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同步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同步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基础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村落形成与水源密切相关 德国新石器时代农耕聚落 村落的意义 中国古代“市”“镇” 两宋时期集镇的影响 明朝时期汉口镇的兴起 古代西亚城市建设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15
难易度 ★★ ★★ ★★ ★ ★★ ★★ ★ ★
知识点 中国古代城市主要发挥政治功能 西周对城市建设的规定 雅典卫城和中国古代城市不同的原因 两河流域民居 巢居与穴居 北京四合院与福建客家土楼 古罗马集体住宅 印第安人民居
提升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兴隆洼聚落与临潼姜寨村落的不同 明清时期濮院镇的发展 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自汉至唐城市性质逐渐发生变化 12世纪德意志市镇 徽派建筑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程
知识点一 村落的产生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大河是村落形成的直接前提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早期的村落主要出现在大河流域,这说明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A项正确。大河并非村落形成的直接前提,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村落的规模,排除D项。
2.德国新石器时代费德尔湖畔的村落的住家面向湖泊排列,中央是公共广场,面对广场的房间,可能是个集会场所,里面配备有炉子和面包窑。由此可知,该村落(  )
A.为便利集体活动而产生
B.房屋布局表现出明显的阶级分化
C.属于较典型的农耕聚落
D.为研究最早村落提供了可靠信息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描述了村落的住家、公共广场、集会场所和湖泊,可判断原始农业已经出现,属于较典型的农耕聚落,C项正确。村落为集体活动提供便利,不是为便利集体活动而产生,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判断是否出现阶级分化,排除B项;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排除D项。
3.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170余座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积达140平方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村落的国家
B.半穴居是中国原始村落主要居住形式
C.村落为人们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D.内蒙古是中国最早产生文明的地区
答案:C
知识点二 集镇的出现
4.“镇”与“市”原本有严格的区别,“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由此可知(  )
A.古代市镇以商业职能为主
B.市镇是古代城乡经济的纽带
C.古代的镇军事色彩浓厚
D.古代重视对市的军事保护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设官防者谓之镇”可知,镇更突出其军事色彩,故选C项。根据材料可知,以商业职能为主的是市,而非镇,故排除A、B两项;古代重视的是对镇的军事保护,而非市,故排除D项。
5.两宋时期,出现了一些占据优越地理位置并且人口众多的集镇,它们往往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两宋时期集镇的设立(  )
A.优化了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B.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C.强化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
D.扩大了赋税的来源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可知,集镇促进了市场的繁荣,B项正确。材料是集镇的经济作用,而非在行政管理和基层社会管控方面的作用,排除A、C两项;集镇能增加政府赋税收入,但不能扩大赋税来源,排除D项。
6.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与汉阳城紧紧相连的荒滩,人迹罕至。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港。各处商民在此处建房造屋,市场开始出现。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这说明(  )
①集镇的兴起与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②工商业发展和人口增加推动了集镇的兴起发展 ③汉口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④政府的严格管理推动汉口不断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A
解析:汉水改道使得汉口出现了市场,说明①正确;“各处商民在此处建房造屋”“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说明②正确;材料没有和全国其他地区对比,③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政府的作用,④错误。故选A项。
知识点三 城市的产生
7.右图是西亚著名城邦尼普尔(今伊拉克南部)的城市规划图泥板,绘于公元前1500年。据图可知,当时的尼普尔(  )
A.农业灌溉系统发达 B.神权影响不断弱化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水利设施”“城壕”及所学可知,修建水利设施和城壕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可知,尼普尔国家组织能力强大,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8.汉代到清代,中国城市基本是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是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这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体现礼法结合特点
B.受士大夫传统观念影响
C.主要发挥政治功能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城市是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是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也是教化机构所在地,这说明城市的政治功能比较强,C项正确。
9.西周“匠人营国”制度对城市建设有明确的规定,城邑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各有定制。这体现了西周城市建设(  )
A.选择在手工业者集中的地方建城
B.在运河沿岸等交通发达地区建城
C.城市布局建设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D.城市建设体现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城邑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各有定制”可知,西周城市建设具有等级限制,C项正确。
10.雅典卫城平面布局呈开放式,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平面布局多呈规整式。在建筑方位上,雅典卫城呈东西向,而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多呈南北向。这主要是由于(  )
A.政治文化的差异 B.经济水平的高低
C.人口数量的多少 D.地理位置的不同
答案:A
解析:雅典卫城平面布局呈开放式体现了民主政治理念,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平面布局多呈规整式且多呈南北向体现了皇权至上、君主集权的政治理念,这主要说明了政治文化的差异,A项正确。
知识点四 世界各地的民居
11.右图民居与下列选项表述相符的是(  )
A.该民居所在地区雨水稀少
B.图中民居位于尼罗河流域
C.以黏土、木、石为主要材料
D.这种民居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古代两河流域民居复原图,所在地区雨水稀少,A项正确。
12.“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可见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上述记载主要反映出(  )
A.巢居、穴居之分受气候影响
B.南北方之间有巢居和穴居之分
C.巢居可避寒,穴居可避暑
D.巢居、穴居之分受地势影响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南北、冬夏气候不同,居住的地方也不一样,反映出巢居、穴居之分受气候影响,A项正确。B项与材料“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不符,排除;巢居避暑,穴居避寒,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地势影响,排除D项。
13.下图是北京四合院和福建客家土楼示意图。可以看出,这两种建筑(  )
①体现了民居的地域差异 ②布局规整,讲求对称 ③以石块和砖为主要材料 ④反映了传统文化习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据示意图可以看出,北京四合院是以中轴为对称,四面房屋独立分布,具有北方传统特色;福建客家土楼也呈左右对称,是集体性庞大的单体式建筑,是具有南方习俗的民居,①②④符合题意;据图看不出建筑材料的情况,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14.古罗马在3世纪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4世纪,罗马城中有近4.6万栋民居,大部分是这种复合式公寓。对此种建筑形式描述正确的是(  )
A.出现于罗马共和国的晚期
B.大多供给富人和权贵居住
C.建筑材料可能运用混凝土
D.布局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答案:C
解析:3-4世纪是罗马帝国时期,排除A项;复合式公寓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人口增加造成的住房紧缺,不是给富人和权贵居住的,排除B项;古罗马复合式公寓建筑材料可能运用混凝土,C项正确;D项是中国古代住宅的特点,排除。
15.下列左图为北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圆锥形帐篷,右图为南美亚马孙雨林中印第安人的圆形房屋。导致两处印第安人民居样式差异的因素有(  )
①经济形态不同 ②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 ③自然环境不同 ④国家政权实力和影响力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北美大平原上游猎的印第安人,居住在圆锥形帐篷内,南美亚马孙雨林中刀耕火种的印第安人,居住在圆形房屋中,①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前,与西方文化影响无关,②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1.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的聚落距今8000年,半地穴式房屋成排布列,最大房址占据聚落中心。临潼姜寨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村落距今7000年左右,房屋围绕中心广场分为东、南、西、西北、北五个房屋组,每组代表一个亲属组织。两者布局的不同反映了(  )
A.自然环境造成定居方式的差异
B.不同地区文化发展形态的多元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阶层的分化
D.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变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兴隆洼遗址半地穴式房屋成排布列,凸显集体活动,仰韶文化村落的房屋每组代表一个亲属组织,凸显血缘关系,这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形态不同,B项正确。
2.宋元时,浙江嘉兴府的濮院镇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商业性市镇。到了明代,这里“日出锦帛千计,远方大贾携囊群至”。清乾隆年间“日出万绸”,绸制品远销“两晋、山东、山西、湖广、陕西、江西、福建以至琉球、日本,濮绸之名,几遍天下”。这表明,明清时期濮院镇(  )
A.出现新式生产方式 B.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发展为手工业市镇 D.因交通畅达而闻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日出锦帛千计”“日出万绸”“濮绸之名,几遍天下”可知,明清时期濮院镇纺织业兴盛,濮院镇由较单纯的商业性市镇发展为手工业市镇,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濮院镇纺织业使用了新式生产方式,排除A项;B项说法太夸张,排除;材料中的“濮绸之名,几遍天下”表明濮院镇是以绸而闻名,排除D项。
3.集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
A.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新兴集镇导致原有集镇的衰退
D.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可知,农业的发展对集镇的兴起有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可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无法供养太多的集镇,对集镇又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在集镇发展中的作用,故排除A项;B项“排他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材料不能说明衰退的是原有集镇,故排除C项。
4.自汉至唐,主要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平面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地表现在宫殿占有面积的退缩和民居里坊的扩展,还有商业区的发展和宗教寺院的兴盛。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城市性质逐渐发生变化
B.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C.市坊界限已经名存实亡
D.文化发展趋向世俗化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城市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和其他职能在增强,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化进程,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是城市职能的变化,不是文化的发展趋势,排除D项。
5.12世纪,德意志一个规模约4.3平方英里的城镇,服务着大约三四十个农场、村庄,“滞销的”肉类、水果、羊毛、木材成为市镇最重要的商品,而“无所事事的”农民也进入城市作坊、行会中从事皮具、衣物的生产。这反映出(  )
A.农民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
B.城乡联系增强推动产销发展
C.城市商贸范围和规模拓展
D.经济发展动力出现根本转向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提到城镇为周围的农场、村庄提供服务,同时农民也进入城市从事生产,这表明城乡之间的联系在增强,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加工和手工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农民消费观念,排除A项;C项“拓展”材料无法得出,排除;12世纪,农业仍然是主要的经济部门,排除D项。
6.徽派建筑风格独特,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有诗赞云:“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梦里水乡芳绿野,玉谪伯虎慰苏杭。”这反映了徽派建筑(  )
A.严守宗法礼治的秩序
B.主打四合院布局风格
C.和谐流畅的建筑理念
D.建筑技术领先于世界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马头墙”“花格窗”“芳绿野”可知,徽派建筑具有和谐流畅的整体美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宗法礼治的特征,排除A项;四合院是北方建筑风格,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7.中国古代城市的演进历程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程简表
历史时期 城市发展
夏、商、周 真正的城市产生
春秋战国 城市数量突增,城市职能以军事和政治为主
唐、宋 开端于唐朝中后期的城市变革一直延续到宋朝,奠定了我国的城市规模与特征
明、清 城市发展成熟,出现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和大量小型城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城市的整体演进或其中任意一个时期,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最关键的时期
阐述: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早期的坊市制度已不能适应民众的需求。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即有所松动,而在宋代,城市商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城市的经济职能加强,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与繁荣,出现了坊市合一的新型城市格局。唐宋时期城市中的居民人数迅速增长,从事工商行业的人数占比也得到提高。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市镇的兴盛。
总之,城市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历朝历代的城市都有新的变化与发展,尤其在唐宋时期城市发展尤为迅速。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拟定论题,据材料“开端于唐朝中后期的城市变革一直延续到宋朝,奠定了我国的城市规模与特征”得出论题: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最关键的时期。然后进行阐述:可从商品经济发展对坊市制度的冲击,进而出现了坊市合一的新型城市格局,唐宋时期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带来工商业和市镇的兴盛等角度分析。最后归纳总结。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基础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村落形成与水源密切相关 德国新石器时代农耕聚落 村落的意义 中国古代“市”“镇” 两宋时期集镇的影响 明朝时期汉口镇的兴起 古代西亚城市建设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15
难易度 ★★ ★★ ★★ ★ ★★ ★★ ★ ★
知识点 中国古代城市主要发挥政治功能 西周对城市建设的规定 雅典卫城和中国古代城市不同的原因 两河流域民居 巢居与穴居 北京四合院与福建客家土楼 古罗马集体住宅 印第安人民居
提升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兴隆洼聚落与临潼姜寨村落的不同 明清时期濮院镇的发展 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自汉至唐城市性质逐渐发生变化 12世纪德意志市镇 徽派建筑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程
知识点一 村落的产生
1.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大河是村落形成的直接前提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2.德国新石器时代费德尔湖畔的村落的住家面向湖泊排列,中央是公共广场,面对广场的房间,可能是个集会场所,里面配备有炉子和面包窑。由此可知,该村落(  )
A.为便利集体活动而产生
B.房屋布局表现出明显的阶级分化
C.属于较典型的农耕聚落
D.为研究最早村落提供了可靠信息
3.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170余座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积达140平方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村落的国家
B.半穴居是中国原始村落主要居住形式
C.村落为人们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D.内蒙古是中国最早产生文明的地区
知识点二 集镇的出现
4.“镇”与“市”原本有严格的区别,“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由此可知(  )
A.古代市镇以商业职能为主
B.市镇是古代城乡经济的纽带
C.古代的镇军事色彩浓厚
D.古代重视对市的军事保护
5.两宋时期,出现了一些占据优越地理位置并且人口众多的集镇,它们往往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两宋时期集镇的设立(  )
A.优化了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B.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C.强化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
D.扩大了赋税的来源
6.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与汉阳城紧紧相连的荒滩,人迹罕至。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港。各处商民在此处建房造屋,市场开始出现。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这说明(  )
①集镇的兴起与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 ②工商业发展和人口增加推动了集镇的兴起发展 ③汉口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④政府的严格管理推动汉口不断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知识点三 城市的产生
7.右图是西亚著名城邦尼普尔(今伊拉克南部)的城市规划图泥板,绘于公元前1500年。据图可知,当时的尼普尔(  )
A.农业灌溉系统发达 B.神权影响不断弱化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8.汉代到清代,中国城市基本是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是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这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体现礼法结合特点
B.受士大夫传统观念影响
C.主要发挥政治功能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9.西周“匠人营国”制度对城市建设有明确的规定,城邑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各有定制。这体现了西周城市建设(  )
A.选择在手工业者集中的地方建城
B.在运河沿岸等交通发达地区建城
C.城市布局建设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D.城市建设体现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10.雅典卫城平面布局呈开放式,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平面布局多呈规整式。在建筑方位上,雅典卫城呈东西向,而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多呈南北向。这主要是由于(  )
A.政治文化的差异 B.经济水平的高低
C.人口数量的多少 D.地理位置的不同
知识点四 世界各地的民居
11.右图民居与下列选项表述相符的是(  )
A.该民居所在地区雨水稀少
B.图中民居位于尼罗河流域
C.以黏土、木、石为主要材料
D.这种民居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12.“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可见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上述记载主要反映出(  )
A.巢居、穴居之分受气候影响
B.南北方之间有巢居和穴居之分
C.巢居可避寒,穴居可避暑
D.巢居、穴居之分受地势影响
13.下图是北京四合院和福建客家土楼示意图。可以看出,这两种建筑(  )
①体现了民居的地域差异 ②布局规整,讲求对称 ③以石块和砖为主要材料 ④反映了传统文化习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古罗马在3世纪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4世纪,罗马城中有近4.6万栋民居,大部分是这种复合式公寓。对此种建筑形式描述正确的是(  )
A.出现于罗马共和国的晚期
B.大多供给富人和权贵居住
C.建筑材料可能运用混凝土
D.布局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15.下列左图为北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圆锥形帐篷,右图为南美亚马孙雨林中印第安人的圆形房屋。导致两处印第安人民居样式差异的因素有(  )
①经济形态不同 ②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 ③自然环境不同 ④国家政权实力和影响力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的聚落距今8000年,半地穴式房屋成排布列,最大房址占据聚落中心。临潼姜寨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村落距今7000年左右,房屋围绕中心广场分为东、南、西、西北、北五个房屋组,每组代表一个亲属组织。两者布局的不同反映了(  )
A.自然环境造成定居方式的差异
B.不同地区文化发展形态的多元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阶层的分化
D.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变化
2.宋元时,浙江嘉兴府的濮院镇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商业性市镇。到了明代,这里“日出锦帛千计,远方大贾携囊群至”。清乾隆年间“日出万绸”,绸制品远销“两晋、山东、山西、湖广、陕西、江西、福建以至琉球、日本,濮绸之名,几遍天下”。这表明,明清时期濮院镇(  )
A.出现新式生产方式 B.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发展为手工业市镇 D.因交通畅达而闻名
3.集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
A.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新兴集镇导致原有集镇的衰退
D.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4.自汉至唐,主要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平面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地表现在宫殿占有面积的退缩和民居里坊的扩展,还有商业区的发展和宗教寺院的兴盛。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城市性质逐渐发生变化
B.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C.市坊界限已经名存实亡
D.文化发展趋向世俗化
5.12世纪,德意志一个规模约4.3平方英里的城镇,服务着大约三四十个农场、村庄,“滞销的”肉类、水果、羊毛、木材成为市镇最重要的商品,而“无所事事的”农民也进入城市作坊、行会中从事皮具、衣物的生产。这反映出(  )
A.农民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
B.城乡联系增强推动产销发展
C.城市商贸范围和规模拓展
D.经济发展动力出现根本转向
6.徽派建筑风格独特,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有诗赞云:“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梦里水乡芳绿野,玉谪伯虎慰苏杭。”这反映了徽派建筑(  )
A.严守宗法礼治的秩序
B.主打四合院布局风格
C.和谐流畅的建筑理念
D.建筑技术领先于世界
7.中国古代城市的演进历程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历程简表
历史时期 城市发展
夏、商、周 真正的城市产生
春秋战国 城市数量突增,城市职能以军事和政治为主
唐、宋 开端于唐朝中后期的城市变革一直延续到宋朝,奠定了我国的城市规模与特征
明、清 城市发展成熟,出现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和大量小型城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城市的整体演进或其中任意一个时期,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