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无锡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无锡市2025年秋学期高三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语 文
制卷单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的服装无疑是文明的象征。古希腊时代炫耀肌肉与躯体力量的传统不再继续,服装遮蔽了躯体的原始形象,成为躯体形象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换句话说,服装将天然的躯体改造成为一个五彩斑斓的文化产品。
服装暗示了社会管理机构对于躯体的一个基本观念:不论是排斥抑或投合,社会成员的躯体之间很可能出现强烈的关系。为维护必要的社会秩序,这种强烈关系导致的社会后果必须被限制在特定范围之内,于是社会管理机构将种种中介环节插入社会成员的躯体间隙,设置了不计其数的缓冲物。这是文明的代价。从躯体的生产、维持至其消亡,文明接管了整个过程。一个生命的呱呱坠地,仅仅是伟大的自然体系完成的一个极为细小的代谢程序;对于文明体系说来,这是一个重大事件。众多的社会机构将围绕着这具躯体的诞生开始烦琐的操作:从出生证明、姓名、户籍到教育、政治面貌、婚姻家庭,一个躯体所获得的档案文本淹没了躯体的自然本能,躯体之中所有的肌肉搏动、神经亢奋等都将按照文明的规范重新排列、整理、编码,取得一个社会认可的表述形式。
在通常的视域之中,血肉之躯隐匿了;我仅仅读到了躯体的符号。许多时候,躯体不必亲临现场,种种符号体系代替躯体行使权力。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躯体与姓名的关系。我的躯体现在正栖居于斗室之中,而我的姓名却四处游历,在履历表、出国申请报告、驾驶证、户口簿等中取代了真实躯体的到场。姓名是一个人声誉、地位、威望、权势、身份的附载体,是个人种种社会关系集聚的轴心,它所承担的信息量远大于主人的真实躯体。
躯体的管理同时还是躯体的文化再生产,一切都通过不同的符号体系有条不紊地进行。文身、化妆、服饰、风俗、卫生习惯、进餐仪式、举手投足的礼节、婚葬的规则,无一不是在持续地生产一个新的文化躯体。这个漫长的过程是一种巨大而无情的历史改造,野性的、天然的躯体终于在符号所编织的图案之中一步步呆滞、僵硬,仪态万方而又中规中矩:文明删削和矫正了躯体的活力,而后赋予一个得到认可的形式。
而且,人类的躯体已经陷入机器的重重围困,这是人类的理性为自己躯体设下的圈套。理性始终不渝地和躯体的本能、亢奋、放纵和软弱搏斗;如果金属材料取代了血肉之躯,机器的精确、可靠、坚硬和一致也将成为人类躯体的品性,这如同理性的终极理想。当然,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之中进行。而机器对于躯体的分割、包围、孤立,是一个难以察觉的阴谋。机器将人的躯体从自然的奴役之中解放出来,种种躯体的劳累被机器殷勤地替代了:汽车解除了脚板与地面的摩擦,电梯解除了向上攀登的辛苦,洗衣机和微波炉免去了许多令人烦恼的家务,空调为躯体制造出宜人的温度,种种的机床、吊车代替了不计其数的手工作业和体力劳动……而机器人的上场将最终让人类避免一切危险和费力的工作。可当人们手持遥控器得意洋洋地四处巡视的时候,又有谁能够警觉机器对躯体的夹击?
(摘编自南帆《躯体的囚笼》,有改动)
材料二:
身体成为资本形式有其宏观和微观的原因。从宏观角度来看,身体商品化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经济趋势,身体资源变成了一种身体资本。鲍德里亚提出当今社会是消费社会,认为在经历了千年的宗教传统约束后,身体在广告、时尚和大众文化中完全出场,被套上的卫生保健学、营养学、医疗学的光环,人们对青春、美貌、阳刚/阴柔之气的追求,以及附带的护理、饮食制度、健身实践等,使身体成了这个消费社会中“最美的消费品”。物质文明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肌肉力量被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供的能量取代,人类身体属性从生产性的身体向消费性的身体转变,身体消费成为美德,消费身体不再被社会谴责,身体也就成了被消费社会里商业美学利用的一种资源。消费社会与之前的生产社会相比,原先赋予身体的各种生产职责、使命与功能,现在大多被弱化、消失或转移了,因此特别突出身体的外观和审美价值而不是生产价值。在消费文化中,实际身体越接近年轻的、健康的、健美的和漂亮的理想身体,其交换价值就越高。从生产的身体向消费的身体转变的关键在于消费社会制造了更多的身体需要和欲望,并塑造理想化身体、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身体维持”是商品时代中对身体的机器隐喻,即通过维修、定期护理和服务,以保持最大的效率。身体不只是体力或健康的载体,个体不再以病理标准来衡量身体的各部分,也不以开发身体整体的使用价值为目的,而是关注身体及其各部分的价值和交换价值,身体全面进入市场,成为日常商品。
从微观层次看,个体对身体的管理、形塑和投资使身体具有资本含义。个体身体资源的资本化是身体资本诞生的重要途径,身体资本的获得需要个体对身体资产进行投资和管理。以华康德对职业拳击手的身体管理研究为例,拳击运动员为了获得更多的身体资本优势,往往需要对自我身体进行严格的欲望克制、系统规训与锻炼,从而获得拳击的身体资本。身体的商品化不只意味着人们在身体修饰与塑造上消耗更多的精力和金钱,也意味着身体本身成为一种投资品,一种可以快速转化、流通、积累的资本。个体层面的身体资本商品化一方面是顺应消费社会中客体化身体的趋势,另一个方面也是个体投资身体获得收益,从而改变生活命运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摘编自刘子曦李荣誉《身体资本:消费社会的身体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躯体的间隙被设置服装等缓冲物,在满足社会秩序维护要求的同时,也付出了成为文化产品的代价。
B.人类躯体要想摆脱机器的重重围困,必须与自身的诸多弱点作斗争,始终不渝地保持理性是可靠的路径。
C.在消费社会里,人们对身体审美价值的追求超过对生产价值的追求,身体也就逐渐成为了社会的消费品。
D.无论是身体的文化再生产,还是其商品化,都蕴含着学者对身体在社会发展中失去原有属性的复杂情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的服饰首先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象征,进而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忽视的文化符号。
B.材料一结尾部分运用“圈套”“搏斗”等形象化的表达,醒目地突出躯体被机器控制而陷入的困境。
C.材料二引用对职业拳手的研究,具体说明身体的资本价值,论证当今对身体进行投资管理的合理性。
D.两则材料都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人类从生产生活中解放出来,摆脱劳累,理性地审视身体的价值。
3.根据原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短语,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
“青青子衿”“司马青衫”“往来无白丁”“百战穿金甲”等词句,无一不显示出在古代社会中,服饰是 ① 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成为文化的名片与密码。而它们所指称的角色与阶层,都要接受 ② ,一言一行皆需中礼,一旦违背与僭越,就会受到社会的批评乃至惩戒。虽然中国古代并不排斥身体的美,“貌比潘安”用来赞扬容颜俊俏,“身高八尺”用来形容身材魁梧,但因缺乏消费社会的相应元素,这种美不可能具备 ③ 而成为日常商品,相反,却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般,有了用于政事规劝与行动反思的价值。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躯体管理”和材料二中“身体管理”各自的内涵。(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阐述了身体异化的原因,但角度不同,你更认同哪一种说法?请说说理由。(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生财有道
张恨水
在东川,不容易遇到好月景。这一晚,有了大半轮的月亮,由山顶上斜照过来,引起我一种欣赏的兴致,悄悄地在山坡上的石板路上走着。
远远地有人大声喊道:“老张,快来快来!帮我一个忙。”
我迎去看时,是一位远房表哥邓进才。在他身子前后,放着两支手提皮箱。
我说:“久违久违,有何见教?”
邓进才在裤子口袋里摸出一张纸,擦了额头上的汗,笑说:“这两支箱子我拿不动了,请你叫佣人帮我送回家去。我送三分邮票他吃茶。在街市上邮票也可以当辅币用。”
我觉得他家不远,笑说:“我替你拿一支,你自己拿一支罢。”
他倒是很客气,提了一支较大的箱子在前引路。我提了箱子在后跟着,才明白他满头大汗,大有缘故,那箱子里简直装的是一箱子铁块,我只提了十多步就很吃劲了。
到了邓进才家,他首先抢进门去,叫道:“快来,快来接东西!”
于是他的太太,笑嘻嘻地出来,把箱子接了进去。
邓先生住的也是“国难房子”,竹片夹壁,草棚盖顶,外面一间屋子,宽阔不过一丈多,里面摆了一张白木桌子,两支竹凳。再看到邓太太一件蓝布长衫已经绽了好几个大小补钉。他们的境遇,大概是相当的困难。为此,我也不愿受他的招待,转身就要走。
邓进才一把将我拉住,笑道:“来了连烟也不抽一支就走,未免太瞧不起亲戚了。”我听到他说“瞧不起”三个字透着严重,只好坐下来。他说请我抽烟,并没有送出卷烟来,只是邓太太送出两支粗泥饭碗来,里面装着滚热的白水。这样,我倒对他们的生活更表示同情。
邓进才搬了方竹凳子靠我坐下,笑道:“你猜我这两箱子里面装的是些什么东西。”
我说:“真有相当的重量。当然,你这里不会有五金用品,大概是两箱子书吧?”
邓进才笑道:“你也并非外人;我也有事相商,不能瞒你;这里面都是西药。”
我说:“西药?现在一小瓶西药,也要值好几十块钱,你这两箱子……”
他向我摆摆手,低声道:“请你不要高声。”说着,向屋子左右两旁指指,那竟正然是怕邻居听到。
我就笑了一笑,问道:“哪里弄到许多的药品?”
他道:“在汉口撤退的时候,我身上还有几百块钱,心里就想着只凭这块钱,要过这遥远的长期抗战生活,当然是不可能,总要找个生财之道,以便将这几百块’利上生利。我就把几百块钱钞票揣在身上,满街去张望,打算看到有什么便宜货就买什么。无意中,我站在一家小小的西药铺门口出神,回头一看,他们玻璃架子里东西,都空出来了,只是地面上放着两支网篮。店东走了,有位年老的伙计,在那里收拾细软。我闲问:‘你们要走了,药还卖不卖 ’他倒说得好:‘怎么不卖?卖一文是一文,我们要下乡去了。’”
我插嘴笑道:“你一定捞了一个大便宜,把两篮子药品去买过来了。”
他笑说:“我一路装病人打听药价。到了重庆,知道药价都有个三四倍利钱。第一天打听明白了,打算第二天送一些药到药房里去卖,事情一耽误,第三天才去,一问价钱,又涨了好几成了。商家看到我提个皮包,不知道我是卖药的,他说:‘要买快买,不然,明后天又要涨价了。’我听了这话,把原药品又带回了客栈。”
我说:“你川资还够吗 ”
邓进才犹豫了一阵,笑道:“好在同乡很多,钱完了,十块八块,向同乡借了来用。只要我熬得住,药放在家里一天,就涨一次价,我实在舍不得卖出去。钱借不到了,天气慢慢暖和,我就充难民把衣被行囊摆在街上出卖。”
他又笑道:“这箱子里,也不完全是值钱的药,奎宁①丸就有两千来粒。”
我说:“那也不坏呀,现在奎宁九价钱很贵。”
邓进才道:“当然是比平常值钱得多,最近我看到时局要好转了,才卖了一点药撑起这个破家。刚才我是送药品给人看,他说不敢全买,怕快要跌价。你在新闻界,消息当然比我灵通,你看我们还要抗战多久 ”
我想他们发财之心太甚,故意和他们别扭一下罢,笑道:“表兄一见面,我就要告诉你这喜信的。昨天我得着极端靠得住的消息,日本在这几天之内,要发生总崩溃,不出两个月,抗战就要结束。”
表嫂听了这话,脸色一动,说道:“不会这样快吧 ”
我说:“我们是中国人,就希望中国很快胜利。纵然没有这样快,也要作这样快的打算。”
邓进才道:“那自然。这样说,我药品趁早卖了罢。”
我微笑着,没有作声。正在这个时候,看到一个蓬着短头发,面黄肌瘦的人,坐在对面敞地的石头上晒太阳。单裤子外,露出两条黄蜡似的瘦腿,身上穿的一件破棉袄,向外冒出好几块黑棉絮,鼻子里哼哼不断。
表嫂道:“讨厌,这死老王,天天到我们门口来哼着。”
那个人哼着道:“啊哟!看在同乡份上,在这门口晒晒太阳也不要紧,何况俺在府上做了两个月工 ”
我听那人说了一口皖北话,就走出门来,向他问道:“你是哪县人?怎么弄成这副样子 ”
他听我也说着乡音,露出尖嘴里几个惨白的牙齿,向我笑了一笑,点个头道:“先生,俺本来是个好小伙子,在这里和几家下江人挑水,一个月也可以挣百十块钱。原住在邓先生厨房里,和他老人家也挑过两个月水,他不给工钱,俺不给房钱。不想得了一个三天一次的脾寒,一个月来,弄得俺一点气力没有。”
我说:“你不会买两粒奎宁丸吞吞吗 ”
他摇摇头道:“吞不起!一块钱买不到几粒。一天要吞好几粒。”
我就联想到邓进才箱子里有两千多粒奎宁丸。凭着老王是千里相依的同乡,也应该送他几粒丸子,何况还帮过两个月的工呢?我有这种亲戚,是一种耻辱。想到这里,我忍不住气了,扭转身就走开。
1939年
(节选自《八十一梦》)
文本二:
我的写作生涯(节选)
张恨水
《八十一梦》这部书,在大后方是销数最多的一部,延安也翻过版。这书我不敢说是什么好作品,但在“痛快”两字上,当时是大家承认的。
在《疯狂》写得我无法完篇的时候,我觉得用平常的手法写小说,而又要替人民呼吁,那是不可能的事。因之,我便出了中国文人的老套,“寓言十九托之于梦”。这梦,也没有八十一个,我只写了十几个梦而已。既是梦,就不嫌荒唐,我就放开手来,将神仙鬼物一齐写在书里。
书中的主人翁,就是我。我做一个梦,写一个梦,各梦自成一段落,互不相涉,免了做社会小说那种硬性熔化许多故事于一炉的办法。这很偷巧,而看的人也很干脆地得一个印象。
1949年
[注]①奎宁:用于治疗疟疾,在青蒿素被研发出来之前,是最重要的抗疟疾药。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以月景开篇,营造了静谧的氛围,但“远远的喊声”却打破这种宁静,这蕴含了我对邓进才的厌恶。
B.文本一写“邮票可以当辅币用”,间接体现了大后方经济的困难,也与邓进才述说自己囤积药物相互映照。
C.文本一表嫂听到抗战即将结束时面色一动,作者借神态揭示了她对抗战胜利既盼望又担忧的复杂心理。
D.文本二写书中主人翁就是我,说明本故事是作者的真实经历,作者只是假托做梦,以获得表达的自由。
7.关于文本一中的“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猜测邓进才的箱子装的都是书,这符合“我”新闻界人士的身份,体现出知识分子的本色。
B.“我”看到邓进才生活困难不愿受他招待,又因“瞧不起”三个字坐下:“我”都考虑了他的感受。
C.“我”在小说结尾扭转身就走开了,并没有帮助老王,这是因为“我”也生活困顿,故而爱莫能助。
D.“我”和老王都是邓进才同乡,但邓进才对待我俩的态度却大不相同,有求于“我”是原因之一。
8.文本一画线的语句展现了邓进才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提出:“这书我不敢说是什么好作品,但在‘痛快’两字上,当时是大家承认的。”文本一能否体现“痛快”二字?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舍人先生:当世之急有三。
一曰急听贤之为事。夫主之于贤,知之未可以已也,进之未可以已也,听其言行其道于天下,然后可以已也。能听其言行其道于天下,在其心之通且果也;不得其通且果,未可以有为也。今世贤士,上已知而进之矣,然未免于庸人邪人杂然而处也,于事之益损张弛有戾焉,是未易可忽也。
二曰急裕民之为事。夫古以来未有民富且安而乱者也;其乱者,率常民贫而且不安也。天下为一殆八九十年矣靡靡然食民之食者兵佛老也,恐今之民一二岁而为盗者,莫之能御也,可不为大忧乎!求救民之务,莫大于此也。不谋此,能致富且安乎 否也。
三曰急力行之为事。今之士悖理甚矣,而况民之没没。书下之日,戾夫惧,怠夫自励,近世未有也。然此尚不过强之于耳目而已,未能心化也。不心化,赏罚一不振焉,必解矣,斯不可不急也。
孟子周行天下,欲以其道及人,其心汲汲何如也 何独孟子然,孔子亦然也。不得位则止乎 不止也,况巩于先生,师仰已久,是以忘其贱而言也。
巩之友王安石,居今知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不可失也。先生倘言焉,进之于朝廷,其有补于天下。书其所为文一编进左右,幸观之,庶知巩之非妄也。鄙心惓惓,不宣。巩再拜。
(节选自曾巩《上欧阳舍人书》)
材料二:
吾闻之也,人可为真士夫,不可为假道学。假道学者,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而行桀之行也。然而非之无举,刺之无刺,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假道学不已,则变而为真乡愿矣。真乡愿者,生斯世也,为斯世也,阉然媚于世。然而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真乡愿不已,则化而为活鄙夫矣。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乡愿所以乱德者,以其薄狂狷而貌中行也。道学之徒,借仁义道德之名,以济奸贪诈伪之实,圣人复起,有不深恶痛绝者乎!
(节选自尤侗《艮斋杂说续说》)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天下为一A殆B八九C十年矣D靡靡然E食民F之食者G兵佛H老I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果,果敢、果决,与《桃花源记》“欣然规往,未果”的“果”意义不同。
B.忽,轻视,与《谏太宗十思疏》“奔车朽索,其可忽乎”的“忽”意义相同。
C.于,表被动,“不愿知于人”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甚矣”句式不相同。
D.也,句中表停顿,与《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也”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认为,君主对贤士是充分了解的,也是不遗余力选拔的;对其主张,也是能听从的。
B.曾巩认为,王朝实际已面临百姓生活贫困、无法安居的危局,不着力解决,将发生大难。
C.曾巩认为,君王的教化如果不能透过表面改变士大夫的内心,就无法让他们身体力行。
D.尤侗认为,假道学借圣贤之名行背违之事,进而变成乱德的乡愿,更进一步变成“活鄙夫”。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孟子周行天下,欲以其道及人,其心汲汲何如也
(2)书其所为文一编进左右,幸观之,庶知巩之非妄也。
14.结合选文,概括曾巩符合尤侗“真士夫”内涵的表现。(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杜中丞书院新移小竹① 王建
此地本无竹,远从山寺移。经年求养法,隔日记浇时。
嫩绿卷新叶,残黄收故枝。色经寒不动,声与静相宜。
爱护出常数,稀稠看自知。贫来缘未有②,客散独行迟。
[注]①唐朝时有官员出资修建民间书院,这些书院常以出资者命名。唐代举子如家贫不足以赁居长安,则多寓居书院、佛寺之所。②缘,《全唐诗》校注“一作‘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首两句叙写了书院小竹的来历,“远”字写出移运的不易,诗尾则交代了从他处移栽的原因。
B.三、四句写养护小竹的具体表现,九、十句抒写养护小竹的个人感受,前后照应中流露出对小竹的重视。
C.七、八句从色、声两方面写小竹,暗含作者的人生思考,颇有后代佛书“闻声悟道,见色明心”的意味。
D.末两句隐有陶潜“抚孤松而盘桓”之意,传达出作者生活境遇虽然艰辛,但仍保持高洁和坚守。
16.第五、六句描写小竹,显示了作者细腻的观察过程,请简要说明。(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提醒人们接近成功时是最困难的时刻,保持毅力、继续坚持非常重要,《论语·子罕》“ ▲ , ▲ ”两句表达了相似的意蕴。
(2)王安石说当时的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苏轼《赤壁赋》“ ▲ , ▲ ”两句既描摹洞箫之声,也自比个人处境,亦不妨视之为对王安石批评的自辩。
(3)古代文人善借鸟来反映自我的处境,如“ ▲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当漫步在金黄的麦田中,感到那些细小尖锐的麦芒有些扎手,忽然就理解了俗语“针尖对麦芒”。这看似不起眼的麦芒,实则是小麦历经数百万年进化形成的“生存利器”,蕴含着独特的生物学智慧。
麦芒功能有很多,首要功能是防御,其尖锐形态和表面倒刺能有效阻挡昆虫取食,密集的麦芒也会给鸟类造成啄食障碍,如此,为小麦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麦芒还有帮助繁衍功能。①麦芒上的倒刺可以轻松地钩住路过的动物皮毛,②动物迁徙时,③粘附在身上的麦穗就会被带到不同的地方,④从而帮助小麦扩大生长范围。⑤通过这种传播方式,⑥使得小麦能够在更广阔的区域扎根生长,⑦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当遇到极端天气,麦芒有保护功能。面对冰雹的袭击,麦芒能够分散冰雹的冲击力,减轻冰雹对麦穗和麦粒的直接伤害;面对强风天气,麦芒的存在可增加麦穗的空气阻力,降低麦穗的摆动幅度,减少因剧烈摆动导致的麦穗折断,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麦芒竟然还是小麦的“光合小能手”。麦芒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其叶绿素含量甚至高于小麦叶片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在小麦灌浆期,麦芒的光合作用对于提高麦粒的饱满度和产量有着重要作用。
小小的麦芒,看似平平无奇,却在小麦的生存和繁衍过程中发挥着( )的作用。
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第三段还有哪些文字传递了“意想不到”的意思 请简要分析。(4分)
20.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可替代 B.不可或缺 C.至关重要 D.独一无二
21.有同学认为第四段画横线句中的逗号可以去掉,且不妨碍文意,你是否认同 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
22.中国人民善于从自然和生活中选取熟悉的事物形容抽象的关系,让表达生动易懂。比如“针尖对麦芒”这一俗语中,“针尖”与“麦芒”代表两种相似的力量,两者相对,能引发“硬碰硬”的视觉联想,表达了双方实力都很强,但互不相让的意思。请从下列三个俗语中任选一个,对其意蕴做简单解释。(4分)
鸡蛋碰石头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无锡市2025年秋学期高三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评分参考
1.(3分)B
2.(3分)D
3.(3分)①躯休形象②文明的删削和矫正(或:文叨规范的指导)③交换价值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4分)
躯体管理指人们的白然行为被一系列的规则约束、矫正,从而取得社会的认可,使必要的社会秧序得到维护。
身体管理指通过克制伙食、营养保健、健身般炼等方式保持外观的年轻、漂亮,审美的健康,使身体具有消费价值和投资价值。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5.(6分)
示例1:
更认同材料一的说法。材料一从文明发展与技水介入的双重维度,揭示了身体异化的深层逻辑,其视角更具根本性、全面性与深刻性,相比材料二聚焦“消费社会与身体资本”的单一经济视角,更能触及身体异化的本质。
示例2:
更认同材料二的说法。材料二立足消费社会的当代语境,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阐述了身体“被资本化”的异化形态,既解释了外在社会结构的影响,也揭示了个体主动参与异化的机制,更契合当代社会身体异化的现实。材料一只揭示了文明与技术对身体异化的基础逻辑,而缺乏人的主动性的分析。
评分参考:表明态度给1分,分析所认同的材料给3分,进行比较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盲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3分)B
7.(3分)C
8.(4分)
自己图积药物不出售,却找同乡借钱,体现他的自私与贪财;刻意把钱数说得很低,只是“十块八块”,淡化了自己的卑劣,体现其虚伪与精明;与下文对待老王的态度形成对比,展现他的冷酷无情。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盲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示例一;
能体现“痛快”:①揭露问题淋湍尽致:揭露了后方经济困难,民不聊生,部分人却大发国难财等问题。②小说语言平实直白,情感表达不加掩饰:对邓进才发国难财的行为极力讽刺,表达了对这类人的憎恶。③文章秉持民众立场,为普通民众呼吁,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百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示例二:
不能体现“痛快”;①展现战争阴云下现实的苦难和人性的丑陋,主题沉重。②站尾压抑,情绪没有真正宣泄。“我”只能一走了之,没有帮助老王,也无法惩治郊进才。③揭露问题,却没有解决策略。大后方经济困难,民众生活问题,作者在文中没有叙写解决的方法。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盲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3分)ADG
11.(3分)C
12.(3分)A
13.(8分)
(1)(4分)孟子走遍天下,想要用自己的学说来影响别人,他的心情迫切到了怎样的地步啊
评分参考:“周行”“及人”“汲汲”“何如”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我)抄录他写的一编文章进呈给您的手下人,希望(您)看一看,也许就能了解我不是胡说的。
评分参考:“书”“幸”“庶”“妄”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5分)①面对君主之不明、王朝之隐忧,敢于直言陈说;②不因为自己不在其位而事不关己,心忧天下;③不为自己谋私利,极力推荐符合王朝未来治理需求的友人。评分参考:答对第一点给1分,后两点每答对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3分)D
16.(6分)
作者先被一片嫩绿色吸引,然后再发现这片嫩绿色呈现出卷曲的状态,据此判断它们是新长出的竹叶;之后他发现在央杂在嫩绿色中的小片枯黄色挂在枝丫上,于是判断这是去年的旧枝。
评分参考:每准确说明一句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6分)
(1)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楼妇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示例二: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示例三: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示例四: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4分)
第①句:“路过的动物皮毛”改为“路过动物的皮毛”:
第⑤句:删去“通过”。(或:第⑥句:删去“使得”。)
评分参考: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盲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4分)
“竞然还是”说明光合作用是麦芒的隐藏功能,是不枝熟知的;“甚至高于”通过对比专门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片,指出麦芒有优势,突破固有认知。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盲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3分)D
21.(3分)示例一:认同。去掉逗号能使这句话更通顺地表达,语意重心落在“平平无奇”,与上文相衔接,且语言更特合说明性文字的特征。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三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示例二:不认同。逗号让麦芒的小和平平无奇形成语意的递进,使惊叹和赞赏不断蓄积,并在后面的转折中显现出来。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三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4分)
示例:
鸡蛋碰石头:鸡蛋壳和石头相比,硬度差很多,所以鸡蛋指弱小的一方,石头指强大的一方。这个俗语意谓弱小的一方不正视自己的实力而去与强大的一方较量,那是必然失败、不自量力的行为。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这个俗语让人引发捕鱼时鱼被渔网困住,拼命挣扎以求生的画面感。如罘三方显足够人,可能破万而逃;如罘丹足够结实,鱼就会被获而元。这显现了冷突结果的不可调和、不愿要协,比喻在斗争或冲突中,双方都不肯退让,导致一方失败或双方都遭受严重损失。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一言”强调了品德高尚的人话说出口的瞬间感,“驷马难追”强调了套着四匹快马的马车的速度感和力量感,两相结合,形象地表达说出的话具有不可逆转的严肃性,显示出能否信守承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高低的重要标准。
评分参考:答出形式或结构上的组合特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释部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60分)参考2025年高考写作阅卷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