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市九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南阳市九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土地国有以后,原本血缘聚落组织对每一个成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没有了。有文献记载,自西周末年开始,“公田不治”,开垦“私田”的现象日趋普遍。这些变化
A.表明土地国有阻碍国家统一 B.说明集体所有制仍然符合时代趋势
C.折射出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 D.反映出铁犁牛耕促使生产关系变革
2.先秦儒家盛赞“汤武革命”,认为君主若“德不称位”,甚至残虐臣民,臣民有革命的权利。他们还宣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认为统治者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反映出
A.平民在先秦时期社会地位低下 B.“君下民上”的儒家政治理念
C.儒学思想逐渐向基层发展渗透 D.儒家“以德居位”的贤人政治
3.秦朝规定,官吏在一年中因生病不能正常办公达三个月以上者,要被免职;秦律还有职务连坐之法,例如下属官吏尉计和尉犯了罪,县令、县丞要被连坐。此外,据学者统计,在刘邦功臣集团中,秦吏占总数的13%。这些可用于说明
A.中央集权统治导致政权的更迭 B.秦官地方治理效能较为低下
C.吏治严苛为秦朝灭亡埋下隐患 D.朝廷对地方实行了间接管理
4.下面是汉朝国家政治地理结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最早形成于
注:距离(准)京畿越近的区域越重要
A.汉景帝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汉宣帝时期 D.光武帝时期
5.东晋时期,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迁居江东的会稽郡殖产兴业,他们彼此间以文会友,招揽了数量众多的门生,会稽逐渐成为较为发达的地区。由此可推知
A.士族南迁推动江南发展 B.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增长
C.北方政治环境较为安定 D.门阀士族决定政治格局
6.乾元二年(759年),唐肃宗下诏,各地刺史除授、停务、替代、别追、离任等一系列相关步骤,都必须由朝廷降敕书,诸道节度使不得擅停下属刺史的职权。上述规定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系 B.意在强化对州的控制
C.消除了藩镇割据局面 D.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7.唐朝三省制设立以来,三省夺权日益突出,中书有时夺尚书执行之权,门下有时夺中书出令之权,尚书有时夺门下封驳之权。至唐太宗统治时期,他不仅常给低品位的官员以宰相名号,并且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集中于政事堂议事。唐太宗的这一举措
A.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解决了外戚宦官专权问题
C.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D.利于推动中央机构一体化
8.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人多习诗赋,习经义者绝少”,臣僚要求“稍损诗赋而优经义”,宋高宗赵构即下诏云:“诗赋不得侵取经义。若经义文理优长,合格人有余,许将诗赋人才不足之数,听通融优取。”宋高宗意在
A.凸显理学的官方尊崇地位 B.提高文官队伍综合素质
C.巩固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 D.扩大“科举取士”的规模
9.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惟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一遇凶岁······ 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禁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贼。”宋太祖的这一主张
A.埋下了政府财政危机的隐患 B.旨在缓和北宋社会阶级矛盾
C.体现了强干弱枝的治国思想 D.是北宋冗费问题出现的根源
10.南宋已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贱口奴婢,奴婢的来源都本自良人。宋代奴婢与主家的关系,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跟租佃关系一样,“自今人家佣凭赁,当明设要契”。契约写明雇佣的期限、工钱,到期之后,主仆关系即解除。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B.家族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C.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D.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发展
11.有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指出:它是一个兼具生产、军事和行政的复合型体系,平居佃猎,战时从征的特性助推了其民族的迅速崛起;但与中原文明交融后,在新的经济形态冲击下,它又很快腐化,逐渐成为空壳般的组织形式。由此可推知,该制度应是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12.清人赵翼在评价《元史》中的人物时指出:“贾塔尔珲本是冀州人,张巴图本是平昌(四川)人,刘哈喇布哈本是江西人,杨朵尔济本为宁夏人。”该材料可用于说明元朝
A.华夷一体观念增强 B.蒙古习俗已成为社会主流
C.境内民族交融加深 D.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13.下表反映的是洪武朝与永乐朝朝贡贸易相关数据对比情况。这反映出明初
项目 洪武朝 永乐朝 增幅
年均朝贡次数 4.2次 18.5次 340%
朝贡国数量 12国 65国 440%
单次贡品均值 2 000两 8 500两 325%
年均财政消耗 5万两 75万两 1 400%
A.对外开放程度的显著提升 B.国家财政危机的日益加剧
C.朝贡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 D.政治威望诉求的经济代价
14.清朝建立后,重要事务由宗室贵族和八旗大臣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同决定;1677年,康熙建南书房以备咨询并起草诏令;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处理西北紧急军务,后成为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和机密事务的机构。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A.中枢机构的功能性优化 B.皇权专制极端强化的趋势
C.满洲贵族势力持续衰退 D.中央集权制度的僵化发展
15.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有地主低价购得大片沼泽地,雇佣乡民治理;除种植粮食外,还凿池养鱼、筑舍养猪、种植果蔬。此类农副产品被大量运往市场,收益约为种粮收入的三倍。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农业生产商品化转型的趋势 B.商业资本主导农村生产经营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遍形成 D.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凋敝
16.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这一主张
A.全面否定了封建君主的权威地位 B.是对经世致用思想的实践探索
C.照搬了先秦儒学的以民为本理念 D.体现了士大夫的政治主体意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王室的文化官丧失了原有的地位,形成了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至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墨子继之,其宗旨又在“有教无类',故智识平均发展之速率益增”。依附于各阶级思想上的代言人围绕新旧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文化教育以及制度建设等问题,各抒己见,激烈争辩,“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弛说,取合诸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杨高男《先秦学术思想发展之概观》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当时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有生长发展。
-摘自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发展特点,并简述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宦游,是古代士人为谋取一官半职,离开家乡拜谒权贵、广交朋友的旅游。唐朝大多士人的宦游从求学就开始。此外,到全国各地干谒、投卷、请益、造访也是士人们的必修课,而每年能够高中者十之一二,很多人需要年复一年地来往于京师和全国各地,寓居京洛者亦不在少数,不断重复着求宦之游,这样的生活往往长于在家时间。
无论是在任时的休假、游兴,还是赴任、贬谪途中的食宿费用、交通接待,都可成为推动他们进行旅游活动的有利条件。唐代迁贬改任,甚至是流放制度往往比较宽松,官员往往流连于途中山水,如张九龄奉使岭南,在路上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旅游诗。
-摘编自刘勋《唐代旅游地理研究》
(1)根据材料,归纳唐代宦游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宦游活动的历史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宋朝中枢机构以“宰执”为核心,中书门下(政事堂)掌行政,枢密院管军事,三司负责财政,合称“二府三司”。枢密使由文官担任,与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职权平等,但宰相无权过问军事。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实际长官,负责监察百官,上至宰相下至小吏皆在弹劾之列。宋朝以前台谏分职,谏官主谏皇帝,御史主察官员;宋朝则台谏合流,监察重心转向纠弹官员。
-摘编自费斌《北宋中枢官制初探》
材料二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设六部分理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成祖时置内阁,仅授“票拟权”。明朝虽出现如严嵩等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但“政令一委内阁”实为皇权默许。监察设都察院(掌弹劾)、六科给事中(稽核六部),另置锦衣卫掌缉捕刑狱,东厂监视官民,形成独立于司法体系的特务监察网。
-摘编自孟森《明史讲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中枢政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至明朝中枢政治的转变,并分析其政治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春秋战国至两宋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统计表(部分)
单位:次
朝代地区 春秋战国(公元前722~公元前255年) 秦汉(公元前255~220年) 三国(220~265年) 晋(265~420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 隋唐 (589~618年) 两宋
北方五省 5 48 15 7 4 120 78
南方五省 8 7 8 8 15 131 893
-摘编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注:北方五省分别为: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
南方五省分别为: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高一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血缘关系疏远和集体力量的减弱导致聚落凝聚力下降,共同崇拜和互助制度不再重
要。这说明社会正从血缘集体主义向个体家庭经济转变。西周时期,土地国有制度下出现的“公田不治”和“私田”开垦
现象,标志着社会结构从血缘宗法组织向地缘行政组织的转型,故选C项。材料未提及土地国有导致国家分裂,且西周
通过井田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西周井田制已废除夏商时期的“国家一血缘组织”二级所有,完全剥夺集体所有
权,且私田发展表明集体所有制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排除B项;早期私田的发展更多源于制度漏洞和劳动者生存需
求,而非技术革新,且铁犁和牛耕主要在春秋战国时期普及,材料中“公田不治”现象始于西周末年,排除D项。
2.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将统治者的道德和民众支持作为验证权力合法性的核心标准,主张有德者居
位、统治合法性源于民意,即推崇贤人政治,故选D项。仅从材料无法看出平民在先秦时期的社会地位,排除A项;儒家
虽主张“民本”,但并未否定君主的统治地位,“君下民上”的表述不符合儒家“君君臣臣”的等级秩序,排除B项;材料主
要体现儒家对自身政治理念和统治者德行的讨论,未涉及思想传播的范围或对象,“向基层发展渗透”在材料中无直接
依据,排除C项。
3.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吏治的极端严苛(包括轻罪重罚、连坐制度、贬谪压力等),导致官吏群体成为反
秦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秦最终灭亡埋下了隐患,故选C项。中央集权本身并非秦亡主因,且材料强调吏治严苛对
政权稳定的破坏,排除A项;治理效能低下是严苛制度下官吏离心的结果,且材料并未强调秦朝地方治理效能的情况,
排除B项:秦朝通过那县制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D项与史实不符合,排除。
4.B根据材料可知,两幅图的变化反映出当时王国势力的衰落和国家疆域的扩大,形成了更广阔的边疆治理区域,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耐金等措施进一步削弱了王国势力,使王国逐渐地方郡县化,与此同时,他还向南
平定南越、向北驱逐匈奴,向西开辟西域,进一步扩大了王朝疆域,故图中变化最早形成于汉武帝时期,故选B项。
5.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郡谢氏、太原王氏”都是北方高门士族,他们到了会稽郡以后,殖产兴业、以文会友,这有利于
会稽郡的经济、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江南地区的发展,故选A项。“人口大量增长”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争频繁,社会混乱,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门阀士族对政治格局的影
响,且“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6.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是州的长官,当时实行道州县制,道下有州,而道又有节度使,当时权力也很大,朝廷明确州
刺史行使职权由中央确认,体现出强化对州控制的意图,故选B项。唐肃宗的这一规定只是在特定时期针对刺史任免
和节度使权力限制方面的举措,对地方监察体系的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不能涵盖地方监察体系的全部内容,排
除A项;当时藩镇割据局面逐步形成,因此“消除了藩镇割据局面”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两项。
7.D材料表明唐朝三省夺权日益突出。为此,唐太宗设立政事堂,集体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中央机构在决策环
节、行政执行方面的一体化,故选D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三省之间相互夺权,中枢权力制衡局面被打破,与“外
戚宦官专权”无关,排除B项;政事堂议事使得行政事务的处理更加有序,三省长官不能随意夺取其他部门的权力来行
事,其原有的权力行使受到了制度和其他官员的约束,因而三省长官的权力并没有扩大,排除C项。
8.B科举是选官制度。经义和诗赋保持相对平衡,使统治者能在两方面都能选拔到足够的人才,提高整个文官队伍的综
合素质,故选B项。南宋后期,理学获得官方尊崇的地位,宋高宗时期属于南宋初年,尚未获得官方尊崇地位,排除A
项;根据“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宋高宗赵构”可知,材料相关时间是南宋时期,北宋于1127年被金朝攻灭,排除C
项:材料只涉及科举科目设置问题,与科举规模无关,排除D项。
9.A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认为养兵可以维护王朝统治,并强调在灾荒年间招募灾民入伍,这易导致冗兵现象出现,埋下
政府财政危机的隐患,故选A项。这一举措旨在维护北宋政府统治,排除B项:宋太祖招募的是灾民,而非抽调地方精
锐入中央,这与强干弱枝无关,排除C项:北宋三冗的根源是专制皇权的强化,排除D项。
10.C根据材料“南宋已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贱口奴婢,奴婢的来源都本自良人”“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跟租佃关系一
样”“雇佣的期限、工钱,到期之后,主仆关系即解除”可知,当时的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故选C项。社会贫富差距的
扩大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A项;材料重在身份而非家族,排除B项;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排除
D项。
11.B根据材料可知,该制度为少数民族的统治制度,其特点是兵民合一,并且在封建经济的冲击下逐渐走向了瓦解,由
此可推知,该制度应为猛安谋克制,故选B项。南北面官制是指对契丹和汉族实施分别管理,排除A项;郡国并行是西
汉初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朝地方最高管理机构,排除D项。
12.C根据材料可知,《元史》中许多人名字虽形似蒙古传统,但其人却是汉人,并保留了汉族传统姓氏,这反映出当时民
族交融的加深,故选C项。元朝实施四等人制,社会存在民族歧视现象,且仅从部分人名无法得出当时社会的民族观
念,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人名,孤证不立,无法得出“蒙古习俗已成为社会主流”,排除B项;材料与政府对内地和边疆
的管理无关,排除D项。
13.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靖难之役后,明成祖需通过强化对外威望以巩固统治合法性,因此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等拓
【高一期中·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NY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