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十七 生态系统(20分钟 40分)【基础达标】1.(1分)沙漠中仙人掌的叶为刺状,这种适应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光照B.水C.温度D.土壤2.(1分)(2025 河北学业考)“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如图为河北博物院珍藏的文物——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该文物造型是一只威猛的虎咬着一只鹿,呈现出虎与鹿之间的关系是( )A.寄生B.捕食C.竞争D.共生3.(1分)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使用了10只鼠妇,并设计了如图所示有缺陷的实验装置,小萱同学对该实验设计提出了下列修正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A.纸盒上面全都用玻璃板盖住B.将纸盒放在冰箱-2 ℃的冷冻室内C.纸盒的底部全都铺上细湿土D.10只鼠妇太多,改成2只4.(1分)(2025 湖北学业考)研究人员在制作某种蛇(甲)标本时发现其消化道中存在某种植物(乙)的种子。已知蛇是严格的肉食性动物,某种啮齿类动物(丙)进食时会暂时将植物种子存于嘴巴两侧的颊囊中。据此推断,这三种生物可能存在的食物关系是( )A.甲→乙→丙B.乙→甲→丙C.丙→乙→甲D.乙→丙→甲5.(1分)(2025 齐齐哈尔学业考)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其中“蓝色、绿色、白色”分别属于生物圈中的( )A.水圈、岩石圈、大气圈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C.岩石圈、大气圈、水圈D.岩石圈、水圈、大气圈6.(1分)如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部分)。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表示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B.乙表示消费者,包括人和各种动物C.丙是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D.甲、乙、丙三类生物部分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7.(1分)(2024 眉山学业考)在自然界中,一方面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受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B.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C.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D.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8.(6分)(2025·广西学业考)海洋牧场建设是我国推动“蓝色粮仓”和修复近海渔业资源的关键举措之一。在某海洋牧场示范区海域内,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如图1),放流海洋生物,构建人工海洋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该示范区的浮游藻类密度增大,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海水中氧浓度增高。图2表示该示范区部分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1)(1分)该示范区中的人工鱼礁属于影响海洋生物分布的 (填“生物因素”或“非生物因素”)。(2)(2分)图2所示食物网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底栖肉食性鱼类以 为食。(3)(1分)与建设前相比,该示范区的自我调节能力变 。(4)(2分)请从氧气产生和消耗的角度,分析示范区建设后海水中氧浓度增高的原因: 。9.(7分)(2025 重庆学业考)当含有大量氮、磷的污水进入淡水湖泊,会导致蓝藻大量生长繁殖引起水体污染,俗称“水华”。我国研究人员发明了用鲢鱼、鳙鱼来控制水华的方法,简称“鲢鳙控藻”。(1)(1分)从生态因素上看,影响蓝藻大量生长繁殖的氮、磷属于 (填“非生物”或“生物”)因素。(2)(2分)在夏季高温、高光照条件下蓝藻能通过 作用产生大量有机物而快速繁殖,鲢鱼、鳙鱼能取食蓝藻,随着捕捞的鲢鱼、鳙鱼被人食用,湖泊中的部分氮、磷也通过食物链被移出水体。请写出该描述中的一条食物链: 。(3)(2分)为检验“鲢鳙控藻”的效果,研究人员于某年的4月6日在某湖水体原地围隔了大小相等的A、B、C三个水域,随气温升高,7月2日水域A、B发生水华,放养鲢鳙情况及7月20日观察到的结果如图所示。比较图中水域A和水域B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放养鲢鱼、鳙鱼可以 (填“预防”或“消除”)水华。比较图中水域A和水域C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放养鲢鱼、鳙鱼可以 (填“预防”或“消除”)水华。(4)(2分)“鲢鳙控藻”在我国多地取得实践成功,请你写出它的益处: (列出1点)。【能力提升】10.(1分)(2025 聊城学业考)某农田生态系统中,如图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体内的农药相对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甲→乙→丙→丁B.甲的生物数量最多C.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甲D.丁的细胞结构含有叶绿体11.(1分)(2025 江西学业考)某湿地污染严重,出现水体发臭、鱼虾大量死亡等现象。该湿地中部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捕食者 虾 鲫鱼 野生鸬鹚被捕食者 水藻 虾 鲫鱼、虾A.表中生物可构成两条食物链B.鲫鱼和野生鸬鹚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C.野生鸬鹚是表中污染物含量最多的生物D.表中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水藻→虾→野生鸬鹚12.(1分)(2025 齐齐哈尔学业考)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动地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其中含有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B.如上述生物所在的生态系统被农药DDT污染,则黄雀体内的DDT含量最高C.在生态系统中,蝉属于消费者,螳螂属于分解者D.黄雀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系统→器官→动物体(黄雀)13.(1分)某同学制作了生态瓶,瓶内放置的材料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生态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瓶中的食物链为阳光→水草→鱼B.水草为生产者,鱼为消费者C.水中的细菌可以分解鱼的粪便D.水是影响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14.(1分)混养不同食性的鱼类,能增加鱼的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如图是某鱼塘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浮游植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鲢鱼、鳙鱼和鲤鱼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C.鱼类的混养提高了鱼塘中资源的利用率D.能量可沿“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鲤鱼”流动15.(1分)(2025·保山市、怒江州模拟)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甲、乙、丙、丁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如图表示四种生物之间的Y关系柱状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Y表示有机物总量,则丁是最高级别消费者B.若Y表示生物数量,则丁获得的能量比丙少C.若Y表示生物获得的能量,则甲属于生产者D.若Y表示有毒物质的积累量,则乙以丙为食16.(1分)(2025 资阳学业考)在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科学家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下列关于这个生态系统分析错误的是( )A.金鱼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为金鱼藻→斑马鱼→微生物C.微生物能够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太空失重是影响斑马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17.(5分)(2025 徐州学业考)沼气生态农业是一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农业生产体系。如图是某个沼气农业生态系统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甲烷菌以粪便、秸秆等废物作为发酵原料,分解其中的 ,产生沼气,而沼渣作为肥料可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养料,体现了甲烷菌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 。(2)(1分)甲烷菌能在古老的原始地球上生存,是因为原始大气中缺乏氧气,因此在建造沼气池时,应将其 (填“通气”或“密封”)。(3)(1分)种植业和养殖业可以相互促进,据图分析,在该生态系统中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关系是 。(4)(1分)该生态系统中,人们通过除去农田中的杂草达到农作物增产的目的,则农作物与杂草之间的关系为 。18.(8分)(跨学科实践题目—生态瓶)某班同学看到“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将在我国空间站进行多项实验”这一报道,对其中的太空养鱼充满好奇。随后,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利用带瓶塞的无色透明玻璃瓶、塘泥、池塘水、小鱼、金鱼藻等材料,开展生态瓶养鱼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1)(1分)“太空养鱼”实验在一个1升大小的密闭水族箱内进行,该水族箱内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 。(2)(1分)制作生态瓶所用的塘泥中含有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可分解鱼类排泄物,这些微生物在生态瓶中扮演的角色是 。(3)(3分)实践过程中,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生态瓶。根据表中“生物部分组成成分”一栏判断,该生态瓶评价等级为 ,理由是 。生态瓶评价表评价维度 评价等级A B C科学性 生物部分 组成成分 成分齐全 缺少一种 成分 缺少两种 成分或更多光照条件 光线良好 阳光直射 没有光照美观性 ……环保性 ……(4)(1分)如图作品经过完善后,根据表中“光照条件”一栏判断,该生态瓶最好放置在 的环境中。(5)(2分)同学们发现完善后的生态瓶仍不能维持较长时间,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十七 生态系统(20分钟 40分)【基础达标】1.(1分)沙漠中仙人掌的叶为刺状,这种适应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B)A.光照B.水C.温度D.土壤2.(1分)(2025 河北学业考)“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如图为河北博物院珍藏的文物——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该文物造型是一只威猛的虎咬着一只鹿,呈现出虎与鹿之间的关系是(B)A.寄生B.捕食C.竞争D.共生3.(1分)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使用了10只鼠妇,并设计了如图所示有缺陷的实验装置,小萱同学对该实验设计提出了下列修正意见,其中正确的是(C)A.纸盒上面全都用玻璃板盖住B.将纸盒放在冰箱-2 ℃的冷冻室内C.纸盒的底部全都铺上细湿土D.10只鼠妇太多,改成2只4.(1分)(2025 湖北学业考)研究人员在制作某种蛇(甲)标本时发现其消化道中存在某种植物(乙)的种子。已知蛇是严格的肉食性动物,某种啮齿类动物(丙)进食时会暂时将植物种子存于嘴巴两侧的颊囊中。据此推断,这三种生物可能存在的食物关系是(D)A.甲→乙→丙B.乙→甲→丙C.丙→乙→甲D.乙→丙→甲5.(1分)(2025 齐齐哈尔学业考)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其中“蓝色、绿色、白色”分别属于生物圈中的(A)A.水圈、岩石圈、大气圈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C.岩石圈、大气圈、水圈D.岩石圈、水圈、大气圈6.(1分)如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部分)。有关叙述错误的是(D)A.甲表示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B.乙表示消费者,包括人和各种动物C.丙是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D.甲、乙、丙三类生物部分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7.(1分)(2024 眉山学业考)在自然界中,一方面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受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C)A.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B.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C.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D.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8.(6分)(2025·广西学业考)海洋牧场建设是我国推动“蓝色粮仓”和修复近海渔业资源的关键举措之一。在某海洋牧场示范区海域内,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如图1),放流海洋生物,构建人工海洋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该示范区的浮游藻类密度增大,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海水中氧浓度增高。图2表示该示范区部分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1)(1分)该示范区中的人工鱼礁属于影响海洋生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填“生物因素”或“非生物因素”)。(2)(2分)图2所示食物网中,属于生产者的是浮游藻类,底栖肉食性鱼类以小型虾类为食。(3)(1分)与建设前相比,该示范区的自我调节能力变强。(4)(2分)请从氧气产生和消耗的角度,分析示范区建设后海水中氧浓度增高的原因:浮游藻类增多使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增多。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又为藻类光合作用提供原料。氧气产生量大于消耗量,使得氧气浓度增高。9.(7分)(2025 重庆学业考)当含有大量氮、磷的污水进入淡水湖泊,会导致蓝藻大量生长繁殖引起水体污染,俗称“水华”。我国研究人员发明了用鲢鱼、鳙鱼来控制水华的方法,简称“鲢鳙控藻”。(1)(1分)从生态因素上看,影响蓝藻大量生长繁殖的氮、磷属于非生物(填“非生物”或“生物”)因素。(2)(2分)在夏季高温、高光照条件下蓝藻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有机物而快速繁殖,鲢鱼、鳙鱼能取食蓝藻,随着捕捞的鲢鱼、鳙鱼被人食用,湖泊中的部分氮、磷也通过食物链被移出水体。请写出该描述中的一条食物链:蓝藻→鲢鱼→人(或蓝藻→鳙鱼→人)。(3)(2分)为检验“鲢鳙控藻”的效果,研究人员于某年的4月6日在某湖水体原地围隔了大小相等的A、B、C三个水域,随气温升高,7月2日水域A、B发生水华,放养鲢鳙情况及7月20日观察到的结果如图所示。比较图中水域A和水域B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放养鲢鱼、鳙鱼可以消除(填“预防”或“消除”)水华。比较图中水域A和水域C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放养鲢鱼、鳙鱼可以预防(填“预防”或“消除”)水华。(4)(2分)“鲢鳙控藻”在我国多地取得实践成功,请你写出它的益处:能有效防止水华(或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等)(列出1点)。【能力提升】10.(1分)(2025 聊城学业考)某农田生态系统中,如图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体内的农药相对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甲→乙→丙→丁B.甲的生物数量最多C.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甲D.丁的细胞结构含有叶绿体11.(1分)(2025 江西学业考)某湿地污染严重,出现水体发臭、鱼虾大量死亡等现象。该湿地中部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如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捕食者 虾 鲫鱼 野生鸬鹚被捕食者 水藻 虾 鲫鱼、虾A.表中生物可构成两条食物链B.鲫鱼和野生鸬鹚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C.野生鸬鹚是表中污染物含量最多的生物D.表中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水藻→虾→野生鸬鹚12.(1分)(2025 齐齐哈尔学业考)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动地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B)A.其中含有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B.如上述生物所在的生态系统被农药DDT污染,则黄雀体内的DDT含量最高C.在生态系统中,蝉属于消费者,螳螂属于分解者D.黄雀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系统→器官→动物体(黄雀)13.(1分)某同学制作了生态瓶,瓶内放置的材料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生态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A.瓶中的食物链为阳光→水草→鱼B.水草为生产者,鱼为消费者C.水中的细菌可以分解鱼的粪便D.水是影响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14.(1分)混养不同食性的鱼类,能增加鱼的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如图是某鱼塘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相关叙述错误的是(B)A.浮游植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鲢鱼、鳙鱼和鲤鱼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C.鱼类的混养提高了鱼塘中资源的利用率D.能量可沿“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鲤鱼”流动15.(1分)(2025·保山市、怒江州模拟)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甲、乙、丙、丁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如图表示四种生物之间的Y关系柱状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D)A.若Y表示有机物总量,则丁是最高级别消费者B.若Y表示生物数量,则丁获得的能量比丙少C.若Y表示生物获得的能量,则甲属于生产者D.若Y表示有毒物质的积累量,则乙以丙为食16.(1分)(2025 资阳学业考)在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科学家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下列关于这个生态系统分析错误的是(B)A.金鱼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为金鱼藻→斑马鱼→微生物C.微生物能够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太空失重是影响斑马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17.(5分)(2025 徐州学业考)沼气生态农业是一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农业生产体系。如图是某个沼气农业生态系统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甲烷菌以粪便、秸秆等废物作为发酵原料,分解其中的有机物,产生沼气,而沼渣作为肥料可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养料,体现了甲烷菌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1分)甲烷菌能在古老的原始地球上生存,是因为原始大气中缺乏氧气,因此在建造沼气池时,应将其密封(填“通气”或“密封”)。(3)(1分)种植业和养殖业可以相互促进,据图分析,在该生态系统中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4)(1分)该生态系统中,人们通过除去农田中的杂草达到农作物增产的目的,则农作物与杂草之间的关系为竞争。18.(8分)(跨学科实践题目—生态瓶)某班同学看到“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将在我国空间站进行多项实验”这一报道,对其中的太空养鱼充满好奇。随后,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利用带瓶塞的无色透明玻璃瓶、塘泥、池塘水、小鱼、金鱼藻等材料,开展生态瓶养鱼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1)(1分)“太空养鱼”实验在一个1升大小的密闭水族箱内进行,该水族箱内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2)(1分)制作生态瓶所用的塘泥中含有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可分解鱼类排泄物,这些微生物在生态瓶中扮演的角色是分解者。(3)(3分)实践过程中,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生态瓶。根据表中“生物部分组成成分”一栏判断,该生态瓶评价等级为B,理由是缺少一种成分。生态瓶评价表评价维度 评价等级A B C科学性 生物部分 组成成分 成分齐全 缺少一种 成分 缺少两种 成分或更多光照条件 光线良好 阳光直射 没有光照美观性 ……环保性 ……(4)(1分)如图作品经过完善后,根据表中“光照条件”一栏判断,该生态瓶最好放置在光线良好的环境中。(5)(2分)同学们发现完善后的生态瓶仍不能维持较长时间,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是生态瓶中的生物种类单一,不能形成稳定的生态平衡(写出一条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十七 生态系统 - 学生版.docx 十七 生态系统.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