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基础练
子目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位于陕西临潼的姜寨人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纹饰十分新颖别致,其中有不少与鱼有关的彩陶图案,甚至族徽采用人面鱼纹。据此判断,姜寨人(  )
A.手工业体系较完整
B.渔猎经济占据重要地位
C.妇女居于主导地位
D.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答案:B
解析:姜寨人遗址出土陶器的纹饰有不少与鱼有关的图案,甚至族徽也采用人面鱼纹,表明鱼在姜寨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渔猎是获得食物的重要途径,B项正确。材料提及姜寨人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表明当时已经产生制陶业,但未提及其他手工业的情况,不能得出手工业体系较完整,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男女分工和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表明出现剩余产品,排除D项。
2.以下关于世界古代农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南亚地区的恒河流域的居民培植出了粟
B.长江、黄河流域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C.中美洲地区培植出了马铃薯和甘薯
D.西亚地区是小麦、大麦、玉米的原产地
答案:C
3.研究发现,大约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化。如在2万年之前的猛犸象骸骨堆遗迹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很多犬类啃咬的痕迹。考古学家据此推测人类在当时已经驯化了犬类,并让其辅助自己狩猎。由此可知,早期人类驯化野生动物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善环境 B.获取食物
C.祭祀神灵 D.发展农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考古学家据此推测人类在当时已经驯化了犬类,并让其辅助自己狩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为了更好的捕猎,获取食物,驯化了犬类,B项正确。
4.考古资料显示,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遗址的数量较此前旧石器时代遗址明显增多,并且分布得异常密集,呈现出区域性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  )
A.氏族公社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B.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
C.长江流域各邦国的规模较大
D.定居使生活渐趋稳定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良渚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数量剧增、区域性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长,是由于新石器时代南方稻作农业的发展,能维持在相对狭小区域内聚集大量人口的生存,B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排除A项;人口多才能使邦国规模大,排除C项;定居确实能够使生活渐趋稳定但不能决定人口快速增长,排除D项。
5.恰塔尔·休于遗址位于今土耳其境内,由上千座规格相近、结构相似的房屋群落构成,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箭镞、矛头、镰刀等工具及小麦、大麦、豌豆等作物种子,还发现大量女性雕像。这说明当时(  )
A.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B.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C.已经开始农业定居生活 D.形成了早期的城邦国家
答案:C
解析:根据房屋群落以及遗址中发现的大量工具及作物种子可知,当时该地已经开始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C项正确。根据材料“发现大量女性雕像”可知,A项错误;B、D两项材料无法得出,均排除。
6.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这说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
A.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B.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C.加速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
答案:D
子目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7.在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词句:“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
B.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利用对太阳神的崇拜组织人力抗洪救灾
答案:A
8.“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是对古代某一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描述。据此判断,该地区应该是(  )
A.中国 B.希腊
C.埃及 D.罗马
答案:C
9.西周晚期,耕地轮荒农作制逐步向土地连种制过渡。到了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了主导地位,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农业作物品种日益丰富
B.农业生产向精细化发展
C.北方普遍实现一年两熟
D.集体劳作形式彻底瓦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到战国时期土地连种制取代耕地轮荒农作制,占据主导地位,黄河流域一些地方的人们通过精耕细作使农业生产获得大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作物品种,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黄河流域一些地方“一岁而再获之”,不能得出“北方普遍实现一年两熟”,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劳作形式,排除D项。
10.在雅典和斯巴达,土地财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在该地区农民阶层被纳入到城邦的政治体系中,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这说明,在该地区(  )
A.农业具有重要地位 B.民主政治相当完善
C.农民成为主导阶层 D.农业生产异于他国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农民阶层被纳入到城邦的政治体系中,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可知,农民阶层在古代雅典、斯巴达的政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客观上反映了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主制的运作程序,排除B项;古希腊奴隶主是社会的主导阶层,排除C项;材料并未将雅典、斯巴达的农业生产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排除D项。
11.罗马共和国初期,一般平民和贵族所占土地在面积上并无太大差距。贵族出身的元老与执政官甚至和普通农民一样要在自己的田间耕作。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罗马(  )
A.实现了阶层平等 B.民主政治取得突破
C.社会经济的状况 D.小农经济逐渐恢复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共和国初期的土地占有及耕作情况,可用来说明罗马社会经济的状况,C项正确。
12.如图是一幅16世纪的法国版画,描绘的是当时美洲印第安人的农业生产情况。对这一版画解读正确的是(  )
①可能种植马铃薯、豆类等农作物 ②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 ③农业耕作中存在一定的分工协作 ④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的美洲印第安人种植的作物可能是本土作物马铃薯和豆类等农作物,①正确;由图片可以看出,农业耕作中存在一定的分工协作,③正确;印第安人的土地并非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也并未实行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②④错误。故选A项。
子目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13.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青海马厂类型墓葬中,男性的随葬品多是石斧、石锛、石凿等,而女性随葬品则大多是纺轮。据此可推知,这一时代该地区(  )
A.出现小农生产方式 B.有明确的社会生产分工
C.存在贫富分化现象 D.形成了男尊女卑的习俗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男、女随葬品中的生产工具不同,这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分工较明确,B项正确。A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材料仅提及男、女生产分工,看不出“存在贫富分化现象”,排除C项;材料缺少男、女随葬品数量、规格的对比,不能体现“男尊女卑”,排除D项。
14.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私有制,随之也出现了阶级,氏族中出现了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这表明(  )
①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阶级和剥削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倒退
③私有制是社会阶级分化的前提和基础 ④阶级分化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出现剩余,产生私有制,而后产生阶级,因此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①正确;判断社会的进步或者倒退,是依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促使阶级和剥削的出现,是社会和历史的进步,②错误;私有制产生后,阶级也随之出现,氏族中出现了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因此私有制是社会阶级分化的前提和基础,③正确;根据唯物史观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原因,④错误。故选B项。
强化练
1.原始农业产生之前,采集食物的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的恩赐。就算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时候,狩猎采集的族群也会限制自身的人口,防止超出领地所能承受的人口的极限。据此判断,推动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险恶 B.人口增长的压力
C.领地范围的狭小 D.劳动效率的低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原始农业产生之前,人类主要靠采集、渔猎的方式获取食物,能够供养的人口有限。人口的增长要求获得更稳定的食物来源,推动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B项正确。A、C、D三项不是材料体现的原因,均排除。
2.有学者指出:“土地耕种者的新生活也意味着新的神——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农夫开始需要并设想了种种能保护他们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灵。他们通常已模模糊糊地想象出在所有这些神灵的背后有一位造物主。”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农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B.种植经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C.农耕经济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D.农业活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催生了古代新的宗教信仰,这使人类的精神生活更丰富,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该学者说的是农业与宗教的关联,没有指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排除D项。
3.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该书以一个老农民教育儿子的故事形式,讲述了务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
A.注重人与自然和谐 B.重视总结生产经验
C.农耕技术比较粗糙 D.小农经济稳步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农人历书》的记载可知,两河流域重视总结生产经验来促进农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反映重视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A项;古代两河流域出现了关于务农方法和注意事项的农书,说明农耕技术并不粗糙,排除C项;由材料无法判断经营模式为小农经济,排除D项。
4.罗振玉所编的《殷墟书契》为甲骨拓片的汇编。其中出现了“禾”“黍”“麦”“渔”等字,有的字体的写法也有着生动的形态,如“男”字由农具和田组成,“彘”字像豕中了箭矢,“率”字像鸟在田猎捕网之中。由此可以推知,商代(  )
A.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已经形成
B.获取食物的方式较为多样
C.北粟南稻的种植体系日臻完善
D.储藏肉类的技术十分成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代时期获取食物的方式有种植、狩猎等,说明获取食物的方式较为多样,B项正确。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北粟南稻的种植体系,排除C项;材料与储藏肉类的技术无关,排除D项。
5.印加人在海岸地区的灌溉农业,主要作物有玉米、菜豆;盖丘亚低海拔山地的灌溉农业,主要作物为玉米、菜豆、奎奴亚藜、羽扇豆;亚马孙流域的刀耕火种农业,主要作物有玉米、木薯。由此可见,古代南美洲(  )
A.食物生产因地制宜 B.食物的供应依赖采集
C.精耕细作农业发达 D.饮食生活区域差异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美洲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因各自自然环境等特点而各有特色,这说明南美洲食物生产因地制宜,A项正确。材料中的南美洲区域农业已经产生,不再依赖采集食物,排除B项;精耕细作强调的是在单位面积内提高产量,材料不能得出,排除C项;材料中不同地区的农作物中都存在玉米,表明饮食生活存在相似性,排除D项。
6.《全球通史》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诞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B.农耕出现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受到宗教活动影响
D.种植业的进步促进了人口的增加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业生产效率的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催生了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随之出现文字,由此可知,农耕的出现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项正确。A、C、D三项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均排除。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帝国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地提升。相对稳定的社会发展,让铁犁牛耕这种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在黄河流域得到普及,并逐步向其他地区扩展。这使得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新生产力蕴含的巨大能量得以充分发挥,社会经济得到了飞跃发展。同时,汉平帝年间(公元前9年-公元6年)中国人口已达5900万,农业技术的成熟与人口对粮食的巨大需求,使得系统总结农业生产技术成为一个迫切的需要,大型综合性农书的出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以《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为代表的一批传统农学经典大量涌现。
——摘编自莫鹏燕、张永辉《秦汉魏晋南北朝
时期中国古代农书及其编辑实践研究》
材料二 中国自先秦以来长期推行重农政策,农业生产部门按其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五谷、桑麻、六畜、蔬果、渔业、林业。公元前一世纪,罗马由一个古朴单纯的农业小邦发展成农、工、商、高利贷全面繁荣的经济强国。对于金钱与利润的追求,使他们大多转而从事利润更高的园艺果圃业。与市场商品经济挂钩的产品成为农业的主导,而粮食则用低廉的价格从北非运购。他们在农业上的重要性排序是葡萄、可灌溉的园圃、柳园、橄榄园、牧场、谷田、采伐林、树木园、橡树林。在中国农业中占居首位的五谷被降至第六,与西汉的农业观大相径庭。
——摘编自张齐政《从古代农书看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与罗马的农业生产水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书大量涌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农业发展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秦汉大一统局面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农业技术(铁犁牛耕)的发展推广;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使得系统总结农业生产技术成为社会需要。
(2)不同:农业生产重点不同,中国重五谷,罗马重经济作物。
原因: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粮食生产;罗马商品经济相对发达,追求农产品利益;地理位置不同影响作物种植。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秦汉帝国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得出,秦汉大一统局面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由材料一“让铁犁牛耕这种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在黄河流域得到普及,并逐步向其他地区扩展”得出,农业技术(铁犁牛耕)的发展推广;由材料一“汉平帝年间(公元前9年-公元6年)中国人口已达5900万,农业技术的成熟与人口对粮食的巨大需求,使得系统总结农业生产技术成为一个迫切的需要”得出,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使得系统总结农业生产技术成为社会需要;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国自先秦以来长期推行重农政策,农业生产部门按其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五谷、桑麻、六畜、蔬果、渔业、林业”“他们在农业上的重要性排序是葡萄、可灌溉的园圃、柳园、橄榄园、牧场、谷田、采伐林、树木园、橡树林”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由材料二“中国自先秦以来长期推行重农政策”得出,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粮食生产;由材料二“对于金钱与利润的追求,使他们大多转而从事利润更高的园艺果圃业”得出,罗马商品经济相对发达,追求农产品利益;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和罗马地理位置不同影响作物种植。
9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基础练
子目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位于陕西临潼的姜寨人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纹饰十分新颖别致,其中有不少与鱼有关的彩陶图案,甚至族徽采用人面鱼纹。据此判断,姜寨人(  )
A.手工业体系较完整
B.渔猎经济占据重要地位
C.妇女居于主导地位
D.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2.以下关于世界古代农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南亚地区的恒河流域的居民培植出了粟
B.长江、黄河流域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C.中美洲地区培植出了马铃薯和甘薯
D.西亚地区是小麦、大麦、玉米的原产地
3.研究发现,大约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化。如在2万年之前的猛犸象骸骨堆遗迹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很多犬类啃咬的痕迹。考古学家据此推测人类在当时已经驯化了犬类,并让其辅助自己狩猎。由此可知,早期人类驯化野生动物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善环境 B.获取食物
C.祭祀神灵 D.发展农业
4.考古资料显示,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遗址的数量较此前旧石器时代遗址明显增多,并且分布得异常密集,呈现出区域性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  )
A.氏族公社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B.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
C.长江流域各邦国的规模较大
D.定居使生活渐趋稳定
5.恰塔尔·休于遗址位于今土耳其境内,由上千座规格相近、结构相似的房屋群落构成,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箭镞、矛头、镰刀等工具及小麦、大麦、豌豆等作物种子,还发现大量女性雕像。这说明当时(  )
A.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B.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C.已经开始农业定居生活 D.形成了早期的城邦国家
6.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这说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
A.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B.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C.加速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
子目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7.在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词句:“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
B.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利用对太阳神的崇拜组织人力抗洪救灾
8.“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是对古代某一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描述。据此判断,该地区应该是(  )
A.中国 B.希腊
C.埃及 D.罗马
9.西周晚期,耕地轮荒农作制逐步向土地连种制过渡。到了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了主导地位,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农业作物品种日益丰富
B.农业生产向精细化发展
C.北方普遍实现一年两熟
D.集体劳作形式彻底瓦解
10.在雅典和斯巴达,土地财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在该地区农民阶层被纳入到城邦的政治体系中,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这说明,在该地区(  )
A.农业具有重要地位 B.民主政治相当完善
C.农民成为主导阶层 D.农业生产异于他国
11.罗马共和国初期,一般平民和贵族所占土地在面积上并无太大差距。贵族出身的元老与执政官甚至和普通农民一样要在自己的田间耕作。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罗马(  )
A.实现了阶层平等 B.民主政治取得突破
C.社会经济的状况 D.小农经济逐渐恢复
12.如图是一幅16世纪的法国版画,描绘的是当时美洲印第安人的农业生产情况。对这一版画解读正确的是(  )
①可能种植马铃薯、豆类等农作物 ②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 ③农业耕作中存在一定的分工协作 ④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子目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13.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青海马厂类型墓葬中,男性的随葬品多是石斧、石锛、石凿等,而女性随葬品则大多是纺轮。据此可推知,这一时代该地区(  )
A.出现小农生产方式 B.有明确的社会生产分工
C.存在贫富分化现象 D.形成了男尊女卑的习俗
14.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私有制,随之也出现了阶级,氏族中出现了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这表明(  )
①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阶级和剥削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倒退
③私有制是社会阶级分化的前提和基础 ④阶级分化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强化练
1.原始农业产生之前,采集食物的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的恩赐。就算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时候,狩猎采集的族群也会限制自身的人口,防止超出领地所能承受的人口的极限。据此判断,推动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险恶 B.人口增长的压力
C.领地范围的狭小 D.劳动效率的低下
2.有学者指出:“土地耕种者的新生活也意味着新的神——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农夫开始需要并设想了种种能保护他们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灵。他们通常已模模糊糊地想象出在所有这些神灵的背后有一位造物主。”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农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B.种植经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C.农耕经济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D.农业活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3.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该书以一个老农民教育儿子的故事形式,讲述了务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
A.注重人与自然和谐 B.重视总结生产经验
C.农耕技术比较粗糙 D.小农经济稳步发展
4.罗振玉所编的《殷墟书契》为甲骨拓片的汇编。其中出现了“禾”“黍”“麦”“渔”等字,有的字体的写法也有着生动的形态,如“男”字由农具和田组成,“彘”字像豕中了箭矢,“率”字像鸟在田猎捕网之中。由此可以推知,商代(  )
A.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已经形成
B.获取食物的方式较为多样
C.北粟南稻的种植体系日臻完善
D.储藏肉类的技术十分成熟
5.印加人在海岸地区的灌溉农业,主要作物有玉米、菜豆;盖丘亚低海拔山地的灌溉农业,主要作物为玉米、菜豆、奎奴亚藜、羽扇豆;亚马孙流域的刀耕火种农业,主要作物有玉米、木薯。由此可见,古代南美洲(  )
A.食物生产因地制宜 B.食物的供应依赖采集
C.精耕细作农业发达 D.饮食生活区域差异大
6.《全球通史》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诞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B.农耕出现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受到宗教活动影响
D.种植业的进步促进了人口的增加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帝国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地提升。相对稳定的社会发展,让铁犁牛耕这种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在黄河流域得到普及,并逐步向其他地区扩展。这使得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新生产力蕴含的巨大能量得以充分发挥,社会经济得到了飞跃发展。同时,汉平帝年间(公元前9年-公元6年)中国人口已达5900万,农业技术的成熟与人口对粮食的巨大需求,使得系统总结农业生产技术成为一个迫切的需要,大型综合性农书的出现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以《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为代表的一批传统农学经典大量涌现。
——摘编自莫鹏燕、张永辉《秦汉魏晋南北朝
时期中国古代农书及其编辑实践研究》
材料二 中国自先秦以来长期推行重农政策,农业生产部门按其重要性排序依次为五谷、桑麻、六畜、蔬果、渔业、林业。公元前一世纪,罗马由一个古朴单纯的农业小邦发展成农、工、商、高利贷全面繁荣的经济强国。对于金钱与利润的追求,使他们大多转而从事利润更高的园艺果圃业。与市场商品经济挂钩的产品成为农业的主导,而粮食则用低廉的价格从北非运购。他们在农业上的重要性排序是葡萄、可灌溉的园圃、柳园、橄榄园、牧场、谷田、采伐林、树木园、橡树林。在中国农业中占居首位的五谷被降至第六,与西汉的农业观大相径庭。
——摘编自张齐政《从古代农书看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与罗马的农业生产水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书大量涌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农业发展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