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同步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同步练习(学生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基础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路出现的原因 元朝驿道 山东经济发展受益于大运河开通 阿姆斯特丹运河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工业发展推动俄国铁路建设 詹天佑建造京张铁路的意义 19世纪初蒸汽机车和汽船的出现 轮船招商局 直道的意义 伊利运河的影响 客邮对中国的影响
提升题组 题号 1 2 3 4 5 6 7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秦汉时期道路管理制度森严 元朝交通建设 新航路开辟的本质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英国运河发展 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背景 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近代中国关于修建铁路的大辩论
知识点一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人们在狩猎采集活动中的足迹形成了原始的路;定居后随着以物易物活动的开展、掠夺战争的发生,以驻地为中心的道路进一步扩展,人工铺设的道路增多,并逐步向车行道路发展。这说明路的出现(  )
A.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B.体现农耕文明的开放性
C.受到政治因素主导
D.有利于人类的经济活动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路”的形成方式,由狩猎采集活动中形成了原始的路到定居后随着人类活动的开展而形成的路,这体现了路是社会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农耕文明的开放性,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治因素的主导,排除C项;材料强调“路”出现的过程,而不是其作用,排除D项。
2.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在当时有利于(  )
A.行省制度在国内外推广
B.大都成为国际交往中心
C.国内民族关系和谐有序
D.海上丝绸之路向西延伸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元朝的驿路交通,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故B项正确。
3.隋唐大运河沟通了南北,虽然其不直接经过山东,但济水、泗水等重要水系都与隋唐大运河连通,山东任城一带成为唐朝时期重要的货运中转地,发展十分繁盛。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唐代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发达
B.山东经济发展受益于大运河开通
C.山东地理位置占据明显优势
D.山东是唐朝政府财政主要来源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唐大运河沟通了南北,虽然其不直接经过山东,但是山东地区的一些重要水系都与大运河连通,促进了山东任城一带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局部区域因运河受益,但未涉及全国范围的“长途贩运贸易”规模,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大运河对山东的实际影响,而非单纯描述地理位置本身,排除C项;材料仅提到任城一带发展繁盛,未涉及山东在全国财政中的地位,排除D项。
4.阿姆斯特丹建城之初,整个城市依附于阿姆斯特丹运河,从14世纪到18世纪,阿姆斯特丹的运河体系随着城市扩张而不断完善(如图),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运河—城市”空间体系。由此可见,阿姆斯特丹运河(  )
A.修建技术世界领先 B.功能多样
C.影响城市空间结构 D.利弊参半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阿姆斯特丹运河与阿姆斯特丹城市建设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运河—城市”空间体系,这说明阿姆斯特丹运河影响城市空间结构,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
知识点二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5.国家邮政局曾发行《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三枚: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其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  )
A.历史悠久 B.和平交往
C.航海创举 D.技术先进
答案:C
6.亚欧大陆各文明的跨文化交流已经存在了很多世纪。但直到16世纪和17世纪初,各个民族——不仅是亚欧大陆上的各民族,还包括东西半球的各民族——才开始较为密集而持续的互动往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奴隶贸易 D.宗教改革
答案:A
解析: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打破相对隔绝状态,日益连接成一个整体,故A项正确。
7.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英法等国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埃及人民为收回苏伊士运河不断进行斗争。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美国长期控制巴拿马运河地区,巴拿马人民为收回主权持续抗争。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  )
①动摇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②损害了埃及、巴拿马的国家主权 ③缩短了洲际之间远洋航行的距离 ④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两条运河的开通并不会动摇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①错误;英法等国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美国长期控制巴拿马运河地区,损害了埃及、巴拿马的国家主权,②正确;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缩短了洲际之间远洋航行的距离,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③④正确。故选D项。
知识点三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8.俄国最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是水运,随着工业革命扩展到俄国,俄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出效仿英国修建铁路。虽然保守势力认为修建铁路是“无谓的浪费资本和破坏人民道德”的行为。但是俄国最终还是走上了修建铁路的道路。这反映了(  )
A.俄国保守势力力量强大
B.俄国修建铁路源于侵华需要
C.工业发展改变运输方式
D.铁路成为俄国主要运输方式
答案:C
解析:虽然保守势力反对修建铁路,但是俄国最终走上了修建铁路之路,这反映了工业发展改变了运输方式,C项正确。保守势力无法阻止铁路的修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侵华,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比,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9.詹天佑用有力的臂膀,撑起了中国铁路建设的一片天空。詹天佑建造京张铁路的意义主要在于(  )
A.开创中国自主修筑铁路的时代
B.使中国的铁路建设技术开始领先于世界
C.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D.削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答案:A
10.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首次将蒸汽机用于克莱蒙脱号轮船上。1825年,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森造的蒸汽机车运载450名旅客,以24千米/小时的速度从达灵顿驶往斯托克顿。据此可知,19世纪初(  )
A.近代运输业的蓬勃发展 B.蒸汽时代开始到来
C.美国交通革新领先世界 D.世界科技中心西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轮船和机车出现,这说明近代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A项正确。瓦特改良蒸汽机并投入使用,标志着蒸汽时代的到来,排除B项;C项材料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不能说明世界科技中心西移,排除D项。
11.“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实践这种主张的是(  )
A.北洋水师正式成立   B.汉阳铁厂的兴办
C.福州船政局的兴办   D.轮船招商局的兴办
答案:D
知识点四 交通与社会变迁
12.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  )
A.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
B.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
C.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解除了匈奴对边境的威胁
答案:A
13.1825年,伊利运河竣工并全线开通,它拉出了世界上最繁华大都市之一的纽约,五大湖地区的工业产品可以通过哈德逊河经纽约港出海,使当时比费城和波士顿小的纽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和城市。这反映了(  )
A.纽约州政治地位迅速提高
B.运河开通引发了工业革命
C.拉丁美洲运河经济的崛起
D.交通改变了国家城市格局
答案:D
解析:伊利运河的开通使纽约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和城市,反映了交通的发展改变了国家城市格局,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地位提高,排除A项;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排除B项;伊利运河在北美洲,排除C项。
14.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成立在华邮局(客邮)。这些邮局往往直接受本国邮政机构管辖,行使他们本国的邮政章程,发行各自的邮票,不仅收寄他们本国侨民的信件,而且收寄中国人的信件,并按他们的“国内邮资”收寄国际邮件。客邮的出现(  )
A.促进了中国传统邮政的进步
B.揭开了中国邮政事业的序幕
C.有赖于清朝国家力量的支持
D.阻碍了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客邮直接受西方列强邮政机构管辖,其行为侵犯了中国的邮政主权,阻碍了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D项正确,排除A、C两项。B项与客邮无关,排除。
1.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始皇二十七年“治驰道”,注曰:“驰道,天子道也。”东汉蔡邕曰:“驰道,天子所行道也,若今之中道然。”而依据汉令,“诸侯有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道,无得行中央3丈也。不如令,没入其车马”。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
A.交通条件相对落后 B.道路管理制度森严
C.驰道仅为皇帝专用 D.构建起庞大交通网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驰道是皇帝专有,汉朝时不允许诸侯走驰道中央,这说明皇权优先,道路管理制度森严,B项正确。秦汉时期已建立驰道,不能说明交通条件相对落后,排除A项;C项与“诸侯有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道”不符,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建立庞大的交通网,排除D项。
2.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  )
A.有利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B.有利于解决政治与经济中心分离问题
C.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相关
D.有利于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可知,经济方面需要仰仗江南,而元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河运和海运交通有利于解决政治与经济中心分离问题,B项正确。交通建设便利了南方对北方的经济支持,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这些交通建设与民族征服背景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中外交往交流,排除D项。
3.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航线的主导权,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这从本质上表明(  )
A.交通发展扩大了世界市场
B.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特点
C.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中国丧失对外贸易的优势
答案:B
解析:A项是表现不是本质,排除;新航路的开辟建立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基础上,主要是为了满足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时,中国还有对外贸易的优势,D项错误。
4.18世纪,英国曼彻斯特的纺织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煤。驮马在煤矿地运一英担煤到曼彻斯特需要10便士。1761年,议会批准开凿的布里奇沃特运河竣工后,运往该地的煤价,每英担降至3.5便士,且供应不会发生中断。到1830年,英国境内已有长达4665里的运河运输网。由此可知,英国(  )
A.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兴起
B.运河有效地提升运输能力
C.传统运输工具逐渐淘汰
D.政府重视完善国内交通网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运河的开通大大降低了煤的运输价格,且供应不会发生中断,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城市兴起,排除A项;C项“淘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中只有运河,没有提及其他交通建设,D项以偏概全,排除。
5.19世纪中后期,铁路被引入中国。然而沪杭甬、京沪及北宁三路与平汉、陇海、正太铁路以及胶济铁路的修建标准却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中国运用的机车来源国家多,制造厂家多,车型种类多,被戏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铁路修筑技术落后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政府试图平衡多方势力
D.地域差异及军阀割据的结果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铁路修筑标准不一,机车来源多样,这主要是因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很多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出口机车,B项正确。
6.据相关资料显示,辛亥革命时期,有铁路经过的县响应革命的概率会高于没有铁路经过的县,在加入革命团体的人数方面,前者也多于后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铁路建设(  )
A.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B.增强了革命派的力量
C.降低了集体行动的成本
D.加速了新思想的传播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铁路所经之处更易响应革命,这是因为铁路建设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加速了革命思想传播,D项正确。A项夸大了铁路建设的作用,排除;铁路建设本身不能增强革命派力量,排除B项;材料与集体行动成本无关,排除C项。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关于修建铁路的大辩论
光绪六年(1880年)十一月初二,直隶提督刘铭传奏议修建铁路,引发了中国有关铁路问题的一次大辩论。下表是正反双方代表主张的摘录。
正方代表:刘铭传、李鸿章 反方代表:张家骧、刘锡鸿
主张:修铁路利国利民 刘铭传在奏折《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中提出,中国要富强,就必须跟上世界的脚步,要加紧修建铁路。李鸿章大力支持刘铭传,认为兴修铁路可以带来九个方面的好处:国计、军政、京师、民生、转运、邮政、矿务、招商轮船和行旅,这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朝廷应该着手去兴办 主张:修铁路百害无一利 翰林院侍读学士张家骧率先上折反对。此后,光禄寺少卿刘锡鸿写了《仿造西洋火车无利多害折》,提出了“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总共二十五条理由。认为兴建铁路会导致国家负债加重、失去军事控制权;会助长奢靡之风、导致民风堕落,有百害而无一利
从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你更同意哪方的主张?并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同意正方的主张。
理由:铁路作为新式交通运输方式,能极大改变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有力促进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铁路的兴建有利于打破中国内地的封闭状态,加强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推动相关工业的兴起,加速小农经济的瓦解,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一大批近代城市在铁路沿线兴起,并成为当地新的经济中心,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在政治上加速近代中国的一体化进程,打破分散落后状态,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封建陋习等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题干“从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表明应同意正方的主张。理由:根据材料“中国要富强,就必须跟上世界的脚步,要加紧修建铁路”“兴修铁路可以带来九个方面的好处:国计、军政、京师、民生、转运、邮政、矿务、招商轮船和行旅,这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并结合铁路建设对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说明。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知识点一 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
1.人们在狩猎采集活动中的足迹形成了原始的路;定居后随着以物易物活动的开展、掠夺战争的发生,以驻地为中心的道路进一步扩展,人工铺设的道路增多,并逐步向车行道路发展。这说明路的出现(  )
A.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B.体现农耕文明的开放性
C.受到政治因素主导
D.有利于人类的经济活动
2.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在当时有利于(  )
A.行省制度在国内外推广
B.大都成为国际交往中心
C.国内民族关系和谐有序
D.海上丝绸之路向西延伸
3.隋唐大运河沟通了南北,虽然其不直接经过山东,但济水、泗水等重要水系都与隋唐大运河连通,山东任城一带成为唐朝时期重要的货运中转地,发展十分繁盛。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唐代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发达
B.山东经济发展受益于大运河开通
C.山东地理位置占据明显优势
D.山东是唐朝政府财政主要来源地
4.阿姆斯特丹建城之初,整个城市依附于阿姆斯特丹运河,从14世纪到18世纪,阿姆斯特丹的运河体系随着城市扩张而不断完善(如图),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运河—城市”空间体系。由此可见,阿姆斯特丹运河(  )
A.修建技术世界领先 B.功能多样
C.影响城市空间结构 D.利弊参半
知识点二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5.国家邮政局曾发行《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三枚: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其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  )
A.历史悠久 B.和平交往
C.航海创举 D.技术先进
6.亚欧大陆各文明的跨文化交流已经存在了很多世纪。但直到16世纪和17世纪初,各个民族——不仅是亚欧大陆上的各民族,还包括东西半球的各民族——才开始较为密集而持续的互动往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奴隶贸易 D.宗教改革
7.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英法等国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埃及人民为收回苏伊士运河不断进行斗争。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美国长期控制巴拿马运河地区,巴拿马人民为收回主权持续抗争。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  )
①动摇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②损害了埃及、巴拿马的国家主权 ③缩短了洲际之间远洋航行的距离 ④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知识点三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8.俄国最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是水运,随着工业革命扩展到俄国,俄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出效仿英国修建铁路。虽然保守势力认为修建铁路是“无谓的浪费资本和破坏人民道德”的行为。但是俄国最终还是走上了修建铁路的道路。这反映了(  )
A.俄国保守势力力量强大
B.俄国修建铁路源于侵华需要
C.工业发展改变运输方式
D.铁路成为俄国主要运输方式
9.詹天佑用有力的臂膀,撑起了中国铁路建设的一片天空。詹天佑建造京张铁路的意义主要在于(  )
A.开创中国自主修筑铁路的时代
B.使中国的铁路建设技术开始领先于世界
C.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D.削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10.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首次将蒸汽机用于克莱蒙脱号轮船上。1825年,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森造的蒸汽机车运载450名旅客,以24千米/小时的速度从达灵顿驶往斯托克顿。据此可知,19世纪初(  )
A.近代运输业的蓬勃发展 B.蒸汽时代开始到来
C.美国交通革新领先世界 D.世界科技中心西移
11.“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实践这种主张的是(  )
A.北洋水师正式成立   B.汉阳铁厂的兴办
C.福州船政局的兴办   D.轮船招商局的兴办
知识点四 交通与社会变迁
12.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  )
A.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
B.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
C.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解除了匈奴对边境的威胁
13.1825年,伊利运河竣工并全线开通,它拉出了世界上最繁华大都市之一的纽约,五大湖地区的工业产品可以通过哈德逊河经纽约港出海,使当时比费城和波士顿小的纽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和城市。这反映了(  )
A.纽约州政治地位迅速提高
B.运河开通引发了工业革命
C.拉丁美洲运河经济的崛起
D.交通改变了国家城市格局
14.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成立在华邮局(客邮)。这些邮局往往直接受本国邮政机构管辖,行使他们本国的邮政章程,发行各自的邮票,不仅收寄他们本国侨民的信件,而且收寄中国人的信件,并按他们的“国内邮资”收寄国际邮件。客邮的出现(  )
A.促进了中国传统邮政的进步
B.揭开了中国邮政事业的序幕
C.有赖于清朝国家力量的支持
D.阻碍了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
1.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始皇二十七年“治驰道”,注曰:“驰道,天子道也。”东汉蔡邕曰:“驰道,天子所行道也,若今之中道然。”而依据汉令,“诸侯有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道,无得行中央3丈也。不如令,没入其车马”。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
A.交通条件相对落后 B.道路管理制度森严
C.驰道仅为皇帝专用 D.构建起庞大交通网
2.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  )
A.有利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B.有利于解决政治与经济中心分离问题
C.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相关
D.有利于元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3.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航线的主导权,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这从本质上表明(  )
A.交通发展扩大了世界市场
B.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特点
C.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中国丧失对外贸易的优势
4.18世纪,英国曼彻斯特的纺织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煤。驮马在煤矿地运一英担煤到曼彻斯特需要10便士。1761年,议会批准开凿的布里奇沃特运河竣工后,运往该地的煤价,每英担降至3.5便士,且供应不会发生中断。到1830年,英国境内已有长达4665里的运河运输网。由此可知,英国(  )
A.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兴起
B.运河有效地提升运输能力
C.传统运输工具逐渐淘汰
D.政府重视完善国内交通网
5.19世纪中后期,铁路被引入中国。然而沪杭甬、京沪及北宁三路与平汉、陇海、正太铁路以及胶济铁路的修建标准却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中国运用的机车来源国家多,制造厂家多,车型种类多,被戏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铁路修筑技术落后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政府试图平衡多方势力
D.地域差异及军阀割据的结果
6.据相关资料显示,辛亥革命时期,有铁路经过的县响应革命的概率会高于没有铁路经过的县,在加入革命团体的人数方面,前者也多于后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铁路建设(  )
A.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B.增强了革命派的力量
C.降低了集体行动的成本
D.加速了新思想的传播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关于修建铁路的大辩论
光绪六年(1880年)十一月初二,直隶提督刘铭传奏议修建铁路,引发了中国有关铁路问题的一次大辩论。下表是正反双方代表主张的摘录。
正方代表:刘铭传、李鸿章 反方代表:张家骧、刘锡鸿
主张:修铁路利国利民 刘铭传在奏折《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中提出,中国要富强,就必须跟上世界的脚步,要加紧修建铁路。李鸿章大力支持刘铭传,认为兴修铁路可以带来九个方面的好处:国计、军政、京师、民生、转运、邮政、矿务、招商轮船和行旅,这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朝廷应该着手去兴办 主张:修铁路百害无一利 翰林院侍读学士张家骧率先上折反对。此后,光禄寺少卿刘锡鸿写了《仿造西洋火车无利多害折》,提出了“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总共二十五条理由。认为兴建铁路会导致国家负债加重、失去军事控制权;会助长奢靡之风、导致民风堕落,有百害而无一利
从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你更同意哪方的主张?并说明理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