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A D A B C B C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C B B B D D C B B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C A C B D二、非选择题(2 小题,共 35 分)26.(1)分布范围广,集中在大河流域(2 分)北京人(1 分)(2)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2 分)河姆渡人懂得简单的乐器骨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半坡人会制作乐器陶埙。(一点即可,1 分)(3)良渚古城(1 分)A—国家的产生、B—私有制、C—阶级分化(4)夏、商、西周、东周(4 分),青铜器、甲骨文等夏商周时期文明成果两例(2 分)(5)百家争鸣(1 分)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 分)(6)当初西部的秦国之人进而扩大到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属的全部人口(1 分)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民族内涵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机,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统一民族国家的显现(2 分)27.(1)评分标准 :5 例史实需要人物和史实影响清楚,史论结合,没写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不给分。(10分)表述成文(1 分);(2)从人物的阶级立场评价、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人物等等(2 点,2 分)2025一202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要了解早期人类的进化及生产、生活状况,可靠的依据是A.考古发掘B.神话传说C.历史记载D.学者的主张2.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发掘出一处距今约7000年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同时,出土了骨耜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A.出现了原始农业B.会简单制衣C.知道使用火D.建立了早期国家3.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A.尧和舜B.黄帝和蚩尤C.尧和禹D.黄帝和炎帝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反应了我国古代的一项民主制度和领导的选拔标准,这项民主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以5.右图文物曾深埋于二里头村的泥土中。对其研究,有助于了解GA.远古的人类活动90B.夏朝的文明进程C.商朝的铸造技术镇嵌绿会石的佩牌D.西周的等级制度6.西周时期实行了一种“封诸侯,建同姓”的社会制度。该制度旨在A.扩大选官范围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C.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D.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王朝7.《周礼》规定,天子五门,诸侯三门。但考古发掘的东周时秦国宫寝、朝廷遗址却有五门。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诸侯生活奢侈B.王室衰微C.商业发展D.天子独尊8.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铁制农具和牛耕最早出现于A.商朝B.西周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9.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A.诸侯争霸,兼并战争B.奴隶制的瓦解C.生产力飞速发展D.封建制开始确立10.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A.秦军使用的武器锋利先进B.秦王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C.秦国军队主要由虎和狼组成D.秦国奖励军功赐给田宅和爵位1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得益于A.历法知识的丰富B.都江堰的修建C.先进生产工具的推广D.秦朝统一的完成(七年级历史第1页共4页)12.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将不同部族纳入其统治体系,并自称“华夏”。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侯以“华夏”自居,将周边部族称为“夷狄”,但部分“夷狄”通过学习中原文化逐渐融入华夏。这一过程最能说明A.西周的分封制强化了中央集权B.华夏与夷狄始终对立冲突C.华夏民族身份认同的早期演进D.礼乐制度推动了文化统一13.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14.《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A.水利兴修B.诸侯征战C.儒学兴起D.私学发展15.《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它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书于A.西周B.战国时期C.素朝.D.西汉16.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A.王室衰微的表现B.秦朝统一的背景C.秦灭六国的过程D.秦朝统一的意义1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于)A.公元前2世纪前期B.公元前2世纪后期C.公元前3世纪前期D.公元前3世纪后期18.秦统一六国后,掌管监察的是A.太尉B.丞相C.御史大夫D.刺史19.《汉书·食货志》中记裁,“秦并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由此可知,秦“并天下”后采取的措施是A.统一文字B.统一货币C.统一车轨D.统一度量衡20.秦始皇为消除文字差异,规定全国通用的文字是A.金文B.小篆C.隶书D.楷书21.秦朝在地方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秦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A.强化经济管理B.实行思想控制C.加强中央集权D.削弱地方诸侯22.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A.军事防御B.抑制商贸C.便利交通D.宜示国威23.秦始皇派兵征服百越,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迁徙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秦朝这些举措A.加快了秦国灭六国的进度B.主要目的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C.巩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D.有效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入侵24.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陈胜、吴广等人遇雨误期B.秦朝的暴政C.匈奴的南下侵扰D.六国贵族的复辟活动25.成语“破釜沉舟”表现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哪次战役A.桂陵之战B.马陵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七年级历史第2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历史参考答案.docx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