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图片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靖远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图片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一2026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
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年2月3日,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二轨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
射。随着第二轨卫星成功发射,用户可以通过远程观星运力平台全时、全域无死角
实时监测车辆状态,实现车辆可视、司机可视、道路可视、货物可视、能源可视,让物
流管理更加透明、高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卫星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后,其天体类型是
A.流星体
B.人造卫星
C.行星
D.彗星
2.保障该卫星长期稳定工作的重要宇宙条件是
A.地球有大气层
B.地球有适宜的温度
C.地球有液态水
D.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安全
地理试题第1页(共6页)
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红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黑乌鸦蹲居在红日中
夹,周围是金光闪烁的“红光”,故称“金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中国古代神话中“红日中央的三足乌鸦(金乌)”,其对应的太阳活动类型及发生
的太阳大气层是
A.黑子、光球层
B.耀斑、色球层
C.日珥、色球层
D.太阳风、日冕层
4.当太阳出现大“金乌”时,对地球的直接影响是
A.引发地球板块运动加剧
B.导致全球粮食产量大幅下降
C.干扰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
D.使全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9月17日北京时间6时56分,台湾海峡(北纬24.46度,东经119.24度)发生4.5
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距厦门约73公里。16时51分,同一区域再次发生4.1级地
震,震源深度10公里,厦门、泉州等地反馈二次震感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福州o5
台北
泉州心台

5.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A.地壳
B.上地幔顶部
C.下地幔
D.外核
6.厦门居民在感受此次地震时,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感受到“左右摇晃”,主要
原因是
A.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B.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
C.纵波仅在固体中传播
D.横波可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地理试题第2页(共6页)2025一2026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B【解析】流星体是指运行于星际空间、质量较小的固体小块,通常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因摩擦燃烧形成流星现象。吉利卫
星是人类主动发射并在太空按预定轨道运行的设备,不属于流星体,A错误;人造卫星是人类为探测、通信、导航等目的,发射到太空
并绕行星(本题中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天体,材料中吉利卫星进入轨道后可监测地球表面车辆状态,符合人造卫星的定义,B正确;行
星是围绕恒星(如地球围绕太阳)运行、自身不发光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吉利卫星围绕地球(行星)运行,而非围绕恒星运行,不属于
行星,C错误:彗星是围绕恒星运行、由冰物质组成,接近恒星时会形成彗尾的天体(如哈雷彗星),与吉利卫星的材质、运行轨道和功
能均不同,D错误。故选B。
2.D【解析】地球的大气层会对卫星运行产生阻力,是卫星需要“避开”的环境,而非“保障条件”,A错误:地球有适宜的温度是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与卫星工作无关,B错误:地球有液态水也是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卫星运行无需液态水,C错误: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小行星撞击地球(及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的概率较低,能避免卫星被撞击损坏,
保障其长期稳定工作,D正确。故选D。
3.A【解析】“红日”是人类肉眼可见的太阳表面,对应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三足乌鸦”呈黑色,因该区域温度比光球层平均
温度低1000-2000℃,看起来较暗,对应太阳活动中的黑子,A正确:耀斑是色球层上突然增亮的斑块,核心特征是“亮”而非“黑”,且
色球层位于光球层之外,并非“红日中央”,B错误:日珥是色球层上向外喷射的火焰状气体柱,需借助特殊仪器观测,既不位于“红日
中央”,也无“黑色“特征,C错误;太阳风是日冕层向外抛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无法用肉眼观测,且日冕层仅在日全食时可见,与“红
日中央的黑色乌鸦”完全不符,D错误。故选A。
4.C【解析】当太阳出现大“金乌”时,表明太阳活动剧烈(耀斑),耀斑爆发时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地球高层大气中的电
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的传播介质),导致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或信号减弱,这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典型直接影响,C正确:地球
板块运动由地球内部能量(地幔对流)驱动,与太阳活动无直接关联,A错误: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是长期、间接的(如影响部
分地区降水),单次耀斑爆发不会直接导致“全球粮食产量大幅下降”,B错误:极光需高能粒子撞击地球高纬度地区大气形成,仅在
南北极圈附近(高纬度地区)可见,“全球各地”的表述不符合地理事实,D错误。故选C。
5.A【解析】根据材料,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结合教材知识,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固体壳层,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公
里,海洋地壳较薄,平均约5-10公里。台湾海峡位于大陆架区域,属于大陆地壳向海洋地壳过渡带,其地壳厚度一般在10-20公里之
间。震源深度10公里,说明震源位于地壳范围内,尚未进入地幔。因此震源位于地壳内,A正确,BC错误:外核位于地下2900公里
以下,深度不符,D错误。故选A。
6.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中纵波(P波)传播速度约8-9千米/秒,横波(S波)传播速度约4-5千米/秒,纵波速度远
快于横波。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表,引发“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地表,引发“左右摇晃”,这是“先颠后晃”的核心原因,B正
确:横波传播速度(4-5千米/秒)慢于纵波(8-9千米/秒),颠倒了两者的速度关系,A错误:“纵波仅在固体中传播”是错误表述,纵
波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该特性与“先颠后晃”的时间差无关,C错误:横波仅能在固体中传播,同时该特性也不影响地震感
受的先后顺序,D错误。故选B。
7.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的植物特征是裸子植物高度繁盛(如松柏、苏铁等),为
恐龙等植食性生物提供了充足食物,与“白垩纪恐龙活动”的材料背景一致,C正确;蓝藻是元古代的代表性原核生物,是地球上最早
的光合生物之一,中生代已有复杂的陆生植物,蓝藻不再是主要生物类群,A错误:被子植物在新生代才逐渐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白
垩纪虽有少量被子植物出现,但并非主流,B错误:蕨类植物是古生代(尤其是石炭纪、二叠纪)的优势植物,中生代裸子植物崛起后,
蕨类植物仅在局部湿润环境分布,并非大面积存在,D错误。故选C。
8.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垩纪整体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该气候利于植被生长(为恐龙提供食物),且能形成稳定
的泥沙沉积物(半固结状态易保留足迹,且不易因干旱开裂或寒冷冻结破坏),与材料中“足迹群大面积保存、行迹清晰”符合。故
选A。
9.B【解析】根据图示可知,甲岸是河曲的凹岸,以侧蚀作用为主,在侵蚀作用下,甲侧河床较陡且水深较深,①④正确,B正确:
乙岸是河流的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易形成宽广河漫滩,②③错误,ACD错误。故选B。
10.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侧蚀作用使河道逐渐弯曲形成河曲:当河道弯曲到一定程度,河流裁弯取直,被废弃的弯
地理答案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