生在运输途中由于外部压力变化导致瓶子变形或破裂的危险。留出一定空间可以帮助减少这种风险,确保瓶子在运输过程中能够承受压力。再次,饮料瓶的设计 C 。饮料瓶内留出一定的空间可以避免发生因液体充满而导致瓶盖难以旋开的情况,使瓶盖更容易被打开。
①此外,饮料瓶在封闭时需要留出一些空间,②以避免在运输或打开瓶盖时防止液体溢出。③如果瓶子完全装满、④当打开瓶盖时,⑤液体可能会溢出或喷出,⑥造成不能充分利用的浪费和不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感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20.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心情与本语段作者心情最相近的一项是( )
A.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这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的声音,如金声玉振,又如黄钟大吕,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郑国被围困的危急时刻,烛之武临危受命,以一己之力成功说服秦国撤军,解救了郑国;在唐朝日渐衰落之际,杜牧探讨秦朝速亡的原因,针砭时弊,心怀天下;在北宋被周边国家蚕食之际,苏洵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借古鉴今,忧国忧民。这对新时代迈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广大青年颇有启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A 3.C 4.①展开问题,引发读者思考。中国和日本一样,现代化都在西方影响下形成,单凭西方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会不会影响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②引出下文,深化议论。论述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能够保留自己的文化主体性。 5.①在中华文化自身主体性的基础上实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前行,通过文明互鉴,广泛吸收营养,“拿来”对我们发展有益的各种要素。
②从根本上改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表现出更多的敬畏,站在中国自身的文化立场上看待问题。
③改变文艺理论研究的风气,在不断吸收国外文艺理论新的成果的同时,面向中国自身的文艺实践,突出问题意识,充分利用本民族的传统资源,构建中国当代具有原创性的文艺理论体系。
④转换人们的知识背景,甚至是改变文学教育内容与方式。
6.C 7.D 8.①通过蛇这一异于常人的视角,更客观更真实地呈现老人孤独无助的生活状态。
②用蛇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强化了小说非常规的艺术效果,使读者阅读产生一种新颖感和陌生感。
③冷酷的蛇也为老人的生活状态感到心酸和伤感,更突显出老人的孤独凄凉,从而深化小说主题。 9.①二者均以“微弱的互动信号”,以小见大,折射出老年人精神赡养的严重缺失,强化问题的冲击力,发人深思。
②文本一中的“电话”:平时老人生活死寂,唯有远方子女的电话响起时,“老人脸上慢慢有了笑容”,“整个屋子好像全部活了过来”(老人扭动身体、老猫转圈、保姆自言自语)。这通电话带来的短暂“活气”,恰恰反衬出平时老人缺乏情感互动、精神世界麻木的状态,凸显其对“子女关怀”这一精神赡养的迫切需求。
③文本二中的“一周只说了两句话”:老领导一周仅说两句话(回应年龄、说“谢谢”),且均为被动回应,无主动情感交流。这极少的话语量,直接展现老人日常无倾诉对象、无人陪伴的孤独,反衬出其精神生活的空洞,凸显对“日常交流、情感联结”这一精神赡养的需求。
10.CDF 11.D 12.C 13.(1)几天以后,一个姓王的卫尉侍奉高祖时,上前问道:“相国犯了什么弥天大罪,陛下把他拘禁得如此严酷?”
(2)相国为民众请求苑林,我不答应,我不过是像桀、纣那样的君主,而你则是个贤明的宰相。 14.①高祖在收到百姓的上书后不但没有发怒,反而笑着让萧何自己去消除民怨。可见高祖内心是乐于见到萧何犯错并失去民心的。②萧何如果贪图钱财的话,在高祖亲自带兵平定陈豨、黥布的反叛时,萧何就有机会为己谋利,但萧何并没有那么做。③萧何购置田地、住宅必定处在贫苦偏僻的地方,建造家园不修筑有矮墙的房舍,并希望后代能像他一样俭朴。
15.D 16.①用东汉太守礼贤下士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赞誉;
②“二龙俱化”喻指友人将如潜龙腾飞,被朝廷重用,大有作为;
③“宾阁峻”“县池空”,从侧面表现友人优秀的才能。
17.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18.A处:瓶内液体体积会膨胀
B处:如果饮料瓶内没有足够的空间
C处:也考虑到了使用便利性 19.句①改为“同时,饮料瓶在封闭时需要留出一些空间”;
句②改为“以避免在运输或打开瓶盖时液体溢出”。
20.C 21.D 22.①强调的内容不同:改句用的是“如……又如……”,内容显得笼统;原句用三个“有时”,强调雨声的不同表现,原句语言表述更准确。
②运用的句式不同:改句是长句,“声音”的定语冗长、拖沓原句是短句,句式活泼,节奏感强,原句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雨声轻重缓急的变化。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