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基础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温室大棚技术的发展 法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 农业生产智能化 我国水稻亩产上升的原因 养殖业的现代化 我国古代粮食储存技术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15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我国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解决水果保鲜问题的措施 冷链物流提高物资利用率 出现粮食危机的原因 联合国粮农组织消除饥饿的手段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取得成就的原因 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国家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举措提升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美国农场数目及经营规模的变化 我国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型农业迈进 我国粮食储备制度 日本冷链物流促进食品市场发展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影响粮食安全 食品生产现代化暗藏食品安全问题 石油农业知识点一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早春时节,兰州居民就已品尝到本地产的新鲜草莓。这主要得益于( )A.食品储藏工艺的完备B.温室大棚技术的发展C.冷链物流产业的成熟D.优质高效化肥的应用2.1950年,法国农民拥有拖拉机约13.7万台,到1970年时已增加到137万台;联合收割机的数量在1950年时只有4900台,到1970年时已达到16.5万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法国( )A.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B.政府重视农业机器使用C.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D.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3.下表是我国在不同时期对现代农业内涵与特征的界定。这体现了我国( )时间 内涵与特征20世纪50年代 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肥化20世纪80年代 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商品化20世纪90年代 商品化、产业化、技术化、生态化A.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B.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C.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D.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4.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农业温室系统。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能根据实时采集到的室内温度、土壤温度、露点温度、空气湿度、叶面湿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 )A.产业化 B.智能化C.无人化 D.工业化5.1950年我国普通水稻平均亩产282斤,大抵相当于宋朝太湖流域的水稻亩产量。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水稻单位亩产量迅速上升,1998年达到900斤,2021年试验田的水稻平均亩产高达1853斤。水稻亩产量的变化得益于( )A.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的问题B.杂交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C.世界饥饿问题的妥善解决D.脱贫攻坚战役的历史跨越6.在宁夏的戈壁滩上建有这样的生态循环养鸡场:整个园区通过建立饲料加工、蛋鸡养殖、鸡肉加工、鸡粪生物有机肥加工、有机种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物菌剂应用等环节的产业链条,实现了蛋鸡养殖产业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这主要说明了( )A.养殖业的机械化 B.养殖业的现代化C.农业生产的自动化 D.养殖业的大型化知识点二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7.黎阳仓是隋炀帝东征辽东的后方粮食物资供应基地,对隋军东征起到了重要作用。隋唐之前粮仓大都处于地下,而黎阳仓从地下仓窖发展到地上库房。这表明( )A.黎阳仓是已发现的古代最大粮仓B.古代粮食储存技术发生重大变化C.统治者认识到粮食储备的重要性D.隋炀帝具有以农立国的战略眼光8.20世纪50年代,我国武汉、北京、南京、苏州等地的粮食部门采用了苏联的机械通风装置,对稻谷和大米进行了机械通风降温的试验,获取了一些经验。这表明,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A.最早使用于苏联B.在当时已经广泛应用C.解决了储粮问题D.在我国较早得到重视9.在猕猴桃集中采摘时期,如何做好保鲜工作,让桃农发愁。自建冷库成本太高,随意储藏又影响口感,砸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招牌。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是( )A.采摘的机械化 B.冷链物流的发展C.家用冷冻设备 D.添加食品添加剂10.近年来,中国陆续出台众多冷链物流相关政策。专家认为,发展冷链物流,可促进诸如农产品、水产品、畜禽肉类等的商品流通,降低资源损耗。由此可知,冷链物流的运行( )A.由国家主管部门负责 B.提高了物资的利用率C.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D.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知识点三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1.2020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指出,蝗灾将卷土重来,数千万人面临粮食危机。粮食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激增 ②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③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④对农业的不重视 ⑤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A.①②⑤ B.①③④⑤C.①④⑤ D.①②④12.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最大课题,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由此可见,联合国粮农组织消除饥饿的重要手段是( )A.改进粮食储备技术B.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C.积极引进国外良种D.突出政府的监管职能13.1996年,中国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中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加到2022年的68653万吨,中国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为( )①政策支持 ②制度创新 ③农业科技进步 ④对外贸易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4.2019年1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明确对辣条类食品统一按照“方便食品(调味面制品)”生产许可类别进行管理。据悉,辣条原料主要为小麦和大豆,此前多次因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问题产生原因可能在于( )A.小麦生长过程农药化肥残留B.原料加工过程违规使用了添加剂C.辣条加工过程机械化程度不够D.辣条生产过程工人操作不够规范15.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牵动着老百姓的心弦。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国家最有效的举措应是( )A.对不法行为严厉的惩处B.杜绝食品生产中使用添加剂C.对不法行为高额的罚款D.依法治理与严格执法的结合1.下表反映了美国不同时段农场数目及经营规模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年份 农场数目(万个) 农场平均经营面积(公顷)1930年 629.5 63.51970年 295.4 151.9A.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B.提高了农业经济竞争力C.推进了农业专业化发展D.适应了农业机械化推广2.截至2021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现连续6年下降;农药使用量中,微毒、低毒和中毒农药用量占比超过99%。此外,全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58.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6%,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这主要表明我国( )A.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型农业迈进B.重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C.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齐头并进D.注重对农业的宏观调控3.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连年增加。为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1990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从2000年开始,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多层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实施表明( )A.政府科学应对国际政局变换B.国家粮食调控能力提高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4.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入物流的概念后,冷链物流随之出现,在其后的20年间,日本冷库库容年均增长约14万吨。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时期。材料说明,日本( )A.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升B.交通设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C.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提高D.冷链物流促进食品市场发展5.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统计报告显示,近年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饥饿问题依然存在。截至2023年,全球面临食物短缺的人数约为7.13亿至7.57亿人。大部分食物短缺人群分布在亚洲,而非洲的食物短缺率最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影响粮食安全B.世界殖民体系制约亚非经济发展C.生产力水平限制饥饿问题的解决D.消除饥饿应是联合国的主要职责6.现代化养殖的密度比传统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密度要高很多,牲畜赖以生存的空气也要依靠通风设备,一旦某个体出现了病症,就会造成疾病的大面积快速传播。为了避免出现大面积的感染,就必须接种抗生素,最终导致抗生素进入人体,从而降低了人类的免疫力。这反映出( )A.工业化大生产改变了食品生产方式B.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C.食品生产现代化暗藏食品安全问题D.食品加工流程缺乏监督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石油农业是一种高投资高能耗的大型农业,它以石油为基础,即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以石油为燃料的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方式。石油农业以美国为代表,在这一模式下,美国大豆单产从11蒲式耳每英亩到50蒲式耳每英亩,玉米单产从28蒲式耳每英亩到175蒲式耳每英亩,大米从1600磅每英亩到7700磅每英亩。由于石油农业的巨大成功,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确立了这一模式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并把它作为此后二十年改变全球粮食供应紧张、消灭饥饿的主要措施。在21世纪,石油农业不仅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而且也成为各发展中国家竞相发展目标。但在这光鲜的高科技、高收益、高效率农业的数字背后是高消耗、高污染、高风险。——摘编自徐凤莉等《论石油农业时代的终结》(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石油农业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石油农业。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基础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温室大棚技术的发展 法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 农业生产智能化 我国水稻亩产上升的原因 养殖业的现代化 我国古代粮食储存技术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15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我国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解决水果保鲜问题的措施 冷链物流提高物资利用率 出现粮食危机的原因 联合国粮农组织消除饥饿的手段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取得成就的原因 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国家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举措提升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美国农场数目及经营规模的变化 我国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型农业迈进 我国粮食储备制度 日本冷链物流促进食品市场发展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影响粮食安全 食品生产现代化暗藏食品安全问题 石油农业知识点一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早春时节,兰州居民就已品尝到本地产的新鲜草莓。这主要得益于( )A.食品储藏工艺的完备B.温室大棚技术的发展C.冷链物流产业的成熟D.优质高效化肥的应用答案:B2.1950年,法国农民拥有拖拉机约13.7万台,到1970年时已增加到137万台;联合收割机的数量在1950年时只有4900台,到1970年时已达到16.5万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法国( )A.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B.政府重视农业机器使用C.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D.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农民拥有的拖拉机以及联合收割机数量增长迅速,这说明法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高,不能说明机器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农业机器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粮食安全问题,排除D项。3.下表是我国在不同时期对现代农业内涵与特征的界定。这体现了我国( )时间 内涵与特征20世纪50年代 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肥化20世纪80年代 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商品化20世纪90年代 商品化、产业化、技术化、生态化A.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B.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C.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D.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对现代农业内涵与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可见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政府重视农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粮食安全,排除C项;据材料无法得出我国农业科技在世界的地位,排除D项。4.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农业温室系统。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能根据实时采集到的室内温度、土壤温度、露点温度、空气湿度、叶面湿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 )A.产业化 B.智能化C.无人化 D.工业化答案:B5.1950年我国普通水稻平均亩产282斤,大抵相当于宋朝太湖流域的水稻亩产量。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水稻单位亩产量迅速上升,1998年达到900斤,2021年试验田的水稻平均亩产高达1853斤。水稻亩产量的变化得益于( )A.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的问题B.杂交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C.世界饥饿问题的妥善解决D.脱贫攻坚战役的历史跨越答案:B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促进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B项正确。6.在宁夏的戈壁滩上建有这样的生态循环养鸡场:整个园区通过建立饲料加工、蛋鸡养殖、鸡肉加工、鸡粪生物有机肥加工、有机种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生物菌剂应用等环节的产业链条,实现了蛋鸡养殖产业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这主要说明了( )A.养殖业的机械化 B.养殖业的现代化C.农业生产的自动化 D.养殖业的大型化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传统养殖业进行改造升级,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养殖业现代化的表现,故B项正确。知识点二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7.黎阳仓是隋炀帝东征辽东的后方粮食物资供应基地,对隋军东征起到了重要作用。隋唐之前粮仓大都处于地下,而黎阳仓从地下仓窖发展到地上库房。这表明( )A.黎阳仓是已发现的古代最大粮仓B.古代粮食储存技术发生重大变化C.统治者认识到粮食储备的重要性D.隋炀帝具有以农立国的战略眼光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隋朝黎阳仓开始了从地下仓窖发展到地上库房的历史,这说明古代粮食储存技术发生重大变化,B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该粮仓是已发现的古代最大粮仓,排除A项;材料反映隋朝粮食储备技术的改进,没有提及统治者的认识,排除C、D两项。8.20世纪50年代,我国武汉、北京、南京、苏州等地的粮食部门采用了苏联的机械通风装置,对稻谷和大米进行了机械通风降温的试验,获取了一些经验。这表明,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A.最早使用于苏联B.在当时已经广泛应用C.解决了储粮问题D.在我国较早得到重视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经重视机械通风储粮技术,D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最早使用于苏联,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当时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被广泛应用,排除B项;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有助于解决储粮问题,但是材料不能直接表明当时已经解决了储粮问题,排除C项。9.在猕猴桃集中采摘时期,如何做好保鲜工作,让桃农发愁。自建冷库成本太高,随意储藏又影响口感,砸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招牌。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是( )A.采摘的机械化 B.冷链物流的发展C.家用冷冻设备 D.添加食品添加剂答案:B解析:冷链物流的发展促进了生鲜农产品的保存、输送和销售,故选B项。10.近年来,中国陆续出台众多冷链物流相关政策。专家认为,发展冷链物流,可促进诸如农产品、水产品、畜禽肉类等的商品流通,降低资源损耗。由此可知,冷链物流的运行( )A.由国家主管部门负责 B.提高了物资的利用率C.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D.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答案:B解析:冷链物流的运行使得农产品可以更好地流通,降低损耗,提高物资的利用率,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冷链物流由谁负责,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相关的法制建设,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们的生活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排除D项。知识点三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1.2020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指出,蝗灾将卷土重来,数千万人面临粮食危机。粮食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口激增 ②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③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④对农业的不重视 ⑤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A.①②⑤ B.①③④⑤C.①④⑤ D.①②④答案:A解析:随着世界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使得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①②正确;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各国都重视农业的发展,③④错误;蝗灾的危害反映了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⑤正确。故选A项。12.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最大课题,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由此可见,联合国粮农组织消除饥饿的重要手段是( )A.改进粮食储备技术B.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C.积极引进国外良种D.突出政府的监管职能答案:B13.1996年,中国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中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加到2022年的68653万吨,中国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为( )①政策支持 ②制度创新 ③农业科技进步 ④对外贸易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14.2019年1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明确对辣条类食品统一按照“方便食品(调味面制品)”生产许可类别进行管理。据悉,辣条原料主要为小麦和大豆,此前多次因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问题产生原因可能在于( )A.小麦生长过程农药化肥残留B.原料加工过程违规使用了添加剂C.辣条加工过程机械化程度不够D.辣条生产过程工人操作不够规范答案:B15.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牵动着老百姓的心弦。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国家最有效的举措应是( )A.对不法行为严厉的惩处B.杜绝食品生产中使用添加剂C.对不法行为高额的罚款D.依法治理与严格执法的结合答案:D解析:面对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现象,国家最有效的举措就是根据相应的法律规定依法治理,对食品安全问题严格执法,用法律手段维护食品安全,D项正确。对不法行为的惩处和罚款必须依法进行,A、C两项属于依法治理与严格执法的部分内容,均排除;在食品生产中应合理使用添加剂,并非杜绝食品添加剂,排除B项。1.下表反映了美国不同时段农场数目及经营规模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年份 农场数目(万个) 农场平均经营面积(公顷)1930年 629.5 63.51970年 295.4 151.9A.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效率B.提高了农业经济竞争力C.推进了农业专业化发展D.适应了农业机械化推广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可知,1970年与1930年相比,美国农场的规模更大,这既有利于大型机械的耕作,也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B项正确。农场规模越大越易进行机械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排除A项;专业化是指区域农业生产的专门化,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已开始,“适应”的说法不合适,排除D项。2.截至2021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现连续6年下降;农药使用量中,微毒、低毒和中毒农药用量占比超过99%。此外,全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58.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6%,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这主要表明我国( )A.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型农业迈进B.重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C.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齐头并进D.注重对农业的宏观调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粮食生产中化肥施用量逐渐下降,农药使用较合理,这反映出我国农业生产日益高效;相关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率也均超过50%的比例,这反映出我国农业生产呈绿色生态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产业化经营,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我国农业生产绿色高效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并非材料主要内容,排除C项;材料与农业的宏观调控无关,排除D项。3.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连年增加。为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1990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从2000年开始,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多层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实施表明( )A.政府科学应对国际政局变换B.国家粮食调控能力提高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和所学可知,粮食储备制度有利于解决主产区农民卖粮难问题,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表明国家粮食调控能力提高,B项正确。国家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是为了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和国际政局变换无关,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依法治国,排除D项。4.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入物流的概念后,冷链物流随之出现,在其后的20年间,日本冷库库容年均增长约14万吨。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时期。材料说明,日本( )A.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升B.交通设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C.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提高D.冷链物流促进食品市场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冷链物流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推动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这些食品市场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冷链物流发展的影响,A、B、C三项均与此无关,排除。5.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统计报告显示,近年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饥饿问题依然存在。截至2023年,全球面临食物短缺的人数约为7.13亿至7.57亿人。大部分食物短缺人群分布在亚洲,而非洲的食物短缺率最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影响粮食安全B.世界殖民体系制约亚非经济发展C.生产力水平限制饥饿问题的解决D.消除饥饿应是联合国的主要职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粮食安全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是亚洲和非洲,表明虽然全球粮食产量在增加,但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平等会导致粮食资源分配不均,从而影响粮食安全,A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已经瓦解,排除B项;材料表明世界粮食产量在不断增加,可知不是生产力水平限制了饥饿问题的解决,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6.现代化养殖的密度比传统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密度要高很多,牲畜赖以生存的空气也要依靠通风设备,一旦某个体出现了病症,就会造成疾病的大面积快速传播。为了避免出现大面积的感染,就必须接种抗生素,最终导致抗生素进入人体,从而降低了人类的免疫力。这反映出( )A.工业化大生产改变了食品生产方式B.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C.食品生产现代化暗藏食品安全问题D.食品加工流程缺乏监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集约化生产破坏了牲畜原本自然的生活环境,容易引起疾病传播,使用抗生素,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可见食品生产现代化之下隐藏着食品安全问题,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食物生产现代化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而不是对食品生产方式的影响,排除A项;民众饮食结构改变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排除B项;据材料不能得出食品加工流程缺乏监督,排除D项。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石油农业是一种高投资高能耗的大型农业,它以石油为基础,即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以石油为燃料的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方式。石油农业以美国为代表,在这一模式下,美国大豆单产从11蒲式耳每英亩到50蒲式耳每英亩,玉米单产从28蒲式耳每英亩到175蒲式耳每英亩,大米从1600磅每英亩到7700磅每英亩。由于石油农业的巨大成功,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确立了这一模式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并把它作为此后二十年改变全球粮食供应紧张、消灭饥饿的主要措施。在21世纪,石油农业不仅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而且也成为各发展中国家竞相发展目标。但在这光鲜的高科技、高收益、高效率农业的数字背后是高消耗、高污染、高风险。——摘编自徐凤莉等《论石油农业时代的终结》(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石油农业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石油农业。答案:(1)科技新发展的推动(石油工业的发展);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的推动;美国农业模式的示范引领;世界性饥饿问题。(2)积极:提高农业生产力(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改变粮食供应紧张局面);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消除饥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消极:加剧能源危机;加剧环境污染;增加经济风险;模式难以为继。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石油农业是一种高投资高能耗的大型农业,它以石油为基础,即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以石油为燃料的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方式”并结合所学得出,科技新发展的推动;根据材料“石油农业以美国为代表,在这一模式下,美国大豆单产从11蒲式耳每英亩到50蒲式耳每英亩”得出,美国农业模式的示范引领;根据材料“由于石油农业的巨大成功,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确立了这一模式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得出,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的推动;根据材料“并把它作为此后二十年改变全球粮食供应紧张、消灭饥饿的主要措施”得出,世界性饥饿问题。第(2)问,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析。积极:根据材料“在这一模式下,美国大豆单产从11蒲式耳每英亩到50蒲式耳每英亩,玉米单产从28蒲式耳每英亩到175蒲式耳每英亩,大米从1600磅每英亩到7700磅每英亩”“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确立了这一模式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得出,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业现代化;根据材料“并把它作为此后二十年改变全球粮食供应紧张、消灭饥饿的主要措施”得出,有利于消除饥饿;根据材料“在21世纪,石油农业不仅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而且也成为各发展中国家竞相发展目标”得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消极:根据材料“但在这光鲜的高科技、高收益、高效率农业的数字背后是高消耗、高污染、高风险”并结合所学得出,加剧能源危机,加剧环境污染,增加经济风险,模式难以为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 学生版.docx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