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琵琶行(并序)》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琵琶行(并序)》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3《琵琶行(并序)》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声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以比喻手法,分别描绘琵琶声的粗重与轻柔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珠落玉盘”的听觉联想,展现琴声的清脆悦耳
C.“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描写琴声中断,仅为单纯的停顿,无深层情感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以突发的声响,表现琴声的激昂高亢
2.下列对《琵琶行(并序)》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以声喻声”的手法,将抽象的琴声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增强感染力
B.以“琵琶女的故事”为线索,串联起诗人的情感变化,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C.全诗以七言为主,句式灵活,兼具乐府诗的自由与律诗的规整,节奏多变
D.情感表达直白外露,仅通过直白抒情传递“同病相怜”,无含蓄之处
3.下列对《琵琶行(并序)》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仅表达诗人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惊喜,无其他深层含义
B.体现诗人与琵琶女因命运相似而产生的共鸣,暗含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C.暗示诗人与琵琶女身份相同,生活经历完全一致
D.语言平淡,与全诗情感浓郁的风格不符
4.下列对《琵琶行(并序)》情感内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琵琶女高超演奏技艺的赞美与欣赏
B.对琵琶女身世飘零、年华不再的同情
C.对自身被贬谪、壮志难酬的愤懑与感伤
D.仅关注个人情感,无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5.下列对《琵琶行(并序)》与《登高》风格差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行(并序)》以叙事为主,情感细腻委婉;《登高》以抒情为主,情感沉郁苍凉
B.《琵琶行(并序)》语言生动形象,善用比喻;《登高》语言严谨凝练,善用对仗
C.《琵琶行(并序)》聚焦个人际遇的共鸣;《登高》聚焦个人与家国的双重悲苦
D.二者均为七言诗,风格完全一致,无明显差异
6.下列对“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两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仅描写琵琶女调弦的动作,无情感传递
B.“未成曲调先有情”凸显琵琶女技艺生疏,无法完整演奏
C.以“三两声”的调弦,暗示琵琶女内心的情感,为后文演奏铺垫
D.语言夸张,与琵琶女“技艺高超”的形象矛盾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琵琶行(并序)》是白居易新乐府运动后的代表作,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彼时白居易因上书反对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次贬谪对白居易打击巨大——他从长安的京官沦为偏远地区的地方官,不仅政治抱负受挫,更因远离亲友而倍感孤独。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在江州湓浦口送别友人时,偶遇一位弹琵琶的长安倡女,听其演奏与身世诉说后,触景生情,写下《琵琶行(并序)》,将琵琶女的身世与自己的遭遇相联系,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叙事抒情”的典范。
从文本内容来看,《琵琶行(并序)》的“共鸣”是“个人命运与时代困境的交织”,而非单纯的“同病相怜”。开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以萧瑟的秋景与送别场景,奠定悲凉的情感基调,也为“偶遇琵琶女”埋下伏笔。琵琶女的出场极具层次感——“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琴声吸引众人”侧面烘托其技艺高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以动作与神态描写,展现琵琶女的羞涩与矜持,也暗示其内心的复杂情绪。
琵琶女的演奏是诗歌的核心,白居易以“以声喻声”的手法,将抽象的琴声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实现“琴声与情感”的深度绑定。“大弦嘈嘈如急雨”写琴声的粗重急促,暗含琵琶女内心的焦虑;“小弦切切如私语”写琴声的轻柔细腻,传递琵琶女的柔情;“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写琴声的清脆和谐,展现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写琴声的中断,暗示琵琶女情感的哽咽;“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写琴声的激昂,表现琵琶女内心的愤懑;“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琴声的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余韵。这一系列描写,不仅是对演奏技艺的赞美,更是对琵琶女内心世界的展现——琴声的起伏,正是她情感变化的写照。
琵琶女的身世诉说,进一步深化“共鸣”的内涵。她早年“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过着繁华富贵的生活;如今“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沦落为孤独无依的商妇。这种“从繁华到沦落”的命运,与白居易“从京官到贬官”的遭遇形成强烈共鸣——白居易早年“擢进士第,拔萃甲科”,在长安任左拾遗,积极参与政治;如今被贬江州,政治抱负落空,孤独失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正是这种共鸣的集中体现——他们虽身份不同、经历各异,却因“沦落”的命运产生心灵的契合,这种共鸣超越了个人层面,暗含对时代困境的批判:琵琶女的沦落,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对命运的无力;白居易的被贬,反映了中唐时期政治的黑暗与文人的无奈。
《琵琶行(并序)》的价值,在于它以“叙事”为载体,将“音乐描写”“人物塑造”“情感抒发”“社会批判”融为一体,既展现了白居易高超的文学技巧,也传递出对底层人物的同情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诗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跨越千年仍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每个人都可能遭遇“沦落”的困境,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共情,正是困境中最珍贵的温暖。
7.下列对材料中“琴声与情感绑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弦嘈嘈如急雨”暗含琵琶女内心的焦虑
B.“小弦切切如私语”传递琵琶女的柔情
C.“冰泉冷涩弦凝绝”仅写琴声中断,与情感无关
D.“银瓶乍破水浆迸”表现琵琶女内心的愤懑
8.下列对材料中“共鸣内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共鸣仅源于诗人与琵琶女“身份相同、经历一致”
B.共鸣仅为个人层面的“同病相怜”,无社会批判意义
C.共鸣既包含个人命运的相似,也暗含对时代困境的批判
D.共鸣与时代背景无关,仅为偶然的心灵契合
9.结合材料,概括《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从繁华到沦落”的具体经历,并分析其命运的象征意义。
10.材料中提到白居易运用“以声喻声”的手法描写琵琶声,请简要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表现及其效果。
11.综合全文,谈谈《琵琶行(并序)》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为何能跨越千年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琵琶行(并序)》的语言艺术,在于它“生动形象与情感浓郁的高度统一”——白居易以鲜活的比喻、细腻的描写、真挚的抒情,将“音乐”“人物”“情感”融为一体,让诗歌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温度”,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艺术的典范。
“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在“音乐描写”与“人物塑造”上。在音乐描写中,白居易善用“以声喻声”的比喻,将抽象的琴声转化为读者熟悉的自然与生活声响——“急雨”“私语”“珠落玉盘”“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这些比喻既贴合琴声的特点,又能引发读者的听觉联想,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听到琵琶演奏。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以珍珠落在玉盘上的清脆声响,精准传递琴声的圆润悦耳,无需过多解释,读者便能通过比喻感受到琴声的美妙。
在人物塑造中,白居易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节描写,让琵琶女的形象鲜活立体。“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态,既展现琵琶女的羞涩,也暗示她内心的顾虑与矜持;“转轴拨弦三两声”的动作,展现她调弦的娴熟,为后文“技艺高超”铺垫;“自言本是京城女”的语言,简洁交代她的出身,引出后续的身世诉说。这些细节描写,没有华丽辞藻,却能让琵琶女的形象跃然纸上,读者仿佛能看到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娇羞,听到她“钿头银篦击节碎”的过往诉说。
“情感浓郁”的语言风格,则体现在“抒情与叙事的融合”上。诗歌不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叙事”传递情感——通过描写琵琶女的演奏与身世,间接抒发对她的同情;通过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自身遭遇对比,间接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如“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通过琵琶女“梦中哭醒、泪水打湿妆容”的细节,传递她对过往繁华的怀念与对如今沦落的悲苦,情感真挚而不直白;“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通过诗人“两次叹息”的反应,间接抒发对琵琶女的同情,情感浓郁而不做作。
此外,诗歌的语言还具有“韵律感与节奏感”。全诗以七言为主,句式灵活,时而长短句结合(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时而对仗工整(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节奏随情感变化而调整——描写琴声激昂时,句式短促有力(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描写情感悲伤时,句式舒缓绵长(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韵律与节奏的变化,让诗歌读来朗朗上口,既增强了音乐性,又强化了情感表达。
《琵琶行(并序)》的语言艺术证明:优秀的诗歌语言,不仅要“准确”,更要“生动”“真挚”——通过鲜活的比喻与细节描写,让读者“看见”画面、“听到”声音;通过叙事与抒情的融合,让情感自然流淌,引发读者共鸣。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也让《琵琶行(并序)》成为流传千年的经典。
12.下列对材料中“生动形象”语言风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描写中善用“以声喻声”的比喻,引发读者听觉联想
B.“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态描写,展现琵琶女的羞涩与矜持
C.人物塑造仅依赖华丽辞藻,缺乏细节描写
D.“转轴拨弦三两声”的动作描写,暗示琵琶女技艺娴熟
13.结合材料,分析《琵琶行(并序)》中“抒情与叙事融合”的具体表现及其效果。
14.材料中提到诗歌语言具有“韵律感与节奏感”,请简要说明这种特点在诗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琵琶行(并序)》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其文化内涵远超“个人抒情”的范畴,它不仅展现了中唐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文人心态”,更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共情”“悲悯”与“批判”的核心价值,这些文化内涵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深层魅力,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与文人精神的重要文本。
从“社会风貌”的折射来看,《琵琶行(并序)》反映了中唐时期“繁华与衰落并存”的社会现实。琵琶女早年的生活——“名属教坊第一部”“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展现了长安教坊的繁华,也暗示了中唐时期城市娱乐文化的兴盛;而她如今的沦落——“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则反映了中唐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伦理的冲击,以及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女性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依赖男性,一旦年老色衰,便面临被抛弃的风险。同时,白居易的被贬经历,也反映了中唐时期政治的黑暗——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文人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政治生态恶化。这些描写,让《琵琶行(并序)》成为一幅“中唐社会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从“文人心态”的展现来看,《琵琶行(并序)》刻画了白居易“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心态转变,也反映了中唐文人的普遍困境。白居易早年深受儒家“兼济天下”思想影响,任左拾遗时积极上书言事,渴望通过政治改革实现理想;被贬江州后,他的政治抱负落空,内心充满愤懑与失落,开始转向“独善其身”,在山水与文学中寻找慰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既是对自身遭遇的感伤,也是对中唐文人“有志难伸”困境的概括——彼时许多文人因政治斗争而遭贬谪,如柳宗元被贬永州、刘禹锡被贬朗州,他们都面临“沦落”的命运,只能在文学创作中抒发内心的苦闷。这种“入世”与“避世”的矛盾心态,成为中唐文人的典型特征。
从“文化价值”的传递来看,《琵琶行(并序)》蕴含“共情”“悲悯”与“批判”三种核心价值。“共情”体现在诗人与琵琶女的心灵契合——不因身份差异而隔阂,而是因命运相似产生理解与共鸣,这种“跨越阶层的共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的体现;“悲悯”体现在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不轻视她的“倡女”身份,而是关注她的命运起伏,传递出对底层人物的关怀,这种“悲悯情怀”,是中国文人“民胞物与”思想的体现;“批判”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间接批判——通过琵琶女的沦落批判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通过自身被贬批判中唐政治的黑暗,这种“以叙事代批判”的方式,既避免了直白的政治抨击,又传递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体现了中国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在当代社会,《琵琶行(并序)》的文化内涵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共情”价值启示我们尊重差异、理解他人,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保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悲悯”价值提醒我们关注弱势群体,传递人文关怀,避免“精致利己主义”;“批判”价值则激励我们关注社会现实,勇于发声,承担公民的社会责任。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化智慧,正是《琵琶行(并序)》至今仍具生命力的原因。
15.下列对材料中“社会风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女早年生活展现中唐长安教坊的繁华与娱乐文化的兴盛
B.琵琶女的沦落反映中唐商品经济对传统伦理的冲击与女性的悲惨命运
C.白居易的被贬经历反映中唐政治黑暗与文人直言进谏的风险
D.诗歌仅展现中唐社会的衰落,无繁华场景的描写
16.下列对材料中“文化价值”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共情”价值仅体现在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无普遍意义
B.“悲悯”价值表现为诗人轻视琵琶女的“倡女”身份,缺乏对底层人物的关怀
C.“批判”价值通过“以叙事代批判”的方式,传递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D.三种文化价值仅适用于古代社会,无当代现实意义
17.结合材料,概括《琵琶行(并序)》如何折射中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并分析其历史价值。
18.材料中提到白居易“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心态转变,请简要说明这种转变的具体表现,以及它反映的中唐文人普遍困境。
19.综合全文,谈谈《琵琶行(并序)》传递的“共情”“悲悯”“批判”三种文化价值在当代社会的具体体现,并举例说明。
三、课外延伸阅读
材料一: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的关联及《琵琶行(并序)》的创作定位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核心人物,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应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功能。新乐府运动的核心是“以诗为史”,用通俗直白的语言记录社会矛盾,传递人文关怀,而《琵琶行(并序)》虽未被归入白居易的“新乐府”诗集,却深度契合新乐府运动的精神内核,是白居易将“现实关怀”与“艺术创作”结合的典范,其创作定位与新乐府运动的理念紧密相连。
新乐府运动的“现实关怀”理念,在《琵琶行(并序)》中体现为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白居易突破传统诗歌“重士大夫、轻平民”的局限,将目光投向“倡女”这一被轻视的群体——琵琶女虽身份低微,却有高超的技艺与曲折的命运,白居易通过细腻描写她的演奏与身世,展现她“从繁华到沦落”的悲剧,传递对她的同情与理解,这与新乐府运动“关注民生疾苦”的理念一致。如“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繁华与“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悲苦形成对比,既展现琵琶女的命运起伏,也暗含对封建社会压迫女性的批判,符合新乐府“泄导人情”的功能。
新乐府运动的“通俗语言”风格,在《琵琶行(并序)》中体现为“直白自然、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白居易反对六朝以来“绮丽浮艳”的文风,主张用“老妪能解”的语言创作,《琵琶行(并序)》的语言正是如此——“浔阳江头夜送客”“千呼万唤始出来”等句子,直白如话,无华丽辞藻,却能精准传递情感与场景;“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比喻,均源于生活常见事物,读者易理解与共鸣,这与新乐府“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追求高度契合。
《琵琶行(并序)》对新乐府运动的突破,在于它将“现实关怀”与“个人情感共鸣”结合,拓展了新乐府的表现维度。传统新乐府诗多以“第三人称”客观叙事,如白居易的《卖炭翁》《观刈麦》,直接记录底层人物的苦难,情感表达相对克制;而《琵琶行(并序)》以“第一人称”叙事,将诗人自身的“被贬经历”与琵琶女的“沦落命运”结合,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让现实关怀更具情感温度——诗人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这种“代入式”的叙事,让读者更易感受到底层人物的苦难与社会现实的黑暗,也让新乐府的“现实关怀”更具感染力。
材料二:《琵琶行(并序)》与《长恨歌》的艺术特色对比
《琵琶行(并序)》与《长恨歌》同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作,均以“叙事抒情”为核心,兼具“艺术美感”与“情感深度”,但两首诗在“叙事主题”“人物塑造”“情感基调”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既源于创作背景的不同,也反映了白居易不同时期的创作心态与艺术追求,共同构成了白居易叙事诗的多元风格。
从“叙事主题”来看,《琵琶行(并序)》聚焦“个人命运共鸣与社会现实批判”,主题更贴近“现实生活”。诗歌以“诗人偶遇琵琶女”为线索,通过琵琶女的身世与诗人的被贬经历,展现“沦落”的命运主题,同时暗含对封建社会女性压迫、中唐政治黑暗的批判,主题具有“现实性”与“批判性”;而《长恨歌》聚焦“爱情悲剧与历史反思”,主题更偏向“历史传说”。诗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核心,融合历史事实与民间传说,既描写“七月七日长生殿”的甜蜜,也刻画“马嵬坡下泥土中”的悲剧,主题具有“浪漫性”与“历史性”,虽也暗含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但更侧重爱情悲剧的抒情。
从“人物塑造”来看,《琵琶行(并序)》的人物更“民”,形象更具“现实感”。琵琶女是“底层倡女”,形象真实可感——她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羞涩,有“钿头银篦击节碎”的虚荣,也有“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悲苦,性格复杂多面,无完美化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也充满“现实困境”——被贬江州的愤懑、偶遇知音的感慨,展现出普通人的情感与挣扎。而《长恨歌》的人物更“偏向帝王妃嫔”,形象更具“传奇性”。唐玄宗与杨贵妃是“历史人物”,诗歌对他们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加工——唐玄宗有“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痴情,也有“马嵬坡下赐死贵妃”的无奈;杨贵妃有“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美貌,也有“魂魄不曾来入梦”的哀怨,形象更具浪漫色彩与悲剧张力,与现实中的普通人有距离感。
从“情感基调”来看,《琵琶行(并序)》的情感更“沉郁悲凉”,基调更“现实沉重”。诗歌以“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萧瑟秋景开篇,以“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痛哭收尾,情感始终围绕“沦落”的悲苦——对琵琶女的同情、对自身遭遇的感伤、对社会现实的愤懑,情感沉重而真挚;而《长恨歌》的情感更“缠绵悱恻”,基调更“浪漫感伤”。诗歌既有“在天愿作比翼鸟”的深情誓言,也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永恒遗憾,情感围绕“爱情悲剧”展开——对甜蜜爱情的怀念、对悲剧结局的惋惜,情感浪漫而忧伤,虽有批判,却被爱情的抒情弱化。
材料三:《琵琶行(并序)》中“音乐描写”的艺术创新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琵琶行(并序)》的“音乐描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白居易突破传统“以视觉写听觉”的局限,开创了“以声喻声、情景交融”的音乐描写范式,其艺术创新不仅让诗歌中的琵琶声“可闻可感”,更影响了后世文学中音乐描写的创作手法,成为文学史上“音乐叙事”的典范。
传统文学中的音乐描写,多依赖“视觉联想”或“侧面烘托”,如《左传》中“季札观乐”通过音乐联想到社会风气,《列子》中“伯牙鼓琴”通过“高山流水”的视觉意象暗示琴声意境,缺乏对“声音本身”的直接描写,读者难以通过文字“听到”音乐。而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开创“以声喻声”的直接描写手法——以读者熟悉的自然与生活声响(急雨、私语、珠落玉盘、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精准对应琵琶声的不同特点(粗重、轻柔、清脆、激昂),让抽象的琴声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听觉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以急雨的“哗哗”声,对应大弦的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以私语的“絮絮”声,对应小弦的轻柔细腻,读者无需依赖视觉联想,便能通过比喻“听到”琴声的变化,实现“听觉描写”的突破。
同时,白居易还实现“音乐描写与情感表达的深度融合”,让琴声成为“情感的载体”。传统音乐描写多为“单纯的技艺赞美”,如汉乐府《长歌行》中“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仅描写琴声的清冷,无情感深度;而《琵琶行(并序)》中,琴声的起伏与琵琶女的情感变化完全同步——“冰泉冷涩弦凝绝”的琴声中断,对应琵琶女情感的哽咽;“银瓶乍破水浆迸”的激昂琴声,对应琵琶女内心的愤懑;“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戛然而止,对应琵琶女情感的爆发,琴声不再是单纯的技艺展示,而是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有声表达”,实现“音乐与情感”的一体化。
这种“音乐描写”的艺术创新,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中唐以后,许多诗人借鉴“以声喻声”的手法描写音乐,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以“玉碎”“凤凰叫”等声响比喻箜篌声,与白居易的手法一脉相承;宋代苏轼《赤壁赋》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虽未用具体声响比喻,却借鉴“音乐与情感融合”的理念,让箫声传递“哀怨”的情感;元代关汉卿《窦娥冤》中“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唱词,以激昂的语言模拟音乐的节奏,暗含情感的爆发,也是对“音乐情感化”理念的继承。
材料四:当代视角下《琵琶行(并序)》的教育意义与文化传播
在当代教育与文化传播领域,《琵琶行(并序)》不仅是一篇经典的语文课文,更是传递“文学审美”“情感共情”“社会关怀”的重要载体,其教育意义体现在“文学素养培养”“情感价值观引导”“传统文化传承”三个层面,而文化传播则通过“多元形式”让诗歌的经典魅力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实现“传统经典”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
从“教育意义”来看,《琵琶行(并序)》是培养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优质文本。在“音乐描写赏析”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以声喻声”的手法,体会比喻的精准与形象,如对比“急雨”“私语”“珠落玉盘”与琴声的对应关系,提升学生的“听觉想象”与“文学联想”能力;在“人物形象分析”方面,通过琵琶女“从繁华到沦落”的命运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复杂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避免“非黑即白”的人物认知;在“情感共鸣体会”方面,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引导学生理解“跨越阶层、跨越时空的共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与“人文关怀”能力。
在“情感价值观引导”方面,《琵琶行(并序)》传递的“共情”与“悲悯”价值,对当代学生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在“共情教育”上,诗歌中诗人与琵琶女“不因身份差异而隔阂”的共鸣,可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差异,理解不同群体的困境,如在班级生活中关注“内向同学”的需求,避免“以貌取人”“以成绩取人”;在“悲悯教育”上,诗歌对琵琶女的同情与关怀,可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培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如参与“帮扶贫困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活动,传递人文关怀。
从“文化传播”来看,《琵琶行(并序)》通过“多元形式”实现当代传播。在“艺术改编”方面,诗歌被改编为琵琶曲、舞剧、话剧等艺术形式——琵琶曲《琵琶行》以音乐再现诗歌中的琴声变化,让听众通过乐器直接感受“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的意境;舞剧《琵琶行》以舞蹈语言展现琵琶女的命运,通过肢体动作传递“沦落”的悲苦,拓展诗歌的艺术表现维度。在“新媒体传播”方面,短视频平台上,许多创作者以“朗诵+动画”“讲解+情景演绎”的形式解读诗歌,如用动画还原“浔阳江头夜送客”的场景,用情景演绎展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让年轻群体更易理解与接受经典。在“文化活动”方面,多地举办“《琵琶行》主题诗会”“琵琶演奏会”,将诗歌朗诵与乐器演奏结合,让观众在“视听融合”中感受经典魅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
20.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行(并序)》虽未归入“新乐府”诗集,却契合新乐府运动的精神内核
B.新乐府运动主张用通俗语言创作,《琵琶行(并序)》的语言直白自然,符合这一主张
C.《长恨歌》聚焦个人命运共鸣,《琵琶行(并序)》聚焦爱情悲剧,主题差异显著
D.《琵琶行(并序)》的人物更民,《长恨歌》的人物更偏向历史传奇
21.下列对材料三、材料四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学中的音乐描写均依赖视觉联想,无直接描写,无法让读者“听到”音乐
B.《琵琶行(并序)》的音乐描写仅为单纯的技艺赞美,无情感深度
C.《琵琶行(并序)》的教育意义体现在文学审美、情感价值观、文化传承层面
D.当代对《琵琶行(并序)》的文化传播仅通过艺术改编,无其他形式
22.结合材料一,分析《琵琶行(并序)》如何体现新乐府运动的“现实关怀”理念,并说明它对新乐府运动的突破之处。
23.材料二提到《琵琶行(并序)》与《长恨歌》在“情感基调”上存在差异,请概括这种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24.综合材料三、材料四,谈谈《琵琶行(并序)》“音乐描写”的艺术创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及当代社会传播《琵琶行(并序)》的多元形式及其意义。
四、名篇名句默写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以“大弦嘈嘈如急雨”描写琵琶声的粗重,紧接着用“ , ”描绘小弦的轻柔,形成声音的对比。
(2)《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至高潮时,白居易用“ , ”两句,以突发的声响表现琴声的激昂,极具画面感。
(3)《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听完琵琶女的身世诉说后,发出“ , ”的感慨,成为全诗“命运共鸣”的核心句。
五、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与琵琶女因“沦落”命运产生跨越阶层的共鸣;古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以共情之心关怀他人;今有“志愿者群体”深入困境,以理解与帮扶传递温暖。“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困境中的微光,更是社会温暖的源泉。
阅读材料,联系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以“共情的力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标题自拟。
参考答案
1.C(解析:“冰泉冷涩弦凝绝”并非“单纯的停顿”,而是“暗示琵琶女情感的哽咽”——琴声中断对应内心的悲伤与犹豫,与情感紧密相关,C项错误。)
2.D(解析:诗歌情感表达并非“直白外露、无含蓄之处”,而是“含蓄深沉”——如通过琵琶女的身世间接传递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通过“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动作间接抒发内心的悲苦,并非直白抒情,D项错误。)
3.B(解析:A项“仅表达相遇惊喜”错误,还体现命运共鸣与人生感慨;C项“身份相同、经历完全一致”错误,诗人与琵琶女身份不同、经历各异,仅命运相似;D项“语言平淡”错误,语言凝练且情感浓郁,与全诗风格一致,B项正确。)
4.D(解析:诗歌并非“仅关注个人情感”,而是暗含“社会批判”——通过琵琶女的沦落批判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通过自身被贬批判中唐政治的黑暗,D项错误。)
5.D(解析:二者风格差异显著——《琵琶行(并序)》以叙事为主、情感细腻委婉,《登高》以抒情为主、情感沉郁苍凉,“风格完全一致”表述错误,D项错误。)
6.C(解析:A项“仅描写动作、无情感传递”错误,“未成曲调先有情”传递琵琶女内心的情感;B项“技艺生疏”错误,“转轴拨弦三两声”展现调弦娴熟,为后文演奏铺垫;D项“语言夸张、矛盾”错误,该句精准体现琵琶女“情先于声”的特点,与技艺高超形象一致,C项正确。)
7.C(解析:材料明确提到“冰泉冷涩弦凝绝”暗示琵琶女情感的哽咽,并非“与情感无关”,C项错误。)
8.C(解析:A项“身份相同、经历一致”错误,诗人与琵琶女身份不同、经历各异,仅命运相似;B项“仅为个人层面、无社会批判意义”错误,共鸣暗含对时代困境的批判;D项“与时代背景无关”错误,共鸣源于中唐政治黑暗、女性压迫的时代背景,C项正确。)
9.①具体经历:早年——身为长安教坊倡女,技艺高超(“名属教坊第一部”),生活繁华富贵(“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受众人追捧;如今——年老色衰(“暮去朝来颜色故”),被迫嫁为商人妇(“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独守空船,生活孤独悲苦(“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②象征意义:琵琶女的命运象征着封建社会中底层女性的悲惨遭遇——女性无法掌控自身命运,依赖男性生存,一旦失去“青春美貌”这一资本,便面临被抛弃、沦落底层的结局;同时,她的“从繁华到沦落”也暗示了中唐社会的动荡与阶层的固化,即便有高超技艺,底层人物也难以摆脱时代与制度带来的困境。
10.①具体表现:“以声喻声”指以读者熟悉的自然与生活声响为喻体,对应琵琶声的不同特点,将抽象琴声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听觉形象;如以“急雨”的粗重急促比喻大弦声,以“私语”的轻柔细腻比喻小弦声,以“珠落玉盘”的清脆圆润比喻大弦小弦交错弹奏的声音,以“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的突发激昂比喻琴声高潮,以“裂帛”的尖锐短促比喻琴声戛然而止;②效果:让读者无需依赖视觉联想,便能通过比喻“身临其境”感受琴声的变化,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精准传递琴声的清脆悦耳,增强音乐描写的生动性与感染力;同时,比喻与琵琶女的情感变化绑定(如“冰泉冷涩”对应情感哽咽),让琴声成为情感的载体,实现“音乐与情感”的深度融合,帮助读者理解琵琶女的内心世界。
11.①共鸣本质是“对‘沦落’困境的共同体验”——每个人在人生中都可能遭遇“失意、孤独、落差”的“沦落”时刻(如事业受挫、理想落空、身份落差),这种共通的困境体验,让跨越千年的读者仍能理解诗人与琵琶女的共鸣;②共鸣蕴含“跨越阶层的理解与尊重”——诗人身为士大夫,却能放下身份隔阂,理解底层倡女的悲苦,这种“不以外在身份评判他人、关注内在命运”的态度,符合人类对“平等理解”的永恒追求,当代人仍能从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情感连接;③共鸣传递“对苦难的悲悯与共情”——诗歌不回避“沦落”的悲苦,却通过共鸣传递“有人理解你的苦难”的温暖,这种“悲悯情怀”是人类情感的共同需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们在困境中都渴望被理解、被共情,因此“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能跨越时空引发共鸣。
12.C(解析:材料明确提到人物塑造依赖“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节描写,无华丽辞藻,“仅依赖华丽辞藻”表述错误,C项错误。)
13.①具体表现:诗歌不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叙事”间接传递情感——通过叙述琵琶女的演奏过程,间接抒发对其技艺的赞美(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琴声描写,暗含赞美);通过叙述琵琶女的身世经历(从繁华到沦落),间接抒发对其的同情(如“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细节,传递悲苦与同情);通过叙述“诗人与琵琶女的相遇”,将诗人自身被贬经历与琵琶女命运结合,间接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与自身的愤懑(如“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江州司马青衫湿”,通过诗人反应传递情感);②效果:避免情感直白宣泄的生硬感,让情感自然融入叙事,更显真挚深沉;读者通过“代入叙事场景”自主感受情感,而非被动接受抒情,增强情感的感染力与共鸣度,如读者通过琵琶女的身世故事,自主体会其悲苦,比直接抒情“琵琶女很可怜”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14.①具体体现:句式灵活多变——全诗以七言为主,穿插长短句(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长短句结合让节奏富有变化;对仗与散句结合——既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工整对仗,也有“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散句,对仗增强语言的规整感,散句增强语言的自然流畅感;节奏与情感同步——描写琴声激昂时(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句式短促有力,节奏明快,匹配激昂情感;描写情感悲伤时(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句式舒缓绵长,节奏缓慢,匹配悲伤情感;②对情感表达的作用:灵活的韵律与节奏让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增强音乐性,吸引读者;节奏与情感同步,让情感表达更具“节奏感”,如激昂的节奏强化琴声的高亢与琵琶女的愤懑,缓慢的节奏强化悲苦的氛围,帮助读者更精准地捕捉诗歌情感,增强情感表达的感染力。
15.D(解析:材料明确提到琵琶女早年生活展现中唐长安教坊的繁华,“仅展现衰落,无繁华场景”表述错误,D项错误。)
16.C(解析:A项“仅体现在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无普遍意义”错误,共情价值具有普遍意义,启示当代人尊重差异、理解他人;B项“轻视倡女身份、缺乏关怀”错误,诗人关注琵琶女命运,传递对底层人物的悲悯;D项“仅适用于古代、无当代意义”错误,三种文化价值在当代仍有现实意义,C项正确。)
17.①折射社会风貌的方式:展现中唐城市娱乐文化的兴盛——通过琵琶女早年“名属教坊第一部”“钿头银篦击节碎”的生活,反映长安教坊的繁华,暗示中唐时期城市娱乐行业的发展;反映商品经济对传统伦理的冲击——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体现中唐商品经济发展后,“重利”观念对传统“重情”伦理的影响;揭露中唐政治的黑暗与文人困境——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反映中唐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下,政治生态恶化,文人因坚守正义而遭贬谪的普遍困境;展现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琵琶女从“繁华”到“沦落”的命运,反映封建社会女性无法掌控自身命运,依赖男性生存,易因年老色衰被抛弃的悲惨处境;②历史价值:诗歌如“社会档案”,生动记录了中唐时期的社会生活、阶层关系、价值观念与政治状况,为后人研究中唐历史提供了鲜活的文学素材;相较于正史的宏观记载,诗歌通过个体(琵琶女、诗人)的命运细节,展现中唐社会的微观面貌,让后人更直观地感受中唐时期的社会矛盾与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参考价值。
18.①具体表现:积极入世(早年)——深受儒家“兼济天下”思想影响,任左拾遗时积极上书言事,反对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渴望通过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现状,实现政治抱负;消极避世(被贬后)——被贬江州后,政治抱负落空,内心愤懑失落,从“关注时政”转向“关注个人情感与山水生活”,在文学与山水中寻找慰藉,如《琵琶行(并序)》中通过与琵琶女的共鸣抒发个人悲苦,而非直接抨击时政,体现“独善其身”的心态;②反映的中唐文人普遍困境:中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治黑暗,文人虽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却因直言进谏或卷入政治斗争而遭贬谪(如柳宗元被贬永州、刘禹锡被贬朗州),“有志难伸”成为普遍困境;他们既不愿放弃理想迎合现实,又无力改变政治现状,只能在“入世”与“避世”之间挣扎,最终多转向“独善其身”,通过文学创作抒发内心苦闷,白居易的心态转变正是这一普遍困境的典型体现。
19.①共情价值的当代体现:尊重差异、理解他人困境——如在校园中,同学之间不因“成绩差异”“性格差异”而隔阂,而是理解“内向同学”的社交压力、“基础薄弱同学”的学习困难,主动提供帮助;在社会中,大众理解“外卖员”的时间压力、“环卫工人”的工作辛苦,不随意指责,体现跨越职业差异的共情;②悲悯价值的当代体现:关注弱势群体、传递人文关怀——如公益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与心理陪伴,缓解其孤独感;社会大众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使用便利,助力其融入社会;普通人在看到他人遭遇困境(如自然灾害、疾病)时,主动捐款捐物或提供志愿服务,体现对弱势群体的悲悯与关怀;③批判价值的当代体现:关注社会现实、勇于发声批判——如媒体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教育不公现象”,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公民通过合法渠道对“环境污染”“职场歧视”等社会现象提出意见,督促相关部门改进;文学创作者通过作品(小说、散文)反映社会矛盾(如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引发大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体现“以叙事代批判”的当代延续。
20.C(解析:材料明确提到《琵琶行(并序)》聚焦“个人命运共鸣与社会现实批判”,《长恨歌》聚焦“爱情悲剧与历史反思”,“《长恨歌》聚焦个人命运共鸣,《琵琶行(并序)》聚焦爱情悲剧”表述颠倒,C项错误。)
21.C(解析:A项“均依赖视觉联想、无直接描写”错误,传统文学中也有少量直接描写,“均”字过于绝对;B项“仅为单纯技艺赞美、无情感深度”错误,音乐描写与琵琶女情感深度融合;D项“仅通过艺术改编、无其他形式”错误,还有新媒体传播、文化活动等形式,C项正确。)
22.①体现新乐府运动“现实关怀”理念的方式:关注底层人物命运——突破“重士大夫、轻平民”的局限,聚焦“倡女”这一被轻视的底层群体,通过描写琵琶女“从繁华到沦落”的命运,展现其悲惨遭遇,传递对底层人物的同情与理解,符合新乐府“关注民生疾苦”的理念;批判社会现实——通过琵琶女的沦落,暗含对封建社会压迫女性的批判;通过自身被贬经历,暗含对中唐政治黑暗的批判,符合新乐府“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功能;语言通俗直白——采用“老妪能解”的直白语言(如“浔阳江头夜送客”“千呼万唤始出来”),运用生活常见比喻(如“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符合新乐府“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追求,让现实关怀更易被大众理解;②对新乐府运动的突破:叙事视角的突破——传统新乐府诗多以“第三人称”客观叙事(如《卖炭翁》),情感表达克制;《琵琶行(并序)》以“第一人称”叙事,将诗人自身被贬经历与琵琶女命运结合,诗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让现实关怀更具情感温度,增强感染力;情感表达的突破——传统新乐府诗侧重“客观记录苦难”,情感相对内敛;《琵琶行(并序)》通过“个人情感共鸣”传递现实关怀,情感更真挚细腻,让读者更易代入,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底层人物的苦难与社会现实的黑暗,拓展了新乐府“现实关怀”的表现维度。
23.①情感基调差异:《琵琶行(并序)》情感基调为“沉郁悲凉、现实沉重”——以萧瑟秋景开篇,以诗人痛哭收尾,情感围绕“沦落”的悲苦(对琵琶女的同情、对自身遭遇的感伤、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展开,情感沉重真挚,贴近现实困境;《长恨歌》情感基调为“缠绵悱恻、浪漫感伤”——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核心,情感围绕“爱情悲剧”展开(对甜蜜爱情的怀念、对悲剧结局的惋惜),情感浪漫忧伤,带有传奇色彩,与现实有距离感;②差异产生的原因:创作背景不同——《琵琶行(并序)》创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期,诗人自身遭遇“沦落”困境,内心愤懑失落,接触的琵琶女也为底层沦落者,现实的苦难让情感更显沉郁悲凉;《长恨歌》创作于白居易任盩厔县尉时期,诗人未经历重大人生挫折,创作素材源于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而非亲身经历的现实困境,因此情感更偏向浪漫感伤;创作目的不同——《琵琶行(并序)》旨在通过个人与琵琶女的命运共鸣,抒发自身悲苦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具有“现实关怀”目的,情感需贴合现实沉重感;《长恨歌》旨在通过爱情悲剧的描写,抒发对“永恒爱情”的感慨与对历史的反思,具有“艺术抒情”目的,因此情感更浪漫缠绵,弱化现实沉重感。
24.①“音乐描写”艺术创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手法传承——后世诗人借鉴“以声喻声”的直接描写手法,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自然声响比喻箜篌声,精准传递音乐特点;苏轼《赤壁赋》借鉴“音乐与情感融合”的理念,描写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让音乐成为情感载体,传递哀怨之情;关汉卿《窦娥冤》以激昂语言模拟音乐节奏,暗含情感爆发,继承“音乐情感化”理念;范式确立——开创“以声喻声、情景交融”的音乐描写范式,改变传统文学“以视觉写听觉”的局限,为后世文学中的音乐描写提供范本,让“听觉描写”更具生动性与感染力,如后世文学中对琴、笛、箫等乐器的描写,多借鉴这一范式,通过具体声响比喻与情感绑定,让读者“可闻可感”;②当代传播的多元形式及其意义:艺术改编——改编为琵琶曲、舞剧、话剧等形式;意义:以音乐、舞蹈、戏剧等直观艺术形式再现诗歌内容,如琵琶曲还原“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的琴声,舞剧通过肢体动作展现琵琶女命运,让大众通过“视听融合”感受诗歌魅力,拓展诗歌的艺术表现维度,吸引不同艺术爱好者;新媒体传播——短视频平台以“朗诵+动画”“讲解+情景演绎”形式解读;意义: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将经典内容通俗化、趣味化,如用动画还原“浔阳江头夜送客”场景,用情景演绎展现“同是天涯沦落人”共鸣,降低年轻群体的理解门槛,让经典走进大众生活,实现传统文化的年轻化传播;文化活动——举办“《琵琶行》主题诗会”“琵琶演奏会”;意义:将诗歌朗诵与乐器演奏结合,营造“沉浸式”的经典体验氛围,如诗会上朗诵与琵琶演奏同步进行,让观众在“诗声与琴声”中感受诗歌的文学美与音乐美,增强传统文化的现场感染力,推动经典文化在公共空间的传播,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
25.(1)小弦切切如私语(解析:根据“小弦的轻柔、声音对比”的提示,对应首联中描写小弦声音的句子,注意“切切”“私语”的写法。)
(2)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解析:依据“琴声激昂、极具画面感”的关键信息,锁定描写琴声高潮的句子,注意“乍破”“迸”“铁骑”的写法。)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析:根据“命运共鸣、核心句”的要求,对应全诗点明共鸣主旨的句子,注意“天涯沦落”“相逢”的写法。)
26.命题解析
立意核心:命题以《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与琵琶女的跨阶层共鸣为起点,串联杜甫的悲悯情怀与当代志愿者的帮扶行动,构建“古今共情”的情感脉络,引导考生思考“共情”的本质——它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跨越身份、境遇的理解,是困境中温暖的传递,更是维系社会温度的纽带。
写作角度:可从“个人成长”“社会关系”“文化传承”三个维度切入。个人角度可写“共情”如何帮助自己理解他人、化解矛盾(如体谅父母辛劳、帮助同学走出困境);社会角度可结合抗疫中邻里互助、公益组织帮扶等案例,谈“共情”对社会凝聚的作用;文化角度可挖掘传统文化中“共情”的思想渊源(如儒家“仁爱”、道家“贵生”),谈当代人如何传承这份情感智慧。
素材适配:历史素材可选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共情抒发;当代素材可选用“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理解山区女孩的求学渴望、“快递小哥”汪勇共情医护人员的需求而组建志愿团队;个人素材可写自身“被共情”或“共情他人”的真实经历,如考试失利时朋友的理解陪伴,让文章更具真情实感。
文体建议:记叙文需以“具体事件”展现“共情”的过程,如“帮助内向同桌融入集体”“为环卫工人送一杯热饮”,通过细节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凸显“理解—行动—温暖”的逻辑;议论文需明确“共情是什么”“共情的力量体现在哪里”“如何培养共情能力”的框架,结合古今案例层层论证,避免空泛议论。
26.范文:《共情如灯,照亮彼此的路》
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听闻琵琶声,与素不相识的琵琶女因“沦落”命运产生共鸣,那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穿越千年,仍能触动人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杜甫在“床头屋漏无干处”时,仍心系“天下寒士”,用“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传递悲悯;疫情来袭时,无数普通人因共情医护人员的辛劳,自发组建志愿车队、捐赠物资。共情,从来不是遥远的道德符号,而是如灯一般的存在,在黑暗中照亮彼此的路,让困境中的人感受到温暖与力量。
共情是理解的桥梁,能跨越差异,化解隔阂。初中时,班里转来一位内向的女生小林,她总是独自坐在角落,上课从不发言,课间也只是默默看书。有同学调侃她“高冷”,甚至有人故意疏远她。直到一次班会,老师让大家分享“最难忘的事”,小林才轻声说起,她之前因口吃常被嘲笑,所以不敢与人交流。
听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因个子矮小被同学起绰号的经历——那种自卑、无助的感觉,至今仍清晰记得。我走到小林身边,轻声说:“我懂你的感受,之前我也因为身高很自卑,不过后来发现,大家其实更在意你的内心。”从那以后,我常主动和小林聊天,鼓励她参与班级活动;在她发言紧张时,悄悄给她递纸条加油。渐渐地,小林变得开朗起来,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朗诵比赛。原来,一句“我懂你”的共情,比无数句“加油”更能打破心墙,让两个原本陌生的人走向彼此。
共情是行动的动力,能让温暖传递,汇聚成社会的光。2022年夏天,我的家乡遭遇特大暴雨,小区地下室被淹,许多居民家里停水停电,物资紧缺。看着楼下焦急的邻居,尤其是独居的老人,我想起之前在新闻里看到的“抗洪志愿者”——他们因共情受灾群众的困境,不远千里赶来支援。
我和父母商量后,决定将家里的矿泉水、面包整理出来,送给有需要的邻居;还和几个同学一起,帮老人转移贵重物品,为他们手机充电。没想到,我们的小小举动,带动了更多人加入——有人拿出家里的手电筒、蜡烛,有人开车接送被困居民,有人联系超市送来生活物资。几天里,原本互不熟悉的邻居,因这场灾难中的共情与互助,变成了“一家人”。正如《琵琶行》中白居易因共情琵琶女而写下千古名篇,普通人也能因共情,在平凡中做出不凡的选择,让温暖在人与人之间传递。
共情更是文化的基因,从古人的“仁爱”到今人的“担当”,从未中断。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儒家对共情的诠释;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士大夫对天下人的共情;如今,“志愿者精神”“人道主义援助”,是当代人对共情的践行。这些跨越时空的共情,让中华文化始终充满温度,也让人类在面对困境时,总能找到携手前行的力量。
生活中,我们或许会遇到“浔阳江头”的孤独,或许会经历“沦落”的困境,但只要心中有共情的灯,就能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愿我们都能学会倾听、学会理解,用共情搭建桥梁,用行动传递温暖,让这个世界因彼此的照亮而更加美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