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雅礼中学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三)
地 理
得分: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鱼洞溶洞位于四川省青川县,该溶洞由上部两层旱洞与下部一层水洞组成三层横向延伸又在纵向相连的立体结构喀斯特溶洞系统。下图示意四川省青川县鱼洞溶洞剖面简图。据此完成1~2题。
1.鱼洞溶洞形成需要满足的自然环境条件是
①冻触作用强 ②可溶性岩石 ③岩层裂隙发育 ④地下水丰富⑤松散堆积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2.鱼洞溶洞三层洞穴系统的形成过程,表明该区域在此期间经历了地壳的
A.持续抬升 B.持续下沉
C.间歇抬升 D.间歇下沉
呼伦湖位于内蒙古境内,湖泊东岸多沙丘带分布。近几年,沙丘带逐步扩大东移。厚田沙漠位于赣江左岸其沙源主要来自赣江河床,区内沙岭纵横,沙山广布,沙粒起动风速(使沙粒开始运动的临界风速)较西北地区大。下图示意呼伦湖位置及其周围水系和厚田沙漠位置。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呼伦湖沙丘带的分布位置,可推知)①湖区盛行西北风 ②湖区盛行东南风 ③湖泊东岸坡度小 ④湖泊东岸坡度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与西北地区沙漠相比 厚田沙漠沙粒起动风速大的主要原因是
A.沙粒粒径小 B.地形平坦开阔
C.风力较强劲 D.沙粒湿度大
末次冰期,阿拉斯加冰盖厂布,冰期结束后,冰冻圈萎缩,苏西特纳河水量增大,溯源切穿塔基特纳山脉,截获其以东水系,河流流程延长,并在安克雷奇谷地注入库克湾,周边海岸线曲折破碎。阿拉斯加地区山脉自末次冰期结束以来处于快速隆升状态。下图示意该地地形与水系格局。据此完成5~7题。
5.苏西特纳河溯源切穿塔基特纳山脉后,最可能导致
A.河流流速减慢 B.结冰期延长
C.流域面积缩小 D.含沙量上升
6.该地海岸线曲折破碎的主要成因有
①冰川侵蚀 ②流水沉积 ③海水侵蚀 ④风力侵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阿拉斯加地区山脉自末次冰期结束以来处于快速隆升状态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板块挤压,地壳抬升 ②地壳承受压力减小,地壳回弹 ③外力侵蚀速率大于抬升速率 ④海底火山喷发,地表隆升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读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简图,完成8~9题。
8.白城的年平均气温高于哈尔滨,主要是因为白城
A.接近冬季风源地
B.海拔低
C.地处大兴安岭背风坡
D.纬度低
9.白城的年降水量少于哈尔滨,原因主要是白城
A.受冬季风影响较大
B.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
C.蒸发旺盛
D.受夏季风影响较小
不左图示意欧洲部分区域一种典型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下右图)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位于莱芒湖区,时速可超过100km。这种风会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逆温层下方常有层云(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形成。当有其他条件配合时,莱芒湖畔局地还容易出现冰冻现象。据此完成10~11题。
10.关于材料中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层云形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大风越过汝拉山脉下沉增温,形成上冷下暖的逆温层结
B.莱芒湖的蒸发为下部气团提供水汽
C.晴天多,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水汽易冷凝成云
D.对流运动相对较强,云层最终呈现出层状向四周展开
11.莱芒湖区局地容易出现冰冻现象的条件有2
①湖水深度大 ②气温低)③有逆温层 ④湖水盐度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甲地(114°30′E,30°55′N)位于武汉长江北岸,风向和风速呈现周期性变化。图1和图2分别示意该地夏季和冬季的江陆风的风场日变化。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地夏季和冬季的江风开始形成的时间分别是
A.7时 8时 B.8时 7时
C.20时 22时 D.19时 17时
13.该地夏季和冬季的江风速度出现差异,原因主要是
①夏季江风与季风同向,风速增大 ②夏季台风频繁,增强局地风速
③冬季江面结冰,热力差异减小 ④冬季江风与季风反向,风速减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萨拉乌苏河位于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南缘,是黄河中游支流无定河的上游部分。某研究团队在河流北岸发现一处含有丰富环境演变信息的地层剖面,其中泥炭层是在沼泽环境下形成的。下图为无定河部分河段位置及剖面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萨拉乌苏河流域很多地名以“沟湾”命名,“沟湾”指深而弯曲的河谷,推测其形成过程可能是
①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抬升 ②河流下蚀促使河床加深 ③外力堆积形成松散物质 ④河流侧蚀致使河道弯曲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③④①②
15.推测地层甲形成时期的大气环流特点为
A.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 B.盛行西风减弱
C.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增强 D.西南季风减弱
16.图示剖面中,与河流相沉积物相比,泥炭层
A.沉积颗粒更粗 B.有机物质更少
C.沉积速率更慢 D.形成时间更早
第Ⅰ卷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得分
答案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京那巴鲁国家公园中部为以花岗岩为全体的京那巴鲁山,该山海拔4095 m,每年10月~次年1月降水量较多。山上天气多变,清晨出现阳光,午后常常云雾缭绕,遮蔽山体。该公园被誉为东南亚植物多样性展示中心,拥有热带雨林、热带山地森林、亚高山森林和灌木丛等多种植被类型。下图示意京那巴鲁山地理位置。
(1)分析京那巴鲁山每年10月~次年1月降水量较多的原因。(6分)
(2)简述京那巴鲁山顶午后常常云雾缭绕的成因。(4分)
(3)从气候特征的角度,分析该公园植物多样性丰富的有利条件。(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天山山脉是中国冰川最多的山系,山岳冰川是干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2025年3月21日为首个世界冰川日,我国开展的冰川保护试验“给冰川盖被子”备受瞩目。所谓“盖被子”,即利用覆盖材料的隔热和散热功能延缓冰川消融,这一措施早在欧洲部分冰川旅游地得到应用。目前科研团队的实验材料主要为土工布(太阳光反射率约为70%)和新型纳米材料(太阳光反射率约为94%,散热率达92%)。实验结果显示,新型纳米材料覆盖的区域冰川消融速度显著减缓。尽管“盖被子”在局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些科学家却认为这是一场“无法持续的试验”。图1为天山冰川生态服务功能各类型占比图,图2 为人工覆盖冰川保护概念图。
(1)据图指出天山冰川生态服务功能中价值最高的类型,并分析冰川如何发挥该项生态服务功能。(6分)
(2)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相比土工布,覆盖新型纳米材料可以显著减缓冰川消融的原因。(6分)
(3)有科学家认为给冰川“盖被子”是“一场无法持续的试验”,请说明理由。(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下图为涠洲岛示意图。涠洲岛位于广西北海市以南,是中国最大、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岛上95%的地层为火山岩,分布着典型的海蚀、海积地貌,岛屿南部的“C”形岩崖海湾曾为火山口。珊瑚主要分布于温暖、透明度高的热带浅水海域。)涠洲岛是中国热带珊瑚分布的北界,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给珊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目前涠洲岛珊瑚礁国家海洋公园范围基本覆盖整个涠洲岛海域。
(1)推测涠洲岛活珊瑚空间分布特征。(4分)
(2)目前生态专家在涠洲岛周边海域进行石珊瑚苗圃培育试验。)分析与图中其他海域相比,甲海域成为重要的珊瑚移植海域的原因。(4分)
(3)据材料推测涠洲岛南部“C”形海湾的形成过程。(6分)
(4)简述建立涠洲岛珊瑚礁国家海洋公园的生态意义。(4分)
雅礼中学 2026 届高三月考试卷 (三) 地理试题答案及解析
第 Ⅰ 卷 选择题(共 48 分)
1. 答案:B
解析: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需满足核心条件:①可溶性岩石(如碳酸岩,材料中明确提及 “碳酸岩”,对应②),为溶蚀作用提供物质基础;②岩层裂隙发育(对应③),便于地下水渗透并进行溶蚀;③丰富的地下水(对应④),地下水含二氧化碳形成碳酸,是溶蚀岩石的关键媒介。
①冻触作用(冰川作用的一种)与喀斯特地貌无关,排除;⑤松散堆积物并非溶洞形成的必要条件,溶洞多发育于坚硬岩石中,排除。故选 B。
2. 答案:C
解析:溶洞为地下水溶蚀岩石形成,地下水位决定溶洞发育的海拔高度。鱼洞溶洞的 “三层横向延伸又纵向相连” 结构,说明溶洞形成时地下水位处于不同海拔:先在较低海拔形成下层水洞,随后地壳抬升,原地下水位处岩石出露,地下水在新的较低海拔溶蚀形成中层洞穴,再次抬升后形成上层旱洞。
若地壳持续抬升,仅会形成单层倾斜向上的溶洞,而非分层横向溶洞;持续下沉或间歇下沉会导致地下水位不断降低,无法形成多层向上的溶洞系统。只有间歇抬升(抬升 — 稳定 — 再抬升),才能让地下水在不同稳定期于不同海拔形成横向溶洞,最终构成三层系统。故选 C。
3. 答案:A
解析:沙丘带的形成与盛行风及湖岸坡度相关:
盛行风判断:呼伦湖沙丘带分布于东岸,沙丘沙源主要来自湖底泥沙(枯水期裸露),需盛行风将湖底泥沙吹向东岸堆积。若盛行西北风,风从西岸吹向东岸,可携带湖底泥沙在东岸堆积形成沙丘带;若盛行东南风,沙丘应分布于西岸,故①正确,②错误。
湖岸坡度判断:沙丘带 “逐步扩大东移”,说明东岸泥沙堆积空间充足,推测坡度较缓(坡度大则泥沙易滑落,难以形成宽广沙丘带),故③正确,④错误。故选 A。
4. 答案:D
解析:沙粒起动风速受沙粒粒径、湿度、地形等影响:
A 项:沙粒粒径小,质量轻,更易被风吹动,起动风速应更小,与题意不符,排除;
B 项:地形平坦开阔对起动风速影响小,且西北地区沙漠更平坦,排除;
C 项:厚田沙漠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风力强度弱于西北地区,排除;
D 项:厚田沙漠临近赣江,气候湿润,沙粒湿度大(吸附水分后质量增加),需更大风速才能吹动,故起动风速大,符合题意。故选 D。
5. 答案:D
解析:苏西特纳河溯源切穿塔基特纳山脉后,截获其以东水系,导致:
A 项:河流流程延长,落差未减小(山脉两侧仍有高差),流速不会减慢,排除;
B 项:结冰期主要受气温影响,与河流截获水系无关,排除;
C 项:截获以东水系后,流域面积应扩大,而非缩小,排除;
D 项:新增流域可能带来更多松散物质(如东部山区的泥沙),且河流流量增大,侵蚀能力增强,导致含沙量上升,符合题意。故选 D。
6. 答案:A
解析:该地海岸线曲折破碎的成因需结合区域背景(末次冰期有冰盖,目前河流发育):
①冰川侵蚀:末次冰期阿拉斯加冰盖广布,冰川刨蚀海岸形成峡湾、角峰等,是海岸线曲折的基础,正确;
②流水沉积:流水沉积会形成三角洲、沙滩等,使海岸线趋于平缓,与 “曲折破碎” 不符,排除;
③海水侵蚀:冰期结束后,海平面上升,海水进一步侵蚀冰川塑造的海岸,加剧破碎程度,正确;
④风力侵蚀:海岸地区风力侵蚀较弱,对海岸线形态影响小,排除。故选 A。
7. 答案:A
解析:阿拉斯加山脉快速隆升的原因需结合板块运动和冰盖影响:
①板块挤压:阿拉斯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板块挤压导致地壳抬升,是山脉隆升的长期主因,正确;
②地壳回弹:末次冰期冰盖厚度大,对地壳产生巨大压力,导致地壳下沉;冰期结束后,冰盖消融,地壳承受压力减小,出现 “弹性回弹”,加速隆升,正确;
③外力侵蚀速率大于抬升速率会导致山脉海拔降低,与 “快速隆升” 矛盾,排除;
④该地山脉隆升与海底火山喷发无关(火山喷发多形成火山锥,而非大范围山脉隆升),排除。故选 A。
8. 答案:C
解析:白城与哈尔滨的气温差异需结合地形和冬季风影响:
A 项:接近冬季风源地会导致气温更低,哈尔滨纬度更高,更接近冬季风源地,与 “白城气温高于哈尔滨” 矛盾,排除;
B 项:松嫩平原地势平坦,两地海拔差异小,对气温影响可忽略,排除;
C 项:白城地处大兴安岭背风坡,冬季风(西北风)越过大兴安岭后下沉增温(焚风效应),气温较高;哈尔滨位于大兴安岭东坡,受冬季风影响更强,气温更低,符合题意;
D 项:白城纬度(约 45°N)与哈尔滨(约 45.5°N)差异极小,纬度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 C。
9. 答案:D
解析:松嫩平原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东南风):
A 项:冬季风干燥,对降水量影响小,排除;
B 项:两地均位于大兴安岭东坡,不存在夏季风背风坡差异,排除;
C 项:蒸发旺盛会影响湿度,但不会直接导致降水量减少(降水量由大气降水决定),排除;
D 项:白城位于松嫩平原西部,距夏季风源地更远,夏季风到达时水汽已大量消耗,降水量少于东部的哈尔滨,符合题意。故选 D。
10. 答案:B
解析:层云形成需 “充足水汽 + 逆温层(抑制对流,使水汽冷凝)”:
A 项:大风越过汝拉山脉下沉增温,会形成 “上暖下冷” 的逆温层(而非上冷下暖),逆温层抑制对流,为层云形成提供条件,但选项描述 “上冷下暖” 错误,排除;
B 项:莱芒湖面积大,蒸发旺盛,为下部气团提供充足水汽,水汽在逆温层下方冷凝成层云,符合层云形成的水汽条件,正确;
C 项:逆温层存在时,大气稳定,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而非强),排除;
D 项:逆温层抑制对流运动,对流运动弱,云层呈层状,而非对流运动强,排除。故选 B。
11. 答案:B
解析:冰冻现象需 “低温 + 水汽凝结”:
②气温低:冬季受高压控制,气温低,是冰冻的基础条件,正确;
③有逆温层:逆温层下方水汽充足,易形成层云,层云水滴在低温下可凝结成冰,促进冰冻现象,正确;
①湖水深度大:湖水深度大,比热容大,水温不易降至 0℃以下,不利于冰冻,排除;
④湖水盐度高:盐度高会降低湖水冰点(如海水冰点低于 0℃),更难结冰,排除。故选 B。
12. 答案:A
解析:江风是 “白天风从江面吹向陆地”(江面升温慢,气压高;陆地升温快,气压低),需根据风场图判断风向由 “陆风” 转为 “江风” 的时间:
夏季:图 1 中,7 时前风向为负(假设负为陆风,正为江风),7 时后风向转为正,说明 7 时开始形成江风;
冬季:图 2 中,8 时前风向为负,8 时后转为正,说明 8 时开始形成江风。
C、D 选项时间均为夜晚(江风仅白天出现),排除;B 选项冬季时间错误。故选 A。
13. 答案:D
解析:江风速度差异与季风叠加相关:
①夏季:武汉受东南季风影响,江风(白天从江面吹向陆地,风向偏东南)与季风同向,风速叠加增大,正确;
②夏季台风频繁,但台风是局地强风,与江风(每日周期性出现)速度差异无关,排除;
③武汉冬季江面不结冰(最低温多在 0℃以上),热力差异未减小,排除;
④冬季:武汉受西北季风影响,江风(风向偏东南)与季风反向,风速相互削弱,导致江风速度小,正确。故选 D。
14. 答案:B
解析:“沟湾”(深而弯曲的河谷)形成过程需结合内力抬升与外力侵蚀:
外力堆积(③):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广布,先有松散堆积物(沙质沉积物)覆盖地表;
内力抬升(①):地壳抬升使区域地势升高,河流落差增大,侵蚀能力增强;
河流下蚀(②):抬升后河流流速加快,下蚀作用增强,促使河床加深,形成 “深谷”;
河流侧蚀(④):在深谷基础上,河流受地转偏向力或地形影响,侧蚀作用加剧,导致河道弯曲,最终形成 “深而弯曲的沟湾”。
若先有内力抬升,松散堆积物会被侵蚀殆尽,无法形成沙质河谷;若先侧蚀后下蚀,仅会形成浅弯曲河谷。故选 B。
15. 答案:C
解析:地层甲为河流相沉积物,其形成时期的大气环流需结合区域气候(萨拉乌苏河位于半干旱区,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冬季受蒙古 — 西伯利亚高压影响):
河流相沉积物形成需充足降水(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
A 项: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会抑制夏季风北上,导致降水减少,排除;
B 项:盛行西风对该区域降水影响小,排除;
C 项:蒙古 — 西伯利亚高压增强,会促使冬季风南下,与夏季风交汇形成更多降水(或导致冷空气活动频繁,形成降雪融化后补给河流),符合沉积物形成的降水条件,正确;
D 项: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对萨拉乌苏河流域影响小,排除。故选 C。
16. 答案:C
解析:泥炭层与河流相沉积物的差异需结合沉积环境(泥炭层形成于沼泽,河流相形成于河流):
A 项:沼泽环境水流缓慢,沉积颗粒更细(河流相水流快,颗粒粗),排除;
B 项:泥炭层是沼泽植物残体堆积形成,有机物质更多(河流相以无机泥沙为主),排除;
C 项:沼泽环境稳定,沉积速度慢(植物残体缓慢堆积);河流相受季节变化影响,沉积速度快(汛期搬运大量泥沙快速堆积),故泥炭层沉积速率更慢,正确;
D 项:剖面图中泥炭层位于河流相沉积物上方,根据 “下老上新” 原则,泥炭层形成时间更晚,排除。故选 C。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 答案:
(1) 降水多的原因:①气压带风带移动:每年 10 月~次年 1 月,赤道低气压带南移,京那巴鲁山(位于赤道附近,6°N 左右)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对流雨丰富;(2 分)②地形抬升:该山海拔高(4095m),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冬季盛行)受山体抬升,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增加降水量;(2 分)③台风影响:此期间为北半球台风活动后期,西北太平洋台风偶尔影响该地,带来短时强降水,进一步增加降水量。(2 分)
(2) 午后云雾缭绕的成因:①午后气温高:清晨阳光照射使山体升温,午后近地面气温达到一天中最高,空气对流运动旺盛,水汽易上升至高空;(2 分)②水汽充足 + 地形冷却:该山降水多,空气湿度大,上升水汽遇到高空冷空气(或山体海拔高,气温低),迅速冷却凝结形成云雾,遮蔽山体。(2 分)
(3) 气候对植物多样性的有利条件:①热量充足: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热带气候),满足热带雨林、热带山地森林等热带植被的热量需求;(2 分)②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10 月~次年 1 月降水多,其他季节受信风及地形影响也有一定降水,无明显干旱期,为不同植被提供稳定水分;(2 分)③气候垂直差异显著:海拔从低到高(0~4095m),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 1000m 气温下降 6℃),形成热带 — 亚热带 — 亚寒带的垂直气候带,对应热带雨林、热带山地森林、亚高山森林等多种植被类型,提升植物多样性。(2 分)
18. 答案:
(1) 价值最高的生态服务功能:水资源供给(图 1 中占比最高)。(2 分)发挥功能的方式:①储存水资源:天山冰川以固态形式储存大量降水和降雪,是干旱区的 “固体水库”;(2 分)②稳定供水:夏季气温升高,冰川消融,通过河流为下游地区提供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缓解干旱区水资源短缺问题。(2 分)
(2) 新型纳米材料减缓冰川消融的原因(从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为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冰川消融主要因吸收太阳辐射升温。①反射率高:新型纳米材料太阳光反射率(94%)远高于土工布(70%),可反射更多太阳辐射,减少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降低冰川表面温度;(3 分)②散热率高:新型纳米材料散热率达 92%,能快速将冰川表面吸收的少量热量释放到大气中,进一步抑制冰川升温消融。(3 分)
(3) “无法持续的试验” 的理由:①成本高昂:冰川面积广阔(天山冰川总面积大),新型纳米材料价格高,覆盖所需的材料、运输及人工成本极高,难以大规模推广;(2 分)②维护困难:冰川处于高海拔、多风、低温环境,覆盖材料易被风吹走或损坏,需定期检修更换,维护难度大;(2 分)③治标不治本:“盖被子” 仅局部减缓消融,未解决全球变暖(冰川消融的根本原因),若全球变暖持续,即使覆盖材料,冰川仍会逐渐消融,无法从长远保护冰川。(2 分)
19. 答案:
(1) 活珊瑚空间分布特征:①位置:主要分布于涠洲岛南部、东部海域(避开北部风浪大的区域);(2 分)②环境:集中在水深较浅(热带浅水海域)、海水透明度高、水质清洁的海域(珊瑚生长需温暖、透光环境)。(2 分)
(2) 甲海域成为珊瑚移植海域的原因:①环境适宜:甲海域位于岛屿西侧,风浪较小(避开东南季风影响),海水稳定,利于珊瑚附着生长;(2 分)②人类干扰少:甲海域远离城镇和旅游区,人类活动(如航运、旅游开发)对珊瑚的破坏小,移植成活率高。(2 分)
(3) 南部 “C” 形海湾的形成过程:①火山喷发:涠洲岛为火山岛,南部最初为圆形火山口(岩浆喷发后形成的洼地);(2 分)②海水入侵:火山活动停止后,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圆形火山口,形成海湾;(2 分)③海蚀作用:海湾两侧的岩崖受海浪(东南季风带来的风浪)长期侵蚀,岩壁后退,最终形成 “C” 形岩崖海湾。(2 分)
(4) 建立海洋公园的生态意义:①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为珊瑚提供安全的生长环境,防止人类活动(如过度捕捞、污染)和气候变化对珊瑚的破坏,维持珊瑚多样性;(2 分)②维护海洋生态平衡:珊瑚礁是多种海洋生物(鱼类、贝类等)的栖息地和觅食地,保护珊瑚礁可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稳定;(2 分)③减缓海岸侵蚀:珊瑚礁可缓冲海浪冲击力,减少海浪对涠洲岛海岸的侵蚀,保护海岸地貌。(2 分,任答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