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知识点一 历史上的疫病1.6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为恢复罗马帝国的荣耀派兵远征北非和意大利,但在542年被迫中途停止。这一变动发生的背景是( )A.封君封臣权力的膨胀B.意大利民族国家的兴起C.阿拉伯帝国逐渐崛起D.鼠疫造成帝国人口锐减答案:D解析:6世纪,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导致查士丁尼被迫停止对外战争,D项正确。2.1910-1911年,长江中下游各省连遭大水,从湖北到江苏,灾民达数百万之巨;同时,东北三省暴发了20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死亡人数超6万。当时不少国内外知名人士都将灾情和疫情视为对清政府来说生死攸关的考验。这可用于说明( )A.系统的防御体系亟须建立B.清政府亟须提高行政效率C.灾情和疫情影响历史发展D.传统中医学存在严重缺陷答案:C解析:20世纪初中国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流行性鼠疫,造成了大量灾民的出现及死亡,这使得清王朝的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从而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C项正确。材料与清末的防御体系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和中医学,排除B、D两项。3.《汉书》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四月,郡国发生大旱灾、蝗灾,瘟疫大流行。朝廷在长安城中建邸舍房屋200区,将灾民中的染病者安置在其中,进行隔离医治,以防止相互传染。由此可知( )A.汉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B.汉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C.政府主导抗击瘟疫疫情D.汉朝开始中药治疗瘟疫答案:C解析:朝廷将灾民中的染病者安置在政府修建的邸舍房屋进行隔离治疗,体现了汉代政府对抗疫情的措施,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政府抗疫行为而非疫情灾害发生频率,排除A项;D项中的“开始”不符合史实,排除。4.古人重视公共卫生和疫病的防治,也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描述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的寺庙病坊收治病人B.发明青霉素应对细菌传染C.为防治天花发明了牛痘接种法D.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非常重要的工程答案:A5.19世纪,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所有这一切都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这表明,西北欧死亡率降低源自( )A.医学知识普及并深入发展B.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C.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D.工业革命向全球拓展答案:A知识点二 中医药的成就6.它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在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等理论,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这部医书是( )A.《黄帝内经》 B.《千金方》C.《唐本草》 D.《本草纲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A项正确。7.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我国古代某医学著作确立的“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施治原则至今适用。该著作( )A.是一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C.是一部临床百科全书作品D.系统总结了中药学的经验答案:B8.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中出土4根金针、5根银针,总共“九针”,与《黄帝内经》中所讲“九针”一致。同时,汉代《居延简牍》中出现了“针刺疗法”的记载;《肩水金关汉简》也记载了“灸法”的使用。这些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A.汉代针灸的临床应用B.中医强调系统辨证施治的观念C.统治者重视针灸医学D.针灸成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答案:A解析:西汉刘胜墓中的“九针”与《黄帝内经》中记载一致,以及《居延简牍》《肩水金关汉简》中记载的针灸的使用,都说明针灸在汉代临床上得到了应用,A项正确。9.中医药学以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典籍著称于世。下列典籍按问世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温疫论》 ②《黄帝内经》 ③《伤寒杂病论》 ④《本草纲目》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 D.②①③④答案:B10.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中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 )A.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B.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是中医特点C.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D.中国医学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答案:A知识点三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11.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身患疟疾,病情严重,御医百治无效。此时,西方传教士刘应等人用金鸡纳治好了康熙的病,因此受到了康熙的重视,康熙还把金鸡纳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这说明( )A.西药比中药更科学 B.西药逐步影响中国C.中西医学交流频繁 D.西药成为侵华工具答案:B12.道光年间《南海县志》载:“牛痘之方,英吉利蕃商多林文于嘉庆十年(1805年)携至粤东,其法刺牛膊小痘,剔取浆水,点小儿两膊之夹白穴……如其奏功,(痘)永不复出。”作为直接证据,该材料可用于( )A.证实中国最早的牛痘免疫疗法B.研究清代外洋医术的引进与传播C.说明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D.说明近代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广泛影响答案:B13.清末,显微镜传入中国,透过显微镜可从病人吐泻物中清楚地发现霍乱弧菌,一部分华人精英开始接受这种科学结论,不再相信疫鬼之说。这表明( )A.西医开始传入中国B.科技发展影响民众卫生观念C.疫病传播得到控制D.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导致中国传统的疫鬼致病的迷信开始逐渐被打破,从而使现代医学卫生观念得以传播,B项正确。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疫病传播和公共卫生事业,排除C、D两项。14.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中国一些大城市还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A.推动了近代医疗体系的完善B.促进了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C.严重阻碍了中医可持续发展D.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认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西医的传入推动了我国卫生事业的初步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B项正确。A项“完善”说法错误,排除;西医的传入并没有阻碍中医的可持续发展,排除C项;D项“社会各阶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暴发后,那些往常自称受到上帝特别庇护的牧师和教士们也难逃魔爪。由于教会难以对瘟疫给出一个可信的解释,人们便根据现实和自己的文化观念进行思考并给出了五花八门的解释,以至于当黑死病的阴霾悄然散去之后,人们对命运观也有了全新的看法。据此推知,黑死病的暴发( )A.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B.推动了近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C.促进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D.客观上利于人文主义的兴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黑死病使人们对宗教神学进行反思,使人们对命运观产生全新的看法,这有利于促进人文主义的兴起,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近代医疗卫生体系、宗教改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两项。2.宋代建立了以国家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它将各级政府纳入到疫病防治体系之中,采取了医学措施、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等,并对社会民众的救助行为予以规范和指导。据此可知,宋代疫病防治( )A.发挥社会力量核心作用B.重视防疫方法的综合运用C.体现儒家礼乐思想影响D.受到自然灾害频发的推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建立了完备的疫病防治体系,采取医学措施、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等,并对社会民众的救助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这说明宋代重视防疫方法的综合运用,B项正确。社会力量只是辅助,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3.《黄帝内经》有载:“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后来,孙思邈在此基础上提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据此可知,中国古代中医( )A.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B.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C.防治兼用的行医理念D.循序渐进的治病方法答案:C解析:材料指的是高明的医生能够在疾病未发之时及早发现端倪并进行干预,防微杜渐;中等层次的医生在疾病发展呈现一定症候的时候,将疾病及时地控制治愈;低层次的医生往往在疾病出现一系列症候或不适的时候,才发现疾病,对疾病进行扑救式治疗。综上所述,材料体现的是防治兼用的行医理念,C项正确。4.1960年,卫生部在《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不少疑难病症如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聋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这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 )A.坚持国家建构疾病防治体系B.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C.不同科技文化交流取长补短D.西医学习中医才能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取得了较大成就,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涉及,均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5.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建议政府颁布“公法”,规定孕期夫妇定期到政府医局一次,以“闻症筒”(听诊器)查验血管是否亏损,以确保新生儿的健康。1899年,桐城派吴汝纶在给患肺痨的朋友写信时,建议患者去找西医治疗,因为西医有“闻症筒”可以细心审听。由此可见,晚清时期( )①技术优势扩大了西医影响 ②西医传播得到政府的支持 ③西方文化侵略趋于隐蔽化④国人加深了对西学的认知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④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晚清时期,西方的听诊器对于查验血管、治疗肺痨等方面的优势,说明的是技术优势扩大了西医影响,①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对西医的态度,②错误;材料与文化侵略无关,③错误;国人能认识到西医的优点,④正确。D项正确。6.中华民国成立后,出台《防疫人员恤金条例》等条例,要求各级防疫机构免费为民众提供疫苗注射、消毒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卫生部明确要求防疫人员必须通过医师考试,获得证书,方有诊治资格。上述措施( )A.完善了全国医疗保障体系B.实现了疫苗接种全面覆盖C.保障了对民众的药品供应D.推动了医疗卫生的近代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对医疗卫生服务和从医资格作出规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疗卫生的近代化,D项正确。A、B、C三项与当时的史实不符,均排除。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末清初,名医吴有性推究病源,就所历验,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乾隆末,刘奎著《瘟疫论类编》及《松峰说疫》二书。又以贫寒病家无力购药,取乡僻恒有之物可疗病者,发明其功用,补本草所未备,多有心得。1910年医学家丁福保撰写《急性传染病讲义》,介绍这门学科产生的由来、代表人物以及新知识的内容。在其影响下中医界迅速接受了“细菌学”和“传染病”的学说,并把它纳入中医学知识体系中。——高晞《疫病的现代性:从“瘟疫”到“传染病”的认知嬗变》等材料二 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传教士、留学生及思想比较开明的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这些媒介进行的。基督教传教士在传播西医过程中是前驱,担当了先锋角色。传教士的到来促进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带到了古老的中国,创办了中国首批西医院和西医学校,翻译了大量医学书籍报刊,培养了大批西医人才,造福了近代中国社会。——摘自秦永杰、王云贵《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医学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概括医学家们的贡献,并对他们予以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医学在中国传播的背景。答案:(1)贡献:研究瘟疫的病源;制定对抗瘟疫的药方;编纂疫病方面的专著。评价:注重继承和创新,推动了我国疫病研究的发展;展现医者仁心,树立良医典范。(2)西学东渐和传教士的推动;中国近代西医医院和西医学校的建立;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开明人士对西医的大力提倡;西医在治疗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名医吴有性推究病源”得出,研究瘟疫的病源;根据材料一“就所历验,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得出,制定对抗瘟疫的药方;根据材料一“刘奎著《瘟疫论类编》及《松峰说疫》”“1910年医学家丁福保撰写《急性传染病讲义》”得出,编纂疫病方面的专著。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补本草所未备”“在其影响下中医界迅速接受了‘细菌学’和‘传染病’的学说,并把它纳入中医学知识体系中”得出,注重继承和创新,推动了我国疫病研究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又以贫寒病家无力购药,取乡僻恒有之物可疗病者”得出,展现医者仁心,树立良医典范。第(2)问,根据材料二“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传教士、留学生及思想比较开明的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这些媒介进行的”得出,西学东渐和传教士的推动,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开明人士对西医的大力提倡;根据材料二“创办了中国首批西医院和西医学校,翻译了大量医学书籍报刊,培养了大批西医人才,造福了近代中国社会”得出,中国近代西医医院和西医学校的建立;根据材料二“西方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得出,西医在治疗技术等方面的发展。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知识点一 历史上的疫病1.6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为恢复罗马帝国的荣耀派兵远征北非和意大利,但在542年被迫中途停止。这一变动发生的背景是( )A.封君封臣权力的膨胀B.意大利民族国家的兴起C.阿拉伯帝国逐渐崛起D.鼠疫造成帝国人口锐减2.1910-1911年,长江中下游各省连遭大水,从湖北到江苏,灾民达数百万之巨;同时,东北三省暴发了20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死亡人数超6万。当时不少国内外知名人士都将灾情和疫情视为对清政府来说生死攸关的考验。这可用于说明( )A.系统的防御体系亟须建立B.清政府亟须提高行政效率C.灾情和疫情影响历史发展D.传统中医学存在严重缺陷3.《汉书》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四月,郡国发生大旱灾、蝗灾,瘟疫大流行。朝廷在长安城中建邸舍房屋200区,将灾民中的染病者安置在其中,进行隔离医治,以防止相互传染。由此可知( )A.汉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B.汉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C.政府主导抗击瘟疫疫情D.汉朝开始中药治疗瘟疫4.古人重视公共卫生和疫病的防治,也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描述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的寺庙病坊收治病人B.发明青霉素应对细菌传染C.为防治天花发明了牛痘接种法D.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非常重要的工程5.19世纪,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所有这一切都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这表明,西北欧死亡率降低源自( )A.医学知识普及并深入发展B.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C.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D.工业革命向全球拓展知识点二 中医药的成就6.它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在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等理论,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这部医书是( )A.《黄帝内经》 B.《千金方》C.《唐本草》 D.《本草纲目》7.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我国古代某医学著作确立的“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施治原则至今适用。该著作( )A.是一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C.是一部临床百科全书作品D.系统总结了中药学的经验8.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中出土4根金针、5根银针,总共“九针”,与《黄帝内经》中所讲“九针”一致。同时,汉代《居延简牍》中出现了“针刺疗法”的记载;《肩水金关汉简》也记载了“灸法”的使用。这些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A.汉代针灸的临床应用B.中医强调系统辨证施治的观念C.统治者重视针灸医学D.针灸成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9.中医药学以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典籍著称于世。下列典籍按问世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温疫论》 ②《黄帝内经》 ③《伤寒杂病论》 ④《本草纲目》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 D.②①③④10.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中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 )A.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B.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是中医特点C.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D.中国医学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知识点三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11.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身患疟疾,病情严重,御医百治无效。此时,西方传教士刘应等人用金鸡纳治好了康熙的病,因此受到了康熙的重视,康熙还把金鸡纳等药物推荐给皇子和近臣使用。这说明( )A.西药比中药更科学 B.西药逐步影响中国C.中西医学交流频繁 D.西药成为侵华工具12.道光年间《南海县志》载:“牛痘之方,英吉利蕃商多林文于嘉庆十年(1805年)携至粤东,其法刺牛膊小痘,剔取浆水,点小儿两膊之夹白穴……如其奏功,(痘)永不复出。”作为直接证据,该材料可用于( )A.证实中国最早的牛痘免疫疗法B.研究清代外洋医术的引进与传播C.说明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D.说明近代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广泛影响13.清末,显微镜传入中国,透过显微镜可从病人吐泻物中清楚地发现霍乱弧菌,一部分华人精英开始接受这种科学结论,不再相信疫鬼之说。这表明( )A.西医开始传入中国B.科技发展影响民众卫生观念C.疫病传播得到控制D.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14.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中国一些大城市还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A.推动了近代医疗体系的完善B.促进了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C.严重阻碍了中医可持续发展D.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认可1.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暴发后,那些往常自称受到上帝特别庇护的牧师和教士们也难逃魔爪。由于教会难以对瘟疫给出一个可信的解释,人们便根据现实和自己的文化观念进行思考并给出了五花八门的解释,以至于当黑死病的阴霾悄然散去之后,人们对命运观也有了全新的看法。据此推知,黑死病的暴发( )A.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B.推动了近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C.促进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D.客观上利于人文主义的兴起2.宋代建立了以国家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它将各级政府纳入到疫病防治体系之中,采取了医学措施、经济措施和政治措施等,并对社会民众的救助行为予以规范和指导。据此可知,宋代疫病防治( )A.发挥社会力量核心作用B.重视防疫方法的综合运用C.体现儒家礼乐思想影响D.受到自然灾害频发的推动3.《黄帝内经》有载:“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后来,孙思邈在此基础上提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据此可知,中国古代中医( )A.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B.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C.防治兼用的行医理念D.循序渐进的治病方法4.1960年,卫生部在《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不少疑难病症如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聋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这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 )A.坚持国家建构疾病防治体系B.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C.不同科技文化交流取长补短D.西医学习中医才能发展5.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建议政府颁布“公法”,规定孕期夫妇定期到政府医局一次,以“闻症筒”(听诊器)查验血管是否亏损,以确保新生儿的健康。1899年,桐城派吴汝纶在给患肺痨的朋友写信时,建议患者去找西医治疗,因为西医有“闻症筒”可以细心审听。由此可见,晚清时期( )①技术优势扩大了西医影响 ②西医传播得到政府的支持 ③西方文化侵略趋于隐蔽化④国人加深了对西学的认知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④6.中华民国成立后,出台《防疫人员恤金条例》等条例,要求各级防疫机构免费为民众提供疫苗注射、消毒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卫生部明确要求防疫人员必须通过医师考试,获得证书,方有诊治资格。上述措施( )A.完善了全国医疗保障体系B.实现了疫苗接种全面覆盖C.保障了对民众的药品供应D.推动了医疗卫生的近代化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末清初,名医吴有性推究病源,就所历验,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乾隆末,刘奎著《瘟疫论类编》及《松峰说疫》二书。又以贫寒病家无力购药,取乡僻恒有之物可疗病者,发明其功用,补本草所未备,多有心得。1910年医学家丁福保撰写《急性传染病讲义》,介绍这门学科产生的由来、代表人物以及新知识的内容。在其影响下中医界迅速接受了“细菌学”和“传染病”的学说,并把它纳入中医学知识体系中。——高晞《疫病的现代性:从“瘟疫”到“传染病”的认知嬗变》等材料二 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传教士、留学生及思想比较开明的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这些媒介进行的。基督教传教士在传播西医过程中是前驱,担当了先锋角色。传教士的到来促进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带到了古老的中国,创办了中国首批西医院和西医学校,翻译了大量医学书籍报刊,培养了大批西医人才,造福了近代中国社会。——摘自秦永杰、王云贵《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医学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概括医学家们的贡献,并对他们予以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医学在中国传播的背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 学生版.docx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