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平阳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临汾平阳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西省临汾市平阳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图是出土于陕西宝鸡的新石器时期网纹彩陶船形壶。该文物最有可能属于( )
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红山文化
2.西汉学者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道:“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下列史实中,最能够佐证“五帝官天下”的是( )
A.夏朝建立 B.郡县制的实施 C.启继禹位 D.禅让制的推行
3.周礼的基本精神是“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西周推行礼乐教化,并非是政治权力运用中的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西周这一国策的确立( )
A.与分封宗法制相呼应 B.凸显了社会变革的时代精神
C.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D.打破了贵族政治的等级秩序
4.据文献记载,两周之际多支部族陆续向中原腹地迁徙,洛邑附近出现了戎、狄、蛮、夷等族群。这些族群积极参与列国会盟与争霸,与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在军事、政治领域的交流合作日渐密切。这一现象( )
A.有利于华夏族内涵的扩大 B.反映出周王室对边疆统治的强化
C.直接导致了西周内部分裂 D.表明早期国家从松散走向了严密
5.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秦国规定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而不分家,就要加倍征税。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将父子、兄弟在同一房屋内居住列为违法行为,一经发现,依法重处。这些举措( )
A.打破了社会等级制度壁垒 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意在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D.表明封建社会已形成
6.公元前7世纪中叶至公元前6世纪,中国已开始使用铸铁工具,比欧洲使用铸铁工具早了约1900年。战国中期以后,中国出现了生铁柔化技术,到战国后期又出现了铸造铁器使用的铁范,与陶范相比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化 B.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
C.中国冶铁术领先世界 D.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
7.孟子提出了“定于一”(天下统一秩序)的思想,在回答“孰能一之”时,他回答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并指出“大治在民不在朝”,能够让百姓一眼就能看出好坏的国策是最好的。由此可知,孟子( )
A.提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B.倡导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
C.主张“仁政”并且重视民本 D.坚持民贵君轻的价值追求
8.下列图片可用于研究
A.秦朝疆域的动态演变 B.多民族国家统一进程
C.战国争霸的战争态势 D.郡国并行的发展脉络
9.秦朝建立后,始皇颁行币制之诏:专行国家铸币,禁绝郡县与私铸;法定币材唯金与铜,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废黜六国行用之布币、刀币、蚁鼻钱等,龟贝、珠玉、银锡之属不得复为币。秦朝采取的这一举措( )
A.构建了完整的货币体系 B.揭示了货币多元的弊端
C.适应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D.消除了区域间经济差距
10.有学者在论及秦朝中枢权力结构时指出:丞相虽位高,然权反不若位卑的御史大夫;太尉职掌军事,然有其官而无实任之人;博士虽无定职,却常预朝议。诸官职权交织,相互维系。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 )
A.官僚政治体系已然完善 B.中枢体制存在职权交叉
C.治国理念强调儒法并用 D.制度设计注重强化君权
11.有学者指出,汉初功臣将相、谋臣名士多秉持“保身重生”思想,一时蔚为风尚。如著名大儒贾谊在《吊屈原赋》中认为屈原应该像凤凰一样远离污浊之地,以身殉国的做法不可取。这一风尚( )
A.深受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影响
B.反映出汉朝中央财政的困局
C.表明当时文化政策的兼收并蓄
D.根源于统治者注重基层教化
12.东汉和帝10岁即位,窦太后临朝,“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后和帝与窦氏生隙,于92年借宦官郑众掌控的部分禁军诛灭窦氏,郑众因功封侯并开始参与朝政。这表明当时( )
A.社会经济趋向繁荣 B.豪强地主势力渐衰
C.政权更迭愈发频繁 D.外戚宦官专权初显
13.《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胡桃仁为“润肺补肾、强筋健骨”的良药;收录胡麻,称其“补肝肾、润五脏”。公元3、4世纪,可消食、止咳、除风疾的诃黎勒,作为“波斯三勒浆”原料之一传入中国。这些可用于探究( )
A.中医临床实践的规范准则 B.丝绸之路开辟带来的影响
C.两汉疫病防控政策的成效 D.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成果
14.下面是学者王仲荦编写的《魏晋南北朝史》第一章的目录。由此可推知,这一章节的名称应是( )
第一节东汉王朝的崩溃 第二节曹操的统一北方 第三节蜀汉的兴起与衰亡 第四节吴在东南的开发 第五节曹魏的经济与政治
A.汉朝灭亡 B.西晋的短暂统一 C.三国分立 D.封建关系的加强
15.《宋书·州郡志》载,西晋永嘉年间“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其徒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这一现象的出现( )
A.表明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B.缘于北方政治局势动荡
C.瓦解了门阀士族的势力 D.优化了行政区划的划分
16.北魏初期,水旱频发致牲畜死亡、庄稼绝收,官吏豪强又肆意掠夺农民。拓跋嗣遂行两策:迁徙灾民就食、赈济减免租赋;劝课农桑、打击贪官豪强。由此可知,拓跋嗣的这些举措( )
A.强化了鲜卑贵族的凝聚力 B.推动了南北民族交流交融
C.表明北魏封建化进程加快 D.旨在巩固新生的北魏政权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出现后,并未立即产生行政区划。周初实行的封建制即封邦建国,形成天下—国—家三个基本的地域层次。封诸侯时,要举行隆重的授土授民仪式,所以一旦建国之后,此土此民即与天子无涉。受封诸侯的相应义务只是纳贡、朝觐和助征伐。因此,周代是一个全面分权的社会,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行政区划。所谓行政区划,是与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相联系的,只有国君将自己所直接掌握的领土进行分层次的区划,采用集权的统治方式,派遣定期撤换的官员,这样的区划才属行政区划的范畴。因此,春秋初年县的出现才表明行政区划产生,到秦始皇形成“海内为郡县”的局面。
——摘编自任继愈《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材料二 秦“至其晚节末路,张耳、陈胜连从兵之据,以叩函谷,咸阳遂危。何则 列郡不相亲,万室不相救也”。因此,刘邦在取得政权以后,大封同姓诸侯王。汉初诸侯国“掌治王国”的权力,在规制上是明确划归诸侯王的,“金玺豁绶,掌治其国。……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其后“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冶。故除丞相之外,诸侯王可以自置下属官佐。”
——摘编自李禹阶《再论西汉前期诸侯国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封建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政区划在春秋初年出现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初的地方治理制度。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时期的盐铁生产部门由富商垄断,国家用于军备等方面的钱财亏空,为此,桑弘羊提出一系列国家垄断政策。国家垄断经营的优势在于具有雄厚的资金,同时在技术方面较先进;可以规模化生产,生产效率较高;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其次,为了削弱各郡国的财力和实力,桑弘羊提倡各郡国均需要固定地向朝廷上贡,朝廷进行贩运销售和调剂物资。再次,为了打压商人、增加税收,桑弘羊坚持“重商业而抑商人”,向商人征收财产税。最后,为了稳定物价,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桑弘羊推行财政统一的政策。如在改革之前,汉朝市面上的钱币种类较多且大小不一,其重量和实物的差距较大,此时容易出现通货膨胀问题,商品的市场价格容易波动。
——摘编自李元琪《西汉时期的财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桑弘羊提出的主要财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析桑弘羊这些财政措施的积极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诗经》所收诗篇上自周初制礼作乐的乐歌舞诗、“天子听政”时“公卿至于列士”所献的诗章,下到太师积累和采集的民间歌曲,其中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类别 出处 内容
祭祀诗 《天作》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农事诗 《豳风·七月》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
宴飨诗 《小雅·棠棣》 “傧尔笠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婚恋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战争诗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 猃狁孔棘!……
徭役诗 《唐风·鸨羽》 “王事靡鹽,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 ”“王事靡鹽,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 ”
——摘编自周冬梅《浅谈〈诗经〉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汉乐府诗歌形式与《诗经》一脉相承,但差异显著:汉代大一统制度削弱了《诗经》的“原生态”色彩;文人创作兴起,更受经学影响(注重师传、文本探究),逐渐回避现实,多借寓言、浪漫手法隐喻言说。就“婚恋诗”而言,二者差异突出:《诗经》歌颂原生态情感与欢娱,汉乐府则以道德教化替代部分本真情感,转向拷问“束缚”与“顾虑”中的人性悲剧;东汉时,文人多疲于奔命,出现大量反思个体生命的悲剧性作品。
——摘编自王凡《原生态的丧失:汉乐府与〈诗经〉婚恋诗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诗经》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乐府与《诗经》呈现出较大不同的主要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秦朝骤亡的原因,从古至今多有讨论。汉代的贾谊认为是因其“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董仲舒则归纳为“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而专为自恣苟简之治”。现代学者亦对秦亡的原因提出了诸多见解。翦伯赞认为在于“地主阶级的压榨使社会经济濒于崩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其他学者还提出了“制度性腐败说”“六国余孽说”“区域文化冲突说”“强置郡县说”等等。
——摘编自陈光《简牍所见秦新地统治政策————兼论秦朝骤亡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秦朝灭亡”,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A C B C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B C B D
17.(1)特点:具有等级性(层级分明);以血缘亲疏为导向;地方独立性较强;政治与经济双重功能。
有利条件:周王室的权威逐渐衰落,礼崩乐坏;诸侯国陆续变法,集权统治加强;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战争和兼并的频繁。(任答两点即可)
(2)简要评价: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权宜之计;它在短期内起到了稳定政权、恢复经济的积极作用;但从长远看,其内在的分权属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成为国家统一的巨大威胁。(言之有理即可)
18.(1)主要财政措施:国家专营(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算缗告缗政策);改革币制,统一货币。
(2)积极影响:增加财政税收,提高国家的军队实力和军备能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维护经济秩序,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强化国家的经济调控职能。(任答三点即可)
19.(1)人文精神:关注现实生活,描绘社会百态;颂扬真挚情感,肯定人性需求;注重人伦关系与道德观念;体现民本思想,同情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矛盾与个体诉求;淡化神权,凸显人自身价值。
(2)主要原因:汉代中央集权强化;尊崇儒术,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创作主体与学术风气(经学兴起)的影响;东汉政局动荡;汉代文人自我意识初步觉醒。
20.示例:论题:暴政与治理失当加速秦朝灭亡
阐述: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凭借强大的军事与行政能力完成统一,但秦始皇统治后期的一系列暴政与治理失当,最终导致帝国在短时间内崩塌。
政治上,秦始皇推行高压专制政策,缺乏对多元思想的包容。他接纳李斯“焚书坑儒”的主张,以暴力手段压制不同声音。这一举措不仅摧毁了文化传承的根基,更激化了统治阶层与知识分子的矛盾,使帝国失去了思想层面的认同与支持,削弱了统治的合法性。经济与社会层面,秦始皇好大喜功,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与秦直道、修建阿房宫等大型工程密集推进,过度征发民力导致生产崩溃。大规模徭役远超社会承载能力,使得农业生产因劳动力匮乏而走向衰退,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社会矛盾被急剧激化。统治延续性上,秦始皇病逝后,秦朝缺乏稳定的权力过渡机制,而此前的暴政已为起义埋下隐患。秦二世时,大泽乡起义迅速引发连锁反应,东方六国旧贵族趁势复立,最终形成全国性的反秦浪潮。这一局面的出现,本质是暴政积累的社会矛盾总爆发。
综上,秦朝的速亡并非偶然,而是政治高压、民力滥用、治理失当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历史教训深刻表明,统治阶层需兼顾统治秩序与民生福祉,以宽容的治理理念、合理的资源调配维系社会平衡,否则再强大的帝国也会因失去民心而走向覆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