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五十八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兰州市五十八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教育集团建标考试
语文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定意义上文风也体现作风,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现在存在一种很不好的文风,喜欢写长文章,讲长话,但是思想内涵却匮乏得很,就像毛主席所批评的那样,像“懒婆娘的裹脚”。要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扔到垃圾桶里去,其实诀窍很简单,可用郑板桥的对联概括为“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就是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讲完即止,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表达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最要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文,那种“穿靴戴帽”、空泛议论、堆砌材料、空话连篇、套话成串、“大而全”、“小而全”等弊病,都要防止和克服。
当然,我们提倡短文、短话,并不是说凡是长文就一定不好。有些重要的内容,有些深刻的道理,该强调的还是要强调。总的原则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倡导短风,狠刹长风。“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为文也是这个道理。
(摘自习近平《文风也能体现作风》)
材料二:
有人说,写文章只该顺其自然,不要在一字一语的小节上太多留意。只要通体看来没有错,即使带着些小毛病也没关系。如果留意了那些小节,医治了那些小毛病,那就像个规矩人似的,四平八稳,无可非议,然而也只成个规矩人,缺乏活力,少有生气。文章的活力和生气全仗信笔挥洒,没有拘忌,才能表现出来。你下笔多所拘忌,就把这些东西赶得一干二净了。
这个话当然有道理,可是不能一概而论。至少学习写作的人不该把这个话作为根据,因而纵容自己,下笔任它马马虎虎。
写文章就是说话,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若说写文章不妨马虎,那就等于说想心思不妨马虎。想心思怎么马虎?养成了习惯,随时随地都马虎地想,非但自己吃亏,甚至影响到社会,把种种事情弄糟。中国人向来看重“修辞立其诚”,目的不在乎写成什么好文章,却在乎绝不马虎地想。想得认真,是一层。运用相当的语言文字,把那想得认真的心思表达出来,又是一层。两层功夫合起来,就叫作“修辞立其诚”。
学习写作的人应该记住,学习写作不单是在空白的稿纸上涂上一些字句,重要的还在于学习思想。那些把小节小毛病看得无关紧要的人大概写文章已经有了把握,也就是说,想心思已经有了训练,偶尔疏忽一点,也不至于出什么大错。学习写作的人可不能与他们相比。正在学习思想,怎么能稍有疏忽?把那思想表达出来,正靠着一个字都不乱用,一句话都不乱说,怎么能不留意一字一语的小节?一字一语的错误就表示你的思想没有想好,或者虽然想好了,可是偷懒,没有找着那相当的语言文字:这样说来,其实也不能称为“小节”。说毛病也一样,毛病就是毛病,语言文字上的毛病就是思想上的毛病,无所谓“小毛病”。
修改文章时想对了,写对了,才可以一字不易。光是一字不易,那不值得夸耀。翻开手头一本杂志,看见这样的话:“上海的住旅馆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高贵的房间更难找到,廉价的比较容易,我们不敢问津的。”什么叫作“上海的住旅馆”?就字面看,表明住旅馆的原来是人。由此可见这个话不是想错就是写错。如果这样想:“在上海,住旅馆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那就写对了。不要说加上个“在”字或去掉个“的”字没有多大关系,只凭一个字的增减,就把错的改成对的了。推广开来,几句几行甚至整篇的修改也无非要把错的改成对的,或者把差一些的改得更正确,更完美。这样的修改,除了不相信“修辞立其诚”的人,谁还肯放过?
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话——说那不出声的话,如果说出来,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就是文字。朦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清明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组织完密的语言。常有人说,心中有个很好的思想,只是说不出来,写不出来。又有人说,起初觉得那思想很好,待说了出来,写了出来,却变了样儿,完全不是那回事了。其实他们所谓很好的思想还只是朦胧的思想,就语言方面说,还只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怎么说得出来,写得出来?勉强说了写了,又怎么能使自己满意?那些说出来写出来有条有理组织完密的文章,原来在脑子里已经是有条有理组织完密的语言——也就是清明的思想了。说他说得好写得好,不如说他想得好。
因为思想依傍语言,一个人的语言习惯不能不求其好。坏的语言习惯会牵累了思想,同时牵累了说出来的语言、写出来的文字。举个最浅显的例子。有些人把“的时候”用在一切提“冒”的场合,如谈到物价,就说“物价的时候,目前恐怕难以平抑”,谈到马歇尔,就说“马歇尔的时候,他未必真个能成功吧”。试问这成什么思想,什么语言,什么文字?那毛病就在于沾染了坏的语言习惯,滥用了“的时候”三字。语言习惯好,思想就有了好的依傍,好到极点,写出来的文字就可以一字不易。我们普通人难免有些坏的语言习惯,只是不自觉察,在文章中带了出来。修改的时候加一番检查,如有发现就可以改掉。这又是主张修改的一个理由。
(摘编自叶圣陶《落花水面皆文章:叶圣陶谈写作》)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即将文风与作风相关联,为后续观点的提出提供了背景前提,而后说“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态度观点极其鲜明。
B. 材料一引用“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这句话,意在说明写文章并不是一定要短,而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C. 材料二“就把这些东西赶得一干二净了”中的“这些东西”指文章中的小毛病,作者借此表明如果下笔前多思虑,就可以提高文章质量。
D. 材料二多次提到“修辞立其诚”,强调写作时要想得认真,写得认真,这与张岱年在《修辞立其诚》一文中对真实的强调相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在较短篇幅内,引用毛主席的句子形容某些不好的长文章,再引用郑板桥的诗句表明解决办法,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
B. 材料二大量使用问句,通过这些问句使用,既引发了读者思考,强调了作者的观点,又形成行文线索,文章层层递进,脉络清晰。
C. 材料二多处运用举例论证,如“的时候”的例子,并给出了两个错误示范,如果要正确表达这两个例句的意思,可以去掉“的时候”。
D. 材料一在提倡短文、短话时也并没有将长文全都否定;材料二在讨论问题时也表明“不能一概而论”,二者都体现了思考的审慎和辩证。
3. 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应该有活力和生气
B. 关注文章中的“小毛病”
C. 修改文章就是修改思想
D. 文章要修改的几个理由
4. 两则材料都围绕写作展开论述,除了讨论的话题相似,两则材料还有哪些相同点?
5. 某同学写周记时说:“我心里有好多想法想写,但一提笔就写不出来,就算写出来也不是我想的那样,反正也没人仔细看,就这样吧。”请结合材料二,对该同学的想法加以评析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鼓书艺人①
老舍
宝庆②的心情十分震动,一个抗日团体给他来了信,要他的班子为抗战做点事情。
当琴珠问起他们肯出多少钱时,他大吃一惊。他知道人家连车马费都不会给的。琴珠一听,直摇头:“不干!”
“我来付车马费。”宝庆没辙了。琴珠笑得前仰后合,半天才憋出话来:“您钱多,您有钱……我们穷人得挣钱吃饭。”
宝庆让她笑去,回到旅馆,自己排练。
他顺口哼了一两段,都不合适。平日里唱的多是些谈情说爱的词儿,就是那些忠君报国的,也不是味。
在屋子旮旯里睡着了的宝庆哥宝森③,让宝庆给吵醒了。他从床上坐起,揉着眼,说:“干吗不睡呀,兄弟?”宝庆说,他要准备一段词儿,鼓动大家抗日的心劲。
宝庆哥又躺下了。宝庆还在拨琴,心里琢磨着词儿。他先念上一句,然后用一只手在琴上弹几下,和着唱唱。有些字实在念不上来,就连蒙带唬,找个合辙押韵的词儿补上。每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儿,就直乐:“嗬!有了!”
“唱什么呢?”宝庆哥问。“《抗金兵》!表一表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事,”宝庆答道,“就是有些地方不好办。”
宝庆哥又坐了起来。他清了清嗓子,很严肃地说:“你为难的是不识几个字。”他下了床,“来,我来念给你听。你知道我有学问。”
宝庆奇怪了,看着他。“您认那俩字也不比我多呀!”
宝庆哥受了委屈。“怎么不比你多?用得着的字我都认识。好好听着,我来念。”
兄弟俩哼起鼓词来了。宝庆哥念一句,宝庆念一句,哥儿俩都很高兴。很快就练熟了一个段子。窗纸发白的时候,宝庆哥主张睡觉,宝庆同意了,可是他睡不着。他又想起了一件揪心的事。琴珠要是不干,那小刘也就不会来弹弦子了。大哥虽是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从不肯干这一行,他看不起唱大鼓这一门贱业,宁可什么也不干,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
“大哥,”他试着问,“您给弹弹弦子怎么样?”
“我?”宝庆哥应着,“我——图什么呢?”
“为了爱国,也给自个儿增光,”宝庆说得很快,“咱们的名字会用大黑体字登在报上。明白吗?会管咱们叫‘先生’。方宝庆先生,方宝森先生。您准保喜欢。”
没人搭茬,只听得一阵鼾声。
第二天上午,宝庆醒来一看,一向放在屋角的三弦不见了。他跳下了床。没了这个宝贝,可就算玩完了!他一抬头,看见大哥的床空了。
他急忙往小河边跑,一下子就找到了大哥宝森。他正坐在一块黑色的大石头上,拨拉着琴弦。宝庆如释重负地笑了。
重庆来的公共汽车司机,捎来了报纸。宝庆看着剧目广告,得意得心直跳。他、他哥哥的名字都在上面。用的是黑体的大字,先生的尊称。他像个小学生一样,大喊大叫地把报纸拿给大哥看。
彩排那天,他们早早地就起来了,穿上最好的衣服。宝庆哥刮了胡子。他难得刮胡子,这回不但刮了,而且刮得非常认真仔细,一根胡子也没漏网。末了,他把鬓角和脑后的头发也修了修。他穿了件深蓝的大褂,正好跟兄弟的灰大褂相配。为了显得利落,他用长长的宽黑绸带把裤脚扎了起来。
中午时分,他们进了城。宝庆打算好好请大哥吃上一顿,报答大哥成全他的一番美意。但轰炸后的重庆那么荒凉,劫后余烬的景象,倒了他们的胃口。有些烧毁的房子已经重建起来了,有些还是黑乎乎的一堆破烂,有的孤零零的只剩了一堵墙,人们用茅草靠着这堵墙搭起了小棚棚,继续干他们的营生。满眼令人心酸的战争创伤,一堆堆发黑的断砖残瓦。宝庆觉着眼前是一具巨大的尸体,疮痍密布。他一个劲地打战。
到了戏院,一见方家兄弟,大家都迎了上来。所有的青年男女,都管宝庆叫“先生”,他非常得意。这跟唱堂会太不一样了,人家那是把他们当下人使唤。
幕前摆好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支着一面鼓。方家兄弟郑重其事地走上台。宝庆清了清嗓子,全场鸦雀无声。他于是开口,声音高亢,表情细腻,吐字行腔,精雕细琢。梁红玉以一弱女子,不惧强敌,不畏艰险,在长江之上,迎着汹涌波涛,擂鼓助战。说书人凭一面鼓、一张琴,演得出神入化。只听得风萧萧、水滔滔,隆隆鼓声震撼着将士们的爱国心弦,霎时间,万马奔腾,杀声震天……
三弦的最后余音也消失了。场里一片肃穆,气氛兴奋又紧张。听众屏息凝神,像中了魔,末了,突然爆发出掌声。
宝庆大大方方地抓住大哥宝森的手,举了起来。他鞠了一躬,宝庆哥也挺不自然地鞠了一躬。听众一片叫好声。宝庆庄重地拿起三弦,走下了台——这是对他大哥——优秀琴师的一番敬意。
后台,全体演员围住了宝庆和宝森。拍他们的背,跟他们拉手。年轻的知识分子热情洋溢,宝庆激动得说不出话。吵吵嚷嚷的年轻人围了上来,他立着,眼泪顺着腮帮子往下流。
(马小弥译,有删改)
[注]①《鼓书艺人》:长篇小说《鼓书艺人》中文原稿遗失,后根据英译本回译为中文。②宝庆:方宝庆,鼓书艺人,本文叙写其逃难来到战时的重庆所发生的事情。③宝森:方宝庆的哥哥,被大家称为“窝囊废”却不以为意。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到抗日团体的来信后,宝庆的心情十分震动,即使琴珠笑他,他也希望为抗战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B. 宝庆哥宝森一大早帮宝庆排练《抗金兵》,既因兄弟情谊,也因“先生”尊称带来的尊严感打动了他。
C. 宝庆看到报纸剧目广告时“得意得心直跳”,“得意”是因为演出能改善经济困境,缓解家庭生计压力。
D. 在被轰炸后的重庆,人们在一堵孤墙旁用茅草搭棚营生,这反映了民众在战火中顽强的生存意志。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通过宝庆哥刮胡子、修鬓角、扎裤脚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反映了他对这次登台演出的格外重视。
B. 文中两次“消失”又出现三弦,构成了本文的意象线索,象征着传统艺术在战乱中面临的存续危机。
C. 结尾观众“爆发出掌声”与宝庆“流泪”的场面形成对比,展现了鼓书表演给全体观众带来的极大震撼。
D. 文本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符合“鼓书”的情景。
8. 文中“宝庆哥”的形象具有矛盾性,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鼓书”这一艺术形式是本文主要的描写内容,请分析“鼓书”在文中的丰富意蕴。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讳锡,字表圣,世为京兆人。父懿,因公之贵,累赠尚书左司郎中。善教于家,尝命公曰:“汝读圣人之书,而学其道,慎无速为。期二十年,可以从政矣。”公服其训拳拳然,博通群书。东游长安,与昌黎韩丕复居骊山白鹿观数年,器志大成。拔王府荐,有声于京师。
太宗初,既取太原,范阳未下。帝怒,不赏平晋之功,中外嚣然,而莫敢言者。独公上书论谏,理意深切。帝感寤,玺书褒答,赐内帑①钱五十万。僚友谓公曰:“今日之事鲜矣,宜少晦,以远谗忌。”公曰:“事君之诚,唯恐不竭,矧②天植其性,岂一赏之夺耶!”
公奉事两朝,由遗补历御史,至谏议大夫。尝谓诸子曰:“吾每言国家事,天子听纳,则人臣之幸;不然,祸且至矣,亦吾之分也。”及终有遗表陈邦国安不忘危之意其家弗预焉。天子怛然,命中使赙③之,有制痛悼,赠工部侍郎。
出处二十年,未尝趋权贵之门。在贬废中,乐得其正。著文章成五十卷,目之曰《咸平集》,行于世。
(选自范仲淹《赠兵部尚书田公墓志铭》,有删改)
材料二:
臣④又谓:国家务大体,求至治则安;舍近谋远,劳而无功则危。为君有常道,为臣有常职,是务大体也。上不拒谏,下不隐情,是求至治也。汉武帝躬秉武节,登单于之台;唐太宗手结雨衣,伐辽东之国;则是舍近谋远也。沙漠穷荒,得之无用,则是劳而无功也。在位之臣,敢言者少,言而见听,未必蒙福,言而不从,方且虞祸,欲下不隐情,得乎?恶在其务大体而求至治也。
(选自杨士奇、黄淮《历代名臣奏议》,有删改)
材料三:
田公,古之遗直也。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
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
(选自苏轼《田表圣奏议叙》,有删改)
[注]①帑(tǎng):古时收藏钱财的库府。②矧(shěn):况且。③赙(fù):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④臣:田锡。这一段取材自田锡给皇帝的奏折。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终A有遗B表C陈D邦国E安不忘F危之G意H其家弗预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讳,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 “公服其训拳拳然”和“服太阿之剑”(《谏逐客书》)两句中的“服”意思不同。
C. 恶,哪里、怎么,与《齐桓晋文之事》“彼恶知之”中的“恶”意思相同。
D. “明主有绝人之资”和“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绝”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锡东游长安,与昌黎人韩丕在骊山白鹿观中共居数年,才识得以精进,志向更加坚定。后经王府举荐崭露头角,在京城渐有声名。
B. 宋太宗初年,朝廷攻克太原以后,因范阳仍未收复,宋太宗发怒,于是不给平定晋地的功臣赏赐,朝廷内外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C. 田锡借汉武帝和唐太宗的典故,来论证“舍近谋远,劳而无功则危”的观点。劝谏君主应专注国家根本大计,追求内部治理完善。
D. 苏轼认可田锡的为人,他恳切地希望皇上能够让田锡的奏疏在世间广泛地传播,以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受其影响,传承忠臣的精神。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命公曰:“汝读圣人之书,而学其道,慎无速为。”
(2)沙漠穷荒,得之无用,则是劳而无功也。
14. 苏轼称田锡为“古之遗直”,材料一中有哪些事实能够体现出田锡的“直”?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
黄裳
一种清香谁可比,九春和气尔争先。
晓来烂熳惊人眼,只谓寒林是雪天。

强至
墙边几树玉参差,照眼幽花冷自宜。
香阵晚交风破蕊,粉花朝湿雪融枝。
故人消息从谁寄,造物生成似我迟。
且慰蹉跎尽诗兴,江楼闲笛不须吹。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诗首句“谁可比”三字,感情强烈,强调了梅花独一无二的清香特质。
B. 强诗颔联既写出梅花开放时的状态,又为诗人与故人的相会埋下了伏笔。
C. 强诗的前半部分细致描摹出梅花的形态,后半部分由梅及人,借梅抒情。
D. 两首诗虽然都以梅花为吟咏对象,但它们营造出的诗歌氛围有所不同。
16. 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二者的不同之处。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动物的动态和仙人的繁多,展现了仙界的奇幻景象。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吴质、寒兔的反应,侧面展现了乐声的悠长与动人。
(3)与如图内容契合的古诗(词)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待评文章:
敢向最厚处钻
要打造一个有成就的人,就要先明确你的主攻方向。芸芸众生,有成就者甚少,根本原因就是确立了主攻方向的人甚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是许多人面对生活的方式。若要确立一个主攻方向,就面临着一个问题:你敢不敢向最厚处钻。
如果不敢向最厚处钻,就会滞留在最讨巧的地方,浅尝辄止,见好就收,经商的满足于做点小生意,治学的陶醉于有点小建树,能至千里者,止步于十里长亭五里短亭;如果总不敢向最厚处钻,明明是金刚钻,总不揽瓷器活,把金刚钻混同成了普通的铁杵,误了瓷器活,也毁了金刚钻;如果都不敢向厚处钻,易钻处钻者扎堆,难钻处人迹罕至,扎堆处资源浪费,罕见处资源稀缺,最后,易钻处问题成堆,原本可以解决问题的人,也沦落为可怜的受害者。
不敢向最厚处钻,首先是因为最厚处往往难钻,登山的轻易不敢登珠穆朗玛峰,潜水的轻易不敢潜马里亚纳海沟,它们让无数实力不足的人畏而远之;不敢向最厚处钻,还因为钻最厚处的姓价比不确定,钻透了,固然不虚此生,钻不透,就妄费一生;不敢向最厚处钻,更可能是因为不厚处的诱惑太大,有成功把握的地方太多,疾功近利的好处太诱人,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所谓“宁为鸡头,不为牛尾”,都是如此。
评点意见:
首段文字至少有两个问题:“敢不敢向最厚处钻”是什么?读者不清楚,得有一个说明。二是,本段的意图是引题、点题。题点了没有?文章说“……就面临着一个问题:你敢不敢向最厚处钻”,这到底是敢向最厚处钻,还是不敢向最厚处钻?没有说。所以我说,根本没有点题。
第二段大概是写不敢向最厚处钻的危害。如果我说得不错,则这一段是反面论证。论证反论题的危害,可以证明正论题的不危害或没危害。但是,论证了正论题的没有危害,不等于论证了正论题的好处,即为什么要确立正论题。正论题的好处没有确立,正论题确立的理由就还是不充分。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俗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今朝有酒今朝醉
B.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C.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D.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19. 下列词语,和文中加点的“芸芸众生”构词方式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蒸蒸日上 B. 涓涓细流 C. 皑皑白雪 D. 累累硕果
20. 请从比喻的角度分析画横线的句子。
21. 待评文章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2. 评点意见指出,待评文章的第二段没有从正面确立论题,请你写一段话,从正面确立论题。要求:语言流畅,表达清晰,不超过100个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青春期往往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想要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但也有人说:“人无法同时享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如果有一天,当我们老去,开始重思青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教育集团建标考试
语文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B
3. C 4. ①内容上,两则材料都强调文章写作中的思想与内容。
②都关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③语言风格上,两则材料都浅显易懂,明白晓畅
5. ①材料二指出“思想依傍语言”“心中有想法却写不出来”,本质是“思想还处于朦胧状态”。建议:梳理自己的思想,使之从模糊变为清晰,从零碎变为系统。
②材料二强调“绝不马虎地想,马虎地表达”,该同学因“没人仔细看”就放弃修改,违背了“认真对待思想与表达”的原则,且忽视了文章需要修改的观点。建议:端正态度,用心修改自己的周记。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C 7. A
8. ①既鄙视唱大鼓“贱业”,又因“先生”尊称触动尊严而登台演出。
②平日懒散疏离,却身怀绝技,关键时刻主动协助排练。
③以“窝囊废”自弃,却为演出精心修整仪容,通过艺术实践重获尊严。
9. ①琴珠拒演时强调要挣钱吃饭,反映出鼓书是底层艺人的生存依托。
②宝庆哥深夜协助排练《抗金兵》,鼓书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媒介。
③被视作“贱业”到演出后获称“先生”,鼓书成为艺人赢得社会尊重的桥梁。
④宝庆自费义演鼓舞抗日,鼓书升华为凝聚民族力量的文艺武器。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ACH
11. D 12. D
13. (1)(田公的父亲)曾告诫田公说:“你读圣人的典籍,学习其中的道理,千万不要急于求成。”
(2)沙漠贫瘠荒凉,得到它也没有用处,这就是劳苦却没有功效。
14. ①直言敢谏,不惧风险。当朝臣不敢言的时候,田锡独自上书劝谏。
②坚守原则,不趋权贵。田锡为官二十年,从未主动攀附权贵之门。
③忠诚尽责,矢志不渝。田锡侍奉两朝,始终以人臣之责要求自己,认为进谏是本分,彰显忠臣本色。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①黄诗通过描绘梅花的清香、烂漫,突出梅花报春的生机与高洁,表达对梅花的赞美与欣赏之情。
②强诗则以梅的“冷自宜”“迟”暗合自身境遇,借梅花寄托对故人的思念和对自身蹉跎的感慨。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虎鼓瑟兮鸾回车 ②. 仙之人兮列如麻 ③. 吴质不眠倚桂树 ④. 露脚斜飞湿寒兔 ⑤. 羁鸟恋旧林 ⑥. 池鱼思故渊(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D 19. A
20. 句中以“金刚钻”比喻有能力的人,以“瓷器活”比喻有难度、需深耕的事,以“铁杵”比喻能力被埋没的平庸状态。生动形象地写出:有能力者若不敢向“最厚处”钻研,既会错失做事的机会,又会让自身能力被埋没,突显不敢深耕的危害,强化论证力度。
21. “姓价比”应为“性价比”;
“妄费一生”应为“枉费一生”;
“疾功近利”应为“急功近利”。
22. 示例一:向最厚处钻,关系到个人成长。成长路上的挑战如厚壁,敢于在知识盲区、能力短板等“最厚处”深耕,才能突破自我局限,让认知与技能迭代升级,在时代浪潮中筑牢安身立命的根基。
示例二:向最厚处钻,关系到科技的进步。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要在世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就得有人敢于向“最厚处钻”,从而发展科技,使我们在世界科技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示例三:向最厚处钻,关系到国家安全。我们的国防重器如原子弹、氢弹,就是所谓的“最厚处”。正因为有许多人向这个“最厚处钻”,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成就了我们核大国的地位,才使我国的国家安全得到保障。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