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mm 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卷头相应位置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并用2B 铅笔将考试科目、准考证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2.II 卷内容须用0.5mm 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相应空格或区域内。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 I 卷(共 48 分)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 1300 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 1%、近 10%和 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2.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 由商到西周国家管理制度的变化 ( )
A.提升了社会的向心力 B.弱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C.完善了中央管理机构 D.实现了社会制度转型
3.荀子认为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据此可知,荀子追求( )
A.构建出森严的封建秩序 B.引导人们遵循宗法制度
C.礼法并施构建社会秩序 D.借助德治思想治理国家
4.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 ”由此可知 ( )
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 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 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
5.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实用功能,这种特点导致服饰只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穿着需要。而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 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 ( )
A.加速民族交融 B.规范统治秩序
C.接受汉族文化 D.缓和民族矛盾
6.西晋王朝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凡在中央政府担任现职,又兼领本州郡的大小中正,须定期在洛阳东门外“设幔陈席 ”,聚会一处,及时交换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对人物进行品评。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 B. 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拓宽士族入仕的途径 D. 增强人才选拔的客观性
7.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就是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 )
A.加强了皇帝权威 B.巩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民主决策 D.有利于科学决策
8.表格反映了 ( )
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授田数 税 授田数 税
40 2.0 40 2.0
30 2.0 30 1.5
20 2.0 20 1.0
10 2.0 10 0.5
A.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C.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 D.增加政府的算赋收入
9.宋初的“虚三级 ”体制——路、州、县三级中,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军队、财政、刑狱、经济。其次,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个路。上述措施 ( )
第 1 页 共 3
A.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B. 旨在解决宰相专权问题
C.铲除了分裂割据的根源 D.造成了管理的复杂混乱
10.有学者研究,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还对地质学化石、宇宙起源、大地自转、 日食与月食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于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体现其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B.已摒弃天命的绝对权威
C.生成了“为往圣继绝学 ”的口号 D.植根于“格物致知 ”的精神
11.辽朝统治者很重视对儒学人才的吸纳和重用,如圣宗就曾“诏诸部所俘宋人有官吏儒生抱器能者,诸道军有勇健者,具以名闻 ”。此外,辽朝还通过兴办官学、开科取士等方式,培养和选拔儒学人才,涌现出一批“为生民立命 ”“为万世开太平 ”的儒士。这些做法 ( )
A.利于推动契丹政权封建化进程 B. 旨在消除契丹与汉族间矛盾
C.确立了儒学在辽朝的正统地位 D.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
12.《金史 ·兵志》记载,女真族初起时期,“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 ”。这表明猛安谋克制度( )
A. 是纯粹的军事化管理体制 B.与战国军功爵制比较接近
C. 带有氏族制和军事化特点 D.随季节迁徙更换防御中心
13.元朝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行省高级官员分别掌握行政、财政、军事及司法权等,互相制衡,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等要接受朝廷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朝廷遣官巡察成为定制,行省官员定期朝觐述职。这说明元行省制 ( )
A.具有“犬牙交错 ”的划界特点 B.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C.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 D.造成所握权力大而专
14.明朝洪武时期,明太祖下令内官(宦官)毋预外事,凡诸司毋与内官监文(文书)移往来。但不久之后却出现了内官奉命出差,到各地执行各项任务的现象,包括军中传命、抚谕外夷、宣谕宗室、奉使外国、赈济灾荒等、且出差次数频繁。这反映了 ( )
A.宦官专权现象凸显 B.文书制度被破坏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内阁的权力旁落
15.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 1200 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包括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由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制定的。据此可知密折制 ( )
A.体现了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C.使得信息收集广泛决策高效 D.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16. 以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他们把人的幸福还原为平等的个体诉求,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不再把幸福的维度局限于封建道德的枷锁之内。这表明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 )
A.丰富并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B.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
C.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D.以理性主义精神为核心内涵
第 II 卷(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17 题 14 分,第 18 题 12 分,第 19 题 14 分,第
20 题 12 分,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从“地方分权 ”演进为“干强枝弱 ”的中央集权制。自此,强化中央集权成为总的趋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成为共识或常识。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二 《公羊传 · 隐公元年》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秦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 大一统 ”理念深入人心。到秦汉时期,在相关制度支撑下,“ 大一统 ”和“华夷一体 ”已成为一种政治理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三 宋太祖、宋太宗为解决五代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问题,将方镇的兵权、财权、司法权等收归朝廷。元代创立的行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行省作为流动的中央政府管理地方的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废止已延续近两千年的宰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度。清朝雍正帝创设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军机处,推行“密折奏事 ”制度,将内阁架空。皇帝大权独揽,以防止权臣“上下蒙蔽 ”。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概括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的基本内容。(6 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元明清政治制度的两个发展趋势,并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简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8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宋代贸易繁荣,经济发达。这一系列景象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灯火通明的市场,还是来来往往的小贩,都足以证明宋代丰富的物质文化。这个时代的诗词歌赋、书法均为后世的典范,出现了一系列的名人大家。当然同样吸引人的还有宋代的夜市,曾经有人说过,看过宋代的夜市就不会再贪恋唐代的繁华。
-——摘编自孙黎《我国夜市发展综述》
根据材料信息,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 1000 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摘编自乔纳森 ·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二 明清时期,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江南经贸区是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成的。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
——摘编自唐文基《16 至 18 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文化领域具有“领导地位 ”的主要表现。(6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8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体现。《尚书》中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学说。《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载舟,水则覆舟。 ”
——摘编自《孟子》
材料二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达到了新的水平。不管他所设计的制度是否能够实现优良的社会生活,但他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达到了民本思想的极致。他的思想透显出政治与伦理分离的萌芽,成为中国古代伦理政治观转变的先驱。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提出以后,在二百年内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思想家们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其船坚炮利,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家都将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一再诠释,以其作为宣传民主和革命的工具。
——李石《中国传统“ 民本思想 ”中“本 ”的含义——以黄宗羲的“ 民本思想 ”为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儒家对于民本思想的重要主张。(6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并分析其历史影响。(6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