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据法国普罗旺斯的史前文化显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其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这一变化说明( )A.采集和渔猎的消失 B.新生产方式的推广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原始人口迅速增加2.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 )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3.甲骨文中提及“黍”字最多。商代常占卜预测收成好坏,故甲骨文中多有“求黍”及“求黍年”字句,但未见“求麦”“求稻”字句。由此可推知( )A.黍的种植在商代得到全面普及B.稻麦作物在商代尚未出现C.黍在商代农业中占据主体地位D.商代依靠宗教来发展农业4.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面食制作方面出现了很多变化,西晋束皙的《饼赋》提到新出现的面食有安乾、粔籹、豚耳、狗舌、剑带、案盛、髓烛等。它们有的由普通百姓发明,有的从外族传入中原。这表明( )A.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B.饮食文化追求特色情调C.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开始D.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5.雅典城邦多山,不适合种植谷物,因此农民种植葡萄和橄榄,出口葡萄酒、橄榄油,进口谷物。公元前590年前后,雅典曾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和规划橄榄的种植,但规定不得因此破坏邻人的土地。依据以上材料,雅典农业发展的特点是( )A.土地属于城邦公民公有B.受到重商主义政策打击C.形成精耕细作生产模式D.具有较高的商品化程度6.《金薯传习录》载:“……种薯宜高地沙地,种在脊上,遇旱可以汲水……薯地需岁前深耕,以大粪壅之。春分后下种……凡藤蔓已遍地不能容者,宜剪去使之气下聚结……”清代种植番薯的记载说明(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进一步发展B.外来高产作物种植得以普及C.广种薄收的理念得到社会认可D.分工协作生产模式备受关注7.非洲史学家卡尼认为,黑人奴隶在遭受奴役的同时,还将包括水稻播种、耕作以及碾米在内的整套农业知识体系从非洲传播至美洲,促进了17世纪美洲低地地区以水稻为基础的种植园体系的建立,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体系。这一认识主要( )A.控诉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B.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说明黑人对美洲文明作出了贡献D.揭示了美洲种植园经济产生的根源8.美国某团队在研究欧洲1400年至1900年的历史中发现,欧洲引入土豆后,民间纷争有所减少。他们比较了18世纪仍以小麦制品为主食的地方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几率,结果发现后者的农夫更倾向于不参加起义。据此,他们最有可能得出的推论是( )A.新航路开辟缓和了国际关系B.土豆引种解决了欧洲的饥荒问题C.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美联系D.土豆推广有利于欧洲的和平稳定9.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间的粮食作物得以互相传播,为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则促进了各地商业的发展和白银的跨洲流动,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材料反映出(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最终形成B.资本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动力C.农业变革推动了早期的全球化D.新航路开辟改变了经济结构10.1929年,上海某书店采取兼营咖啡的模式,并在报上刊出广告表示“没有招待,不要小费”;1930年,上海某咖啡馆因与大戏院相邻,时常推出喝咖啡送电影票的活动。这反映出( )A.咖啡获得上海主流饮品地位B.物种交流影响文化生活空间C.广告促销促成咖啡传入中国D.西方娱乐文化深受国人欢迎11.17世纪,英国纯农业人口从15世纪的90%下降到50%,但人们却热衷于投资农业:占有土地、改良粮种和土壤、采用轮作制、使用各种农业机械。到18世纪上半期,农业革命取得丰硕的成果,农业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A.城市化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扩大B.工业革命对原料的需求量增大C.圈地运动推动土地所有权的变化D.英国尊重传统的社会风气浓厚12.下图所示为2003-2018年我国三大区域主粮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主粮生产机械化存在区域性差异B.现代化农业机械得到全面推广C.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D.科技水平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13.有学者指出,食品生产日渐集约化,食品加工业越来越配合耐久性消费品产业所设立的模式,供给变得机械化,配销经过重组,用餐时间随着工作模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该学者意在说明( )A.全球化转变了人们的饮食观念B.食品多元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C.工业化改变了食品的生产方式D.城市化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14.《周礼注疏》载:“冰有鉴,则冰不消释,食得停久。”古代这种用于食物冷藏保鲜的器物,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可见食物保鲜是人类一直以来的追求。食物冷藏技术发展的意义是( )①有利于保鲜储存 ②有利于长途运输 ③达到长期储存的目的 ④食物的营养成分不会流失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15.1945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该组织早期着重于粮农生产和贸易的情报信息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将工作重点转向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和战略以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这一变化( )A.减缓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B.基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C.反映了发达国家已解决粮食问题D.有利于消除饥饿目标的实现16.“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2019年中国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满足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粮食需求。据此可知,我国( )A.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粮食安全B.农民消费观念改变促进粮食生产C.科技进步推动粮食结构改变D.创新食品技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趋于成熟。宋代皇室南渡使北宋时期的京菜(河南菜)与六朝以来发展的江浙菜交融汇合。各地大量难民与皇家贵族的集中促使高、中、低档饮食都有了广大的市场,加之中国人缺少世界许多民族都有的宗教饮食禁忌,因此国人天上地下水生陆长的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饮食观,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丰富的食物种类,加之各地域各阶层东西南北上下尊卑的饮食“亚文化”的综合,最终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烹饪艺术。——摘编自秦晖《思无涯,行有制》材料二 18世纪以前,小麦在英国的食谱中还属于奢侈品,但到18世纪60年代,小麦已成为大部分劳工家庭的主食。同时,食物消费表现出明显的阶层性。社会下层主要以面包作为主食,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主食则包括了蔬菜骨头汤、烤羔羊肉、烤牛排、冷牛肉沙拉等其他食物。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因此发生变化,烤面包长期以来是家务劳动的主要内容,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却只有一半居民自己烤面包。如果说法国人是吃得多而喝得少,那么19世纪中期的英国人便相反,他们把喝看成是餐桌上主要的事。——摘编自舒小昀《谁在养活英国: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食物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中国菜”趋于成熟的背景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后英国“饮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开始,英国从世界大规模购买便宜粮食,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粮食体系。粮食的出口方为沙俄和广大殖民地,工业国成为粮食消费国。这个局面被“一战”打破,接替沙俄的是美国。美国利用优越的资源尤其是政府干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国际粮食体系。少数国家对农业进行补贴,部分国家和地区大量生产粮食,体系中其他地方则吸收这样的粮食。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变成世界粮食最大进口方。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开展工业化。但大部分国家,往往就用国际市场来解决问题,大量进口看似价格低廉的美国粮食。这当然是一种看起来成本很低的工业化方案。但廉价的国际粮食也往往有毁灭性的影响,不利于培育自己的粮食生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受制于国际粮食市场。在世界局势更加不稳,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粮食体系运作不好的时候,常陷饥荒阴影之中。——摘编自许准《粮仓或是粮荒——走出两百年来的国际粮食体系》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以及延续至今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度改革,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了极大推动作用。目前,中国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和内在逻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百年来国际粮食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相比,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路径特点,并说明二者路径差异带来的不同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战略的认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马铃薯的种植、传播以及现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都表明,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是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根本动力。马铃薯的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在种薯,而种薯的培育靠科技;马铃薯深加工程度和马铃薯产业链的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铃薯产品研制水平。以美国为例,各种食品研究机构和马铃薯加工厂商,对马铃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进行实验,在保证美味的同时减少脂肪含量,研制出很多顺应人们健康饮食的马铃薯食品,推动了马铃薯的深加工。——摘编自楚雪等《从“洋芋”到“土豆”的文化融合——马铃薯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新生产方式的推广 古埃及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 黍在商代农业中占据主体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面食制作的新变化 雅典农业发展的特点 清代种植番薯的记载 黑人对美洲农业的贡献 土豆推广有利于欧洲的和平稳定 农业变革推动了早期的全球化 物种交流影响文化生活空间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难易度 ★★★ ★★ ★★★ ★★ ★★ ★★ ★★★ ★★★ ★★★知识点 英国城市化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扩大 我国主粮生产机械化存在区域性差异 工业化改变了食品的生产方式 食物冷藏技术发展的意义 联合国粮农组织工作重点变化 我国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南宋时期“中国菜”趋于成熟、18世纪后英国“饮食”变化 19世纪以来国际粮食体系发展、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路径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据法国普罗旺斯的史前文化显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其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这一变化说明( )A.采集和渔猎的消失 B.新生产方式的推广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原始人口迅速增加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野生动物在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减少,侧面体现了家庭有了较稳定的食物来源,反映了新生产方式的推广,B项正确。当时采集和渔猎没有消失,排除A项;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于大约1万年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原始人口迅速增加,排除D项。2.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 )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丰盛的祭品,其中大多是当地的农产品,且墓室壁画常出现农业生产的场景,这反映出古埃及农业的繁盛,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祭品大多源于农业生产,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古埃及的宗教信仰,排除B项;物质基础包括很多方面,丰富的祭品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能仅由祭品丰富就推断出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排除C项。3.甲骨文中提及“黍”字最多。商代常占卜预测收成好坏,故甲骨文中多有“求黍”及“求黍年”字句,但未见“求麦”“求稻”字句。由此可推知( )A.黍的种植在商代得到全面普及B.稻麦作物在商代尚未出现C.黍在商代农业中占据主体地位D.商代依靠宗教来发展农业答案:C解析:商代甲骨文中关于“黍”字的记载最多,而且在占卜中多次出现“求黍”及“求黍年”字句,由此可推断出黍在商代农业中占据主体地位,C项正确。A项“全面普及”表述夸大,排除;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水稻就开始种植,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4.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面食制作方面出现了很多变化,西晋束皙的《饼赋》提到新出现的面食有安乾、粔籹、豚耳、狗舌、剑带、案盛、髓烛等。它们有的由普通百姓发明,有的从外族传入中原。这表明( )A.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B.饮食文化追求特色情调C.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开始D.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新出现的面食种类多样且名字各具特色,这反映出饮食文化追求特色情调,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面食的种类变化无法反映社会进步,排除D项。5.雅典城邦多山,不适合种植谷物,因此农民种植葡萄和橄榄,出口葡萄酒、橄榄油,进口谷物。公元前590年前后,雅典曾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和规划橄榄的种植,但规定不得因此破坏邻人的土地。依据以上材料,雅典农业发展的特点是( )A.土地属于城邦公民公有B.受到重商主义政策打击C.形成精耕细作生产模式D.具有较高的商品化程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受限于自然地理环境,古代雅典种植经济作物并出口相关制成品,进口粮食,政府也鼓励种植经济作物,由此可知,雅典农业具有较高的商品化程度,D项正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土地的所有权,排除A项;重商主义出现在近代欧洲,排除B项;雅典没有发展起来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排除C项。6.《金薯传习录》载:“……种薯宜高地沙地,种在脊上,遇旱可以汲水……薯地需岁前深耕,以大粪壅之。春分后下种……凡藤蔓已遍地不能容者,宜剪去使之气下聚结……”清代种植番薯的记载说明(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进一步发展B.外来高产作物种植得以普及C.广种薄收的理念得到社会认可D.分工协作生产模式备受关注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知,《金薯传习录》详细记录了番薯的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提高番薯产量,这说明精耕细作农业模式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B项“普及”、C项“社会认可”、D项“分工协作”材料均未体现,均排除。7.非洲史学家卡尼认为,黑人奴隶在遭受奴役的同时,还将包括水稻播种、耕作以及碾米在内的整套农业知识体系从非洲传播至美洲,促进了17世纪美洲低地地区以水稻为基础的种植园体系的建立,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体系。这一认识主要( )A.控诉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B.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说明黑人对美洲文明作出了贡献D.揭示了美洲种植园经济产生的根源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卡尼认为奴隶贸易在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的同时,黑人奴隶也将非洲的农业文明传播到了美洲,说明黑人对美洲文明作出了贡献,故选C项。8.美国某团队在研究欧洲1400年至1900年的历史中发现,欧洲引入土豆后,民间纷争有所减少。他们比较了18世纪仍以小麦制品为主食的地方与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几率,结果发现后者的农夫更倾向于不参加起义。据此,他们最有可能得出的推论是( )A.新航路开辟缓和了国际关系B.土豆引种解决了欧洲的饥荒问题C.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美联系D.土豆推广有利于欧洲的和平稳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流行食用土豆的地区爆发民间纷争的几率减少,这说明土豆推广有利于欧洲社会的和平稳定,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土豆的推广对欧洲的影响,未涉及国际关系的变化,排除A项;B项“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欧美联系,排除C项。9.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间的粮食作物得以互相传播,为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作物的种植与贸易,则促进了各地商业的发展和白银的跨洲流动,各大洲纷纷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材料反映出(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最终形成B.资本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动力C.农业变革推动了早期的全球化D.新航路开辟改变了经济结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使得农作物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与传播,推动了早期的全球化,C项正确。A项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排除D项。10.1929年,上海某书店采取兼营咖啡的模式,并在报上刊出广告表示“没有招待,不要小费”;1930年,上海某咖啡馆因与大戏院相邻,时常推出喝咖啡送电影票的活动。这反映出( )A.咖啡获得上海主流饮品地位B.物种交流影响文化生活空间C.广告促销促成咖啡传入中国D.西方娱乐文化深受国人欢迎答案:B解析:咖啡原产于非洲,传入欧洲后逐步形成了近代的咖啡馆文化,近代中国上海咖啡的经营模式与文化相关,影响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空间,B项正确。材料并未将咖啡和其他饮品进行对比,排除A项;咖啡传入中国并非因为广告促销,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国人对西方娱乐文化的态度,排除D项。11.17世纪,英国纯农业人口从15世纪的90%下降到50%,但人们却热衷于投资农业:占有土地、改良粮种和土壤、采用轮作制、使用各种农业机械。到18世纪上半期,农业革命取得丰硕的成果,农业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A.城市化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扩大B.工业革命对原料的需求量增大C.圈地运动推动土地所有权的变化D.英国尊重传统的社会风气浓厚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到18世纪上半期,英国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农业人口大量流向城市,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农产品需求量不断扩大,因此人们热衷于投资农业,A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土地所有权的变化,排除C项;D项与材料“改良粮种和土壤”“农业革命”不符,排除。12.下图所示为2003-2018年我国三大区域主粮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主粮生产机械化存在区域性差异B.现代化农业机械得到全面推广C.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D.科技水平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答案:A解析:根据图表可知,我国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主粮生产机械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A项正确。B项“全面推广”说法错误,排除;至今,农业生产也没有摆脱自然环境的限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对比,不能得出D项,故排除。13.有学者指出,食品生产日渐集约化,食品加工业越来越配合耐久性消费品产业所设立的模式,供给变得机械化,配销经过重组,用餐时间随着工作模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该学者意在说明( )A.全球化转变了人们的饮食观念B.食品多元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C.工业化改变了食品的生产方式D.城市化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食品生产日趋“工业化”,这说明工业化改变了食品的生产方式,C项正确。材料与全球化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食品多元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城市化,排除D项。14.《周礼注疏》载:“冰有鉴,则冰不消释,食得停久。”古代这种用于食物冷藏保鲜的器物,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可见食物保鲜是人类一直以来的追求。食物冷藏技术发展的意义是( )①有利于保鲜储存 ②有利于长途运输 ③达到长期储存的目的 ④食物的营养成分不会流失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藏技术有利于保鲜储存,故而可以延长储存期,有利于长途运输,故①②③正确;冷藏无法阻止食物营养成分的流失,④错误。故选D项。15.1945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该组织早期着重于粮农生产和贸易的情报信息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将工作重点转向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和战略以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这一变化( )A.减缓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B.基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C.反映了发达国家已解决粮食问题D.有利于消除饥饿目标的实现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的帮扶,这有利于消除饥饿目标的实现,D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当今世界经济新秩序正在形成之中,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发达国家,排除C项。16.“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2019年中国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满足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粮食需求。据此可知,我国( )A.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粮食安全B.农民消费观念改变促进粮食生产C.科技进步推动粮食结构改变D.创新食品技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正在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国家稳定,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民消费观念、粮食结构和食品技术,排除B、C、D三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趋于成熟。宋代皇室南渡使北宋时期的京菜(河南菜)与六朝以来发展的江浙菜交融汇合。各地大量难民与皇家贵族的集中促使高、中、低档饮食都有了广大的市场,加之中国人缺少世界许多民族都有的宗教饮食禁忌,因此国人天上地下水生陆长的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饮食观,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丰富的食物种类,加之各地域各阶层东西南北上下尊卑的饮食“亚文化”的综合,最终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烹饪艺术。——摘编自秦晖《思无涯,行有制》材料二 18世纪以前,小麦在英国的食谱中还属于奢侈品,但到18世纪60年代,小麦已成为大部分劳工家庭的主食。同时,食物消费表现出明显的阶层性。社会下层主要以面包作为主食,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主食则包括了蔬菜骨头汤、烤羔羊肉、烤牛排、冷牛肉沙拉等其他食物。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因此发生变化,烤面包长期以来是家务劳动的主要内容,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却只有一半居民自己烤面包。如果说法国人是吃得多而喝得少,那么19世纪中期的英国人便相反,他们把喝看成是餐桌上主要的事。——摘编自舒小昀《谁在养活英国: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食物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中国菜”趋于成熟的背景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后英国“饮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背景:宋朝皇室南渡把京菜和江浙菜交融汇合;北方大量难民和皇家贵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城市发展;“天人合一”饮食观的形成。影响: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推动了南宋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南宋市井文化的发展。(2)变化:小麦已成为大部分劳工家庭的主食;食物消费呈现明显的阶层性;消费习惯发生改变。原因: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小麦产量提高;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新型消费观念的形成。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宋代皇室南渡使北宋时期的京菜(河南菜)与六朝以来发展的江浙菜交融汇合”可知,宋朝皇室南渡把京菜和江浙菜交融汇合;根据材料一“各地大量难民与皇家贵族的集中促使高、中、低档饮食都有了广大的市场”可知,北方大量难民和皇家贵族南迁;根据材料一“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饮食观,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丰富的食物种类”可知,“天人合一”饮食观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和南宋城市发展,经济发展推动饮食文化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最终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烹饪艺术”可知,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城市经济、市井文化等角度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小麦在英国的食谱中还属于奢侈品,但到18世纪60年代,小麦已成为大部分劳工家庭的主食”可知,变化是小麦已成为大部分劳工家庭的主食,原因是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小麦产量提高;根据材料二“食物消费表现出明显的阶层性”可知,变化是食物消费呈现明显的阶层性,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根据材料二“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因此发生变化……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却只有一半居民自己烤面包”可知,变化是消费习惯发生改变,原因是新型消费观念的形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世纪开始,英国从世界大规模购买便宜粮食,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粮食体系。粮食的出口方为沙俄和广大殖民地,工业国成为粮食消费国。这个局面被“一战”打破,接替沙俄的是美国。美国利用优越的资源尤其是政府干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国际粮食体系。少数国家对农业进行补贴,部分国家和地区大量生产粮食,体系中其他地方则吸收这样的粮食。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变成世界粮食最大进口方。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开展工业化。但大部分国家,往往就用国际市场来解决问题,大量进口看似价格低廉的美国粮食。这当然是一种看起来成本很低的工业化方案。但廉价的国际粮食也往往有毁灭性的影响,不利于培育自己的粮食生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受制于国际粮食市场。在世界局势更加不稳,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粮食体系运作不好的时候,常陷饥荒阴影之中。——摘编自许准《粮仓或是粮荒——走出两百年来的国际粮食体系》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以及延续至今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深度改革,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起了极大推动作用。目前,中国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断凸显。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和内在逻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百年来国际粮食体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相比,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路径特点,并说明二者路径差异带来的不同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战略的认识。答案:(1)19世纪:以英国为中心;沙俄和广大殖民地生产,工业国消费。20世纪:以美国为中心;发达国家生产,第三世界消费。(2)特点:党和政府主导;独立自主和利用海外市场相结合;发展农业科技;着力生产关系调整。不同影响:中国:实现粮食自足;助推国力提升;保障国家安全。其他国家:常陷饥荒困境;工业发展受挫;被迫依附西方。(3)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护耕地;科技支撑,提高产能;坚持开放,适度进口;要构建公平合理粮食贸易新秩序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19世纪开始,英国从世界大规模购买便宜粮食,逐渐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粮食体系。粮食的出口方为沙俄和广大殖民地,工业国成为粮食消费国”可知,在19世纪,以英国为中心,沙俄和广大殖民地生产,工业国消费;根据材料一“美国……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国际粮食体系……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变成世界粮食最大进口方”可知,在20世纪,以美国为中心,发达国家生产,第三世界消费。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从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和政府主导,着力生产关系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农业科技,独立自主和利用海外市场相结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成就举世瞩目”可知,中国实现粮食自足,助推国力提升,保障国家安全;根据材料一“不利于培育自己的粮食生产,第三世界国家逐渐受制于国际粮食市场……常陷饥荒阴影之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他国家,常陷饥荒困境,工业发展受挫,被迫依附西方。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内和国际角度进行说明。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马铃薯的种植、传播以及现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都表明,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是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根本动力。马铃薯的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在种薯,而种薯的培育靠科技;马铃薯深加工程度和马铃薯产业链的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铃薯产品研制水平。以美国为例,各种食品研究机构和马铃薯加工厂商,对马铃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进行实验,在保证美味的同时减少脂肪含量,研制出很多顺应人们健康饮食的马铃薯食品,推动了马铃薯的深加工。——摘编自楚雪等《从“洋芋”到“土豆”的文化融合——马铃薯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科技进步助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论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马铃薯由美洲传入欧洲,并在18世纪末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现代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大批马铃薯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使得马铃薯产量大大增加;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完成,高度集中的现代农业的建立,使得马铃薯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食品研究机构和马铃薯加工厂商,对马铃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进行实验,使得现代马铃薯产业深入发展并扩大了马铃薯产品的消费市场。综上所述,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现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增加了食物供给,有利于消除饥饿和保障粮食安全。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科学技术是做大做强……的根本动力……马铃薯深加工程度和马铃薯产业链的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铃薯产品研制水平”可拟定论题:科技进步助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关于阐释可从工业革命对现代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 学生版.docx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