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单元练习 (学生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单元练习 (学生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一、选择题
1.明正德时期,徽州出现了外出经商的热潮,弘治以前“读书力田,间事商贾”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而经商的丰厚利润也让一些士大夫纷纷出外经商,“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阅家,不惮为贾”。这表明(  )
A.封建小农经济解体
B.商品经济影响观念转变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经世致用思想逐渐盛行
2.根据出土的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35000余份档案文献记载,当时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周密、高效、守法,文献档案内容极其详尽、细致,每条商贸道路上设有驿站,提供各种服务。材料可用于说明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时期(  )
A.国内市场的形成 B.对外贸易的繁荣
C.文化交流的频繁 D.商业规模的扩大
3.1998年,考古人员在印尼海域发现的唐朝时期古沉船“黑石号”中载有约5万件长沙窑瓷器。在出水文物中,有一件题为“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记”的长沙窑瓷碗。以上考古成果说明唐朝(  )
①海上对外贸易已经十分发达 ②石渚草市的瓷器已远销海外 ③已注重宣传商品的品牌价值 ④长沙窑瓷器只面向国内市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小王的老师给他布置了一份历史作业,要求以“唐代飞钱”“北宋交子”“清朝会票”为中心,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通过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写成研究性小论文。请你帮助小王,给他的这份作业定一个题目(  )
A.中国古代纸币的发展沿革
B.中国古代信用票据的演变
C.中国传统金融典当业起源
D.中国古代契约的广泛应用
5.埃及新王国时期,农村中出现大量的借贷契约,租佃、雇佣关系有了较大发展,物物交换已经很普遍。一份文献记载了一个王家牧人涅布麦希“因为什么都没有了”而出租奴隶和出卖土地的事情。据此可以推测,当时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
A.得益于王室贵族的需求
B.加剧了农村的阶级分化
C.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
D.推动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6.据统计,从1685年到1757年间,到中国贸易的欧美各国商船有312艘,而从1758年到1838年间,仅到中国粤海关贸易的外国商船共达5107艘,其中大多数为西方商船。这主要是因为(  )
A.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B.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C.机器大生产需要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D.民间走私贸易兴盛
7.16世纪,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使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中国
B.使全球性的贸易联系加强
C.成为大西洋贸易的典型模式
D.使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8.欧洲人开始海外扩张后,股份公司以其有限责任,为投资提供了媒介,使欧洲大批资本用于海外冒险事业。东方商人因自身及其合伙人的资力有限,没有一个最终能成功地与东印度以及现存的哈得孙湾公司相竞争。据此可知,当时(  )
A.殖民扩张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
B.贸易规模扩大引发价格革命
C.经营方式变革改变世界贸易格局
D.东方失去与西方竞争的优势
9.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说“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但同时强调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张之洞在创办企业时声称“华商陋习,常有藉招股欺骗之事,若无官权为之惩罚,则公司资本无一存者矣”。这反映了(  )
A.官商关系制约商业运营
B.近代股份制经营方式引入中国
C.官督商办模式广泛推行
D.封建因素影响企业经营近代化
10.在中世纪,一个勃艮第的农奴若想获得自由,必须向当地的修道院院长缴纳一磅胡椒;在15世纪的英国,一磅胡椒的价值与一头猪相等;在一些表现中世纪商业的文艺作品中,人们常常能看到天平上胡椒的另一边是金子。16世纪以来,胡椒逐渐成为欧洲寻常人家的调料。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百姓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B.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C.东西方贸易的快速发展
D.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11.16世纪至18世纪初,大规模的殖民地开拓为国际分工准备了条件,确立了早期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分工的最初形式——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国际分工体系。这一国际分工体系(  )
A.实质是农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体系
B.反映出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C.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贸秩序相适应
D.促使远程贸易逐渐发展到洲际贸易
12.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对外谈判缔结互惠贸易协定。1934年到1939年,美国先后与28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出口贸易增加了48.9%,进口贸易增加了40.1%。这(  )
A.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
B.维护了美国世界霸主地位
C.践行了“门户开放”的外交原则
D.协调了资本主义国家关系
13.下表是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这可用于说明(  )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A.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稳步提升
B.美国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C.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日本施行经济统制的手段
14.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持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这反映出(  )
A.发展中国家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B.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C.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日益加大
D.发达国家找到了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途径
15.如表为不同年份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与总额的数量变化。这(  )
年份 贷款项目 贷款总额(亿)
1968 62 9.5
1981 266 124
A.有助于维护国际货币汇率稳定
B.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
C.增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性
D.客观上推动新兴独立国家发展
16.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成立于1973年,为全球跨境结算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通讯服务。近年来,美国以“反恐”为名,迫使SWIFT开放所有支付信息,借此监控追踪全球跨境资金交易动向。由此可知,美国(  )
A.以法律的手段保护技术专利
B.政治体制运作离不开金融业
C.高新技术处于领先垄断地位
D.利用信息技术巩固霸权地位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嘉祐年间(1056-1063),由于主管官吏对园户的茶叶压级压价收购,政府将全国茶的专卖改为通商法:茶商园户交易,按质论价,也可讨价还价。这样既提高了园户生产的积极性,又减少了官府收购及调拨的环节,使茶叶交易趋于优质优价的经济原则,也减少了交易程序。《宋史》记载,专卖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财政收入109.41万贯,改行通商法后平均每年得117.75万贯。
——摘编自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
和茶税征收办法》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随着一些新兴产茶国的崛起,我国在世界茶叶市场中的份额日趋减少。面对这一颓势,《时务报》等报纸大量登载国外茶业商务和茶业改良文章,清政府派员出国考察茶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清政府颁布《公司法》等,迎来了一个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从清末到民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减免茶税的条文。但我国业茶者多为分散经营,无力采用机器生产,晚清政府国库亏空,无暇过多顾及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无视减税条文。1919年,英国为了确保印度茶叶的销路,拟对华茶征收特别税,使华茶市场雪上加霜,但北洋政府无力与英国交涉。最终,华茶外销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摘编自马蕾《1900-1920年
中国社会挽救华茶的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茶叶管理制度的变化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到民国初为挽救华茶所做的努力并进行评价。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合股经营迅速发展。徽州商人、山西商人,都有合股经营的传统。“近亲者乃至同乡间的合伙,即合股”的经营方式为当时所盛行。清代山西商人采用合股经营的现象更为普遍。据记载,山西介休富民吴龙图等十六人各出股银数万两,交侯生芸领本贸易,“自奉天以至浙江,皆有字号”。一家字号可以由多家股东共同投资,而很多股东联合成为实力雄厚的集团资本,也可以同时经营多家字号。在合股形式下,投资者(股东)并不直接插手具体业务,字号的管理工作皆另委专人负责。股东的职业状况比较复杂,他们投入的资金属于商业资本的性质。字号店商人通过掌握加工环节进入了生产领域,但仅仅发生在少数地区的个别行业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7世纪,英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并逐渐从一个商业贸易公司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中,闽商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身为中英两国的贸易集团代表,贸易往来频繁。由于中西长期以来各方面的差异,两个贸易集团也存在诸多不同。闽商早在唐宋时期便兴起,有着丰富的历史沉淀,闽商注重诚信道义和家族观念。英公司与其相比,存在时间则短了许多,没有内在的文化积累,只是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发展壮大。清朝康熙年间开放海禁之后,商业允许的活动范围虽已恢复,但是经过多年的海禁以及郑氏海商集团的覆灭,中国闽商的实力早已大不如前。明代以前,闽商是封建专制统治下小规模的海上贸易集团,受制于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之后政府管控开始冲破禁令,发展出了私商,但大多数都是白手起家的小型民营产业。英国东印度公司前期是一个商业股份制公司,后来成为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工具。
——摘编自傅晨溪、李金云《英国
东印度公司与闽商贸易往来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工商业合股经营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析闽商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差异。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魏尚进《经济全球化:金融、
贸易与政策改革》编制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二战以来的世界历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条理清楚,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难易度 ★★ ★★ ★★ ★★★ ★★★ ★★★ ★★ ★★★ ★★ ★★
知识点 明朝时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观念转变 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的对外贸易 唐代沉船中的瓷器 中国古代信用票据的演变 埃及商品货币关系发展 工业革命后中外贸易变化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经营方式变革改变世界贸易格局 封建因素影响中国企业经营近代化 欧洲胡椒从奢侈品变为大众化商品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国际分工体系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贸秩序相适应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对外贸易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世界银行推动新兴国家发展 美国利用信息技术巩固霸权地位 宋代茶叶管理制度,晚清到民国初为挽救华茶所做的努力 明清时期工商业合股经营,英国东印度公司 2000-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出口
一、选择题
1.明正德时期,徽州出现了外出经商的热潮,弘治以前“读书力田,间事商贾”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而经商的丰厚利润也让一些士大夫纷纷出外经商,“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阅家,不惮为贾”。这表明(  )
A.封建小农经济解体
B.商品经济影响观念转变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经世致用思想逐渐盛行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出现经商热潮,表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经世致用思想,D项错误。
2.根据出土的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35000余份档案文献记载,当时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周密、高效、守法,文献档案内容极其详尽、细致,每条商贸道路上设有驿站,提供各种服务。材料可用于说明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时期(  )
A.国内市场的形成 B.对外贸易的繁荣
C.文化交流的频繁 D.商业规模的扩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美尔人非常注重对外贸易的管理,注重对外贸易的配套设施的建设,说明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对外贸易的繁荣,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外贸易,与国内市场的形成无关,排除A项;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对外贸易的管理措施不能说明文化交流的频繁、商业规模的扩大,排除C、D两项。
3.1998年,考古人员在印尼海域发现的唐朝时期古沉船“黑石号”中载有约5万件长沙窑瓷器。在出水文物中,有一件题为“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记”的长沙窑瓷碗。以上考古成果说明唐朝(  )
①海上对外贸易已经十分发达 ②石渚草市的瓷器已远销海外 ③已注重宣传商品的品牌价值 ④长沙窑瓷器只面向国内市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在印尼发现的沉船出水文物中有唐朝的长沙窑瓷器,且数量大,说明唐朝海上对外贸易发达、瓷器远销海外,①②正确,④错误;瓷器上的“有明樊家记”是樊家作坊自我标榜的广告语,体现唐朝已注重宣传商品的品牌价值,③正确。故选A项。
4.小王的老师给他布置了一份历史作业,要求以“唐代飞钱”“北宋交子”“清朝会票”为中心,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通过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写成研究性小论文。请你帮助小王,给他的这份作业定一个题目(  )
A.中国古代纸币的发展沿革
B.中国古代信用票据的演变
C.中国传统金融典当业起源
D.中国古代契约的广泛应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飞钱是一种票证,类似于今天的银行汇票,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具备信用货币的特性,会票是钱庄发行的票据,可在不同地方提款,也可用于市场流通,综合可知,三者反映了中国古代信用票据的演变历程,B项正确。飞钱和会票不属于纸币,排除A项;飞钱、交子与典当业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信息与契约无关,排除D项。
5.埃及新王国时期,农村中出现大量的借贷契约,租佃、雇佣关系有了较大发展,物物交换已经很普遍。一份文献记载了一个王家牧人涅布麦希“因为什么都没有了”而出租奴隶和出卖土地的事情。据此可以推测,当时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
A.得益于王室贵族的需求
B.加剧了农村的阶级分化
C.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
D.推动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租佃、雇佣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因为什么都没有了’而出租奴隶和出卖土地”可知,商品货币关系深入农村后,改变了农村的生产资料占有情况,从而加剧了农村的阶级分化,B项正确。A、D两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材料“物物交换已经很普遍”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排除C项。
6.据统计,从1685年到1757年间,到中国贸易的欧美各国商船有312艘,而从1758年到1838年间,仅到中国粤海关贸易的外国商船共达5107艘,其中大多数为西方商船。这主要是因为(  )
A.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B.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C.机器大生产需要更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D.民间走私贸易兴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从1758年到1838年间,仅到中国粤海关贸易的外国商船共达5107艘,其中大多数为西方商船”并结合所学可知,1758年到1838年西方工业革命的进行要求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与中国的对外贸易,所以到中国海关的外国商船增多,C项正确。世界市场得到拓展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没有明显变化,仍然是闭关自守政策,排除B项;民间走私贸易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
7.16世纪,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使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中国
B.使全球性的贸易联系加强
C.成为大西洋贸易的典型模式
D.使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答案:B
解析:“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使美洲和亚洲有了直接的贸易往来,使全球性的贸易联系加强,故选B项。A、D两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在太平洋,排除C项。
8.欧洲人开始海外扩张后,股份公司以其有限责任,为投资提供了媒介,使欧洲大批资本用于海外冒险事业。东方商人因自身及其合伙人的资力有限,没有一个最终能成功地与东印度以及现存的哈得孙湾公司相竞争。据此可知,当时(  )
A.殖民扩张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
B.贸易规模扩大引发价格革命
C.经营方式变革改变世界贸易格局
D.东方失去与西方竞争的优势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股份公司,而东方商人并未转变经营方式,以致在与欧洲商业公司竞争中处于劣势,这说明经营方式变革改变世界贸易格局,C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商业革命,不属于价格革命,排除B项;东方国家如中国虽然商业经营方式落后,但手工业相对发达,还具有一定的优势,排除D项。
9.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说“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但同时强调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张之洞在创办企业时声称“华商陋习,常有藉招股欺骗之事,若无官权为之惩罚,则公司资本无一存者矣”。这反映了(  )
A.官商关系制约商业运营
B.近代股份制经营方式引入中国
C.官督商办模式广泛推行
D.封建因素影响企业经营近代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和张之洞在创办企业时都强调官方权力的重要性,这反映了封建因素影响了企业经营的近代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官方权力,而非官商关系,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仅凭材料无从得出“广泛推行”,排除C项。
10.在中世纪,一个勃艮第的农奴若想获得自由,必须向当地的修道院院长缴纳一磅胡椒;在15世纪的英国,一磅胡椒的价值与一头猪相等;在一些表现中世纪商业的文艺作品中,人们常常能看到天平上胡椒的另一边是金子。16世纪以来,胡椒逐渐成为欧洲寻常人家的调料。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百姓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B.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C.东西方贸易的快速发展
D.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胡椒从中世纪等同于黄金,到新航路开辟后,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主要得益于东西方贸易的快速发展,C项正确。材料的变化不能看出当时百姓的生活状况,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反映胡椒的价值变化,不是物种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欧洲商业格局的变化情况,排除D项。
11.16世纪至18世纪初,大规模的殖民地开拓为国际分工准备了条件,确立了早期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分工的最初形式——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国际分工体系。这一国际分工体系(  )
A.实质是农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体系
B.反映出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C.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贸秩序相适应
D.促使远程贸易逐渐发展到洲际贸易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6世纪至18世纪初,西欧国家进行大规模海外殖民,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占优势的是宗主国,而这一时期宗主国几乎都是西欧国家,因此,这一国际分工体系伴随着以西欧为中心的世贸秩序,C项正确。当时尚未进行工业革命,不存在工业国,排除A项;B项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16世纪前也存在洲际贸易,排除D项。
12.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对外谈判缔结互惠贸易协定。1934年到1939年,美国先后与28个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出口贸易增加了48.9%,进口贸易增加了40.1%。这(  )
A.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
B.维护了美国世界霸主地位
C.践行了“门户开放”的外交原则
D.协调了资本主义国家关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4-1939年,是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各个国家以邻为壑,纷纷树立贸易壁垒,而美国的这一举措则保障了美国商品的海外市场,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冲击,A项正确。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是在二战之后,排除B项;“门户开放”政策是针对中国而言的,材料中未提及,排除C项;根据材料不能确定与美国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的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排除D项。
13.下表是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这可用于说明(  )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A.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稳步提升
B.美国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C.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日本施行经济统制的手段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0-1980年,我国钢铁产量逐年提升,说明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稳步提升,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国家所采用的政策,排除B、D两项;从表中可以看出苏联的钢产量依旧持续增长,说明重点发展重工业的苏联模式没有根本转变,排除C项。
14.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持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这反映出(  )
A.发展中国家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B.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C.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日益加大
D.发达国家找到了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途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受益者永远是那些持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可得出,这些现象主要是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导致的,因此材料强调的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B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发展中国家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排除A项;C项是材料中的一部分现象,并非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5.如表为不同年份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与总额的数量变化。这(  )
年份 贷款项目 贷款总额(亿)
1968 62 9.5
1981 266 124
A.有助于维护国际货币汇率稳定
B.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
C.增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性
D.客观上推动新兴独立国家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中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随着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需从世界银行获得更多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故客观上推动新兴独立国家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D项正确,排除C项。A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排除;世界银行的贷款项目与总额增多不能看出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发展,排除B项。
16.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成立于1973年,为全球跨境结算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通讯服务。近年来,美国以“反恐”为名,迫使SWIFT开放所有支付信息,借此监控追踪全球跨境资金交易动向。由此可知,美国(  )
A.以法律的手段保护技术专利
B.政治体制运作离不开金融业
C.高新技术处于领先垄断地位
D.利用信息技术巩固霸权地位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美国推行的是霸权主义政策,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美国控制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没有体现法律手段、政治体制运作和高新技术问题,排除A、B、C三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嘉祐年间(1056-1063),由于主管官吏对园户的茶叶压级压价收购,政府将全国茶的专卖改为通商法:茶商园户交易,按质论价,也可讨价还价。这样既提高了园户生产的积极性,又减少了官府收购及调拨的环节,使茶叶交易趋于优质优价的经济原则,也减少了交易程序。《宋史》记载,专卖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财政收入109.41万贯,改行通商法后平均每年得117.75万贯。
——摘编自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
和茶税征收办法》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随着一些新兴产茶国的崛起,我国在世界茶叶市场中的份额日趋减少。面对这一颓势,《时务报》等报纸大量登载国外茶业商务和茶业改良文章,清政府派员出国考察茶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清政府颁布《公司法》等,迎来了一个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从清末到民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减免茶税的条文。但我国业茶者多为分散经营,无力采用机器生产,晚清政府国库亏空,无暇过多顾及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无视减税条文。1919年,英国为了确保印度茶叶的销路,拟对华茶征收特别税,使华茶市场雪上加霜,但北洋政府无力与英国交涉。最终,华茶外销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摘编自马蕾《1900-1920年
中国社会挽救华茶的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茶叶管理制度的变化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到民国初为挽救华茶所做的努力并进行评价。
答案:(1)变化:由专卖改为通商;放宽对茶商园户交易的限制等。
作用:提高园户种植的积极性;降低成本,改善茶叶质量;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等。
(2)努力:报刊宣传;政府派员出国考察;颁布法律;减免税收等。
评价:晚清到民国初年,各阶层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发展中国茶叶,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华茶贸易颓势,促进了中国茶叶生产、销售的近代化,为中国茶叶发展作出贡献;但是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些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扭转颓势,也无法真正实现中国茶叶的近代化。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政府将全国茶的专卖改为通商法”可知,由专卖改为通商;根据材料一“茶商园户交易,按质论价,也可讨价还价”可知,放宽对茶商园户交易的限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这样既提高了园户生产的积极性”可知,提高园户种植的积极性;根据材料一“减少了官府收购及调拨的环节,使茶叶交易趋于优质优价的经济原则,也减少了交易程序”可知,降低成本,改善茶叶质量;根据材料一“专卖时……收入109.41万贯,改行通商法后……117.75万贯”可知,增加财政收入;结合所学可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时务报》等报纸大量登载国外茶业商务和茶业改良文章”可知,报刊宣传;根据材料二“清政府派员出国考察茶业”可知,政府派员出国考察;根据材料二“随着清政府颁布《公司法》等”可知,颁布法律;根据材料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减免茶税的条文”可知,减免税收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迎来了一个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无力采用机器生产,晚清政府国库亏空,无暇过多顾及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无视减税条文”“英国……拟对华茶征收特别税,使华茶市场雪上加霜,但北洋政府无力与英国交涉。最终,华茶外销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这些努力的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合股经营迅速发展。徽州商人、山西商人,都有合股经营的传统。“近亲者乃至同乡间的合伙,即合股”的经营方式为当时所盛行。清代山西商人采用合股经营的现象更为普遍。据记载,山西介休富民吴龙图等十六人各出股银数万两,交侯生芸领本贸易,“自奉天以至浙江,皆有字号”。一家字号可以由多家股东共同投资,而很多股东联合成为实力雄厚的集团资本,也可以同时经营多家字号。在合股形式下,投资者(股东)并不直接插手具体业务,字号的管理工作皆另委专人负责。股东的职业状况比较复杂,他们投入的资金属于商业资本的性质。字号店商人通过掌握加工环节进入了生产领域,但仅仅发生在少数地区的个别行业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7世纪,英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并逐渐从一个商业贸易公司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中,闽商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身为中英两国的贸易集团代表,贸易往来频繁。由于中西长期以来各方面的差异,两个贸易集团也存在诸多不同。闽商早在唐宋时期便兴起,有着丰富的历史沉淀,闽商注重诚信道义和家族观念。英公司与其相比,存在时间则短了许多,没有内在的文化积累,只是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发展壮大。清朝康熙年间开放海禁之后,商业允许的活动范围虽已恢复,但是经过多年的海禁以及郑氏海商集团的覆灭,中国闽商的实力早已大不如前。明代以前,闽商是封建专制统治下小规模的海上贸易集团,受制于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之后政府管控开始冲破禁令,发展出了私商,但大多数都是白手起家的小型民营产业。英国东印度公司前期是一个商业股份制公司,后来成为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工具。
——摘编自傅晨溪、李金云《英国
东印度公司与闽商贸易往来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工商业合股经营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析闽商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差异。
答案:(1)徽州和山西商人的商业传统;商品经济发展,商业规模扩大需要更多资金;商业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的发展。
(2)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拓展;西欧国家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急需原始资本积累。
差异:精神内涵:闽商注重诚信,以家庭经营为主要模式;英国东印度公司是殖民扩张的产物,缺乏实质性文化。贸易环境:中国古代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闽商总体上发展受限;英国受重商主义影响,政府大力支持贸易。商业性质:闽商总体上受封建主义影响,规模小;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资本主义性质,规模大。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徽州商人、山西商人,都有合股经营的传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徽州和山西商人的商业传统,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的发展;根据材料一“一家字号可以由多家股东共同投资,而很多股东联合成为实力雄厚的集团资本,也可以同时经营多家字号”及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商业规模扩大需要更多资金;根据材料一“在合股形式下,投资者(股东)并不直接插手具体业务,字号的管理工作皆另委专人负责”可知,商业专业化发展的需要。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7世纪,英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并逐渐从一个商业贸易公司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并结合所学,可从世界市场拓展、殖民扩张以及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角度说明。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闽商早在唐宋时期便兴起,有着丰富的历史沉淀,闽商注重诚信道义和家族观念。英公司与其相比,存在时间则短了许多,没有内在的文化积累,只是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发展壮大”可从精神内涵角度分析差异;根据材料二“清朝康熙年间开放海禁之后,商业允许的活动范围虽已恢复,但是经过多年的海禁以及郑氏海商集团的覆灭,中国闽商的实力早已大不如前。明代以前,闽商是封建专制统治下小规模的海上贸易集团,受制于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之后政府管控开始冲破禁令,发展出了私商,但大多数都是白手起家的小型民营产业。英国东印度公司前期是一个商业股份制公司,后来成为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工具”并结合所学可从贸易环境以及商业性质角度分析差异。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魏尚进《经济全球化:金融、
贸易与政策改革》编制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二战以来的世界历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条理清楚,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论题: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不可分割
阐述:二战后期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在国际组织和世界经济制度化、体系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得到了迅速推进。20世纪60-90年代,随着欧洲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快。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得到进一步发展。21世纪,服务贸易出口和货物贸易出口总体上稳定增长。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政治保障。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拟定论题。根据图表可知,国际贸易不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贸易的增长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故可得论题: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不可分割。其次,结合二战后期以来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