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冠豸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核心素养能力训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冠豸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核心素养能力训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冠豸中学2025—2026学年上期九年级第一次核心素养能力训练
语文科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8分)
(1)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用连续的动作描写表现诗人内心苦闷的句子是: , .
(2)苏轼《水调歌头》中的" , ,"两句,既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也是词人对所有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
(3)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刘禹锡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发出" , "的感慨、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
(4)君子为政,不仅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更要有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要像范仲淹一样,做到" , "(《岳阳楼记》)。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书写水平大幅提高。
B.《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C.《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读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诵读的行列。
D.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总期待自己收到最新的信息。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7分)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后,在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实现逐渐从旁观者、跟进者、参与 ① (A.yǔ B.yù)者、贡献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换。中国 。中国塞罕坝的“绿色奇迹”让世界 甲 (A.有目共睹 B.刮目相看),北京天气治理经验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shǔ ② (A.暑 B.署)的肯定。中国正在 乙 (A.探索 B.探究)出一条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与实现经济增长多赢的发展路径,为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正确读音,根据拼音为文中②处选正确汉字。(填序号)(2分)
①处 ②处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甲 乙
(3)下列句子中,填入文中画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积极推进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达成和落实
②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③促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4. 名著阅读交流。(6分)
学者邹少雄在《论 水浒 的文化精神》中解释了三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一是敢作敢为、宁折不弯的人格精神;二是行侠仗义、扶弱锄强的同道互助精神;三是突破传统的超越精神。请从武松、宋江、鲁智深中选择一位,结合其具体事迹阐述其中一种内涵。
二、阅读(66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6分)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5.下列对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描绘清晨旅店里外的“早行”图,“悲”字道出旅人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B.颔联写诗人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时上路,板桥上的霜显露出诗人是这条路上最早的行人。
C.颈联写枳树的白花在天还未大亮时显得格外明亮,反衬拂晓前的“暗”,突出行之“早”。
D.整首诗没有一个“早”字,却细膩描绘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语言明净,含蓄有致。
6.为何早行在路上的诗人会触发“杜陵梦”之思?请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言,完成7-11题。(18分)
【甲】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①,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千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②,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园倾且颓弛,禽鸟厌之,百卉芜谢。余购以月俸,茨③墙剪阖④,易檐改涂。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⑤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
【注】①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②堂皇:广大的堂厦。③茨:用茅或苇盖屋子。④阖:草帘子。⑤夭阏(è):阻塞。
【乙】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1分)
余 购 以 月 俸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自北门桥西行: (2)为南唐避暑所:
(3)以一官易此园: (4)太守之乐其乐: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0.阅读甲文,概括“随园”名称的由来。(3分)
11.甲、乙两部分文字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请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欢乐颂 陈毓
①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缘着那条脉摸索去,一个,一个,又一个……我用了几年时间,总算弄明白彼此间复杂的称谓。
②有个大妈,我最喜欢。每年清明前,大妈就会捎信来:今年的春茶下来了。油菜花黄了。再不来,林子里的笋子可老了。这些话经我婆婆转达,我会立即催促婆婆:明天我就陪您去一趟吧。
③大妈表达亲情总是从饭桌上开始,清炒菜薹、油焖竹笋、韭黄爆河虾、桃花豆腐、白果焖腊肉、笋干煲鸭汤……只有我们吃满足,大妈才觉得我们是见过面了。
④有什么吃什么,大妈总说。语气一定不是表达谦卑,是对生活的知足和感激。看见我们那么欢喜吃她做的饭菜,大妈的厨艺展示越发地才华横溢。一顿,又一顿。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大妈说,你能多来就多来,这里的青山绿水,也不委屈你。
⑤大妈像个磁场,在她身边,我就觉安静、快乐、知足。我想这好比香樟树的周围不滋生蚊虫,在大妈身边我就不浮躁不定了。
⑥大妈爱唱歌,老了也没消弱这爱好,对人唱,对山唱,在菜地摘菜时唱,下河浣衣时也唱。是地道汉水民歌的调子,曲调婉转悠长,借景状物,从心所欲,真是情从心生,歌从口出,那么的自然而然,如万物生。蓝的天,白的云,山峰青,江水碧。简单却隽永的日子,我在那短暂的相逢里似乎过了一生,又恍惚只是打了个盹醒来。
⑦所谓幸福,也不过是依着这个蓝本画的吧?我端着大妈自酿的米酒,迷迷糊糊地想。大妈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淡淡地说,留你久住这里,你也会不惯,会着急。你小住几天合适。
⑧“妹是鲜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
⑨不知谁的歌声从河面飘过来。
⑩“太阳落坡四山黄,唱起山歌送阿郎,阿郎回家慢慢走,妹儿泪珠湿衣裳”。
立即就有另一歌者在后坡呼应。我倾耳听。在这悠长欲睡的春日午后。大妈停住针线,悠然起歌:“大路边上栽南瓜,我把萝卜当娃娃。四季豆儿两头尖,当中一个闪弯弯……”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对身边咕咕啄食的小母鸡说。
这样的大妈让我们忽略她的年岁。
但是大妈七十三岁了,这年的春天我去看她,她告诉我她活不过七十四岁,谁都不在意她的话,我也不信,因为她依然清、瘦、硬朗。
大妈的身体忽然弱起来,大家才想起她春天的话,几个哥嫂都不明白是什么给了她暗示,但大妈的表情从容自然,如落叶树木进入冬天。初冬的第一场风过后,大妈躺下,大哥通知该通知的亲戚,其中有我,大哥说大妈疼爱的人,都得回来给她唱歌。我以为是那一带老人故去后守灵人唱的孝歌,说我不会。大哥说,就是唱歌,欢乐的歌。
我到时大妈已经弥留。大妈躺在床上,她要重新启程,回到三十一年前和她分别的大爹、四十年前从她怀抱离去的三弟身边。那是宋氏家族墓地,那里还长眠着大妈挚爱的她的婆婆,她在大妈五岁时收养了流落异乡的孤儿,养大妈到十八岁,然后从大妈的养母变成大妈的婆婆。没有通常人哀叹身世飘零的悲苦,大妈说,她从一个家走丢就是为了进另一家门的。现在,她回到她生命中几个重要的亲人那里,在那里继续看护她留在世上的亲人,她的遗言就是嘱咐她的亲人用歌声给她送行。
歌声在大妈弥留的那一刻响起。都是大妈熟悉喜欢的汉水民歌的调子。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四妹、四妹夫一个接一个唱,直到这个家族的晚辈都加入到这唱歌的队伍里来,低缓、悠长、重重叠叠,让我再次看见那根血脉的藤,弯转绵延,生生不止。歌声伴大妈渐行渐远。
我忽然惭愧,大哥说我是大妈疼爱的人,我当然得给大妈唱歌,我搜索心海,想起不久刚学会的一首民歌,我在大妈床前的席子坐正身子,端庄而歌。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火塘会熄掉呢。冷风吹着老人的头么,女人拿脊背去门缝上抵着。刺棵戳着娃娃的脚么,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垫着。有个女人在着么,老老小小就拢在一堆了。有个女人在着么,山倒下来男人就扛起了……”
灯火摇曳,我看见大妈脸上恍惚积满笑意,仿佛说,大妈喜欢这歌呢。
12.下列对本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篇小说一反小小说讽喻社会的传统,而转向对人性、人生的思考,超越并回避世俗的仇恨、争斗,而表达对纯粹而浪漫的情感及充分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和赞美。
B.本文作者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巧妙自然地用了一段插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使叙述不致于板滞。
C.末二段,引用“我”所唱的民歌内容,意蕴丰厚,既增添了作品浓郁的乡野气息,又揭示了大妈作为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
D.大妈是小说主人公,作者用极俭省的笔墨写了她幸酸的过往,也不惜笔墨写了她辛苦劳作的生活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大妈人格和人生态度的赞美。
13.概括“大妈”这一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3分)
14.通览全文,揣摩划线语句的表达效果(6分)
(1)“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作者为何用“赐”字?(3分)
(2)“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说说这句话蕴含的意思。(3分)
15.文章结尾引用“我”所唱的民歌内容,有何作用?(4分)
16.小说题为“欢乐颂”,请简析其作用。(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12分)
正能量来自哪里 郑念
①面对社会快速发展所产生的种种纠结、思虑、怨忧和恐惧,无论是政府、社会、组织,还是善良和正义的人们,都需要正能量,渴望获得正能量。
②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但“正能量”的流行则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该书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
③由此可见,“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大意是指那些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充满希望的人和事。当下,正能量已经成为一种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代表着善良和正义,表达着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渴望和呼唤。
④正能量本质上是一种行为选择,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能产生正确的理念,并产生正确的行动。中国传统教育历来强调学思行,彰显从学习知识到产生思考和付诸行动的认识轨迹。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就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近代教育家则强调学知行的统一,尤其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无论是知而行之,还是行而知之,都是要求知行合一。但离开思维层面,都难以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思想既是行动的指南,也是学习的动力,思想和行动结合才是有目的的、负责任的、有效果的正能量。
⑤正能量的产生缘于多种情况。其一是产生于自身的正念思维;其二是受到别人的正能量的鼓舞,包括话语鼓动和行为示范;其三是内心的觉醒和自我升华,主动去追随正能量,包括追随充满正能量的人或事物。
⑥正念思维不仅要方法正确、手段先进、效果明显,还要看其作用方向,产生的效果是否具备“正能量”。这种效果正能量不仅仅利己还应该利他,甚至要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念思维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具有科学性和社会性。任何领域都需要正能量,都需要正念思维。
⑦那衡量正能量有哪些指标呢?
⑧科学理性的思维是产生正能量的基础,但并非所有的科学方法都会导致正能量的结果。我们知道,科学方法有很多,对于认识事物产生了很大作用。正是运用这些科学方法,才使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但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这些思维和方法所产生的效果或者结果,其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需要历史来做出结论。
⑨正能量的语言和行动,起码要做到心口合一。这里的心,在我看来就是想,就是思维。正能量还要思行合一。只有正能量的思维,才能形成正确的理念和行动。
⑩正能量的效果和目的则是正能量的根本。除了效果正能量外,还要看效果作用的范围,即看是利己、利他、利社会还是利于全人类。凡是立意高远,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而奋斗的人,多是具备正念思维的人,会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在历史上,这样的人都至少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做出了较大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多为后代子孙所景仰。
1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正能量”一词因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一书而流行。
B.多种情况会产生正能量,但主要还是缘于自身的需求。
C.正念思维要求方法正确、手段先进、效果正能量。
D.因为科学理性的思维是产生正能量的基础,所以所有的科学方法都会导致正能量的结果。
18.文章主要从哪三个方面来论述正能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分)
19.衡量正能量有哪些指标?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材料一 某市马拉松参赛者参与方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跑步圈里流行这样一句话——跑步是丰俭由人的运动,只需要一双跑鞋就可以上路。社交媒体的兴起,也让跑步变成了一种可以分享的社交方式,乐趣感陡增。如现在流行的一系列健身+社交软件,让人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跑步成果,为你点赞和欢呼。当然,朋友们也可成为你跑步的监督者。你持续分享的跑步记录,传播了一个时髦的、有趣的、自律的、阳光的形象。
跑步和读书一样,绝不仅是身体的锻炼,而且是心灵的净化、灵魂的洗礼和境界的提升,马拉松比赛中蕴含和浓缩了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
材料四:
那么马拉松赛为何在这几年迅速升温呢?在马拉松赛兴盛之前,个体的跑和小群体的跑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市民景观。在过去,跑步是非常态现象,是一种应急的实用行为。而现代市民的跑步,其实大多是对过剩能量的排泄。如果不将这些过剩能量挥霍在涌动的人群中,它就会变成一种隐伏的压迫。
我们常见胖子为了减轻体重而跑,也会见到一个人为了排遣某种情绪或压力而跑。一个人独跑,在能量排泄上可能是物质性的,可能是精神性的,也有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可是如果是很多人聚在一起跑,跑出了快乐,跑出了存在感,就必然体现了能量排泄的双重含义,甚至可以说,精神的意义超过了物质的意义。一切狂欢性活动,都是人类对过剩的精神能量的挥霍。
城市人以狂欢形式来排泄过剩的精神能量,是以物质能量过剩为前提的。马拉松赛其实是一种狂欢机制,能够将两种过剩能量转化为一种可展示的虛拟商品,顺便也为商家带来了眼球经济,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品牌政绩。
20.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跑步之所以在朋友圈流行,就在于其丰俭由人,仅仅需要双跑鞋就可以上路。
B.参加马拉松比赛可以帮助人们挥霍过剩能量,避免使之积蓄成一种隐伏的压迫。
C.一人独跑和多人共跑的区别是后者更能排泄精神能量且体现能量排泄的双重性。
D.马拉松赛是一种狂欢机制,既为商家带来眼球经济,也给地方政府带来品牌政绩。
21.材料一揭示了人们参赛的什么现象?结合材料四分析人们这样做的原因。(3分)
2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图文,概括出跑步的好处和人们增强跑步趣味性的做法。(4分)
三、作文(60分)
23.请以《一路上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
(2)有真情实感;
(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4)不少于600字;
(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