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基础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 8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意义 宋代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明代区域间长途贸易兴盛 罗马帝国商业贸易繁荣 宋代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朝贡贸易 商业贸易丰富人们生活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金属货币 汉代和田马钱印证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西亚借贷活动的变化 唐朝 “飞钱” 从当铺到钱庄 古埃及契约有严格的订立程序 秦汉时期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提升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明清时期商业市场容量日益扩大 地中海与印度洋海洋贸易的发展 元诗与唐宋诗词有关丝路商品描写的不同 南北朝时期部分政权使用的货币 古埃及对债务的管理 古代中国契约强调个人信用意识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知识点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猗顿,原籍鲁国,年轻时“耕则常饥,桑则常寒”。后迁居山西经营畜牧业和制盐业,并贩盐至周边地区,最后富比王侯。这表明,当时( )A.“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B.小农经济发展受到冲击C.民间商人政治地位提高D.封建等级制度趋于瓦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猗顿属于私人手工业和民间商人的代表,他致富的过程反映了“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A项正确。这一时期是小农经济的确立时期,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民间商人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公元前5世纪”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等级制度尚未确立,排除D项。2.秦朝《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县和工室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其衡器的权、斗桶和升,至少每年应校正1次。该规定( )A.加强了政府对商业的垄断B.保障了手工业产品质量C.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D.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秦朝重视统一度量衡以及相同器物的标准,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排除D项。A、B两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3.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东京开封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以后临街摆摊、坊中开铺的现象屡屡发生。因侵街现象愈演愈烈,宋真宗曾下令禁止权豪大户侵街,但因遭到反对而作罢。这反映出宋代( )A.商业受到政府严格限制B.政府放弃了城市管理C.富商大贾危及政府统治D.坊市分区制逐步瓦解答案:D解析:据材料“临街摆摊、坊中开铺的现象屡屡发生”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界限逐渐被打破,D项正确。材料“宋真宗曾下令禁止权豪大户侵街,但因遭到反对而作罢”说明当时政府对商业的限制不是很严格,排除A项;B项“放弃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政策“遭到反对”不等于富商大贾危及政府统治,排除C项。4.明万历年间,杭州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描述道:“余尝总览市利,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纻……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这表明当时( )A.出现了新型的生产关系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北方商人主导商业贸易D.区域间的长途贸易兴盛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北方各地的商人到浙江购买丝织品,说明这一时期区域间的长途贸易兴盛,D项正确。新型的生产关系是以雇佣劳动为特征,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明朝时重农抑商政策未松弛,排除B项;北方商人到浙江购买丝织品,不能说明北方商人主导商业贸易,排除C项。5.公元2-3世纪,在罗马帝国的市场上,既可以看到北欧的琥珀,非洲的象牙,东方的香料、宝石和技艺高超的工艺品,也可以看到中国的丝绸,甚至还可以看到从不列颠远途运来的锡等矿石和制品。这一现象反映出,罗马帝国( )A.商业城市发达 B.采取自由贸易政策C.商业贸易繁荣 D.已具备独立的商法答案:C6.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朝廷下令:“自今商旅出海外藩国贩易者,须于两浙市舶陈牒,请官给券以行,违者没入其宝货。”据此可知,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海外贸易主导权的转移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答案:D解析: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因此材料中政府的命令体现了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的情况,D项正确。材料是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但材料缺少对比信息,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动无法得出,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管理海外贸易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无关,排除C项。7.史料记载:“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这反映的是( )A.市舶贸易 B.朝贡贸易C.互市贸易 D.民间贸易答案:B8.古代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而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丝绸更是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据此可知( )A.丝绸之路异常繁荣B.东西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C.航海技术十分发达D.商业贸易丰富了人们生活答案:D知识点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9.1958年在殷墟大司空遗址发掘中发现的铜贝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金属货币。它( )A.标志着商代铜币在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中完全取代了贝币B.表明商业“以谋取货币,谋取交换价值”,积累财富为目的C.表明商品交换的品种不完全限于普通的手工业品及农牧畜产品D.反映了商品交换需要有商业的媒介来组织商品流通答案:D解析:货币是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故选D项。A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金属货币出现不能说明“积累财富”,排除B项;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不能说明交换品种,排除C项。10.1874年,英国探险家在新疆和田意外地收集到两枚汉代新疆地区的“汉佉二体钱”——和田马钱(见图),其钱面上马的形象源自大夏(今阿富汗一带),马图外围有一圈佉卢文(古印度文字),背面图案中间为一符号“兀”(解作汉文篆字“元”)。该钱币的发现,可以印证汉代( )A.儒家文化圈已经形成B.中央政府统一了货币C.西域各国使用篆体字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新疆出土的货币受中外文化影响,这说明当时存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开通有关,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文化交流,非儒家文化圈,排除A项;汉朝时期统一发行五铢钱,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1.新亚述时期(公元前935-前612年),西亚的银钱借贷活动与此前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依法订立的借据上,各项要素更加完备;借贷活动普遍增加了抵押品。这反映出,新亚述时期的西亚( )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B.金融资本积累加快C.商业违约行为频发D.法律更偏向债权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亚的银钱借贷活动与此前相比更加规范,说明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金融资本的积累状况,排除B项;借贷活动的规范性不能说明商业违约行为的频发,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订立借据的具体内容,不能得出法律的偏向,排除D项。12.唐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一现象(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表明金融汇兑业务的出现 ③导致纸钞的滥印通货膨胀 ④加大了商人携带现金的危险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答案:A解析:材料“合券乃取之”说明“飞钱”带有信贷业务性质,是一种金融汇兑业务,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①②正确;“飞钱”不是纸钞,排除③;④与材料“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不符,排除。故选A项。13.当铺在南北朝时期兴起,唐朝时期取得了合法地位。清朝时期,钱庄大量出现,庄票普遍流行。从当铺到钱庄的发展表明( )A.社会救助机构不断完善B.信贷业务不断发展C.商业契约意识开始形成D.对外贸易逐渐繁盛答案:B解析:当铺和钱庄都属于金融机构,从当铺到钱庄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信贷业务的不断发展,B项正确,排除A项。商业契约意识的主要表现是契约的签订,排除C项;中国当铺和钱庄的发展并不能表明对外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14.公元前14世纪的一份古埃及纸草上记载了《关于雇佣两个女奴的契约》,该契约记载了牧人摩塞雇佣女奴赫立特、赫奴特的事情。从契约可以看出,订立契约不仅要写明订立契约的时间和主要内容,而且还要有不止一个证人,与此同时书吏还要将订立的契约记录在案。据此可以看出( )A.古埃及契约有严格的订立程序B.这份契约违反了政府的规定C.契约应用广泛存在于古代社会D.古埃及法律非常全面,领先世界答案:A解析:材料“写明订立契约的时间和主要内容……要有不止一个证人……书吏还要将订立的契约记录在案”说明古代埃及订立契约有严格的程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的规定,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古代埃及,未体现世界其他区域,不能得出“广泛存在”“非常全面,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C、D两项。15.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 )A.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C.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答案:A解析:材料中商业买卖诉讼要依契约办事,反映出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故B项错误;秦汉时期国家对商业管理严格,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市场的管理规范,故D项错误。1.明清时期,江南许多地方是“沙土高仰,粒米不产,仰食外郡”“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租税)”,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种植区大规模出现。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商业市场容量日益扩大B.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C.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D.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经济作物种植区大规模出现,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加强,反映了商业市场容量的日益扩大,A项正确,排除B项。明清时期仍以农业经济为主,农家副业只是辅助,排除C项;明清时期传统的经济结构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2.1世纪,罗马商人撰写的《厄立特里亚航海记》中记载,阿拉伯半岛出产名贵香料乳香和没药,南部有“乳香之国”哈德拉莫特。当时的罗马学者普林尼认为东非索马里一带的野生没药质量最上乘,阿拉伯半岛所产次之。这体现出( )A.地中海与印度洋海洋贸易的发展B.罗马帝国垄断了海上丝绸之路C.商贸推动伊斯兰文明的对外交往D.阿拉伯人的跨洲中介贸易衰落答案:A解析:阿拉伯半岛南部、东非索马里位于印度洋沿岸。1世纪罗马处于帝国时期,罗马商人和罗马学者对印度洋沿海香料的认识和评价,表明地中海与印度洋存在贸易联系,A项正确。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伊斯兰教创立于7世纪,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人的跨洲中介贸易,排除D项。3.相关研究表明,葡萄与葡萄酒在唐宋诗词中最常作为指代西域或者丝路珍品的泛指意象,而在元诗中通常作为日常生活背景下有着鲜活生动面貌的具体形象。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物种交流B.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不断扩大C.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元朝疆域的扩大,陆上丝绸之路得以不断扩大和兴盛,原来一些比较稀缺的物资也能成为元朝普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B项正确。元朝时新航路尚未开辟,排除A项;C项不能解释材料中变化,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4.下表所示为南北朝时期部分政权使用的货币。据此可推知,这一状况( )朝代 货币北齐 常平五铢和私铸的常平钱北周 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刘宋 鹅眼钱萧梁 剪边钱南陈 陈五铢、太货六铢A.源于市场管理意识的缺乏B.表明南北经济差距的加大C.反映出钱荒问题较为严重D.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制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上处于分裂割据局面,政权更迭频仍,不同政权发行代表自己统治权力的货币,使货币市场上币制混乱,对商品交换及市场秩序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制约,D项正确。这种币制混乱源于政治动荡,而非缺乏市场管理意识,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供关于货币供应短缺的信息,排除C项。5.为防止过多自由民变为债务奴隶,古埃及第24王朝法老波克霍利斯进行了改革。一方面,禁止借贷关系中本利之和超过本金两倍,另一方面,债权人只允许向债务人索取其财产作为抵偿,不得索取债务人的人身。这有利于( )A.促进古埃及奴隶制度瓦解B.提高自由民的政治地位C.稳定当时的经济社会秩序D.构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古埃及借贷关系的规范化,这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稳定当时的经济社会秩序,C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是为了防止过多自由民变为债务奴隶,并不会使奴隶制度瓦解,排除A项;材料与自由民政治地位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社会保障体系,排除D项。6.中国古代的土地交易契约,可不经官方审核,也不用加盖官方印鉴,只经立契人、保人、中人签名盖章或画押作证即可。由此可推知,古代中国( )A.官府鼓励土地兼并 B.商业法律法规缺失C.强调个人信用意识 D.注重维护个人权利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中国古代的土地交易契约制定过程中,立契人、保人、中人签名盖章或画押作证,不用官方审核、认证,体现了在契约制定过程中的个人信用意识,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土地交易契约的签订,与鼓励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土地交易契约的签订可不经官方审核不能说明商业法律法规缺失,排除B项;土地交易契约的签订经官方审核更能维护个人权利,排除D项。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包括副业和家庭手工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也是有曲折的,出现过几起几伏,其中经历了三个高潮期,依次是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这些高潮期都处于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段,商业的发展对社会转型往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商品经济发展走向新阶段。三个高潮各有时代和阶段性特点。但几次高潮期之间,也出现因内外因素,而导致商品经济衰歇或受到重大挫折,造成商业萎缩的局面。——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商业虽有发展,但始终未能占据主导阐述:战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小农经济的产生发展,社会变革和封建化转型,国家统一的实现和巩固,以及新兴地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中央集权等,推动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时期,“工商食官”被打破,国内市场形成,丝绸之路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土地兼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在动荡中,受到重大挫折。唐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国家重视农业发展,航海技术进步和农业经济的繁荣,推动第二个商业高潮出现,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等;但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和政治动荡等,元代商业发展走向萎缩。明清时期,新航路的开辟和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种、推广,手工业生产分工和经营方式的变化,白银增多并货币化,长途贩运和商帮、会馆的发展等,说明中国古代第三次商业发展高潮的出现,但由于封建政府虚骄自大、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闭关自守和西方殖民侵略活动的冲击等,19世纪前后,中国古代商业逐渐走向衰败。总之,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历经数次曲折发展,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解析:本题是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围绕主题“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拟定论题,如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也是有曲折的,出现过几起几伏”等信息,可得出论题“中国古代商业虽有发展,但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再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商业曲折发展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最后总结。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基础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 8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意义 宋代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明代区域间长途贸易兴盛 罗马帝国商业贸易繁荣 宋代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朝贡贸易 商业贸易丰富人们生活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金属货币 汉代和田马钱印证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西亚借贷活动的变化 唐朝 “飞钱” 从当铺到钱庄 古埃及契约有严格的订立程序 秦汉时期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提升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难易度 ★★★ ★★★ ★★★ ★★★ ★★★ ★★★ ★★★知识点 明清时期商业市场容量日益扩大 地中海与印度洋海洋贸易的发展 元诗与唐宋诗词有关丝路商品描写的不同 南北朝时期部分政权使用的货币 古埃及对债务的管理 古代中国契约强调个人信用意识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知识点一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1.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猗顿,原籍鲁国,年轻时“耕则常饥,桑则常寒”。后迁居山西经营畜牧业和制盐业,并贩盐至周边地区,最后富比王侯。这表明,当时( )A.“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B.小农经济发展受到冲击C.民间商人政治地位提高D.封建等级制度趋于瓦解2.秦朝《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县和工室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其衡器的权、斗桶和升,至少每年应校正1次。该规定( )A.加强了政府对商业的垄断B.保障了手工业产品质量C.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D.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3.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东京开封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以后临街摆摊、坊中开铺的现象屡屡发生。因侵街现象愈演愈烈,宋真宗曾下令禁止权豪大户侵街,但因遭到反对而作罢。这反映出宋代( )A.商业受到政府严格限制B.政府放弃了城市管理C.富商大贾危及政府统治D.坊市分区制逐步瓦解4.明万历年间,杭州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描述道:“余尝总览市利,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纻……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这表明当时( )A.出现了新型的生产关系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北方商人主导商业贸易D.区域间的长途贸易兴盛5.公元2-3世纪,在罗马帝国的市场上,既可以看到北欧的琥珀,非洲的象牙,东方的香料、宝石和技艺高超的工艺品,也可以看到中国的丝绸,甚至还可以看到从不列颠远途运来的锡等矿石和制品。这一现象反映出,罗马帝国( )A.商业城市发达 B.采取自由贸易政策C.商业贸易繁荣 D.已具备独立的商法6.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朝廷下令:“自今商旅出海外藩国贩易者,须于两浙市舶陈牒,请官给券以行,违者没入其宝货。”据此可知,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海外贸易主导权的转移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7.史料记载:“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这反映的是( )A.市舶贸易 B.朝贡贸易C.互市贸易 D.民间贸易8.古代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而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丝绸更是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据此可知( )A.丝绸之路异常繁荣B.东西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C.航海技术十分发达D.商业贸易丰富了人们生活知识点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9.1958年在殷墟大司空遗址发掘中发现的铜贝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金属货币。它( )A.标志着商代铜币在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中完全取代了贝币B.表明商业“以谋取货币,谋取交换价值”,积累财富为目的C.表明商品交换的品种不完全限于普通的手工业品及农牧畜产品D.反映了商品交换需要有商业的媒介来组织商品流通10.1874年,英国探险家在新疆和田意外地收集到两枚汉代新疆地区的“汉佉二体钱”——和田马钱(见图),其钱面上马的形象源自大夏(今阿富汗一带),马图外围有一圈佉卢文(古印度文字),背面图案中间为一符号“兀”(解作汉文篆字“元”)。该钱币的发现,可以印证汉代( )A.儒家文化圈已经形成B.中央政府统一了货币C.西域各国使用篆体字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11.新亚述时期(公元前935-前612年),西亚的银钱借贷活动与此前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依法订立的借据上,各项要素更加完备;借贷活动普遍增加了抵押品。这反映出,新亚述时期的西亚( )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B.金融资本积累加快C.商业违约行为频发D.法律更偏向债权人12.唐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一现象( )①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表明金融汇兑业务的出现 ③导致纸钞的滥印通货膨胀 ④加大了商人携带现金的危险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13.当铺在南北朝时期兴起,唐朝时期取得了合法地位。清朝时期,钱庄大量出现,庄票普遍流行。从当铺到钱庄的发展表明( )A.社会救助机构不断完善B.信贷业务不断发展C.商业契约意识开始形成D.对外贸易逐渐繁盛14.公元前14世纪的一份古埃及纸草上记载了《关于雇佣两个女奴的契约》,该契约记载了牧人摩塞雇佣女奴赫立特、赫奴特的事情。从契约可以看出,订立契约不仅要写明订立契约的时间和主要内容,而且还要有不止一个证人,与此同时书吏还要将订立的契约记录在案。据此可以看出( )A.古埃及契约有严格的订立程序B.这份契约违反了政府的规定C.契约应用广泛存在于古代社会D.古埃及法律非常全面,领先世界15.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 )A.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C.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1.明清时期,江南许多地方是“沙土高仰,粒米不产,仰食外郡”“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租税)”,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种植区大规模出现。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商业市场容量日益扩大B.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C.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D.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1世纪,罗马商人撰写的《厄立特里亚航海记》中记载,阿拉伯半岛出产名贵香料乳香和没药,南部有“乳香之国”哈德拉莫特。当时的罗马学者普林尼认为东非索马里一带的野生没药质量最上乘,阿拉伯半岛所产次之。这体现出( )A.地中海与印度洋海洋贸易的发展B.罗马帝国垄断了海上丝绸之路C.商贸推动伊斯兰文明的对外交往D.阿拉伯人的跨洲中介贸易衰落3.相关研究表明,葡萄与葡萄酒在唐宋诗词中最常作为指代西域或者丝路珍品的泛指意象,而在元诗中通常作为日常生活背景下有着鲜活生动面貌的具体形象。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物种交流B.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不断扩大C.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南方经济发展4.下表所示为南北朝时期部分政权使用的货币。据此可推知,这一状况( )朝代 货币北齐 常平五铢和私铸的常平钱北周 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刘宋 鹅眼钱萧梁 剪边钱南陈 陈五铢、太货六铢A.源于市场管理意识的缺乏B.表明南北经济差距的加大C.反映出钱荒问题较为严重D.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制约5.为防止过多自由民变为债务奴隶,古埃及第24王朝法老波克霍利斯进行了改革。一方面,禁止借贷关系中本利之和超过本金两倍,另一方面,债权人只允许向债务人索取其财产作为抵偿,不得索取债务人的人身。这有利于( )A.促进古埃及奴隶制度瓦解B.提高自由民的政治地位C.稳定当时的经济社会秩序D.构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6.中国古代的土地交易契约,可不经官方审核,也不用加盖官方印鉴,只经立契人、保人、中人签名盖章或画押作证即可。由此可推知,古代中国( )A.官府鼓励土地兼并 B.商业法律法规缺失C.强调个人信用意识 D.注重维护个人权利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包括副业和家庭手工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也是有曲折的,出现过几起几伏,其中经历了三个高潮期,依次是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这些高潮期都处于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段,商业的发展对社会转型往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商品经济发展走向新阶段。三个高潮各有时代和阶段性特点。但几次高潮期之间,也出现因内外因素,而导致商品经济衰歇或受到重大挫折,造成商业萎缩的局面。——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 学生版.docx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