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九上期中科学常考知识点化学部分(1.1-3.2,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九上期中科学常考知识点化学部分(1.1-3.2,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九上期中科学常考知识点
化学部分
1.浓硫酸稀释:把浓H2SO4沿着容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水倒进浓H2SO4里(危险!)
2.测定溶液PH值: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若被稀释:酸偏大,碱偏小)
3.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时,要放在小烧杯中(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
4.常见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氧化钙
5.单质铁反应生成的是亚铁离子,浅绿色
附:常考颜色:
(1)固体的颜色:KMnO4 ——紫黑色 CuSO4·5H2O---蓝色 CuO—黑色固体 C—黑色
(2)盐的水溶液的颜色 : Cu2+ —— 蓝色 Fe3+——黄色 Fe2+——浅绿色
MnO4-——紫红色
(3).Fe(OH)3:红褐色沉淀 Cu(OH)2:蓝色絮状沉淀
6.浓盐酸:易挥发,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接触,形成的盐酸的小液滴)。21
7.浓硫酸H2SO4:
a. 吸水性(物理性质):可吸收气体含有的水分。常用作不与它反应气体的干燥剂,如CO2等
b. 脱水性(化学性质):能把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的氢、氧元素按2:1的比例 从上述化合物中夺取出来,使之发生碳化现象。
8.常见俗称:
(1)氢氧化钠(化学式:NaOH ) 俗名:烧碱、火碱和苛性钠
(2)氢氧化钙:(化学式:Ca(OH)2) 俗名: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浆、石灰乳
(3)氧化钙:(化学式:CaO) 俗名:生石灰
(4)碳酸钠晶体 (Na2CO3·10H2O):常温下,晶体暴露在空气中易风化(化学变化),而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碳酸钠白色粉末(化学式为:Na2CO3),俗名为纯碱或苏打。2-1-c-n-j-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胆矾:CuSO4*5H2O
9.粗盐提纯实验注意事项:(以下题为例)
为除去粗盐中含有的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应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物质,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精盐水。该工程示意如下:
对该过程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C )
A. ①操作中需要进行搅拌,目的是提高氯化钠的溶解速度
B. ③、④两步操作顺序可以颠倒
C. ⑤操作得的沉淀中共有三种物质
D. ⑥操作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将滤液的pH调为7
注意事项:1. 放在BaCl2的后面 2.最后一步加稀HCl
3.过滤放在盐酸的前面 4.滤液成分:NaOH Na2CO3 NaCl
5. 稀HCl的作用: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将滤液的pH调为7
6.沉淀种类:BaSO4 BaCO3 CaCO3 Mg(OH)2
10. NaOH变质情况检验:CO2+2NaOH=Na2CO3+H2O
(1)先加过量的BaCl2 (或CaCl2),产生白色沉淀
(2)再加入无色酚酞,若溶液仍为无色,则完全变质(Na2CO3)
若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则部分变质(Na2CO3 、NaOH)
11.铝制品:铝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铝被继续氧化
12.
(该图像为有酸、有碱、有盐,酸碱中和先进行,因此开始无沉淀,BaSO4和AgCl除外)
13. 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最强的和最弱的先反应)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例题.向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金属锌,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C )
A.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
B.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
C.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生成,则滤液中只含有硝酸镁和硝酸锌
D.若反应前加入的金属锌的质量和反应后滤渣的质量相等,则滤渣中一定不含锌和镁
14.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有机合成材料:橡胶、塑料、合成纤维 (动物皮毛有烧焦的羽毛味)
15. 常见物质的鉴别:
(1)HCl及盐酸盐(Cl-):用AgNO3溶液和稀HNO3,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AgCl↓)
(2)H2SO4及硫酸盐(SO42-):Ba(NO3)2溶液和稀HNO3,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BaSO4↓)
(注意:若想用BaCl2溶液和稀HCl,应先加稀HCl(排除银离子和CO32-的干扰),再加BaCl2)
(3)碳酸盐的检验(CO32-):用稀HCl和澄清石灰水Ca(OH)2
(4)酸和碱的检验:酸碱指示剂(先考虑无色酚酞,实验现象更明显)或PH试纸
16. 物质的转化规律
(1)非金属单质——化合物
S+ O2=点燃=SO2 (刺激性,有毒,污染空气)4P+5O2=点燃=2P2O5 (除去空气中少量氧气)21教育网
C+O2=点燃=CO2 (氧气充足) 2C+ O2==2CO (氧气不充足)
(2)某些非金属氧化物+H2O——酸
CO2+H2O=H2CO3 (CO2通入紫色石蕊实验变红色,加热又变紫色)
SO2+ H2O=H2SO3 SO3+ H2O=H2SO4
(3)金属单质——化合物
2Mg+O2=点燃=2MgO (发出耀眼强光,生成白色固体)
2Cu+O2=加热=2CuO (红色的铜在空气中加热变黑色)
2Fe+2O2=点燃=Fe3O4 (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4)某些金属氧化物+H2O——碱
CaO+ H2O=Ca(OH)2 K2O+ H2O=2KOH
(注意:CuO、Fe2O3不能,因为对应的碱不溶)
(4)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盐或金属氧化物
Fe+S==加热=FeS 2Fe+3Cl2=加热=2FeCl3
例(1):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B )
A. B. C. D
例(2)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如图所示的X、Y、Z三种物质间转化,表格中X、Y、Z对应的物质能实现这种转化的是( C )
选项 X Y Z
A CO CO2 C
B CuO Cu(OH)2 Cu(NO3)2
C HCl BaCl2 KCl
D NaOH NaNO3 NaCl
例(3)如图为三种物质可能存在的转化关系,根据所学物质的性质及化学变化规律,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例3)(例4)
A.不能一步实现转化的有①② B.实现③转化,可通至氯化钠溶液
C.实现⑤转化,可加入碳酸钙粉末 D.实现⑥转化,可加入氢氧化钾溶液
例(4)( A~H为初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略去)。已知A是黑色固体,B是人体胃酸的主要成分,C是红棕色固体,D、F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两种气体,K是食用调味品。
(主要是把方框中的物质弄清楚,下面的填空比较简单)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甲是 NaOH  (填化学式)
(2)请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 + CaCl2 = CaCO3↓+2 NaCl 。
(3)请写出G的一种用途  做电线  。
(A:CuO B:HCl C; Fe2O3 D:CO E: Fe F; CO2 G:Cu H: CuCl2 I: Na2CO3 J: H2O
K :NaCl L:O2)
17. 金属的冶炼
常见还原剂:C、CO、H2(升还原 、降氧化)
C+2CuO=加热=2Cu+CO2↑ H2+CuO=加热=Cu+H2O 3CO+Fe2O3=高温=2Fe+3CO2
(注意:1.尾气处理:燃烧、吸收、或气球收集 2.防倒吸:装置中加一个空集气瓶)
18.装置连接问题:(以下题为例)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混有少量CO2的CO气体还原氧化铁,并验证反应后的气体产物。实验室现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按气体从左到右的方向,装置连接顺序正确的是( C )
A. 甲→乙→丙→丁 B. 甲→丙→乙→丁
C. 乙→甲→丙→甲→丁 D. 乙→甲→丙→乙→丁
( 注意;1.第一步(乙)氢氧化钠目的是吸收原有的CO2,
2.第二步(甲)氢氧化钙是检验原有的CO2是否吸收完全,排除对后面CO检验的干扰)
3.第四步(甲)氢氧化钙目的是检验CO2,从而证明有CO的存在,)
18.酸的共性(与H+有关,产物为H2O、H2):例题:在(1)氧化铁 (2)金属锌 (3)氢氧化铜 (4)氯化钡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稀盐酸都能发生反应且表现“酸的共性”的组合( B)
A.(1)(2)(3)(4) B. (1)(2)(3) C. (1)(3)(4) D. (2)(3)(4)
19.碱的共性(与OH-有关,产物为OH-的沉淀):例题:下列物质反应体现碱的共性的是( C )
A. Na2CO3和Ca(OH)2 B.Na2SO4和Ba(OH)2 C. NaOH和 CuCl2 D. K2CO3和Ba(OH)2
物理部分
动能:Ek=1\2mv^2(与速度和质量有关)
重力势能:Ep=mgh(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一端系在墙上的O点,自由伸长到B点,今将一小物块m连在弹簧上,并把弹簧压缩到A点,然后释放,小物体能运动到C点,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力恒定,试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物体从A到B动能越来越大,从B到C动能越来越小
B. 物体从A到B动能先增大后减小,从B到C动能一直减小
C. 物体从A到C动能一直在减小 D. 物体动能最大的位置在B和C之间
(3) (4)
4. 如甲图所示,小球从竖直放置的弹簧上方一定高度处由静止开始下落,从a处开始接触弹簧,压缩至c处时弹簧最短.从a至c处的过程中,小球在b处速度最大.小球的速度v和弹簧被压缩的长度△L之间的关系如乙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则从a至c处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小球所受重力始终大于弹簧的弹力 B.小球的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C.小球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D.小球的动能一直减小
(注意:1.先找原长 2.初始-原长分三段考虑)
5. 在温哥华冬奥会上,来自黑龙江省的选手李妮娜在自由式滑雪比赛中获得银牌。她在比赛过程中运动的轨迹如图所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从a点向b点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B.在a点和c点速度都为零,因此重力势能相等
C.从c点下落到d点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D.在a点和e点都处于静止状态,因此机械能相等
(注意1. 不计空气阻力c-d机械能守恒, 2.a-c轨道仍有摩擦)
6.实验探究
典例(1) 科学兴趣小组在“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准备的器材有:质量分别为m、2m的两个钢球、木块和斜面等。
(1)【实验探究】
实验通过观察木块移动距离的大小,从而判断出 钢球 (选填“木块”或“钢球”)的动能大小。
(2)通过对比 甲和乙 两组实验,可以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大小的关系;根据甲、丙两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3)【分析应用】
为更好的定量研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科学兴趣小组用传感器,刻度尺等工具测量了小球达到斜面底端的速度和木块滑行距离,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中。请结合表中的实验数据,解释“超速和超载都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往往超速的危害更大。”这句话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质量增大一倍动能增大一倍,速度增大一倍动能
增大4倍;(1分)因此速度对动能的影响大于质量对动能的影响(1分) 。
典例(2)如图,在“研究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将A、B、C三个小球先后从同一装置的hA、hB、hC高处滚下(mA=mB<mC,hA=hC>hB),推动纸盒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1)在此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纸盒被推动的距离__________ 来比较三个小球动能大小。
(2)要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我们应选择___ a、b________ 两图来进行比较。
(3)通过a、c两次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为:___当速度相同时,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__ 。
(4)为了让质量不同的B、C两球获得相同的初速度,有同学设计了如图d装置,只要每次让两球压缩弹簧到同样的形变程度后自然释放即可。不考虑各种能量损耗,该方法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_____不合理_____ ,__压缩弹簧到同样形变程度,弹簧弹性势能相同,转化为小球动能相同,小球质量不同则速度不同,无法控制速度不变,不能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