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六)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黑死病造成法国社会恐慌 商代人们对疫病的认知与应对 宋代药政体现民本思想 中医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 中医经络学说注重整体思维 中国古代医学受到官方的重视 宋代针灸铜人 民国时期的中医考试 近代西医逐渐被国人接受的实质 晚清政府的检疫机构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难易度 ★★★ ★★★ ★★★ ★★ ★★★ ★★ ★★★ ★★★ ★★★知识点 医疗保健制度是社会再分配的一种方式 二战后德国建立医疗分诊制度 1955年我国卫生防疫的规范化 1952年我国的卫生宣传 中国与法国对外医疗援助对比 世界公共卫生事业任重而道远 中国古代与近代欧洲医德思想 1949-1966年新中国医学科学国际交流活动 中医中药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为黑死病传入法国南部后,阿维尼翁一位医生的笔记。这些描述意在说明黑死病( )黑死病的传染如此严重,以至于不仅与病人待在一起,即使看他们一眼似乎也会被感染。死亡的人如此之多……埋葬时找不到祭司在他们的坟前祷告。父子之间不相往来……甚至医生也惧怕感染而不敢对患者进行治疗。至于我,为了不背上恶名,不敢不到场,但仍然始终处于恐惧之中A.造成了严重社会恐慌 B.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C.间接推动了医学发展 D.使封建伦理遭到颠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埋葬时找不到祭司”“父子之间不相往来”“医生也惧怕感染”可知,人们极度害怕黑死病,A项正确。2.根据甲骨卜辞记载,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季节性的特点,认为鬼神作祟、气候突变、饮食不洁等情况容易造成疾病产生和流行,探索出了祭祀、隔离、药物治疗等应对方法。这些认知和做法( )A.折射出文明的发展程度B.控制了传染病的暴发和扩散C.构建起科学的防病系统D.确立了完善的公共医疗体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朝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传染病的特点,并且探索出了一定的应对方法,这体现了当时文明的发展程度,A项正确。B、C、D三项与商朝的史实不符,均排除。3.宋代承前朝开设尚药局,于药政方面开前朝先河,置和剂局和惠民局。王安石变法实行国家对成药专营。政府规范药物生产,增强了药品销售和流通方面的监督管理。大力编书,树立了药品炮制和加工制作的国家标准。响应重大疫情,快速给药,及时治疗。这些措施( )A.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B.促进了人口快速增长C.说明宋朝取消了药业民营D.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中宋代规范药物生产,保障药品质量,保护人民健康,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D项正确。措施中仅国家对成药专营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A项;B项夸大了措施的作用,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4.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积累临床经验,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东晋葛洪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疫病影响历史的发展进程B.中医理论体系在东汉已经完备C.中医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D.中医对世界医学发展贡献巨大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张仲景的施治原则和葛洪《肘后备急方》的收集整理,都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疫病的论述,排除A项;B项“已经完备”材料不能说明,排除;材料中没有中医对世界医学发展的贡献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5.中医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强调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并借以运行气血,营养机体。由此可知,中医经络学说( )A.注重整体思维 B.吸纳临床经验C.成果丰富多元 D.强调辨证施治答案:A解析:“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说明中医经络学说注重整体思维,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临床经验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材料并未列举中医经络学的成果,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辨证施治”无关,排除D项。6.下表所示为某学习小组搜集的相关史料。他们由此得出的推论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秦始皇焚书诏令中,规定“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北魏周澹)尤善医药……太宗(明元帝)尝苦风头眩,澹治得愈,由此见宠,位至特进,赐爵成德侯 《魏书·周澹传》有以医术入仕者,同明经(科举科目)例处分 《唐会要·医术》A.政府主导医学发展 B.医学受到官方的重视C.社会崇医之风兴盛 D.医者社会地位的提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未禁医学之书,北魏周澹因为擅长医药而得到皇帝赏识,医学在唐代被视为重要的做官依据,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主导医学发展,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中只有唐代的政策能使医者社会地位提高,排除D项。7.北宋医家王惟一总结前人经验,主持设计制造了两具针灸铜人。铜人作为针灸教学的标准化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的模型,一具被放在朝廷医官院供医者观摩练习;另一具被放置在京城大相国寺供人们参观学习。由此可知,制造针灸铜人( )A.保障了民众的身体健康B.有利于医疗知识的传播C.革新了疫病防治的手段D.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惟一制造的针灸铜人有两个作用,一是供医者观摩练习,二是供人们参观学习,这表明针灸铜人是传播医疗知识、提高针灸技术水平的教具,因此,制造针灸铜人有利于医疗知识的传播,B项正确。A项夸大了针灸铜人的作用,排除;针灸铜人是教学模具的创新,而非疫病防治手段的革新,排除C项;针灸铜人的制造得益于医学的发展,而非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8.民国以后,中央政府规定中医经过考试才能开业。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医考试的题目仿照西医科学的面目出现,如按摩科学、针灸科学、方剂学、诊断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等。这一现象( )A.有利于传统中医的专业化B.推动了公共卫生体系建立C.体现出政府对中医的扶植D.改变了人们对中医的态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医在西医的影响下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A项正确。仅通过中医考试题目分类更加细致,无法体现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排除B项;材料只是政府对中医开业有要求,并没有扶植,排除C项;材料只是讲述中医在西医影响下的变化,无法体现人们对中医的态度,排除D项。9.近代中国,最初不接受或抵触西医文化是必然的。在经历了疑忌、接触、试用、对比后,人们逐渐信服并接受了西医。这一转变实质上说明( )A.中国国门被打开 B.崇洋媚外之风盛行C.中西文化的融合 D.国人开放包容心态答案:C解析:近代中国对西医从拒绝到逐渐接受,体现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接纳,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例证之一,C项正确。中国国门被打开是中国人接受西医的背景和原因之一,而非实质,排除A项;中国人接受西医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并非崇洋媚外,排除B项;国人的开放包容不能解释最初国人对西医的抵触,排除D项。10.1902年,清政府用巨款收回由八国联军把持的检疫机构,改设天津卫生局,“专司防疫清洁事宜”,下设“时症医院”“妇婴医院”“育黎堂”和“官厕”等4个部门,推行清洁道路、施治病症、防疫检疫等事项。后因周边“迭生疫症”,又在大沽、北塘、营口、唐山、秦皇岛等地添置防疫院,派员检疫。这些做法( )A.表明清末新政注重民生关怀B.实现了中国卫生事业的近代化C.改变了国人的健康卫生观念D.体现了清廷应对公共事件的能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政府在天津设立卫生局,在大沽、北塘、营口、唐山、秦皇岛等地添置防疫院,进行防疫检疫,这说明晚清政府具有一定的应对公共事件的能力,D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C两项夸大了这些做法的影响,均排除。11.医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所有的西方国家都没有让医疗完全的市场化,政府都承担相当比例的医疗服务。虽然医疗费用可以通过商业或互助保险系统来分担,但医疗保健对大多数人还是巨大的负担,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必须由国家的福利予以解决。这表明( )A.医疗保健制度是社会再分配的一种方式B.西方国家市场化医疗保险系统尚不健全C.政府承担部分医疗服务化解了社会矛盾D.西方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是最为完善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所有的西方国家都没有让医疗完全的市场化,政府都承担相当比例的医疗服务”“医疗保健对大多数人还是巨大的负担,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必须由国家的福利予以解决”可知,国家通过提供医疗服务,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社会财富再分配,这表明医疗保健制度是社会再分配的一种方式,A项正确。过度市场化不利于人民生命健康,排除B项;社会矛盾依然存在,提供医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稳定,但并不能完全化解矛盾,排除C项;D项“最为完善”材料不能得出,排除。12.二战后,德国逐渐形成如下看病流程:病人先到全科医生的诊所就医,如果医生认为有必要,再转至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治疗完毕后,或转至康复机构和护理机构,或由病人的全科医生负责接回进行术后治疗。据此可知,当代德国( )A.建立了较高效的医疗分诊制度B.民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C.实现了医疗保障服务的全覆盖D.基层医疗水平显著提升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德国的看病流程有着明确的分工和顺序,病人先到全科医生处,再根据情况转至医院、康复机构等,这能够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让病人得到恰当的治疗,体现了一种较为高效的医疗分诊制度,A项正确。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德国的看病流程,无法得出民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是否实现医疗保障服务全覆盖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基层医疗水平在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比较,不能得出基层医疗水平显著提升的结论,排除D项。13.1955年7月,我国卫生部颁布《传染病管理办法》,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其中规定发现鼠疫等甲类传染病,应立即报告,在城市不超过12小时,在农村不超过次日,同时应立即向卫生防疫机构作传染病报告。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卫生防疫的规范化 B.城市卫生状况恶劣C.现代医疗体系建立 D.疫病防治技术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5年我国卫生部通过颁布法规,将传染病进行等级划分,并对报告时间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这体现了卫生防疫工作朝着标准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城市卫生状况,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现代医疗体系建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疫病防治技术,排除D项。14.右图是1952年卫生宣传海报,该宣传画( )A.体现了卫生宣传与爱国运动结合B.旨在深刻揭露美国的细菌战阴谋C.提高了人们的卫生防疫思想意识D.有利于调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答案:A解析:该宣传画将“卫生工作”与“粉碎敌人的细菌战”相结合,体现了把卫生宣传与爱国运动相结合,A项正确。海报是卫生宣传,不是揭露阴谋,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宣传结果,排除C项;1952年社会主义建设尚未开始,排除D项。15.20世纪中期以来,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开设的诊所只能采用法语交流,且必须使用法国医生带去的药品。但相较而言,中国每一批援阿医疗队都配备当地语言的翻译,中国医疗队使用的医疗设备和药物也以当地采购为主。这折射出( )A.法国缺乏人文主义精神B.阿尔及利亚尚未摆脱殖民统治C.西方意识形态逐渐淡化D.中国援助工作结合当地的实际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援阿医疗队配备当地语言翻译,医疗设备和药物以当地采购为主,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援助工作考虑到当地语言沟通需求和经济实际情况,是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援助的体现,D项正确。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开设的诊所的做法是出于殖民习惯和自身利益考虑,不能简单归结为缺乏人文主义精神,排除A项;阿尔及利亚在1962年已经独立,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西方意识形态逐渐淡化,排除C项。16.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3年第76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指出,自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以来,全球人口的预期寿命增长了50%,婴儿死亡率下降了60%,但战争和冲突等全球挑战正威胁着公共卫生领域的进展。材料表明( )A.全球卫生治理中国际机制互动B.世卫组织保障了人类健康C.公共卫生事业实现了全球协作D.公共卫生事业任重而道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以来,世界公共卫生事业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不确定因素,这表明公共卫生事业任重而道远,D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全球卫生治理中国际机制互动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全球协作的信息,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黄帝内经》不但是中国现存最早成书的医学典籍,而且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史中第一部包含医德思想的医学巨著。其中“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救而不胜,反受其殃”“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必先别其三形,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等医德思想,不仅是古代医者行医的基本指南,也对当今社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坚定医者担当、促进医学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时代价值。——摘编自国峰宝、马其南《〈黄帝内经〉医德文化的阐释及时代价值》材料二 近代欧洲医疗道德思想的来源复杂而多样。希腊罗马人为近代欧洲医疗道德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基督教的慈善、济世的作风诠释了欧洲医疗道德的理念:普世、奉献、利他。无数高尚的医生、护士的表率作用树立了欧洲医疗道德的楷模:无私、忘我、牺牲。政府的政策法规为欧洲医疗道德守住了最后的底线:严格监管、重视教育、杜绝庸医。医生本人的著书立说则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摘编自赵秀荣《近代欧洲医疗道德思想的来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医德思想形成的原因。答案:(1)内容:以人为本,尊重生命;重视医术;因人而治,因病而治;强调天人合一,注重和谐;注重医学的传承济世。影响:提升医疗水平;塑造了医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推动医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医疗行业的声誉。(2)希腊罗马传统的影响;基督教的慈善、济世作风;医护人员扶危济困的榜样;政府政策法规的规范;医学界人士医德的阐发。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可知,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根据材料一“救而不胜,反受其殃”“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可知,重视医术;根据材料一“必先别其三形,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可知,因人而治,因病而治;根据材料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可知,强调天人合一,注重和谐;根据材料一“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可知,注重医学的传承济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提升医疗水平;根据材料一“不仅是古代医者行医的基本指南”并结合所学可知,塑造了医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根据材料一“也对当今社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坚定医者担当、促进医学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时代价值”可知,推动医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从医德对医疗行业的作用可知,有利于维护医疗行业的声誉。第(2)问,根据材料二“希腊罗马人为近代欧洲医疗道德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知,希腊罗马传统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基督教的慈善、济世的作风诠释了欧洲医疗道德的理念”可知,基督教的慈善、济世作风;根据材料二“无数高尚的医生、护士的表率作用树立了欧洲医疗道德的楷模”可知,医护人员扶危济困的榜样;根据材料二“政府的政策法规为欧洲医疗道德守住了最后的底线”可知,政府政策法规的规范;根据材料二“医生本人的著书立说则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可知,医学界人士医德的阐发。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医学科学事业,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前提下,我国积极开展医学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活动,为国家医学科学事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1949年11月,苏联医学专家应邀参加中央防疫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协助我国消灭在察北等地发现的鼠疫。1955年,由苏联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克洛特科夫教授率领的苏联医学科学代表团来华讲学并访问。代表团成员专业涵盖了卫生学、外科学、寄生虫学、儿科学、病理生理学、传染病学、免疫学等学科。1958年,中苏两国签订重大科学技术研究的议定书,进一步加强两国科学机构之间的直接联系。1960年,中苏两国的合作范围扩展至医学教育、研究等领域。1961年,中苏科技合作中断后,我国在医药卫生方面加强了与部分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与发展中国家侧重于援外医疗。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在京举行,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44个国家和地区的367位科学家参加。各国医学科学家除了交流外科手术方面的学术经验外,还对控制和消灭各种传染病进行了大量的交流讨论。——摘编自郭荣浩《新中国医学科学事业的建立与初步探索(1949-1966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66年新中国医学科学国际交流活动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9-1966年新中国医学科学国际交流活动的意义。答案:(1)变化:从以苏联为主到参与国家和地区逐渐广泛;医学合作的范围逐渐扩大;从接受苏联援助到医疗援助发展中国家;活动形式和内容逐渐丰富。原因:新中国成立,国家政权逐渐巩固;中国医学科研能力提升,医学水平提高;中国对外交往不断拓展,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变化,中苏关系恶化。(2)促进新中国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加强中国医学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在医学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人民卫生健康水平;提高新中国国家卫生健康综合实力;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1949-1960年主要是中苏合作,到“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在京举行,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44个国家和地区的367位科学家参加”可得,从以苏联为主到参与国家和地区逐渐广泛;根据材料“中苏两国的合作范围扩展至医学教育、研究等领域”可得,医学合作的范围逐渐扩大;根据材料“苏联医学专家……协助我国消灭在察北等地发现的鼠疫”“与发展中国家侧重于援外医疗”可得,从接受苏联援助到医疗援助发展中国家;根据材料“应邀参加中央防疫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医学科学代表团来华讲学并访问”“进一步加强两国科学机构之间的直接联系”“各国医学科学家除了交流外科手术方面的学术经验外,还对控制和消灭各种传染病进行了大量的交流讨论”可得,活动形式和内容逐渐丰富。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并结合所学可得,新中国成立,国家政权逐渐巩固;材料“与发展中国家侧重于援外医疗”说明中国自身的医学水平提升促进了对外医疗援助,由此可得,中国医学科研能力提升,医学水平提高;结合所学1949-1966年我国对外交往的史实可得,中国对外交往不断拓展,国际地位提高;根据材料“1961年,中苏科技合作中断后”可得,国际形势变化,中苏关系恶化。第(2)问,根据材料中苏联医学专家协助消灭鼠疫、苏联医学科学代表团成员专业以及北京科学讨论会上各国医学科学家交流外科手术方面的学术经验可得,国际交流推动中国传染病防治和外科技术进步,由此可得,促进新中国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与发展中国家侧重于援外医疗”和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有众多国家参与可得,援外医疗与多边学术合作有助于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由此可得,加强中国医学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在医学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结合所学还可从人民健康、我国卫生健康综合实力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分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传统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人们与疾病作斗争、追求健康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四部医典》被列入了《世界记忆名录》,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我国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传统医学战略2014-2023》,出版中医药名词术语、针灸、推拿等标准,中医药逐渐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2024年5月在天津召开的数智赋能大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暨第四届中医药国际发展大会上发布的“数智本草大模型”,让传统医药搭上数字快车。——摘编自《让传统医药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2024年12月5日新浪新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医中药”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传承与创新:让传统医药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国人民阐述: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到《本草纲目》《四部医典》,再到青蒿素,中医药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换发了新的生机。新时代,中医药逐渐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并搭上数字研发的快车。结论:中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需要代代守护、传承其精华,也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让传统医药在拥抱现代科技中绽放光彩,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拟定论题,根据材料可知,传统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代科技发展的同时,我们让传统医药搭上数字快车,在创新中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因此拟定论题为“传承与创新:让传统医药更好地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其次进行阐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古代到现代中医药的发展情况角度进行阐述。最后作出总结。单元综合检测(六)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为黑死病传入法国南部后,阿维尼翁一位医生的笔记。这些描述意在说明黑死病( )黑死病的传染如此严重,以至于不仅与病人待在一起,即使看他们一眼似乎也会被感染。死亡的人如此之多……埋葬时找不到祭司在他们的坟前祷告。父子之间不相往来……甚至医生也惧怕感染而不敢对患者进行治疗。至于我,为了不背上恶名,不敢不到场,但仍然始终处于恐惧之中A.造成了严重社会恐慌 B.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C.间接推动了医学发展 D.使封建伦理遭到颠覆2.根据甲骨卜辞记载,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季节性的特点,认为鬼神作祟、气候突变、饮食不洁等情况容易造成疾病产生和流行,探索出了祭祀、隔离、药物治疗等应对方法。这些认知和做法( )A.折射出文明的发展程度B.控制了传染病的暴发和扩散C.构建起科学的防病系统D.确立了完善的公共医疗体系3.宋代承前朝开设尚药局,于药政方面开前朝先河,置和剂局和惠民局。王安石变法实行国家对成药专营。政府规范药物生产,增强了药品销售和流通方面的监督管理。大力编书,树立了药品炮制和加工制作的国家标准。响应重大疫情,快速给药,及时治疗。这些措施( )A.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B.促进了人口快速增长C.说明宋朝取消了药业民营D.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4.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积累临床经验,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东晋葛洪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疫病影响历史的发展进程B.中医理论体系在东汉已经完备C.中医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D.中医对世界医学发展贡献巨大5.中医经络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强调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并借以运行气血,营养机体。由此可知,中医经络学说( )A.注重整体思维 B.吸纳临床经验C.成果丰富多元 D.强调辨证施治6.下表所示为某学习小组搜集的相关史料。他们由此得出的推论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秦始皇焚书诏令中,规定“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北魏周澹)尤善医药……太宗(明元帝)尝苦风头眩,澹治得愈,由此见宠,位至特进,赐爵成德侯 《魏书·周澹传》有以医术入仕者,同明经(科举科目)例处分 《唐会要·医术》A.政府主导医学发展 B.医学受到官方的重视C.社会崇医之风兴盛 D.医者社会地位的提高7.北宋医家王惟一总结前人经验,主持设计制造了两具针灸铜人。铜人作为针灸教学的标准化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的模型,一具被放在朝廷医官院供医者观摩练习;另一具被放置在京城大相国寺供人们参观学习。由此可知,制造针灸铜人( )A.保障了民众的身体健康B.有利于医疗知识的传播C.革新了疫病防治的手段D.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8.民国以后,中央政府规定中医经过考试才能开业。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医考试的题目仿照西医科学的面目出现,如按摩科学、针灸科学、方剂学、诊断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等。这一现象( )A.有利于传统中医的专业化B.推动了公共卫生体系建立C.体现出政府对中医的扶植D.改变了人们对中医的态度9.近代中国,最初不接受或抵触西医文化是必然的。在经历了疑忌、接触、试用、对比后,人们逐渐信服并接受了西医。这一转变实质上说明( )A.中国国门被打开 B.崇洋媚外之风盛行C.中西文化的融合 D.国人开放包容心态10.1902年,清政府用巨款收回由八国联军把持的检疫机构,改设天津卫生局,“专司防疫清洁事宜”,下设“时症医院”“妇婴医院”“育黎堂”和“官厕”等4个部门,推行清洁道路、施治病症、防疫检疫等事项。后因周边“迭生疫症”,又在大沽、北塘、营口、唐山、秦皇岛等地添置防疫院,派员检疫。这些做法( )A.表明清末新政注重民生关怀B.实现了中国卫生事业的近代化C.改变了国人的健康卫生观念D.体现了清廷应对公共事件的能力11.医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所有的西方国家都没有让医疗完全的市场化,政府都承担相当比例的医疗服务。虽然医疗费用可以通过商业或互助保险系统来分担,但医疗保健对大多数人还是巨大的负担,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必须由国家的福利予以解决。这表明( )A.医疗保健制度是社会再分配的一种方式B.西方国家市场化医疗保险系统尚不健全C.政府承担部分医疗服务化解了社会矛盾D.西方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是最为完善的12.二战后,德国逐渐形成如下看病流程:病人先到全科医生的诊所就医,如果医生认为有必要,再转至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治疗完毕后,或转至康复机构和护理机构,或由病人的全科医生负责接回进行术后治疗。据此可知,当代德国( )A.建立了较高效的医疗分诊制度B.民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C.实现了医疗保障服务的全覆盖D.基层医疗水平显著提升13.1955年7月,我国卫生部颁布《传染病管理办法》,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其中规定发现鼠疫等甲类传染病,应立即报告,在城市不超过12小时,在农村不超过次日,同时应立即向卫生防疫机构作传染病报告。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卫生防疫的规范化 B.城市卫生状况恶劣C.现代医疗体系建立 D.疫病防治技术提高14.右图是1952年卫生宣传海报,该宣传画( )A.体现了卫生宣传与爱国运动结合B.旨在深刻揭露美国的细菌战阴谋C.提高了人们的卫生防疫思想意识D.有利于调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15.20世纪中期以来,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开设的诊所只能采用法语交流,且必须使用法国医生带去的药品。但相较而言,中国每一批援阿医疗队都配备当地语言的翻译,中国医疗队使用的医疗设备和药物也以当地采购为主。这折射出( )A.法国缺乏人文主义精神B.阿尔及利亚尚未摆脱殖民统治C.西方意识形态逐渐淡化D.中国援助工作结合当地的实际16.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3年第76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指出,自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以来,全球人口的预期寿命增长了50%,婴儿死亡率下降了60%,但战争和冲突等全球挑战正威胁着公共卫生领域的进展。材料表明( )A.全球卫生治理中国际机制互动B.世卫组织保障了人类健康C.公共卫生事业实现了全球协作D.公共卫生事业任重而道远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黄帝内经》不但是中国现存最早成书的医学典籍,而且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史中第一部包含医德思想的医学巨著。其中“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救而不胜,反受其殃”“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必先别其三形,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等医德思想,不仅是古代医者行医的基本指南,也对当今社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坚定医者担当、促进医学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时代价值。——摘编自国峰宝、马其南《〈黄帝内经〉医德文化的阐释及时代价值》材料二 近代欧洲医疗道德思想的来源复杂而多样。希腊罗马人为近代欧洲医疗道德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基督教的慈善、济世的作风诠释了欧洲医疗道德的理念:普世、奉献、利他。无数高尚的医生、护士的表率作用树立了欧洲医疗道德的楷模:无私、忘我、牺牲。政府的政策法规为欧洲医疗道德守住了最后的底线:严格监管、重视教育、杜绝庸医。医生本人的著书立说则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摘编自赵秀荣《近代欧洲医疗道德思想的来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医德思想形成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医学科学事业,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前提下,我国积极开展医学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活动,为国家医学科学事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1949年11月,苏联医学专家应邀参加中央防疫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协助我国消灭在察北等地发现的鼠疫。1955年,由苏联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克洛特科夫教授率领的苏联医学科学代表团来华讲学并访问。代表团成员专业涵盖了卫生学、外科学、寄生虫学、儿科学、病理生理学、传染病学、免疫学等学科。1958年,中苏两国签订重大科学技术研究的议定书,进一步加强两国科学机构之间的直接联系。1960年,中苏两国的合作范围扩展至医学教育、研究等领域。1961年,中苏科技合作中断后,我国在医药卫生方面加强了与部分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与发展中国家侧重于援外医疗。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在京举行,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44个国家和地区的367位科学家参加。各国医学科学家除了交流外科手术方面的学术经验外,还对控制和消灭各种传染病进行了大量的交流讨论。——摘编自郭荣浩《新中国医学科学事业的建立与初步探索(1949-1966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66年新中国医学科学国际交流活动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9-1966年新中国医学科学国际交流活动的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传统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人们与疾病作斗争、追求健康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四部医典》被列入了《世界记忆名录》,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性命。我国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传统医学战略2014-2023》,出版中医药名词术语、针灸、推拿等标准,中医药逐渐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2024年5月在天津召开的数智赋能大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暨第四届中医药国际发展大会上发布的“数智本草大模型”,让传统医药搭上数字快车。——摘编自《让传统医药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2024年12月5日新浪新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医中药”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 学生版.docx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