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一2026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
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球同步卫星即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卫星,卫
星距离地球均为36000k,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运行轨道为位于地球赤
道平面上的圆形轨道,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
布设3颗通信卫星,即可实现除极地外的全球通信。下图为我国第二代地球同步
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系统一天链二号01星等三颗卫星绕地球运行示意图(Q点位于
赤道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若从北极上空俯视,下列关于地球与卫星运动方向的描
275
述,正确的是
A.均为逆时针方向
B.均为顺时针方向
C.地球自转为逆时针,卫星运行为顺时针
5
D.地球自转为顺时针,卫星运行为逆时针
2.下列关于该卫星与地球赤道上(在不考虑海拔情况下)0点、北纬30°某点线速度
的关系,正确的是
A.卫星>赤道Q点>北纬30°点
B.赤道Q点>卫星>北纬30°点
C.北纬30°点>赤道Q点>卫星
D.卫星=赤道Q点=北纬30°点
地理试题第1页(共6页)
2024年欧洲杯足球赛于6月14日至7月14日在德国举办,汉堡(53°33'N,
1000'E)人民公园体育场在北京时间7月15日凌晨3时迎来了最后一场比赛,下
图示意汉堡人民公园体育场卫星影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汉堡人民公园体育场最后一场比赛举行时,当地区
时为


A.7月14日18时



B.7月15日19时
C.7月14日20时
D.7月15日21时
4.7月15日汉堡的正午太阳高度特征是
A.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B.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天空
C.正午太阳高度比北京大
D.正午太阳光线与地面垂直
下图为某地理教师所拍照片,图中岩石顶部和地面间的空隙俗称岩腔。岩腔
内有一石蛋,该石蛋颜色质地与围岩(周围岩石)明显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影响该岩腔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人工开凿
B.风力侵蚀
C.差异风化
D.流水侵蚀
6.推测岩腔内石蛋的形成过程,合理的是
A.岩浆侵入并出露地表
B.人工雕刻的景观
C.崩塌后的堆积物
D.围岩沉积时嵌入异物
地理试题第2页(共6页)2025一2026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由于材料
中的“同步卫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可知,因此其绕地球运行方向也为逆时针。故选A。
2.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线速度公式为线速度=角速度×转动半径,地球表面非极点地区与同步卫星角速度一致,故线
速度取决于转动半径(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卫星轨道半径(地球半径+36000k)远大于地表点:地表中赤道Q点转动半径(地球
半径)大于北纬30°点(地球半径×Cos30°),因此线速度为“卫星>赤道Q点>北纬30°点”,A正确。故选A。
3.C【解析】据材料可知,最后一场比赛为北京时间7月15日凌晨3时.即东八区为7月15日3时,汉堡经度为1000E属于
东一区,两地相差7个小时。汉堡时间为:7月15日3时-7:00=7月14日20时。故选C
4.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7月15日汉堡比赛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2326N)以南(约16°N),汉堡(53
33N)位于直射点北侧,正午太阳始终在正南方,B正确;汉堡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A错误;北京纬度
低,离直射点更近,正午太阳高度更大,C错误;汉堡纬度远高于直射点,无直射现象,不会出现正午太阳光线与地面垂直的现象,D错
误。故选B。
5.C根据材料可知,岩腔为岩石顶部和地面间的空隙,因岩石抗风化能力不同,抗风化强的岩石保留下来,抗风化弱的岩石被
风化脱落,形成岩腔,因此岩腔属于岩石的差异风化作用的结果,而与人工开凿、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无关。故选C。
6.D石蛋颜色质地与围岩(周围岩石)明显不同,说明石蛋与周围岩石不属于同一类型,应是围岩沉积时嵌入异物形成,D正
确。岩浆侵入并出露地表不会出现与周围岩石明显不同的现象,A错误。岩腔内石蛋为自然状态下形成的,不是人工雕刻的景观,B
错误。崩塌后的堆积物也应和崩塌前的岩石性质一致,C错误。故选D。
7.A【解析】雅丹地貌是发育于干旱区的河湖相沉积物,经长期风力侵蚀,辅以间歇性流水冲刷与风化作用,形成了与盛行风向
平行的风蚀地貌,由此可知,水上雅丹地貌的形成先后经过湖相沉积(b时期)形成河湖相沉积物:在内力作用下,地壳抬升湖水外泄,
沉积物出露(d时期):在干旱的气候下,风力侵蚀形成雅丹地貌(c时期):气候变化使地表水增多,雅丹地貌被湖水淹没(时期),最
终形成水上雅丹地貌,顺序为bdca。故选A。
8.C【解析】b时期是水上雅丹地貌形成过程中的第一个关键时期,该时期形成的深厚湖相沉积层为水上雅丹地貌提供物质基
础,C正确:雅丹地貌的侵蚀不是流水提供的,而是风力作用提供的,A错误:根据上面分析,b时期的水为雅丹地貌提供沉积物,而不
是提供水环境、增加空气的湿度,BD错误。故选C。
9.B【解析】“水上雅丹”的核心是有水源一干旱区原本缺乏地表水,若形成湖泊(如鸭湖)淹没雅丹,需区域水量补给增加,
最可能的原因是气候趋于湿润(如降水增多)或全球变暖导致周边冰川融水增加,二者均属于“气候趋于湿润,水量增加”的趋势,为
“水上”形态提供前提,B正确:气候趋于干旱会导致蒸发加剧,地表水减少,无法形成湖泊,反而会使雅丹地貌更干旱,A错误:气候趋
于寒冷会导致冰川扩张,融水减少,且寒冷气候下降水多以固态形式存在,地表水补给不足,难以形成水上雅丹,C错误:气候温和,温
差变小主要影响风化作用强度(温差小则物理风化减弱),与地表水的增减无直接关联,无法解释“水上”形态的形成,D错误。故
选B。
10.D【解析】据图所示,从上游、中游到下游聚落形态各异,密度先升后降,规模先小后大,选址择高而居、多靠近水源,D正确;
一般来说,随着地势逐渐平缓、水网密度增大,适宜居住和发展的条件变好,聚落规模会逐渐增大,而不是先增后减,A错误:选址近田
远水,与实际不符,一般是近水便于灌溉和生活,B错误;上游可能受地形影响呈带状,但中游和下游不一定均为带状,C错误。故
选D。
11.B【解析】下游进入冲积平原,坡度平缓,河流流速减慢,侧蚀和沉积作用增强,易形成分汊河道、湖荡密布。这些水体将大
片土地切割成小块,导致农田呈碎片化分布。这与材料中的“水网密度增大,农田越来越破碎”完全吻合,B正确:太湖流域降水整体
丰沛,空间差异不大,且上游降水多更利于农业,不会导致下游农田破碎,A错误;材料未提及植被破坏或水土流失,且该区为湿润区,
主要生态问题是洪涝而不是水土流失,C错误:地壳抬升和河流下切是上游山区地貌特征,下游以沉积为主,地形平坦,无峡谷发育,D
错误。故选B。
12.B【解析】读图可知,该大陆为澳大利亚大陆。1月为南半球夏季,澳大利亚西北部为低压中心,吸引来自海洋的气流。根据
1月等压线的分布,澳大利亚西北部形成低压中心,且澳大利亚西北部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
地理答案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