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第七中学集团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平凉市第七中学集团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平凉七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语文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一)活动一:走近民俗文化(10分)
①民俗蕴含乡情童趣。听,宛转悠然的笛声,让人叹为观止;看,精彩纷呈的社戏,让人目不暇接;品,奋楫棹舟的夏夜,寻一脉幽悄,乐趣无穷!
②民俗蕴含淳朴民风。听,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看,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尝,香香的米酒甜甜的馍。
③民俗蕴含力量之美。听,刚健雄浑的安塞腰鼓,让人战 lì 震撼;看,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让人活跃亢奋;品,jiá 然而止的安塞腰鼓,让人大彻大悟。
④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遥远的先民遗风,时下的人情世故,尽在民风民俗中。或在元宵,家家户户同赏一盏花灯;或在清明,九州大地共寄绵绵情思; , ; , 。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4分)
①脑畔( )    ②糜子( )
③战lì震撼(   )     ④jiá然而止(   )
2.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叹为观止 B.粗犷豪放 C.大彻大悟 D.人情世故
3.仿照下列句式,续写两个句子。(4 分)
或在元宵,家家户户同赏一盏花灯;或在清明,九州大地共寄绵绵情思 , ; , 。
(二)活动二:走近经典文学(8分)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发轫,是后世文学的 甲 (典范/示范)。《诗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史诗般的语言歌颂文明时代的建立,婉约 乙 (唯美/秀美)的言辞道尽千古心声。一字、一言、一声,《诗经》改变了祖先的生活,孕育了中国人最初的诗心。《诗经》站在个人枯燥的立场来洞察这世间百态,令人湿润了眼眶。《诗经》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感动我们;《诗经》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启迪我们。《诗经》是为拥有显而不露的诗心的中国人而存在的一本好书。
4.《经典常谈》是①_____ (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②________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③___________的著作。全书共④_____篇,介绍了《诗经》《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4分)
5.文段中的“轫”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应先查___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___画。(2分)
6.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甲 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
(三)活动三:走近诗歌(共12分)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写诗是唐帝国风靡的时尚。(甲)你能写诗,(乙)没有人敢怠慢你。诗句的家喻户晓,是最好用的社交名片。唐朝诗人群星闪耀,那些被后世不断提及与怀念的名字,流传在帝国的大街小巷。诗人们挣脱世俗名利的羁绊,把个人生死、家国荣辱和民族兴衰融为一体,在汪洋恣肆的激情中注入理性的思考,家国情怀和人本思想从此成为中国诗歌文化中最重要的主题。
7.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不但 而且 B.即使 也 C.只要 就 D.虽然 但是
8.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分)
9.诗词名句真空(8分)
我国传统的古诗文就像一批挖掘不尽的宝藏,从中可以发掘丰富的风物、生活、情感、思想……通过古诗文,我们既沉醉于苏轼泛游赤壁所遇“山高月小,①_________________,水落石出”之美景,又神往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波不兴”(魏学洢《核舟记》之佳境,驰目于洞庭湖“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汹涌澎湃,感慨于桃花源“④_____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安宁祥和。通过诗句“求之不得,⑤_________________”(《诗经·周南·关雎》),我们也看到了爱而不得、日思夜想的执着与深情;通过诗句“一日不见,⑥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郑风·子衿》),我们读出了女主人公在城楼上约会不遇的失望与感慨;通过诗句“坐观垂钓者,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望洞庭洞赠张丞相》),我们读出了诗人想做官却苦于无人引荐的烦闷与惆怅;通过诗句“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我们读出了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和苦闷的旷达情怀……浸润于古诗文的福泽,我们渐渐学会了观物、观人、观世界。
二、阅读与理解(5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目。(10分)
零碳天地
焦 旭
①日前,香港首座零碳建筑——位于九龙湾的“零碳天地”正式开放。这片耗资2. 4亿港元打造的城市绿洲,包括一栋集绿色科技于一身的两层高建筑,以及环绕其四周的全港首座原生林景区。与目前业界平均水平相比,“零碳天地”采用了多项首次在香港应用的环保建筑技术,节能表现优秀,减少能源消耗高达45%,是全球少数有实际用途的绿色建筑物之一。
②“零碳天地”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被动式建筑设计。在设计中因地制宜,最大限度使用自然资源,力求从源头降低建筑对能源的依赖。
③当夏日炎炎,从33℃的室外走进“零碳天地”时,会让人顿感凉爽,但是室内其实只安装了简单的吊扇。这是因为在设计时考虑到,建筑的屋顶北高南低,水平仰角21度,让屋顶的太阳能板接受最多光照,同时增加室内采光。屋檐向低处延伸,形成深邃的遮阳,阻挡阳光直射,减少空调能耗。建筑墙面也都采用大块的低辐射玻璃窗来获得自然光,不仅透光性能良好,还能有效减少热传递,比香港有关环保条例允许的最大总热值低80%。
④此外,整座建筑大体坐北朝南,迎风而立,利用从海面吹来的自然风为室内通风。设在室内地板上的送风口,也是整栋建筑的呼吸器官。送风口与室外的捕风口相连。自然风从捕风口进入,经过地底后,再进入室内时已经比原来的温度降低了5℃左右。
⑤“零碳天地”强调了顺应自然的建筑设计理念,而在被动建筑设计中无法满足日常需求的时候,就需要主动技术干预辅助、调节室内环境。
⑥“零碳天地”拥有一套智能的建筑管理设备。这套设备就像一个“管家”,依靠分布在主建筑内外的2800个探测器,掌握室内外的温度、湿度、光照及二氧化碳情况。
⑦当室内温度超过28℃时,智能管理系统就会命令地板上的送风口输出冷气。将送风口安装在地板上,冷气可以直接吹向参观者,而不用将整个空间吹冷,因此制冷温度不用像一般冷气的12℃至14℃那么低,只需维持16℃至18℃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⑧节能增效的设计和技术确实让建筑绿色不少,但要达到真正的零碳状态,还需要更进一步。为了彻底消灭碳足迹,“零碳天地”采用太阳能以及较环保的生物柴油自行发电。
⑨位于主建筑地下一层的生物柴油发电装置,是“零碳天地”的心脏,心脏里的血液全部是提炼自食用废油的生物柴油。生物柴油通过特制设备发电,发电的余热被用来制冷,制冷后的余热再用来除湿,形成发电、制冷、制热的三联供。从而充分利用能源,使得能源利用率达70%,而传统的发电厂发电只有约40%的能源利用率。
⑩生物柴油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比传统燃料少很多。“零碳天地”每年使用6万升生物柴油,产生的可再生能源比营运时所需的能源更多,并可将剩余能源回馈公共电网,以抵消建造过程及建筑材料本身在制造和运输过程中所使用的能源。
香港建造业议会希望,从“零碳天地”开始,向市民传递绿色建筑生活的正能量。
(选自《中国能源报》,有删改)
10.“零碳天地”采用了哪些节能增效的技术?(3分)
11.选文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1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此外,整座建筑大体坐北朝南,迎风而立,利用从海面吹来的自然风为室内通风。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共18分)
一瓢乡愁
葛 鑫
①邻居家小院里种了棵葫芦,一根长长的藤蔓,牵着一群大大小小的“葫芦娃”,煞是可爱。
②千里之外的故乡,也曾吊挂着这样大大小小的葫芦。到了秋天,葫芦由青绿变成金黄,老去的葫芦掂在手里已没有了分量,母亲便左挑右选,找几个模样周正的,摘下来,对半剖开,挖去瓤和籽,再风干几天,做成瓢,分给亲邻。
③锅碗瓢盆,这里的瓢指的就是葫芦瓢,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瓢是日常生活的必备品。那时候,有大瓢、小瓢,水瓢、面瓢,各种各样的瓢。
④小时候,放了学在外面疯玩,追逐打闹,跑得一头大汗,渴了就“呼哧呼哧”地跑回家,拿起水瓢,从门后的大水缸里舀上半瓢水,“咕咚咕咚”灌下去,那感觉特别过瘾。身处孔孟之乡,后来上学读到《论语》里记述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竟因为和颜回过着同样的生活而沾沾自喜,箪食瓢饮过后,便会拿出书认真学习,期待有一天成为书里的人。
⑤要说小学时代最大的愿望,那便是生病了,生病后不仅可以请假不用上学,还能享受到特殊待遇。母亲每每见我茶饭不思、病恹恹的样子,便会拿起小面瓢,去面瓮挖上一小瓢面,切上点葱花,再打上俩鸡蛋,加点水,一搅和,倒在锅里用油一煎,香甜松软的鸡蛋饼就做好了。那时家里有大大小小三个瓢,大瓢舀水,小瓢挖面,还有一个盛粮食。母亲在小院里喂了几只鸡,每天都会喊小弟用瓢挖些玉米、高粱去喂鸡。小弟一边从瓢里抓玉米,一边嘴里发出声响,唤鸡过来。小鸡们啄食一会儿,便抬头看一眼小弟手中的瓢,那场景至今还浮现在我脑海里。
⑥母亲还曾多次讲过姥姥拿着小瓢去邻村讨饭的故事。母亲自幼聪慧,却生不逢时,整个青少年时期几乎都是在挨饿中度过的。姥姥、姥爷勒紧裤腰带,拼着老命供着家中这个“女秀才”读书。母亲说那时最怕过春天,青黄不接的日子,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在外地求学的她每次回家,姥姥都会拿着小瓢,提前去很远的外村讨饭。因为姥姥娘家亲戚多,姥姥怕让亲戚看到,总是要绕很远的路,才能讨上一小瓢地瓜面什么的回来……饿得两眼发花的母亲,总会如男孩子般爬到树上,去撸臭椿叶子,拌上点儿姥姥讨回来的地瓜面,放锅里煮了吃。过年的时候,姥姥让母亲和面包几个饺子,母亲拿着面瓢从面缸底挖半天,才挖上小半瓢面,勉强包几个饺子,一人仅够分一两个。
⑦后来,生活富裕了,当母亲领着我们姐弟拿着一瓢大米、一瓢玉米去排队做爆米花的时候,母亲说,总感觉那些大米、玉米都在笑,像一颗颗笑容背后的牙齿。
⑧粮食,在挨过饿的母亲眼里,是多么珍贵的存在。这盛满瓢的粮食,可以喂饱她的孩子们,想着小瓢随时可以挖取的满缸的粮食,想着孩子们可以四野玩耍、满心的喜悦,母亲总是很满足。
⑨几十年过去了,家里已经有了瓷的、塑料的、不锈钢的等各种器皿,但我家至今还保留着过去的那两个瓢。年代久远,老瓢却依然不减与生俱来的乡野气质,它金黄暗褐的色泽,与故乡泥土的颜色并无二致,也与乡间生灵老去的面容相同,布满沧桑、斑驳的时光印痕。老瓢上面有母亲用线缝过的痕迹。我至今还记得母亲当年缝老瓢的情景,她用锥子先在裂缝的两边扎上对称的小孔,再拿大号针穿上线,最后耐着性子,一针针地缝起来。
⑩远远地,我好像嗅到了老瓢散发出的气息,夹杂着泥土与草木的芳香。老瓢还在,母亲却走了。叶落归根,人终归还是要回到养育他的泥土里,而老瓢张着大嘴,召唤着远离故乡的人们,变成了一瓢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选自《山西晚报》,有删改)
13.全文围绕葫芦瓢展开叙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事件,完成填空。(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小时候,“我”疯玩后用瓢痛快喝水,后以古人“箪食瓢饮”为志认真学习→②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每天,母亲都会喊小弟用瓢挖玉米、高粱喂鸡→母亲讲姥姥拿小瓢去邻村讨饭的故事→现在,“我”家保留的两个老瓢变成了化不开的乡愁。
1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15.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使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具体分析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3分)
16.本文以《一瓢乡愁》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4分)
17.“瓢”承载着姥姥、母亲、“我”乃至故乡的人们深厚而复杂的情感,请再品读文章,品味“瓢”承载着的情感。(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6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激,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④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辩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舆:供雇佣的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斗折蛇行 ②凄神寒骨
③东还会稽 ④是夕,天宇开霁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比 出 郭 日 已 夕 航 湖 至 普 宁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1.两文都是记游散文,都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请你结合两篇作品内容具体分析。(3分)
22.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多共同特点。请结合两文画横线的语句,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明。(3分)
(四)阅读古诗,回答23-24题。(6分)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诶。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2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4.谈谈这首式在形式上的特点及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三、综合性学习(10分)
25.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选择“低碳生活”,学校就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0分)
材料一: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
材料二:关于“不同人群对低碳生活”的调查(共1000人)
认识与行为 低碳理念 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
城镇
初中学生 85% 65% 50%
做工人员 75% 70% 65%
退休老人 50% 85% 90%
(1)从材料一中提取:什么叫“低碳生活”?(2分)
(2)从材料二中提取:通过自己的观察,任选一个角度,得出一点感受或结论。作答格式是“因为……,所以……”。(3分)
(3)这次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完成一份《宣言书》的开头,请你根据所提供的语段,将所缺的句子补充完整。(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2分)
《宣言书》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一种自觉行动。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________________。
(4)低碳生活,我们可以做什么?请写出至少三条。(3分)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10分)
课堂上老师播放了央视播出的《我的长征》节目片段:一批志愿者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徒步行走,体验长征。要求同学们就“重走长征路有没有意义”这一辩题展开辩论。
听到此消息后,你所在的班的同学立即分成了两派,展开了辩论。请你站在正方的角度,对反方的观点加以反驳。要求观点明确,阐述理由不少于100字。
反方:这个活动没有意义。时代不同了,何必再吃那些苦?况且,况且让那么多人去翻越老山界,安全也无法保障,万一出了事谁负得起这个责任?
正方:
27.阅读下面文字,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写作(50分)
(1)不要总以为远方才有风景,其实风景无处不在。我们往往会在行色匆匆中错过许多动人的风景,但只要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观察,用一颗充满诗意的心去欣赏,用一颗细腻温暖的心去感悟,会发现最美的风景就在我们身边。
请以“风景就在身边”为题目,写一篇 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要求: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2)我们总是在羡慕别人,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却常常视而不见:坚强、快乐、自信、勇敢、爱心,澄澈的蓝天、温暖的眼神……只要用心去感受,你会恍然发现,原来,我拥有的也很多!
请以“原来,我也有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