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1《念奴娇 赤壁怀古》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赤壁景色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以长江奔涌的壮阔景象开篇,奠定豪迈雄浑的基调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从视觉、听觉角度,描绘赤壁险峻壮丽的景色
C.“江山如画”是对赤壁景色的总结,仅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无深层情感
D.景色描写为后文追忆英雄人物提供了壮阔的背景,烘托英雄的豪迈气概
2.下列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景与下阕怀古结合,情景交融,展现“景—人—情”的逻辑脉络
B.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如“卷起千堆雪”将浪花比作雪,凸显波涛的洁白汹涌
C.全词以豪放见长,语言雄浑有力,如“大江东去”“乱石穿空”,尽显豪迈风格
D.情感表达直白外露,仅通过直白抒情传递人生感慨,无含蓄之处
3.下列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几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仅描写周瑜新婚燕尔的幸福生活,与“英雄”形象无关
B.通过“小乔初嫁”的细节,侧面烘托周瑜的年轻得意与英气勃发
C.暗示周瑜的成功全靠婚姻助力,削弱了其英雄形象
D.语言平淡,与全词豪迈的风格不符
4.下列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情感内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赤壁古战场壮阔景色的赞美与惊叹
B.对周瑜等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仰慕与追忆
C.对自身壮志未酬、人生短暂的感慨与旷达
D.仅表达对英雄的崇拜,无任何自我反思与感慨
5.下列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登高》风格差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 赤壁怀古》豪放雄浑,侧重抒发对英雄与人生的感慨;《登高》沉郁苍凉,侧重抒发身世与家国的悲苦
B.《念奴娇 赤壁怀古》语言豪迈开阔,善用夸张比喻;《登高》语言严谨凝练,善用对仗
C.《念奴娇 赤壁怀古》以怀古为题,充满历史厚重感;《登高》以登高写景,聚焦现实困境
D.二者均为豪放风格,情感基调完全一致,无明显差异
6.下列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两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仅表达对人生虚无的消极感叹,无任何积极内涵
B.“尊”通“樽”,指酒杯,“酹江月”体现对江月的敬畏,与英雄无关
C.以“人生如梦”的感慨收束,暗含对人生短暂的认知,却以“酹江月”的豁达收尾,体现旷达情怀
D.语言颓废,与全词豪迈的风格矛盾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彼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之一。黄州地处偏远,苏轼政治抱负落空,生活困苦,且时刻受到监视,内心充满愤懑与迷茫。但正是这段贬谪经历,让他在山水与历史中寻求精神慰藉,完成了从“仕宦之臣”到“文学大家”的精神蜕变,《念奴娇 赤壁怀古》便是这一蜕变的结晶。
元丰五年七月,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注:此处为黄州赤壁,非真正的三国赤壁古战场,但苏轼借其抒发怀古之情),面对长江奔涌的壮阔景色,联想到三国时期周瑜在此大破曹军的英雄事迹,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长江的永恒流逝对比英雄人物的短暂存在,营造出雄浑苍凉的历史氛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从“穿空”的乱石、“拍岸”的惊涛、“千堆雪”的浪花三个角度,描绘赤壁险峻壮丽的景色,画面感极强,为后文追忆英雄铺垫。
下阕以怀古抒情为主,苏轼聚焦周瑜这一英雄形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通过“小乔初嫁”的细节,展现周瑜年轻得意的状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刻画周瑜儒雅从容、指挥若定的儒将风采,与传统英雄的勇猛粗犷不同,苏轼笔下的周瑜更具“文人英雄”的特质,这其实暗含苏轼对自身“文人身份”与“英雄抱负”的投射——苏轼早年也渴望像周瑜一样,在政治或军事上建功立业,却因命运坎坷未能如愿。
词的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历了从“愤懑”到“反思”再到“旷达”的心理变化:他意识到人生如长江浪花般短暂,英雄的功绩也会被历史洪流冲刷,与其执着于功名得失,不如以豁达心态面对人生。这种“旷达”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认清人生困境后的精神超越——他不再纠结于“被贬”的遭遇,而是将情感寄托于历史、山水与文学,在创作中实现精神的自由。
《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价值,不仅在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更在于它传递出中国文人“困境中的精神突围”——当现实抱负无法实现时,通过怀古、写景、创作等方式,在精神世界中寻找寄托,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超越。这种精神,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如辛弃疾、陆游等豪放派词人,均在作品中继承了苏轼“以怀古抒情怀”的传统,传递出相似的精神追求。
7.下列对材料中“苏轼精神蜕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政治抱负落空,是其精神蜕变的背景
B.精神蜕变体现为从“仕宦之臣”到“文学大家”的转变,在创作中实现精神自由
C.精神蜕变完全是消极的,体现为苏轼对现实的逃避与妥协
D.《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轼精神蜕变的重要作品体现
8.下列对材料中“周瑜形象塑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仅刻画周瑜的勇猛粗犷,符合传统英雄形象
B.“小乔初嫁了”的细节,仅为描写周瑜的个人生活,与英雄形象无关
C.周瑜的“文人英雄”特质,暗含苏轼对自身“文人身份与英雄抱负”的投射
D.塑造周瑜形象仅为赞美历史人物,无任何自我情感的融入
9.结合材料,概括《念奴娇 赤壁怀古》上阕“写景”的特点及其作用。
10.材料中提到苏轼在黄州经历了“从‘愤懑’到‘反思’再到‘旷达’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这种心理变化在词中的具体体现。
11.综合全文,谈谈《念奴娇 赤壁怀古》传递的“困境中的精神突围”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语言艺术,在于它“雄浑豪迈与含蓄深沉的高度统一”——苏轼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壮阔景色、塑造英雄形象,同时以含蓄的笔法传递人生感慨,让全词既有“豪放之气”,又有“深沉之思”,成为中国古典诗词语言艺术的典范。
“雄浑豪迈”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在“写景”与“写人”上。在写景方面,苏轼善用极具气势的动词与名词,构建壮阔的画面——“大江东去”中的“东去”,展现长江奔涌不息的动态,暗含历史流逝的沧桑;“乱石穿空”中的“穿空”,凸显乱石高耸险峻的形态,极具视觉冲击力;“惊涛拍岸”中的“拍岸”,传递波涛撞击江岸的力量,兼具听觉与视觉效果;“卷起千堆雪”中的“千堆雪”,以夸张手法描绘浪花的洁白与汹涌,强化景色的壮阔。这些词语简洁有力,无冗余修饰,却能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赤壁的雄浑气势。
在写人方面,苏轼以简练的笔触刻画周瑜的英雄形象——“雄姿英发”仅四字,便展现周瑜年轻得意、英气勃勃的神态;“羽扇纶巾”四字,勾勒出周瑜儒雅从容的儒将风度,与传统英雄“金戈铁马”的形象形成对比,更显独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十字,以“谈笑间”的轻松与“樯橹灰飞烟灭”的战果对比,凸显周瑜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这些语言凝练传神,仅用寥寥数语,便让周瑜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充满豪迈之气。
“含蓄深沉”的语言风格,则体现在“人生感慨”的传递上。苏轼不直接抒发人生失意的愤懑,而是通过“怀古”间接传递——通过对比周瑜“建功立业”的辉煌与自身“壮志未酬”的境遇,含蓄表达内心的感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既写长江冲刷英雄,也暗含对人生短暂、功名易逝的认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以“如梦”比喻人生,既包含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又以“酹江月”的豁达动作收尾,暗含对命运的接纳,情感深沉而不直白,让读者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自行体会其中的人生思考。
此外,词的语言还具有“韵律感与节奏感”。全词为词牌“念奴娇”,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上阕写景句多为长句(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节奏舒缓,匹配景色的壮阔与历史的沧桑;下阕写人句多为短句(如“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节奏明快,匹配周瑜的英气与战事的紧张;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为短句,节奏沉稳,匹配人生感慨的深沉。这种韵律与节奏的变化,让词读来朗朗上口,既增强了音乐性,又强化了情感表达。
《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语言艺术证明:优秀的诗词语言,不仅要“有气势”,更要“有深度”——通过雄浑的语言构建壮阔意境,通过含蓄的语言传递深沉思考,让读者在感受豪放之气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背后的人生智慧。
12.下列对材料中“雄浑豪迈”语言风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景时善用有气势的动词与名词,如“东去”“穿空”“拍岸”,构建壮阔画面
B.“千堆雪”以夸张手法描绘浪花,强化景色的壮阔,体现豪迈风格
C.写人时仅刻画周瑜的勇猛粗犷,语言直白,缺乏凝练性
D.“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等词语简练传神,展现周瑜的英雄形象
13.结合材料,分析《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含蓄深沉”语言风格的具体表现及其效果。
14.材料中提到词的语言具有“韵律感与节奏感”,请简要说明这种特点在词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文化内涵远超“怀古抒情”的范畴,它不仅展现了宋代“文人精神”的特质,更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认知”“人生态度”与“审美追求”的核心价值,这些文化内涵共同构成了词的深层魅力,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文本。
从“历史认知”的角度来看,《念奴娇 赤壁怀古》体现了宋代文人“以史为鉴”的历史观。苏轼并非单纯追忆三国英雄,而是通过对周瑜等英雄人物的缅怀,反思自身的人生境遇与价值追求——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建功立业,成为“千古风流人物”,而自己虽有相似的英雄抱负,却因命运坎坷未能实现,这种对比让苏轼对“英雄”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英雄的功绩虽辉煌,却也会被历史洪流“浪淘尽”,人生的价值并非仅在于功名得失,更在于精神层面的超越。这种“以史反思人生”的历史观,是宋代文人历史认知的典型体现——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地位提高,他们更注重通过历史思考人生价值,以历史人物为参照,调整自身的人生态度。
从“人生态度”的角度来看,词中传递出“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这是宋代文人面对困境时的典型精神选择。苏轼被贬黄州,面临政治失意、生活困苦的双重困境,但他并未陷入消极沉沦,而是通过“怀古”“写景”等方式,将内心的愤懑转化为对人生的豁达认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认清“人生短暂、功名易逝”的真相后,对人生的接纳与超越:他不再执着于“被贬”的遭遇,而是将情感寄托于历史、山水与文学创作,在精神世界中寻找自由。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成为中国文人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标杆——当现实无法改变时,通过调整自身的心态与追求,实现精神的突围,这是中国文人特有的智慧。
从“审美追求”的角度来看,词中展现了宋代“豪放与婉约并存”的审美风尚。宋代诗词既有柳永、李清照等婉约派的细腻柔美,也有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的雄浑豪迈,《念奴娇 赤壁怀古》便是豪放派审美的代表——它以壮阔的赤壁景色、豪迈的英雄形象、深沉的人生感慨,构建出“雄浑豪放”的审美意境,打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坛“绮丽柔靡”的审美局限,拓展了词的审美维度。同时,词中也蕴含“婉约”的细腻——对周瑜“羽扇纶巾”儒雅形象的刻画,对“小乔初嫁了”细节的描写,以及“人生如梦”的深沉感慨,均体现出细腻的情感与思考,让豪放中不失含蓄,形成“刚柔并济”的审美效果。这种审美追求,丰富了宋代诗词的审美内涵,对后世文学的审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当代社会,《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文化内涵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启示我们尊重历史、从历史中汲取人生智慧;“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提醒我们以平和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与挫折;“刚柔并济”的审美追求则为当代文学与艺术创作提供了借鉴,推动审美多元化发展。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化智慧,正是《念奴娇 赤壁怀古》至今仍具生命力的原因。
15.下列对材料中“历史认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通过缅怀周瑜,反思自身的人生境遇与价值追求,体现“以史为鉴”的历史观
B.宋代文人因重文轻武、地位提高,更注重通过历史思考人生价值
C.苏轼认为人生价值仅在于功名得失,英雄的功绩不会被历史洪流冲刷
D.“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暗含对人生短暂、功名易逝的认知
16.下列对材料中“人生态度”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被贬黄州后陷入消极沉沦,“人生如梦”体现完全的消极避世
B.“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是苏轼面对困境时的精神选择,体现中国文人的智慧
C.这种人生态度仅适用于宋代文人,对当代人无任何现实意义
D.苏轼通过执着于功名得失,实现了精神层面的超越
17.结合材料,概括《念奴娇 赤壁怀古》体现的宋代“文人精神”特质,并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18.材料中提到词中展现“豪放与婉约并存”的审美风尚,请简要说明这种审美风尚在词中的具体体现。
19.综合全文,谈谈《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并举例说明。
三、课外延伸阅读
材料一:苏轼豪放词派的开创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地位
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打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坛“绮丽柔靡”的审美局限,将词从“艳科”(多用于描写男女情爱、闺阁闲愁)提升为可抒发人生感慨、怀古咏史、描绘山河壮阔的独立文学体裁,拓展了词的题材与风格,而《念奴娇 赤壁怀古》正是苏轼开创豪放词派的标志性作品,奠定了其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苏轼之前,词坛以婉约派为主导,柳永的《雨霖铃》、晏殊的《浣溪沙》等作品,多聚焦个人情感与日常生活,语言柔美细腻,风格婉约含蓄。苏轼则突破这一传统,主张“以诗为词”——将诗歌的题材(怀古、咏史、言志)、手法(写景、议论、抒情结合)与语言风格(雄浑豪迈、简洁有力)融入词的创作,让词具备与诗歌同等的表现力。《念奴娇 赤壁怀古》便是“以诗为词”的典范:它以“怀古”为题材,上阕写景、下阕咏史、结尾抒情议论,完全打破了婉约词“单一抒情”的模式;语言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等句子,雄浑如诗,彻底摆脱了“绮丽柔靡”的束缚,展现出全新的豪放风格。
《念奴娇 赤壁怀古》在豪放词派中的地位,体现在它为后世豪放词树立了“怀古言志”的创作范式。词中“写景—怀古—抒情”的逻辑脉络,成为后世豪放派词人常用的结构——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便借鉴这一范式,上阕追忆孙权、刘裕等英雄,下阕抒发自身壮志未酬的感慨;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虽为小令,却也以“怀古”(追忆早年抗金经历)抒怀,延续了苏轼“以怀古言志”的传统。同时,词中传递的“困境中的旷达”情感,也成为豪放词的核心精神之一,后世豪放派词人在遭遇人生挫折时,多以苏轼的旷达为精神参照,在作品中传递相似的人生态度。
此外,《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对词坛审美格局的改变。它的出现,让词坛形成“豪放”与“婉约”并存的审美格局,打破了婉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南宋时期,辛弃疾、陆游等词人进一步发展豪放词风,让豪放词成为与婉约词并重的词派;后世文人对词的认知,也不再局限于“艳科”,而是将其视为可承载丰富情感与思想的文学体裁,这一转变的起点,便是《念奴娇 赤壁怀古》。
材料二:《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赤壁赋》的异同比较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赤壁赋》同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代表作,均以“赤壁”为创作对象,借赤壁景色与三国历史抒发人生感慨,传递“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但二者在“文体形式”“表现手法”“情感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既源于文体的本质区别,也反映了苏轼在同一时期对“赤壁”主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共同构成了苏轼黄州时期的精神世界图景。
从“文体形式”来看,《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词(豪放词),《赤壁赋》是赋(文赋),文体的差异决定了二者的表达特点。词有固定的词牌(念奴娇),句式长短不一,需遵循平仄与押韵规则,语言更凝练,情感表达更集中——全词围绕“怀古抒情”展开,篇幅较短(约100字),通过“景—人—情”的紧凑脉络,快速传递情感与思考;赋则句式灵活,可骈可散,篇幅较长(《赤壁赋》约500字),允许更充分的写景、议论与抒情,语言更舒展,可通过对话、描写、议论的结合,层层深入地展现思想,如《赤壁赋》通过“苏子与客”的对话,围绕“水与月”的议论,逐步推导“旷达”的人生态度,逻辑更严谨。
从“表现手法”来看,《念奴娇 赤壁怀古》以“描写与抒情”为主,《赤壁赋》以“描写、议论与抒情”结合为主。《念奴娇 赤壁怀古》通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景色描写、“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人物描写,直接引出“人生如梦”的抒情,手法更简洁,情感更直白;《赤壁赋》则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景色描写基础上,加入“客曰”与“苏子曰”的议论,通过“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哲学思考,间接推导“旷达”的结论,手法更复杂,思想更深刻——它不仅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更有对“变与不变”的哲学认知,将情感升华为理性思考。
从“情感表达”来看,《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情感更“豪迈中带悲壮”,《赤壁赋》的情感更“平和中带旷达”。《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苏轼通过对比周瑜的“英气勃发”与自身的“壮志未酬”,暗含对人生失意的悲壮感慨,虽以“一尊还酹江月”的豁达收尾,但“悲壮”的底色仍较明显;《赤壁赋》中,苏轼通过“水与月”的哲学议论,彻底消解了“人生短暂”的焦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认为从永恒的角度看,人与万物都是永恒的,因此无需为短暂的失意烦恼,情感更平和,旷达的境界更彻底,无悲壮之感。
材料三:《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英雄观”及其当代价值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苏轼塑造的周瑜形象,蕴含着独特的“英雄观”——英雄不仅是“勇猛善战”的武将,更是“儒雅从容”的文人式英雄;英雄的价值不仅在于“建功立业”的辉煌,更在于面对人生境遇时的精神境界。这种“英雄观”突破了传统英雄叙事的局限,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我们重新定义“英雄”提供了借鉴。
苏轼的“英雄观”首先体现为“儒雅与勇武的结合”。传统历史叙事中的英雄,多以“勇猛粗犷”为特质,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关羽,以“金戈铁马”“冲锋陷阵”为英雄标志;而苏轼笔下的周瑜,却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无需亲自冲锋陷阵,只需手持羽扇、头戴纶巾,在从容谈笑间便指挥军队大破曹军,展现出“文人式的勇武”。这种英雄形象,打破了“英雄必勇武”的刻板认知,凸显了“智慧与谋略”的重要性——真正的英雄,不仅有勇武之力,更有智慧之谋;不仅能在战场上取胜,更能以儒雅的姿态掌控局面。
其次,苏轼的“英雄观”体现为“对英雄命运的辩证认知”。词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暗含苏轼对英雄命运的思考:即使是周瑜这样的英雄,其功绩也会被历史洪流冲刷,成为过往;英雄的存在是短暂的,功名得失也是暂时的。这种认知让苏轼超越了“崇拜英雄功绩”的表层,深入到“思考英雄价值”的深层——英雄的价值不仅在于“建功立业”的结果,更在于“追求理想”的过程;不仅在于“被历史铭记”的荣耀,更在于面对命运时的精神态度。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展现的“从容自信”,便是其英雄价值的核心,这种精神态度比短暂的功绩更具永恒意义。
在当代社会,苏轼的“英雄观”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一方面,它启示我们重新定义“当代英雄”——当代英雄不必是“战场上的勇士”,也可以是“科研领域的研究者”(如袁隆平院士,以智慧解决粮食问题,展现“儒雅式英雄”的特质)、“教育领域的耕耘者”(如张桂梅校长,以坚持改变山区女孩命运,体现“执着式英雄”的精神)、“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以专业与勇气守护生命,展现“担当式英雄”的风采)。这些当代英雄,虽无“樯橹灰飞烟灭”的战绩,却以智慧、执着与担当,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符合苏轼“儒雅从容、重精神境界”的英雄观。
另一方面,苏轼对英雄命运的辩证认知,也启示我们以“旷达”心态面对人生得失。当代人常因“追求成功”“渴望被认可”而陷入焦虑,苏轼的“英雄观”提醒我们:成功与功绩是暂时的,精神境界与人生态度才是永恒的。无论是“职场竞争中的失意”“学业追求中的挫折”,还是“生活中的困境”,我们都可以像苏轼一样,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接纳命运的起伏,专注于“提升自我”“传递价值”的过程,在精神层面实现“英雄式的超越”。
材料四:《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文化传播与教育意义
在当代文化传播与教育领域,《念奴娇 赤壁怀古》不仅是一篇经典的语文课文,更是传递“历史认知”“人生智慧”“审美素养”的重要载体,其文化传播通过“多元形式”实现,教育意义则体现在“语文教学”“精神引导”“审美培养”三个层面,让经典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
从“文化传播”来看,《念奴娇 赤壁怀古》通过“艺术改编”“新媒体传播”“文化活动”等多元形式,突破传统文本的局限,走进大众生活。在“艺术改编”方面,词作被改编为歌曲、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歌曲《念奴娇 赤壁怀古》以雄浑的旋律,再现“大江东去”的豪迈气势,让听众通过音乐感受词的意境;书法家用行书、草书书写词作,以笔势的流畅与刚劲,传递词的豪放风格;画家则以“赤壁景色”“周瑜形象”为主题创作国画,将词中的文字画面转化为视觉艺术,拓展词的传播维度。
在“新媒体传播”方面,短视频平台、文化类APP成为重要传播渠道。许多创作者以“动画演绎”的形式,还原“赤壁之战”的场景与苏轼创作的背景,如用动画展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景色,让年轻群体更直观地理解词的内容;文化类博主则通过“诗词讲解”,分析词的艺术手法与情感内涵,如解读“羽扇纶巾”的典故、“人生如梦”的旷达,降低大众的理解门槛;还有创作者发起“#念奴娇挑战#”,邀请用户朗诵或演唱词作,通过互动形式增强传播效果。
在“文化活动”方面,各地举办“赤壁文化节”“苏轼诗词大会”等活动,将词作与地域文化结合。湖北黄州(苏轼被贬地)举办“赤壁文化节”,设置“诗词朗诵”“书法展览”“主题讲座”等环节,让游客在参观赤壁遗址的同时,感受《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文化魅力;学校、社区则举办“苏轼诗词大会”,以“背诵”“赏析”“创作”等形式,激发大众对词作的兴趣,推动经典文化的普及。
从“教育意义”来看,《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语文教学的优质文本。在“文本理解”层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写景—怀古—抒情”的脉络,理解词的结构;通过对比“周瑜形象”与“苏轼境遇”,体会词的情感内涵;在“艺术手法”层面,引导学生赏析“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如“卷起千堆雪”的比喻、“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对比,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文化常识”层面,介绍“乌台诗案”“豪放词派”等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作的创作语境。
在“精神引导”层面,词作传递的“旷达超脱”人生态度,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挫折”——苏轼在困境中不消极沉沦,而是通过创作实现精神突围,这种态度可启发学生在面对“考试失利”“人际关系矛盾”等困境时,以积极心态调整自我,寻找精神寄托(如阅读、写作、运动),实现心理平衡;在“审美培养”层面,词作的“雄浑豪放”风格,可帮助学生拓展审美视野,打破“仅偏爱柔美风格”的局限,培养“刚柔并济”的审美素养,如引导学生对比《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雨霖铃》的风格差异,体会不同审美风格的魅力。
20.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开创豪放词派,《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其标志性作品
B.《念奴娇 赤壁怀古》借鉴“以诗为词”的理念,拓展了词的题材与风格
C.《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赤壁赋》均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期作品,情感表达完全一致
D.《念奴娇 赤壁怀古》句式凝练,《赤壁赋》句式灵活,体现文体差异
21.下列对材料三、材料四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英雄观”仅认可“勇猛善战”的传统英雄形象
B.当代英雄无需具备智慧与担当,只需有勇武之力
C.《念奴娇 赤壁怀古》通过艺术改编、新媒体传播等形式实现当代文化传播
D.《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教育意义仅体现在语文教学层面,无精神引导作用
22.结合材料一,分析《念奴娇 赤壁怀古》如何体现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并说明其对豪放词派的影响。
23.材料二提到《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赤壁赋》在“情感表达”上存在差异,请概括这种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24.综合材料三、材料四,谈谈《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英雄观”在当代社会的现实价值,以及其文化传播的多元形式对经典传承的启示。
四、名篇名句默写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苏轼以“ , ”两句,描绘赤壁险峻壮丽的景色,展现长江的雄浑气势。
(2)《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苏轼通过“ , ”两句,刻画周瑜儒雅从容、指挥若定的儒将风采,凸显其英雄形象。
(3)《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苏轼以“ , ”两句收束全词,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旷达的人生态度,成为全词的情感点睛之笔。
五、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赤壁壮景与英雄往事,虽有“壮志未酬”的感慨,却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接纳命运;古有司马迁受宫刑仍著《史记》,以坚韧超越困境;今有航天员训练受挫不放弃,以执着追逐航天梦。人生难免遇困境,重要的是拥有“超越困境”的精神力量。
阅读材料,联系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以“困境中的超越”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标题自拟。
参考答案
1.C(解析:“江山如画”并非“仅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它既是对赤壁景色的总结,也暗含对历史英雄的缅怀——壮丽的江山孕育了周瑜等英雄人物,景与史结合,具有深层情感,C项错误。)
2.D(解析:诗歌情感表达并非“直白外露、无含蓄之处”,而是“含蓄深沉”——如通过对比周瑜与自身境遇,含蓄传递“壮志未酬”的感慨;通过“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含蓄表达对人生短暂的认知,并非直白抒情,D项错误。)
3.B(解析:A项“仅描写新婚生活、与英雄形象无关”错误,“小乔初嫁”侧面烘托周瑜年轻得意,丰富英雄形象;C项“全靠婚姻助力、削弱英雄形象”错误,该细节仅体现周瑜的人生顺遂,未削弱其英雄特质;D项“语言平淡、与风格不符”错误,语言简练传神,与全词豪迈风格一致,B项正确。)
4.D(解析:诗歌并非“仅表达对英雄的崇拜”,而是通过怀古反思自身——对比周瑜的“建功立业”与自身的“壮志未酬”,传递“自我反思”与“人生感慨”,D项错误。)
5.D(解析:二者风格差异显著——《念奴娇 赤壁怀古》豪放雄浑,情感基调旷达;《登高》沉郁苍凉,情感基调悲苦,“风格完全一致”表述错误,D项错误。)
6.C(解析:A项“仅消极感叹、无积极内涵”错误,“酹江月”的动作体现豁达,暗含积极内涵;B项“与英雄无关”错误,“酹江月”既是对江月的敬奉,也暗含对英雄的缅怀与人生的释然;D项“语言颓废、风格矛盾”错误,该句虽有人生感慨,但“酹江月”的豁达与全词豪迈风格一致,C项正确。)
7.C(解析:材料明确提到苏轼的精神蜕变是“从‘愤懑’到‘反思’再到‘旷达’”,是“困境中的精神突围”,并非“完全消极的逃避与妥协”,C项错误。)
8.C(解析:A项“仅刻画勇猛粗犷”错误,苏轼笔下的周瑜是“儒雅从容”的文人英雄,与传统英雄不同;B项“仅描写个人生活、与英雄形象无关”错误,“小乔初嫁”侧面烘托周瑜年轻得意,丰富英雄形象;D项“仅赞美历史人物、无自我情感融入”错误,周瑜形象暗含苏轼对自身“文人身份与英雄抱负”的投射,C项正确。)
9.①写景特点:视角多元——从“大江东去”的宏观视角,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微观视角,结合视觉(乱石、浪花)与听觉(惊涛拍岸),全方位展现赤壁景色;手法生动——运用夸张(“千堆雪”)、动态描写(“东去”“穿空”“拍岸”“卷起”),赋予景色雄浑的气势;景史结合——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长江景色与历史英雄关联,景中含史;②作用:奠定基调——以壮阔景色奠定全词豪迈雄浑的情感基调;铺垫下文——为下阕追忆周瑜等英雄人物提供壮阔背景,烘托英雄的豪迈气概;引发感慨——通过“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景史结合,自然引出对历史英雄与人生的思考,衔接写景与怀古。
10.①愤懑的体现:词中虽未直接写“愤懑”,但通过对比周瑜“建功立业”的辉煌与自身“被贬黄州、壮志未酬”的境遇,暗含对命运不公的愤懑——周瑜“雄姿英发”“谈笑间破曹军”,而自己空有英雄抱负却无法实现,这种对比中藏着对现实的不满;②反思的体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对历史与人生的反思——意识到即使是周瑜这样的英雄,其功绩也会被历史洪流冲刷,人生的价值并非仅在于功名得失,开始跳出“个人失意”的局限,思考更长远的人生意义;③旷达的体现: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旷达的集中体现——苏轼接纳“人生短暂、功名易逝”的现实,不再执着于“被贬”的遭遇与“壮志未酬”的遗憾,而是以“酹江月”的豁达姿态面对人生,将情感寄托于历史与山水,实现精神的超脱。
11.①为后世文人提供“困境中的精神参照”——后世文人遭遇人生挫折(如贬谪、失意)时,多以苏轼的“旷达”为精神榜样,如辛弃疾被贬后,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怀古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却也暗含对人生的豁达认知;陆游虽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未能如愿,但其诗词中也常体现“不屈于命运、以豁达面对困境”的精神,延续了苏轼的精神追求;②拓展“怀古言志”的创作路径——苏轼在词中开创“写景—怀古—抒情”的范式,后世文人借鉴这一范式,将“个人困境”与“历史英雄”结合,通过怀古实现情感的宣泄与精神的突围,如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借项羽的英雄气概抒发自身的人生态度,虽风格婉约,却也延续了“以怀古抒怀”的思路;③推动“以词言志”的词风发展——苏轼打破词为“艳科”的传统,用词抒发人生感慨与精神追求,后世文人受此影响,进一步将词作为表达思想、传递精神的载体,让词从“娱乐性文体”升华为“言志性文体”,如辛弃疾的豪放词多以词表达抗金抱负与人生思考,使豪放词成为传递文人精神的重要形式。
12.C(解析:材料明确提到苏轼写周瑜时,以“羽扇纶巾”“谈笑间破曹军”刻画其“儒雅从容”,并非“仅刻画勇猛粗犷”,且语言“简练传神”,非“直白缺乏凝练性”,C项错误。)
13.①具体表现:通过“怀古”间接传递人生感慨——对比周瑜“建功立业”与自身“壮志未酬”,含蓄表达对人生失意的感慨,无直白抱怨;以“景”藏情——“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既写长江冲刷英雄,也暗含对人生短暂、功名易逝的认知,景中藏思;以“动作”代情——结尾“一尊还酹江月”,通过“酹酒”的动作,含蓄传递对人生的豁达接纳,无直白抒情;②效果:避免情感宣泄的生硬感,让感慨更显深沉厚重——读者需通过品味“怀古”“写景”“动作”的深层含义,自行体会人生思考,比直白抒情更具感染力;符合“豪放词”的风格——豪放词虽气势雄浑,但情感表达需“刚中带柔”,含蓄深沉的感慨让全词“豪而不躁”,兼具豪迈与深度,如“人生如梦”的感慨若直白说出“人生短暂”,则失去韵味,而以“如梦”比喻,再结合“酹江月”的动作,更显意蕴悠长。
14.①具体体现:句式长短错落——全词依“念奴娇”词牌,句式长短不一,上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长句,节奏舒缓,匹配长江的壮阔与历史的沧桑;下阕“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为短句,节奏明快,匹配周瑜的英气与战事的紧张;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为短句,节奏沉稳,匹配人生感慨的深沉;押韵与平仄规范——词中“物”“壁”“雪”“杰”“发”“褐”“竭”“月”押韵(词林正韵),读来朗朗上口,增强音乐性;②对情感表达的作用:节奏与情感同步——舒缓节奏强化“历史沧桑”感,明快节奏强化“英雄英气”感,沉稳节奏强化“人生豁达”感,让情感表达更具“节奏感”,帮助读者精准捕捉情感变化;音乐性增强感染力——押韵与平仄让词读来流畅自然,富有韵律美,吸引读者投入情感,如朗诵时,依节奏变化调整语速,能更好传递“壮阔—豪迈—深沉”的情感脉络,增强词的艺术感染力。
15.C(解析:材料明确提到苏轼认为“人生的价值并非仅在于功名得失”“英雄的功绩会被历史洪流浪淘尽”,C项“仅在于功名得失,英雄功绩不会被冲刷”表述错误,C项错误。)
16.B(解析:A项“消极沉沦、完全消极避世”错误,“人生如梦”是旷达接纳,非消极避世;C项“仅适用于宋代、无当代意义”错误,材料提到其对当代人面对困境有启示;D项“执着于功名得失”错误,苏轼是“超越功名得失”实现精神突破,B项正确。)
17.①宋代文人精神特质:以史为鉴的反思精神——通过历史人物(如周瑜)反思自身人生境遇与价值追求,不沉迷于个人得失,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困境中的旷达精神——面对政治失意、生活困苦,不消极沉沦,而是通过精神调整(如怀古、创作)实现突围,接纳命运并寻找精神寄托;刚柔并济的审美精神——既追求“雄浑豪放”的审美(如赤壁壮景、英雄形象),也不排斥“细腻深沉”的情感(如人生感慨),形成刚柔并济的审美追求;②时代背景: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地位提高,有更多机会参与政治与文化创作,也更注重通过文化活动(如诗词创作)表达思想,形成“以文载道”的传统;宋代社会相对稳定但内忧外患并存——社会稳定为文人提供思考人生的空间,而内忧外患(如辽金威胁、政治党争)让文人常面临政治失意,促使他们寻找“困境中的精神出路”,旷达精神由此形成;宋代哲学思想影响——程朱理学强调“理性思考”,促使文人以理性视角看待人生困境,不盲目抱怨,而是通过反思与调整实现精神超越,如苏轼对“人生如梦”的认知,便带有理性思考的色彩。
18.①豪放审美的体现:壮阔的景色描写——“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雄浑的笔触描绘赤壁壮景,展现“雄浑豪放”的意境;豪迈的英雄形象——刻画周瑜“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展现英雄的英气与自信,传递豪迈气概;豁达的人生态度——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以豁达姿态接纳人生短暂,无悲戚之感,体现豪放的精神境界;②婉约审美的体现:细腻的细节描写——“小乔初嫁了”的细节,不写战事的激烈,而写周瑜的个人生活,展现细腻的情感视角,柔化豪放的基调;深沉的人生感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不直白宣泄,而是含蓄传递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情感细腻深沉,非一味豪放;儒雅的人物特质——周瑜“羽扇纶巾”的形象,打破传统英雄“勇猛粗犷”的刻板印象,展现儒雅从容的气质,带有婉约的审美特质;③刚柔并济的效果:豪放中见细腻,避免“粗野”;婉约中见豪迈,避免“柔靡”,让全词既有“大江东去”的雄浑气势,又有“人生如梦”的深沉思考,形成丰富的审美层次,更具感染力。
19.①以史为鉴的现实意义:启示当代人尊重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如学习苏轼“以周瑜为鉴反思人生”,当代人可通过阅读历史人物故事(如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反思自身的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避免盲目追求功利;在社会发展中,可借鉴历史经验解决现实问题(如从历史上的治水经验中汲取智慧,应对当代环境问题),体现“以史为鉴”的价值;②旷达人生态度的现实意义:提醒当代人以平和心态面对困境——如面对“职场竞争失利”“学业压力”“生活挫折”,可学习苏轼“接纳命运、寻找精神寄托”,通过阅读、运动、创作等方式调整心态,不陷入焦虑与抱怨;如当代年轻人面对“内卷”压力,可借鉴“人生如梦”的豁达,不过度执着于“成功”的单一标准,关注精神世界的丰富,实现心理平衡;③刚柔并济审美的现实意义:推动当代文学与艺术创作的审美多元化——启示创作者在作品中兼顾“雄浑”与“细腻”,如当代小说可既有宏大的时代背景,也有细腻的人物情感;电影可既有壮阔的视觉特效,也有深沉的主题思考;避免审美单一化(如仅追求“流量”而忽视深度),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在日常审美中,帮助大众拓展审美视野——如欣赏艺术作品时,既能感受“交响乐”的雄浑,也能体会“钢琴曲”的细腻,培养全面的审美素养。
20.C(解析:材料明确提到《念奴娇 赤壁怀古》情感“豪迈中带悲壮”,《赤壁赋》情感“平和中带旷达”,“情感表达完全一致”表述错误,C项错误。)
21.C(解析:A项“仅认可勇猛善战的传统英雄”错误,苏轼的英雄观强调“儒雅与勇武结合”;B项“无需智慧担当,只需勇武”错误,当代英雄需具备智慧、执着与担当;D项“仅体现在语文教学,无精神引导”错误,材料提到教育意义包括“精神引导”,C项正确。)
22.①体现“以诗为词”理念的方式:题材拓展——突破词“艳科”传统,以“怀古咏史”为题材,与诗歌的怀古题材一致,如词中追忆周瑜与赤壁之战,类似诗歌中的咏史诗;手法融合——借鉴诗歌“写景、议论、抒情结合”的手法,上阕写景、下阕咏史、结尾抒情议论,打破婉约词“单一抒情”的模式,如“大江东去”写景,“遥想公瑾当年”咏史,“人生如梦”抒情议论;语言风格贴近诗歌——采用雄浑豪迈、简洁有力的语言,如“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摆脱“绮丽柔靡”的词风,与诗歌的雄浑语言风格一致;②对豪放词派的影响:树立创作范式——确立“写景—怀古—抒情”的豪放词结构范式,后世豪放派词人(如辛弃疾、陆游)多借鉴此范式创作,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怀古、下阕抒情,延续该结构;传递核心精神——词中“困境中的旷达”成为豪放词的核心精神,后世豪放派词人遭遇挫折时,多以苏轼的旷达为精神参照,在作品中传递相似的人生态度,如陆游《诉衷情》中“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失意,却也暗含对人生的豁达接纳;改变词坛格局——打破婉约派一统词坛的局面,推动形成“豪放与婉约并存”的审美格局,南宋辛弃疾、陆游等进一步发展豪放词风,让豪放词成为与婉约词并重的词派,拓展了词的审美维度。
23.①情感表达差异:《念奴娇 赤壁怀古》——情感“豪迈中带悲壮”,通过对比周瑜“英气勃发、建功立业”与自身“被贬失意、壮志未酬”,暗含对人生失意的悲壮感慨,虽以“一尊还酹江月”豁达收尾,但“悲壮”底色仍较明显;《赤壁赋》——情感“平和中带旷达”,通过“水与月”的哲学议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彻底消解“人生短暂”的焦虑,认为“物与我皆无尽也”,情感更平和,旷达境界更彻底,无悲壮之感;②差异产生的原因:文体形式不同——《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词,篇幅短(约100字),需集中传递情感,无法展开复杂议论,只能通过“怀古对比”传递感慨,易保留悲壮底色;《赤壁赋》是赋,篇幅长(约500字),可通过“苏子与客的对话”展开哲学议论,层层推导“旷达”结论,将情感升华为理性认知,消解悲壮;思考角度不同——《念奴娇 赤壁怀古》从“历史英雄”角度切入,以周瑜的“成功”反衬自身“失败”,易引发“壮志未酬”的悲壮;《赤壁赋》从“自然哲学”角度切入,以“水与月”的“变与不变”为核心,跳出“个人成败”的局限,从永恒自然的视角看待人生,更易达到平和旷达的境界。
24.①“英雄观”的当代现实价值:重新定义当代英雄——打破“英雄必勇武”的刻板认知,当代英雄可是“科研工作者”(如袁隆平以智慧解决粮食问题,展现“儒雅式英雄”特质)、“教育者”(如张桂梅以执着改变山区女孩命运,体现“担当式英雄”精神)、“普通劳动者”(如抗疫医护以专业守护生命,展现“奉献式英雄”风采),他们以智慧、执着、担当为社会贡献力量,符合苏轼“重精神境界”的英雄观;引导正确的人生得失观——苏轼认为“英雄功绩短暂,精神态度永恒”,启示当代人不执着于“成功与否”“名利得失”,而关注“追求理想的过程”与“精神境界的提升”,如面对“职场竞争失利”“学业挫折”,可学习苏轼的旷达,接纳结果,专注于自我成长,在精神层面实现“英雄式超越”;②文化传播多元形式对经典传承的启示:创新传播载体——借助新媒体(短视频、文化APP)、艺术改编(歌曲、绘画、戏剧)等现代形式,将经典从“文本”转化为“视听艺术”“互动内容”,降低大众理解门槛,吸引年轻群体,如用动画演绎赤壁之战、用歌曲传唱词作,让经典更贴近当代生活;结合地域与活动——将经典与地域文化(如黄州赤壁遗址)、线下活动(诗词大会、文化节)结合,打造“沉浸式”体验,让大众在“参观、参与”中感受经典魅力,如举办“赤壁文化节”,设置诗词朗诵、书法展览环节,增强经典的现场感染力;融入教育场景——将经典纳入语文教学体系,通过“文本赏析”“背景讲解”“情感共鸣”等教学环节,让学生理解经典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如课堂上分析“人生如梦”的旷达,引导学生学习面对挫折的积极态度,实现经典的“代际传承”;③兼顾娱乐与深度——在传播中避免“过度娱乐化”(如仅追求流量而忽视经典内涵),也避免“过于晦涩”(如仅注重学术解读而脱离大众),平衡“趣味性”与“深度”,如短视频解读既用动画吸引注意力,也深入分析词的情感与文化价值,让大众在轻松氛围中感受经典魅力。
25.(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解析:根据“赤壁险峻壮丽、长江雄浑气势”的提示,对应上阕描写赤壁景色的核心句子,注意“穿空”“惊涛”的写法。)
(2)羽扇纶巾,谈笑间(解析:依据“周瑜儒雅从容、指挥若定”的关键信息,锁定刻画周瑜儒将风采的句子,注意“纶巾”“谈笑”的写法。)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解析:根据“人生短暂感慨、旷达人生态度”的要求,对应全词结尾的情感点睛句,注意“尊”(通“樽”)“酹”的写法。)
26.命题解析
立意核心:命题以《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苏轼“困境中的旷达”为起点,串联司马迁、航天员的“超越困境”案例,构建“古今超越”的精神脉络,引导考生思考“超越”的本质——它不是逃避困境,而是在认清困境后,以坚韧、执着、旷达的态度突破局限,实现精神或现实的成长,传递“困境是成长契机”的价值观。
写作角度:可从“个人成长”“历史人物”“时代精神”三个维度切入。个人角度可写“学习挫折”“人际矛盾”“生活困境”中的超越经历(如考试失利后调整心态、体育训练中突破极限);历史角度可挖掘苏轼、司马迁、文天祥等人物“超越困境”的精神(如苏轼黄州贬谪期的创作突破、司马迁受刑后著《史记》的坚韧);时代角度可结合“抗疫精神”“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等案例,谈集体层面的困境超越,体现时代价值。
素材适配:历史素材可选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仍怀“广厦千万间”的情怀、李清照“生当作人杰”的逆境坚守;当代素材可选用“感动中国人物”江梦南失聪后靠唇语考上清华、“中国航天人”克服技术难题实现探月工程突破;个人素材可写自身“被困境打磨后成长”的真实经历,如第一次上台演讲紧张忘词,后续通过反复练习实现突破,让文章更具真情实感。
文体建议:记叙文需以“具体事件”展现“困境—挣扎—超越”的完整过程,通过细节描写(环境、动作、心理)凸显“超越”的艰难与成长,如“备战运动会800米项目,因体力不支多次想放弃,最终靠苏轼‘旷达面对’的精神坚持训练,最终突破自我”;议论文需明确“困境为何需要超越”“超越困境需要哪些品质”“超越困境的意义”的框架,结合古今案例层层论证,避免空泛议论。
26.范文:《赤壁之下,自有超越之路》
苏轼站在黄州赤壁下,面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壮阔,虽有“壮志未酬”的感慨,却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接纳命运,在困境中完成精神的超越;司马迁受宫刑之辱,却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执着著成《史记》,在绝境中实现生命价值的超越;航天员训练时承受超重负荷与孤独考验,却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追逐航天梦,在挑战中突破自我的极限。人生如海,困境如浪,唯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超越之路”,才能在浪涛中驶向更远的彼岸。
超越困境,需要“接纳现实却不沉沦”的旷达,在认清局限后寻找新的方向。初二时,我报名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为了“拿冠军”的目标,我每天熬夜修改稿子、对着镜子练习,可比赛当天,我却因过度紧张忘词,站在台上满脸通红,最终狼狈退场。那之后,我总觉得同学在背后议论我,甚至不敢再参加任何展示活动,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直到语文课上学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老师讲到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他曾是“乌台诗案”的受害者,政治抱负落空,生活困苦,却没有沉溺于失意,而是在赤壁的江声月色中,将愤懑转化为“大江东去”的豪迈。老师说:“苏轼的超越,不是‘打败’困境,而是‘接纳’困境,再从困境中找到新的出口。”这句话点醒了我:我不必因一次演讲失败否定自己,而是可以接纳“紧张是正常的”,再通过更科学的练习提升自己。
从那以后,我不再执着于“必须成功”,而是每天早上对着朝阳朗读,锻炼胆量;主动在班会课上分享故事,积累经验;遇到紧张时,就想起苏轼“酹江月”的豁达,告诉自己“一次失误不算什么”。半年后的校园文化节,我再次站上演讲台,当紧张感袭来时,我深吸一口气,将注意力放在内容上,最终流畅地完成演讲,赢得了掌声。原来,接纳困境不是妥协,而是以更平和的心态寻找突破,这便是苏轼教给我的“超越之道”。
超越困境,更需要“执着理想却不固执”的坚韧,在调整路径后坚守初心。我的表哥是一名乡村教师,刚到支教学校时,他面对的是破旧的教室、匮乏的教具,还有部分学生因“觉得读书无用”而厌学的情况。他曾想过放弃,甚至递交了辞职申请,但看到学生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他想起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坚持——司马迁虽身陷困境,却从未放弃“记录历史”的理想,只是调整了“实现理想的方式”。
表哥撕掉辞职申请,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没有教具,就用山间的石头、树叶制作模型;学生厌学,就给他们讲苏轼、司马迁的故事,告诉他们“困境是暂时的,理想是永恒的”。他还利用周末家访,帮家长改变“读书无用”的观念。三年后,他教的第一届学生中,有三人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表哥说:“超越困境就像苏轼写词,不是一开始就有‘豪放’的风格,而是在一次次调整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回望历史,苏轼在赤壁下找到“精神超越”的路,司马迁在书案前找到“价值超越”的路;放眼当下,无数人在自己的领域,以旷达、坚韧、执着,走出属于自己的超越之路。或许我们不会遇到“被贬黄州”的境遇,也无需承受“宫刑之辱”,但生活中的“演讲失败”“工作挫折”“学习压力”,都是需要我们超越的“小困境”。
正如赤壁的江水从未因礁石而停止奔流,我们也不应因困境而停下脚步。接纳困境,坚守理想,找到属于自己的“超越之路”,终会发现:那些曾让我们痛苦的困境,终将成为我们成长的阶梯,而我们,也会在超越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