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练习 (学生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单元练习 (学生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难易度 ★★ ★★ ★★★ ★★★ ★★★ ★★★ ★★ ★★ ★★★ ★★★
知识点 明清时期徽州村落特点 明代南浔镇发展的背景 西汉建筑规划注重地理环境 元大都规划理念 恺撒改造罗马城的目的 中世纪西欧城墙变化 草原民居的特点 新疆绿洲民居的演进 18、19世纪欧洲夜生活扩展的原因 20世纪初上海城市规模扩大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我国城市化水平存在区域差异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治理的发展 19世纪英国城市治理 晚清城市基础设施革新阻力较大 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化建设弊端 德国对大规模城市化的反思 明清江南市镇、16-18世纪初英国市镇 英国中世纪和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对比 1850-2010年中、美、英城市化水平
一、选择题
1.明清时期的徽州“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掺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朱熹)家礼,彬彬合度”。据此可知,这类村落的特点是(  )
A.行政管理严密
B.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疏离
C.公共集会较多
D.治理融入主流意识形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姓各有宗祠统之”“祭用文公(朱熹)家礼”可知,村落在进行基层治理时会应用理学思想,是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基层治理,不是“行政管理”,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排除B项;只有“岁时伏腊”才集会,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
2.浙江湖州南浔在南宋初期只是个村落,由于蚕丝业的兴起,到明代后期一跃为“(南)浔虽镇,一都会也”。促进这一变化的有利条件是(  )
①重商主义的盛行 ②农产品的商品化 ③长途贸易的发展 ④交通条件的改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中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①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
3.西汉晁错在申述“徙民实边”的主张时说:“(新建城邑)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这反映了当时(  )
A.民众居住条件优越
B.政府借此解决王国问题
C.民居等级差别显著
D.建筑规划注重地理环境
答案:D
解析:材料“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体现的是地理环境对建筑规划的影响,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与解决王国问题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居的等级差别,排除C项。
4.元大都的宫城、皇城偏于都城南部,市场在皇城北部,宗庙、社稷分列宫城东西两侧,大朝正殿在寝宫之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古代都城的“前朝后寝”“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理念。这反映了元朝(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B.建筑科技水平高超
C.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文化理念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元大都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都城,都城规划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古代都城的规划理念,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文化理念的传承,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
5.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自称其家族出自维纳斯的后裔。在建立了个人独裁之后,他在罗马广场的南边修建了全能的维纳斯神庙和以神庙为中心的尤利乌斯广场,还给战神马尔斯建造一座比现有的任何庙宇都大的神庙。恺撒对罗马城的改造意在(  )
A.维护森严的等级分封制度
B.提升在民众中的个人威望
C.强化城市的对外防卫功能
D.增强公民民主与参政意识
答案:B
解析:恺撒以维纳斯女神的后裔自居,修建了规模庞大的神庙建筑,意在借助神权提升自己的政治威望,加强独裁统治,B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等级分封制度,排除A项;对罗马城的改造体现不出对外防卫的功能,排除C项。
6.11世纪,诺曼人入侵欧洲后对旧有的土木城堡进行了改造,用砖石砌成墙壁。至公元14世纪城墙不仅仅局限于城市中心,开始向城市的外围扩展,同时城墙也不再仅是防御工事,更是城市文化和身份的象征。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
A.城市摆脱了封建势力控制
B.欧洲工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C.城墙已丧失军事防御能力
D.城墙更注重政治和文化功能
答案:B
解析:城墙向城市的外围扩展扩大了城市规模,“城市文化和身份的象征”表明城墙从单纯的军事功能增加了文化和政治功能,这是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带来的,B项正确,排除C项。当时城市自治运动虽然兴起,但是并未完全摆脱封建势力的控制,排除A项;D项“更注重”材料不能说明,排除。
7.毡房是草原民族的民居,俗称蒙古包,一般为圆形,以木条为骨架,外面覆盖毛毡以抵御寒冷,它是一种方便拆合的住宅。这反映出草原民居的特点是(  )
A.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
B.体现等级制度的观念
C.因地制宜形成多种样式
D.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覆盖毛毡以抵御寒冷”“方便拆合”可知,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用于四季游牧搬迁抵御北方寒冷气候的住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等级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一种样式,排除C项;农耕文化体现的是定居生活,排除D项。
8.新石器时期,新疆出现了绿洲民居的雏形——原始窝棚。到了汉代,楼兰、于阗等绿洲有了平顶编笆墙窝棚。编笆墙后来又发展为木构架围墙。最终,形成平顶砖木构架建筑。新疆绿洲民居的演进反映出(  )
A.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B.自然环境的改善
C.丝绸之路不断发展 D.礼制的影响扩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疆绿洲民居由原始窝棚发展到木构架围墙,再到后来的砖木结构,这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自然环境的改善,排除B项;新疆绿洲民居的演进与丝绸之路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礼制的信息,排除D项。
9.在17世纪的欧洲,夜生活只出现在上层贵族阶层中。到18、19世纪,夜生活开始从贵族圈子扩展至普通民众,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势力的日益衰落
B.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
C.照明技术的不断改进
D.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到18、19世纪,夜生活开始从贵族圈子扩展至普通民众”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欧洲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参与夜生活的社会群体便逐渐扩展到普通民众,D项正确。有夜生活的人群从上层贵族扩展至普通民众,不代表封建势力日益衰落,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夜生活越来越平民化,与基础设施建设无关,排除B项;照明技术的不断改进不是夜生活越来越平民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10.20世纪初,上海市郊农民,放弃了播种棉稻豆麦的旧生活,十之六七,恃种蔬菜为生。1912年海关报告记载:“一个颇有规模的、以供应市场为目的的菜园行业已经兴起。”该现象的出现(  )
A.反映了上海城市规模的扩大
B.得益于粮食产量的迅速增加
C.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D.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居住人口增加,对蔬菜的需求量增长,郊区出现“一个颇有规模的、以供应市场为目的的菜园行业”,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粮食产量增加的信息,而是强调郊区农民种植蔬菜,排除B项;当时的产业结构仍属于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排除C项;郊区农业种植蔬菜并不能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
11.2001年,我国东部地区有293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44.3%;中部地区有247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37.3%;西部地区有122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18.4%。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A.城市化的进程有序推进
B.城市化水平存在区域差异
C.城市人口空间布局合理
D.以东部带动中西部的发展
答案:B
解析:非农业人口的占比情况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差异,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比有明显差距,说明城市化水平存在区域差异,B项正确。材料数据是静态对比,而非动态对比,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12.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城市治理的发展(  )
A.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B.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实践了依法治国方略
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必然要求城市治理模式的改变,D项正确。A项逻辑关系颠倒,排除;城市治理模式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的范畴,排除B项;“依法治国”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排除C项。
13.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地霍乱多发,人们意识到城市的水质关乎居民的生死。1846-1865年间共有51个市政府新建或购买了供水公司,取代了原有的私人供水公司;在1866年到1895年,又有176个城市提供市营自来水。这表明英国(  )
A.工业革命推动民众消费观念更新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受到严重挑战
C.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D.观念更新助推生产与资本的集中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由于水质问题引发霍乱,政府开办市营自来水公司以解决问题,这反映出面临公共事件危机,政府承担起部分公共服务职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众消费观念、自由主义和资本集中,排除A、B、D三项。
14.1882年,清政府上海道饬令禁止中国店家使用电灯,并反复照会英国领事要求其停用电灯;1897年,长沙宝善成公司在其附近学堂、报馆和沿街商店架线装灯时因灯被市民视为“鬼火”而遭到掷石攻击。这说明晚清时期(  )
A.官民一致抵抗西方经济侵略
B.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依附性
C.城市基础设施革新阻力较大
D.通商口岸生活方式变迁较快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电灯在推广过程中遭到来自官方和民间的多重阻力,C项正确。对电灯使用的推广不属于西方经济侵略的范畴,排除A项;B项“依附性”和D项“生活方式变迁较快”材料不能体现,均排除。
15.19世纪中期,恩格斯描述曼彻斯特:“只要哪里还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把它堵住……东一排西一排的房屋或一片迷宫式的街道,像一些小村庄一样,乱七八糟地分散在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粘土上。”这说明了英国(  )
A.城市化建设呈现自由放任的轨迹
B.工人居住环境日趋恶化
C.工业革命推动圈地运动快速发展
D.新兴城市功能渐趋多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建设缺乏规划,呈现自由放任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特指工人居住环境恶化,排除B项;圈地运动发生在工业革命前,排除C项;材料和城市功能无关,排除D项。
16.1903年,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提出,过度兴奋的城市生活催生出了一种典型的大都市“冷淡型”人格特质。另一位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城市人从事的是道德上可疑的、发生于彼此均为匿名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市场交易。这表明当时德国(  )
A.社区邻里关系较为冷漠
B.拜金逐利的行为逐渐盛行
C.对大规模城市化的反思
D.社会主流价值观日趋保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03年正处于德国快速城市化时期,西美尔和马克斯·韦伯分别从城市生活对人格特质的影响以及城市人市场交易的特点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了城市生活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是对大规模城市化的反思,C项正确。A项只能对应西美尔提出的大都市“冷淡型”人格特质,无法体现马克斯·韦伯关于城市人市场交易的观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B、D两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繁荣时期。各地市镇的大小规模不一,仅常熟一地就有大小八十个市镇。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如嘉定县“居民以花布为生,男耕女织冬夏无间,昼夜兼营”。大量的布匹成为市镇交易的重要商品。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
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从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
——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
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和16-18世纪初英国工业集镇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初英国农村市镇发展的影响。
答案:(1)相同点:都由工商业的发展所引起;生产专业化。
不同点:英国市镇以毛纺织业为主,江南市镇以棉纺织业、丝织业为主;英国市镇分布在集市或港口或河谷地区,江南市镇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之处;英国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江南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相对较弱。
(2)便利农民经济生活;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乡村工业化,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奠定基础;促进城市化进程。
解析:第(1)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棉纺织业发达”“重要商品”和材料二“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可知,都由工商业的发展所引起;根据材料一“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和材料二“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可知,生产专业化。不同点:根据材料一“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和材料二“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可知,江南市镇以棉纺织业、丝织业为主,英国市镇以毛纺织业为主;根据材料一“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和材料二“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可知,江南市镇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之处,英国市镇分布在集市或港口或河谷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两国的对外政策进一步分析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程度。第(2)问,根据材料二“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可知,便利农民经济生活,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根据材料二“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乡村工业化,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二“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可知,促进城市化进程。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英国城市按照其起源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源起于古罗马,在黑暗时期幸存的城市。二是原是军事基地发展起来的,获得商业成功后发展成的城市。三是由村庄聚落有机发展起来的城市。四是防御性乡镇。总体来看,这些城市的规模都还不大,形态和布局相似。……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乃至全世界城市的人口数量都在短时期内迅速增长。1837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内,人口超过10万的大城市,包括伦敦在内就有6座,而在1891年增加到24座。在1801年英国仅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城市人口就达到了300万,到了1850年左右,已经占其总人口的50%。伦敦在这一时期更是成为当时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样板。……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工业化推进的城市化速度过快,而城市的基础设施等并没有完善,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生态问题。1903年和1920年,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为理论依据的两座城市建立了,莱奇沃思和韦林这两座城市被称为花园城市,它们也是“新城”的前身。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中世纪和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兴起特征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新城运动”兴起的背景。
答案:(1)中世纪:受政治、军事因素影响较大;规模不大,相似性高;发展较为缓慢。工业革命时期:主要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规模大;发展迅速。
(2)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犯罪率高、公共卫生恶劣等社会问题;汽车等新型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
解析:第(1)问,中世纪:据材料“一是源起于古罗马,在黑暗时期幸存的城市。二是原是军事基地发展起来的……四是防御性乡镇”可知,受政治、军事因素影响较大;据材料“这些城市的规模都还不大,形态和布局相似”可知,规模不大,相似性高;结合所学可知,发展较为缓慢。工业革命时期:据材料“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乃至全世界城市的人口数量都在短时期内迅速增长”“人口超过10万的大城市”“由于工业化推进的城市化速度过快”可知,主要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规模大,发展迅速。第(2)问,据材料“由于工业化推进的城市化速度过快,而城市的基础设施等并没有完善,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生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图中选取一条曲线,指出其变化趋势并简要分析原因。
答案:(示例一)中国的城市化趋势: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城市化缓慢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原因: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受压制,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规模和水平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推动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推行以及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布局的调整,使中国城市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示例二)英国的城市化趋势: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逐步放缓。
原因:工业化和农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城市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政府的有效治理;就业观念的改变。
解析:本题要求选取一条曲线,因此任选一条即可。以中国为例,首先,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然后结合所学说明不同时间段内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即可。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一、选择题
1.明清时期的徽州“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掺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朱熹)家礼,彬彬合度”。据此可知,这类村落的特点是(  )
A.行政管理严密
B.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疏离
C.公共集会较多
D.治理融入主流意识形态
2.浙江湖州南浔在南宋初期只是个村落,由于蚕丝业的兴起,到明代后期一跃为“(南)浔虽镇,一都会也”。促进这一变化的有利条件是(  )
①重商主义的盛行 ②农产品的商品化 ③长途贸易的发展 ④交通条件的改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西汉晁错在申述“徙民实边”的主张时说:“(新建城邑)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这反映了当时(  )
A.民众居住条件优越
B.政府借此解决王国问题
C.民居等级差别显著
D.建筑规划注重地理环境
4.元大都的宫城、皇城偏于都城南部,市场在皇城北部,宗庙、社稷分列宫城东西两侧,大朝正殿在寝宫之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古代都城的“前朝后寝”“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理念。这反映了元朝(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B.建筑科技水平高超
C.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文化理念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5.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自称其家族出自维纳斯的后裔。在建立了个人独裁之后,他在罗马广场的南边修建了全能的维纳斯神庙和以神庙为中心的尤利乌斯广场,还给战神马尔斯建造一座比现有的任何庙宇都大的神庙。恺撒对罗马城的改造意在(  )
A.维护森严的等级分封制度
B.提升在民众中的个人威望
C.强化城市的对外防卫功能
D.增强公民民主与参政意识
6.11世纪,诺曼人入侵欧洲后对旧有的土木城堡进行了改造,用砖石砌成墙壁。至公元14世纪城墙不仅仅局限于城市中心,开始向城市的外围扩展,同时城墙也不再仅是防御工事,更是城市文化和身份的象征。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
A.城市摆脱了封建势力控制
B.欧洲工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C.城墙已丧失军事防御能力
D.城墙更注重政治和文化功能
7.毡房是草原民族的民居,俗称蒙古包,一般为圆形,以木条为骨架,外面覆盖毛毡以抵御寒冷,它是一种方便拆合的住宅。这反映出草原民居的特点是(  )
A.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
B.体现等级制度的观念
C.因地制宜形成多种样式
D.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8.新石器时期,新疆出现了绿洲民居的雏形——原始窝棚。到了汉代,楼兰、于阗等绿洲有了平顶编笆墙窝棚。编笆墙后来又发展为木构架围墙。最终,形成平顶砖木构架建筑。新疆绿洲民居的演进反映出(  )
A.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B.自然环境的改善
C.丝绸之路不断发展 D.礼制的影响扩大
9.在17世纪的欧洲,夜生活只出现在上层贵族阶层中。到18、19世纪,夜生活开始从贵族圈子扩展至普通民众,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势力的日益衰落
B.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
C.照明技术的不断改进
D.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10.20世纪初,上海市郊农民,放弃了播种棉稻豆麦的旧生活,十之六七,恃种蔬菜为生。1912年海关报告记载:“一个颇有规模的、以供应市场为目的的菜园行业已经兴起。”该现象的出现(  )
A.反映了上海城市规模的扩大
B.得益于粮食产量的迅速增加
C.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D.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1.2001年,我国东部地区有293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44.3%;中部地区有247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37.3%;西部地区有122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18.4%。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A.城市化的进程有序推进
B.城市化水平存在区域差异
C.城市人口空间布局合理
D.以东部带动中西部的发展
12.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城市治理的发展(  )
A.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B.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实践了依法治国方略
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3.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地霍乱多发,人们意识到城市的水质关乎居民的生死。1846-1865年间共有51个市政府新建或购买了供水公司,取代了原有的私人供水公司;在1866年到1895年,又有176个城市提供市营自来水。这表明英国(  )
A.工业革命推动民众消费观念更新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受到严重挑战
C.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D.观念更新助推生产与资本的集中
14.1882年,清政府上海道饬令禁止中国店家使用电灯,并反复照会英国领事要求其停用电灯;1897年,长沙宝善成公司在其附近学堂、报馆和沿街商店架线装灯时因灯被市民视为“鬼火”而遭到掷石攻击。这说明晚清时期(  )
A.官民一致抵抗西方经济侵略
B.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依附性
C.城市基础设施革新阻力较大
D.通商口岸生活方式变迁较快
15.19世纪中期,恩格斯描述曼彻斯特:“只要哪里还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哪里还有一个多余的出口,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把它堵住……东一排西一排的房屋或一片迷宫式的街道,像一些小村庄一样,乱七八糟地分散在寸草不生的光秃秃的粘土上。”这说明了英国(  )
A.城市化建设呈现自由放任的轨迹
B.工人居住环境日趋恶化
C.工业革命推动圈地运动快速发展
D.新兴城市功能渐趋多元
16.1903年,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提出,过度兴奋的城市生活催生出了一种典型的大都市“冷淡型”人格特质。另一位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城市人从事的是道德上可疑的、发生于彼此均为匿名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市场交易。这表明当时德国(  )
A.社区邻里关系较为冷漠
B.拜金逐利的行为逐渐盛行
C.对大规模城市化的反思
D.社会主流价值观日趋保守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繁荣时期。各地市镇的大小规模不一,仅常熟一地就有大小八十个市镇。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如嘉定县“居民以花布为生,男耕女织冬夏无间,昼夜兼营”。大量的布匹成为市镇交易的重要商品。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
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从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
——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
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和16-18世纪初英国工业集镇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初英国农村市镇发展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英国城市按照其起源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源起于古罗马,在黑暗时期幸存的城市。二是原是军事基地发展起来的,获得商业成功后发展成的城市。三是由村庄聚落有机发展起来的城市。四是防御性乡镇。总体来看,这些城市的规模都还不大,形态和布局相似。……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乃至全世界城市的人口数量都在短时期内迅速增长。1837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内,人口超过10万的大城市,包括伦敦在内就有6座,而在1891年增加到24座。在1801年英国仅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城市人口就达到了300万,到了1850年左右,已经占其总人口的50%。伦敦在这一时期更是成为当时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样板。……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工业化推进的城市化速度过快,而城市的基础设施等并没有完善,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生态问题。1903年和1920年,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为理论依据的两座城市建立了,莱奇沃思和韦林这两座城市被称为花园城市,它们也是“新城”的前身。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中世纪和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兴起特征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新城运动”兴起的背景。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图中选取一条曲线,指出其变化趋势并简要分析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