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一2026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24年2月3日,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二轨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随着第二轨卫星成功发射,用户可以通过远程观星运力平台全时、全域无死角实时监测车辆状态,实现车辆可视、司机可视、道路可视、货物可视、能源可视,让物流管理更加透明、高效。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该卫星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后,其天体类型是A.流星体B.人造卫星C.行星D.彗星2.保障该卫星长期稳定工作的重要宇宙条件是A.地球有大气层B.地球有适宜的温度C.地球有液态水D.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安全地理试题第1页(共6页)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红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黑乌鸦蹲居在红日中夹,周围是金光闪烁的“红光”,故称“金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中国古代神话中“红日中央的三足乌鸦(金乌)”,其对应的太阳活动类型及发生的太阳大气层是A.黑子、光球层B.耀斑、色球层C.日珥、色球层D.太阳风、日冕层4.当太阳出现大“金乌”时,对地球的直接影响是A.引发地球板块运动加剧B.导致全球粮食产量大幅下降C.干扰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D.使全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9月17日北京时间6时56分,台湾海峡(北纬24.46度,东经119.24度)发生4.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距厦门约73公里。16时51分,同一区域再次发生4.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厦门、泉州等地反馈二次震感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福州o5台北泉州心台门5.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A.地壳B.上地幔顶部C.下地幔D.外核6.厦门居民在感受此次地震时,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感受到“左右摇晃”,主要原因是A.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B.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C.纵波仅在固体中传播D.横波可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地理试题第2页(共6页)2025一2026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1.B【解析】流星体是指运行于星际空间、质量较小的固体小块,通常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因摩擦燃烧形成流星现象。吉利卫星是人类主动发射并在太空按预定轨道运行的设备,不属于流星体,A错误;人造卫星是人类为探测、通信、导航等目的,发射到太空并绕行星(本题中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天体,材料中吉利卫星进入轨道后可监测地球表面车辆状态,符合人造卫星的定义,B正确;行星是围绕恒星(如地球围绕太阳)运行、自身不发光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吉利卫星围绕地球(行星)运行,而非围绕恒星运行,不属于行星,C错误:彗星是围绕恒星运行、由冰物质组成,接近恒星时会形成彗尾的天体(如哈雷彗星),与吉利卫星的材质、运行轨道和功能均不同,D错误。故选B。2.D【解析】地球的大气层会对卫星运行产生阻力,是卫星需要“避开”的环境,而非“保障条件”,A错误:地球有适宜的温度是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与卫星工作无关,B错误:地球有液态水也是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卫星运行无需液态水,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小行星撞击地球(及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的概率较低,能避免卫星被撞击损坏,保障其长期稳定工作,D正确。故选D。3.A【解析】“红日”是人类肉眼可见的太阳表面,对应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三足乌鸦”呈黑色,因该区域温度比光球层平均温度低1000-2000℃,看起来较暗,对应太阳活动中的黑子,A正确:耀斑是色球层上突然增亮的斑块,核心特征是“亮”而非“黑”,且色球层位于光球层之外,并非“红日中央”,B错误:日珥是色球层上向外喷射的火焰状气体柱,需借助特殊仪器观测,既不位于“红日中央”,也无“黑色“特征,C错误;太阳风是日冕层向外抛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无法用肉眼观测,且日冕层仅在日全食时可见,与“红日中央的黑色乌鸦”完全不符,D错误。故选A。4.C【解析】当太阳出现大“金乌”时,表明太阳活动剧烈(耀斑),耀斑爆发时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地球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的传播介质),导致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或信号减弱,这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典型直接影响,C正确:地球板块运动由地球内部能量(地幔对流)驱动,与太阳活动无直接关联,A错误: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是长期、间接的(如影响部分地区降水),单次耀斑爆发不会直接导致“全球粮食产量大幅下降”,B错误:极光需高能粒子撞击地球高纬度地区大气形成,仅在南北极圈附近(高纬度地区)可见,“全球各地”的表述不符合地理事实,D错误。故选C。5.A【解析】根据材料,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结合教材知识,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固体壳层,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公里,海洋地壳较薄,平均约5-10公里。台湾海峡位于大陆架区域,属于大陆地壳向海洋地壳过渡带,其地壳厚度一般在10-20公里之间。震源深度10公里,说明震源位于地壳范围内,尚未进入地幔。因此震源位于地壳内,A正确,BC错误:外核位于地下2900公里以下,深度不符,D错误。故选A。6.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中纵波(P波)传播速度约8-9千米/秒,横波(S波)传播速度约4-5千米/秒,纵波速度远快于横波。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表,引发“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地表,引发“左右摇晃”,这是“先颠后晃”的核心原因,B正确:横波传播速度(4-5千米/秒)慢于纵波(8-9千米/秒),颠倒了两者的速度关系,A错误:“纵波仅在固体中传播”是错误表述,纵波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该特性与“先颠后晃”的时间差无关,C错误:横波仅能在固体中传播,同时该特性也不影响地震感受的先后顺序,D错误。故选B。7.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的植物特征是裸子植物高度繁盛(如松柏、苏铁等),为恐龙等植食性生物提供了充足食物,与“白垩纪恐龙活动”的材料背景一致,C正确;蓝藻是元古代的代表性原核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光合生物之一,中生代已有复杂的陆生植物,蓝藻不再是主要生物类群,A错误:被子植物在新生代才逐渐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白垩纪虽有少量被子植物出现,但并非主流,B错误:蕨类植物是古生代(尤其是石炭纪、二叠纪)的优势植物,中生代裸子植物崛起后,蕨类植物仅在局部湿润环境分布,并非大面积存在,D错误。故选C。8.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垩纪整体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该气候利于植被生长(为恐龙提供食物),且能形成稳定的泥沙沉积物(半固结状态易保留足迹,且不易因干旱开裂或寒冷冻结破坏),与材料中“足迹群大面积保存、行迹清晰”符合。故选A。9.B【解析】根据图示可知,甲岸是河曲的凹岸,以侧蚀作用为主,在侵蚀作用下,甲侧河床较陡且水深较深,①④正确,B正确:乙岸是河流的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易形成宽广河漫滩,②③错误,ACD错误。故选B。10.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侧蚀作用使河道逐渐弯曲形成河曲:当河道弯曲到一定程度,河流裁弯取直,被废弃的弯地理答案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甘肃省靖远县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pdf 甘肃高一期中(地理)-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