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同步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同步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基础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玉米在欧洲的种植和推广 关于玉米的描述 甘薯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番茄传入中国的路径 辣椒传入欧洲 欧亚交流到美洲的物种 物种的洲际传播便利了西方殖民活动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哥伦布大交换”改变美洲生产方式 咖啡的传播 清代高产作物推广促进人口增长 高产作物提高抗饥荒能力 玉米丰富欧洲人的粮食种类 清代高产作物推广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 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
提升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玉米在威尼斯的传播 中国物种交流对象的变化 小麦在美洲的传播受多种因素影响 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 明清高产作物传入对南方移民趋向的影响 美洲作物传入欧洲的影响 水稻、甘蔗在美洲的种植,马铃薯对亚欧的影响
知识点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
1.西班牙史学家奥维多于1526年、1537年先后出版了《西印度自然简史》《西印度自然通史》,书中都有专门章节描述玉米的种植和用途等。此后,记载、描述、研究玉米的欧洲人及其著述逐渐增多。这反映了当时(  )
A.玉米在欧洲的种植和推广
B.欧洲人把玉米当成了主食
C.科学家对美洲的兴趣大增
D.欧洲与美洲物种交流频繁
2.明末山东人王象晋在《二如亭群芳谱》中说:“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穗苞如拳而长,须如红绒,粒如芡实大而莹白。……旧名蕃麦……一名玉蜀黍,一名玉高粱,一名戎菽实,一物也。”下列关于这一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宋朝时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B.乾隆、嘉庆年间种植遍布全国
C.因其高产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
D.原产于美洲,由英国人带到欧洲
3.《金薯传习录》记载: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陈振龙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凤冈陈氏族谱》记载:万历庚辰,陈益泛舟安南,贿酋奴,获薯种,伺间遁归。此材料可说明,甘薯(  )
A.其原产地尚待考证
B.在明万历年间始传中国
C.溯源工作史料丰富
D.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4.如果没有物种引进,我国大小餐馆和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西红柿(番茄)炒鸡蛋、土豆烧牛肉以及八大菜系中的川菜和湘菜等都将不复存在。番茄传入中国的路径是(  )
A.美洲—欧洲—中国
B.美洲—西亚—中国西北
C.欧洲—亚洲—中国
D.美洲—印度—中国西南
5.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据此可以推论(  )
A.西班牙从此崛起并成为殖民强国
B.新航路促进欧美之间的商品流通
C.殖民活动冲击了美洲的饮食传统
D.胡椒生产是美洲的唯一经济支柱
知识点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6.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下列哪些是从欧亚交流到美洲的物种(  )
①玉米 ②甘蔗 ③马 ④小麦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等地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到18世纪,北美已经有西西里岛、蛋壳、红、白等几种小麦。据此推知,物种的洲际传播(  )
A.改变了原住民的饮食习惯
B.便利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C.体现了殖民扩张的手段
D.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8.15世纪末开始的“哥伦布大交换”,将来自欧亚大陆的动物如猪、马、牛、羊、狗、猫、鼠等,在美洲进行了大量繁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牲畜丰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成为游牧族群。据此可知,“哥伦布大交换”(  )
A.改变了美洲的生产方式
B.确立起欧洲对世界的主导
C.促使各地的物种日益趋同
D.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
9.某作物在世界的传播路径: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国家(6世纪)—欧洲(15世纪后)—锡兰岛(1658年)—爪哇(1690-1696年)—拉美(18世纪初)。该作物的传播(  )
A.对拉美和亚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B.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C.催生了18世纪欧美社会生活的新习惯
D.是借助新航路探险传入的西亚
知识点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0.据学者研究,18世纪中叶开始,玉米和番薯在南方大规模推广,至19世纪下半叶进一步推广到北方。同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如下表(单位:千人)。由此可知,清代(  )
1680-1880年中国人口
年份 1680 1776 1820 1851 1880
人口 184993 311645 383287 437323 364339
A.玉米、番薯种植与人口同步增长
B.玉米、番薯推广是人口增长的主因
C.人口压力促进玉米、番薯的推广
D.北方山地多不利于玉米、番薯种植
11.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据此可知(  )
A.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环境
B.马铃薯的引进增加了当地粮食产量
C.食物物种交流改变饮食结构
D.新航路的开辟间接维护了生命安全
12.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据此可知,玉米的传入(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
B.影响了欧洲农业生产结构
C.丰富了欧洲人的粮食种类
D.增强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
13.清朝后期,湖南部分地区种植的玉米、番薯等杂粮高产价廉,农民“以杂粮常食,稻谷以售钱”,把湘米大量运往江浙地区。这体现了玉米、番薯的推广(  )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
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促进了当地的人口增长
D.加强了南北间经济交流
14.欧亚大陆禽畜的传入和繁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但也有人认为欧亚大陆禽畜的传入破坏了美洲的植被,损害了生态环境。这些看法反映了(  )
A.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
B.不同阶级的看法不同
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艰难性
D.人们看待问题的片面性
1.据记载,在威尼斯的乌迪内地区有1586年以来持续不断的玉米价格记录。17世纪上半叶乌迪内地区的玉米价格在低于小麦价格20%-50%的区间起伏。17世纪玉米种植在威尼斯已十分重要,并向伦巴第、维罗纳方向延展。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玉米逐渐成为威尼斯人主食之一
B.玉米在欧洲多地广泛种植
C.欧洲与美洲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D.美洲农作物大量传入欧洲
2.外来农作物传入古代中国有三次高潮,其中前两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多带“胡”字,如“胡麻”“胡萝卜”,第三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则多带“番”字,如“番茄”“番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物种交流对象的变化
B.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C.综合国力呈下降趋势
D.闭关自守政策的推行
3.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1776年,《美国农业》记载:“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等谷物,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谈道:“小麦收割后,被大量卖到里沃德岛、新西兰等地。”这说明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
A.改变了美洲居民的饮食习惯
B.打通了欧亚间的新商路
C.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4.咖啡进入意大利时被认为是异教徒的邪恶饮品,受到来自教会的抵制。后来人们发现咖啡具有令人清醒的特征,这与教会清醒禁欲精神有某些吻合之处,加之教皇品尝后发现其气味芳香,又能令人从躁动激烈中冷静下来,于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这说明(  )
A.宗教因素阻碍物种的传播
B.咖啡传播取决于教皇认可
C.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
D.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
5.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迁 B.区域分工的出现
C.人口政策的调整 D.高产作物的传入
6.哥伦布开辟从欧洲至美洲的航线后,美洲的一些高产作物陆续传入欧洲,仅土豆一项的传入就使欧洲人口在1700-1900年增长25%左右,加速了欧洲城市化进程,并助推工业革命的发生。由此可知(  )
A.人口的增长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B.欧洲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带来了巨大变化
D.开辟新航路是为了获取高产作物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把水稻带到美洲,16世纪后,水稻传到美国密西西比州并向西传播……水稻的种植,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的生存要求。在北美地区,稻米为广大劳动人民(主要是黑奴)提供了基本食物。进入16世纪,甘蔗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被引进美洲大陆。由甘蔗加工而来的蔗糖迅速成为美洲与欧洲贸易的重要商品。从洲际交往的层面上看,美洲地区生产的蔗糖成为“三角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摘编自周红冰等《20世纪前全球化
进程中的农业因素
——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
材料二 在马铃薯进入欧洲以后,欧洲人口在一个世纪内增长了大约两倍。以马铃薯为主食的爱尔兰人口增加更多。马铃薯也在中国的山区生根发芽。就在美洲作物传遍中国山区的那些年,这个世界上最为富有的国家却陷入了与环境的抗争之中。棚民租山垦种,雨水和泥沙倾泻而下,导致平原地区农田毁坏,河道淤塞,洪水泛滥。接二连三的洪水引发了持续不断地饥荒和此起彼伏的动乱。灾后的修复工作几乎掏空了国库。……美洲的作物是压倒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摘编自[美]查尔斯·C·曼恩
《1493:从哥伦布大航海到全球化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水稻传入美洲的原因,并概括水稻、甘蔗等新作物在美洲种植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马铃薯传入后对亚欧大陆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该如何面对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外来物种。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基础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玉米在欧洲的种植和推广 关于玉米的描述 甘薯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番茄传入中国的路径 辣椒传入欧洲 欧亚交流到美洲的物种 物种的洲际传播便利了西方殖民活动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哥伦布大交换”改变美洲生产方式 咖啡的传播 清代高产作物推广促进人口增长 高产作物提高抗饥荒能力 玉米丰富欧洲人的粮食种类 清代高产作物推广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 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
提升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玉米在威尼斯的传播 中国物种交流对象的变化 小麦在美洲的传播受多种因素影响 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 明清高产作物传入对南方移民趋向的影响 美洲作物传入欧洲的影响 水稻、甘蔗在美洲的种植,马铃薯对亚欧的影响
知识点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
1.西班牙史学家奥维多于1526年、1537年先后出版了《西印度自然简史》《西印度自然通史》,书中都有专门章节描述玉米的种植和用途等。此后,记载、描述、研究玉米的欧洲人及其著述逐渐增多。这反映了当时(  )
A.玉米在欧洲的种植和推广
B.欧洲人把玉米当成了主食
C.科学家对美洲的兴趣大增
D.欧洲与美洲物种交流频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的西欧著作中便出现了美洲作物玉米的记载,之后相关著述逐步增多,这体现了玉米在欧洲种植并逐步推广,A项正确。B项“主食”材料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史学家,而非科学家,排除C项;仅凭玉米不能得出“欧洲与美洲物种交流频繁”的结论,排除D项。
2.明末山东人王象晋在《二如亭群芳谱》中说:“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穗苞如拳而长,须如红绒,粒如芡实大而莹白。……旧名蕃麦……一名玉蜀黍,一名玉高粱,一名戎菽实,一物也。”下列关于这一物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宋朝时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B.乾隆、嘉庆年间种植遍布全国
C.因其高产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
D.原产于美洲,由英国人带到欧洲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作物为玉米,属于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高产能够增加粮食供应总量,C项正确。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排除A项;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而非种植遍布全国,排除B项;玉米由哥伦布等人带到欧洲,排除D项。
3.《金薯传习录》记载: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陈振龙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凤冈陈氏族谱》记载:万历庚辰,陈益泛舟安南,贿酋奴,获薯种,伺间遁归。此材料可说明,甘薯(  )
A.其原产地尚待考证
B.在明万历年间始传中国
C.溯源工作史料丰富
D.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国人从吕宋、安南通过多种途径将甘薯传入中国,D项正确。A、B、C三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均排除。
4.如果没有物种引进,我国大小餐馆和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西红柿(番茄)炒鸡蛋、土豆烧牛肉以及八大菜系中的川菜和湘菜等都将不复存在。番茄传入中国的路径是(  )
A.美洲—欧洲—中国
B.美洲—西亚—中国西北
C.欧洲—亚洲—中国
D.美洲—印度—中国西南
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番茄从美洲传入欧洲,后在明朝万历年间,由传教士从欧洲引进中国,故番茄传入中国的路径是美洲—欧洲—中国,A项正确。
5.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据此可以推论(  )
A.西班牙从此崛起并成为殖民强国
B.新航路促进欧美之间的商品流通
C.殖民活动冲击了美洲的饮食传统
D.胡椒生产是美洲的唯一经济支柱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欧美之间的商品流通,因此美洲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故B项正确。
知识点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6.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下列哪些是从欧亚交流到美洲的物种(  )
①玉米 ②甘蔗 ③马 ④小麦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B
7.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等地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到18世纪,北美已经有西西里岛、蛋壳、红、白等几种小麦。据此推知,物种的洲际传播(  )
A.改变了原住民的饮食习惯
B.便利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C.体现了殖民扩张的手段
D.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北美的英国移民为抵御印第安人进攻,推广种植小麦,这说明物种的洲际传播尤其是粮食作物的传播与种植,为西方殖民者进行殖民活动提供了物质保证,B项正确。材料中物种传播的服务对象是欧洲殖民者而非美洲原住民,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具体的殖民手段,也没有明确近代化的任何特征,排除C、D两项。
8.15世纪末开始的“哥伦布大交换”,将来自欧亚大陆的动物如猪、马、牛、羊、狗、猫、鼠等,在美洲进行了大量繁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牲畜丰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成为游牧族群。据此可知,“哥伦布大交换”(  )
A.改变了美洲的生产方式
B.确立起欧洲对世界的主导
C.促使各地的物种日益趋同
D.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哥伦布大交换”将欧亚大陆的动物引入美洲,使部分美洲居民过上游牧生活,从而改变了生产方式,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欧洲对世界的主导,排除B项;C项“物种日益趋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9.某作物在世界的传播路径: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国家(6世纪)—欧洲(15世纪后)—锡兰岛(1658年)—爪哇(1690-1696年)—拉美(18世纪初)。该作物的传播(  )
A.对拉美和亚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B.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C.催生了18世纪欧美社会生活的新习惯
D.是借助新航路探险传入的西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传播路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作物是原产于非洲的咖啡,咖啡传入欧美,使得欧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喝咖啡的习惯,C项正确。咖啡的主产区在拉美,排除A项;提高欧洲人抗饥荒能力的作物是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排除B项;新航路探险开始于15世纪末,与6世纪咖啡传到阿拉伯半岛不符,排除D项。
知识点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0.据学者研究,18世纪中叶开始,玉米和番薯在南方大规模推广,至19世纪下半叶进一步推广到北方。同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如下表(单位:千人)。由此可知,清代(  )
1680-1880年中国人口
年份 1680 1776 1820 1851 1880
人口 184993 311645 383287 437323 364339
A.玉米、番薯种植与人口同步增长
B.玉米、番薯推广是人口增长的主因
C.人口压力促进玉米、番薯的推广
D.北方山地多不利于玉米、番薯种植
答案:B
解析: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1680-1851年,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是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粮食产量提高,B项正确。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1851-1880年人口数量是有所下降的,二者并不同步,排除A项;材料信息看不出人口压力促进了玉米和番薯的推广,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玉米和番薯的种植受地形限制,排除D项。
11.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据此可知(  )
A.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环境
B.马铃薯的引进增加了当地粮食产量
C.食物物种交流改变饮食结构
D.新航路的开辟间接维护了生命安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福建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爱尔兰人依靠马铃薯度过荒年,这说明新航路开辟带来的食物物种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饥荒,维护了生命安全,D项正确。材料体现食物物种交流的积极作用,而非破坏生态环境,排除A项;材料并非强调增加粮食产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外来作物的救荒作用,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据此可知,玉米的传入(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
B.影响了欧洲农业生产结构
C.丰富了欧洲人的粮食种类
D.增强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
答案:C
13.清朝后期,湖南部分地区种植的玉米、番薯等杂粮高产价廉,农民“以杂粮常食,稻谷以售钱”,把湘米大量运往江浙地区。这体现了玉米、番薯的推广(  )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
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促进了当地的人口增长
D.加强了南北间经济交流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湖南地区高产作物的推广,农民以玉米、番薯作为常食,而把稻谷出售,这反映了高产作物的推广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B项正确。
14.欧亚大陆禽畜的传入和繁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但也有人认为欧亚大陆禽畜的传入破坏了美洲的植被,损害了生态环境。这些看法反映了(  )
A.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
B.不同阶级的看法不同
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艰难性
D.人们看待问题的片面性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看法反映了欧亚大陆禽畜传入美洲后的双重影响,体现了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
1.据记载,在威尼斯的乌迪内地区有1586年以来持续不断的玉米价格记录。17世纪上半叶乌迪内地区的玉米价格在低于小麦价格20%-50%的区间起伏。17世纪玉米种植在威尼斯已十分重要,并向伦巴第、维罗纳方向延展。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玉米逐渐成为威尼斯人主食之一
B.玉米在欧洲多地广泛种植
C.欧洲与美洲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D.美洲农作物大量传入欧洲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威尼斯的乌迪内地区有1586年以来持续不断的玉米价格记录,17世纪玉米种植在威尼斯已十分重要,可见当时玉米已逐渐成为威尼斯人的主要食物之一,A项正确。材料仅显示玉米在意大利的种植,而不是欧洲多地,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欧洲与美洲的经济联系,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玉米的传入,排除D项。
2.外来农作物传入古代中国有三次高潮,其中前两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多带“胡”字,如“胡麻”“胡萝卜”,第三次传入的农作物命名则多带“番”字,如“番茄”“番薯”。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物种交流对象的变化
B.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C.综合国力呈下降趋势
D.闭关自守政策的推行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带“胡”字的是之前通过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入的,而带“番”字的则是通过新航路从美洲等地传入的,这反映出了传入地的不同,即物种交流对象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传入地不同,不能说明华夷观念有所变化,排除B项;物种命名的差异与综合国力无关,排除C项;闭关自守政策并不能解释明清时期美洲物种的传入,排除D项。
3.在美洲,小麦是欧洲移民的主食,传教士需用面粉制作圣餐中的面包。1776年,《美国农业》记载:“我们在原先种烟草的土地上继续种小麦等谷物,再适当施肥,便可获得丰收。”当地农民谈道:“小麦收割后,被大量卖到里沃德岛、新西兰等地。”这说明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
A.改变了美洲居民的饮食习惯
B.打通了欧亚间的新商路
C.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方面,欧洲移民的饮食需求和传教士制作圣餐面包的需要,促使小麦在北美种植;另一方面,美洲土地适宜小麦种植,同时小麦还能作为商品进行贸易,因此,小麦在美洲的传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改变美洲居民的饮食习惯,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打通了欧亚间的新商路,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排除D项。
4.咖啡进入意大利时被认为是异教徒的邪恶饮品,受到来自教会的抵制。后来人们发现咖啡具有令人清醒的特征,这与教会清醒禁欲精神有某些吻合之处,加之教皇品尝后发现其气味芳香,又能令人从躁动激烈中冷静下来,于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这说明(  )
A.宗教因素阻碍物种的传播
B.咖啡传播取决于教皇认可
C.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
D.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咖啡传入欧洲之后,经历了由异教徒的邪恶饮品到受到教皇提倡的变化,说明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C项正确。材料中的宗教也有促进的一面,排除A项;B项夸大教皇的作用,排除;材料未涉及物种传播推动宗教发展,排除D项。
5.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迁 B.区域分工的出现
C.人口政策的调整 D.高产作物的传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这样土地相对贫瘠的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就具备居住条件,D项正确。自然环境的变迁虽然会影响人口迁移,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区域分工不能说明材料中变化,排除B项;明清时期人口政策未调整,排除C项。
6.哥伦布开辟从欧洲至美洲的航线后,美洲的一些高产作物陆续传入欧洲,仅土豆一项的传入就使欧洲人口在1700-1900年增长25%左右,加速了欧洲城市化进程,并助推工业革命的发生。由此可知(  )
A.人口的增长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B.欧洲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带来了巨大变化
D.开辟新航路是为了获取高产作物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土豆等美洲高产作物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人口增加,城市发展,催化了工业革命,说明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带来了巨大变化,C项正确。A项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材料未提及饮食结构变化,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是欧洲人对东方商品和财富的需求,而非获取高产作物,排除D项。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把水稻带到美洲,16世纪后,水稻传到美国密西西比州并向西传播……水稻的种植,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的生存要求。在北美地区,稻米为广大劳动人民(主要是黑奴)提供了基本食物。进入16世纪,甘蔗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被引进美洲大陆。由甘蔗加工而来的蔗糖迅速成为美洲与欧洲贸易的重要商品。从洲际交往的层面上看,美洲地区生产的蔗糖成为“三角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摘编自周红冰等《20世纪前全球化
进程中的农业因素
——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
材料二 在马铃薯进入欧洲以后,欧洲人口在一个世纪内增长了大约两倍。以马铃薯为主食的爱尔兰人口增加更多。马铃薯也在中国的山区生根发芽。就在美洲作物传遍中国山区的那些年,这个世界上最为富有的国家却陷入了与环境的抗争之中。棚民租山垦种,雨水和泥沙倾泻而下,导致平原地区农田毁坏,河道淤塞,洪水泛滥。接二连三的洪水引发了持续不断地饥荒和此起彼伏的动乱。灾后的修复工作几乎掏空了国库。……美洲的作物是压倒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摘编自[美]查尔斯·C·曼恩
《1493:从哥伦布大航海到全球化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水稻传入美洲的原因,并概括水稻、甘蔗等新作物在美洲种植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马铃薯传入后对亚欧大陆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该如何面对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外来物种。
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作用:稻米满足了人民的生存需要;蔗糖成为“三角贸易”中的重要商品(或扩大了洲际贸易交往)。
(2)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变了饮食结构;破坏了生态环境;引发了政治危机。
(3)肯定物种交流带来的效益;警惕生态失衡或重视生态平衡。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把水稻带到美洲”可知,新航路开辟,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在北美地区,稻米为广大劳动人民(主要是黑奴)提供了基本食物”可知,稻米满足了人民的生存需要;根据材料一“美洲地区生产的蔗糖成为‘三角贸易’中的重要商品”可知,蔗糖成为“三角贸易”中的重要商品(或扩大了洲际贸易交往)。第(2)问,根据材料二“在马铃薯进入欧洲以后,欧洲人口在一个世纪内增长了大约两倍”可知,促进了人口增长;根据材料二“以马铃薯为主食的爱尔兰人口增加更多”可知,改变了饮食结构;根据材料二“棚民租山垦种……河道淤塞,洪水泛滥。接二连三的洪水引发了持续不断地饥荒和此起彼伏的动乱”可知,破坏了生态环境,引发了政治危机。第(3)问,从辩证的角度看待物种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