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5-202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核心素养训练七年级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5-202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核心素养训练七年级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5-202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核心素养训练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元谋人、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佳方式应该通过( )
A.神话传说 B.历史记载 C.考古发掘 D.学者推断
2.韩非子在描述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时写道:“民食果蓏(luǒ)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远古人类从根源上改善上述生存困境的方式是( )
A.用药治疗疾病 B.用火烧烤食物
C.放弃食用肉类 D.结成群体生活
3.在大汶口晚期墓葬中,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有的随葬陶器多达120多件,甚至有镂花象牙筒、鳄鱼鳞板、玉铲、龟甲等珍奇物品。而其他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这表明当时( )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阶级国家开始建立
C.出现严重贫富分化 D.原始社会已经解体
4.假期安徽某旅行社推出了“体验原始农耕乐趣,感受长江流域风情”的七日游活动。下列遗址可以作为这次活动举办地的是( )
A.河姆渡遗址 B.周口店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5.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这些演进的根本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发展
6.下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
A.体现了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B.体现了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C.体现了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体现了良渚文化手工业已十分发达
7.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图一彩绘龙纹陶盘(山西陶寺遗址) 图二玉猪龙(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 图三玉龙(安徽凌家滩遗址)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8.尧老时在联盟议事会上提出继任人选问题让大家讨论,众人推举了舜;当舜年老让位时,由于禹治水有功,联盟议事会一致推举禹担任首领。这反映出当时( )
A.实行禅让制度 B.建立早期国家 C.形成联盟部落 D.出现阶级分化
9.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是到目前为止二里头文化出土的唯一一条最完整的绿松石龙。考古工作者为了保护绿松石龙形器,在发掘时是通过切割整块土壤的方式来移动以利于修复。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
A.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B.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
C.商朝时期的祭祀活动 D.夏朝时期的社会生活
10.“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这是国宝级文物“青铜利簋”内壁铭文的部分内容。它为我们研究三千多年的一场关键战役提供最直接都实物证据。这场“关键战役”是指(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阪泉之战 D.长平之战
11.下列图片反映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末代君王残暴昏庸 B.少数民族侵扰 C.早期国家刑罚残酷 D.自然灾害频发
12.下表反映的是周朝分封制在土地和军队建制方面的状况。表格内容反映出( )
项目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土地 1000千亩 150千亩 100千亩 60千亩
军队 六军 三军 三军 一军
A.分封的标准是功劳大小以及血缘关系
B.分封制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分封制有利于稳定西周初期的政治形势
D.分封制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
13.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分封制已瓦解 B.争霸战争连绵不断 C.社会动荡不安 D.周王室衰微
14.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A.打制石器的使用 B.磨制石器的使用 C.铁制农具的出现 D.青铜器的使用
15.《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段史料说明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出现的现象是( )
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诸侯争霸 D.经济繁荣
16.《史记》记载,商鞅最后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
A.奖励耕织 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17.“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该诗句描述的是秦国由李冰主持修建的( )
A.良渚古城水利系统 B.都江堰 C.长城 D.灵渠
二、综合题
18.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某班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1)下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 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 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活动二【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2)对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进行推断,将表格补充完整。
考古发现 推论
图① 推论1:
图② 推论2:
图③ 推论3: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活动三【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3)说出活动三中二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综上所述,请你为这次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19.变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以“探秘古代政治的变革”为主题,开展了读史学史活动。下面是其中一个小组列出的学习任务,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梳理朝代——感悟历史变迁】
材料一 中国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
(1)请将年代尺上A、B处缺失的信息补充完整。
【释读史料——了解制度演变】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摘编自《礼记·礼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首领的产生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天下为家”开始于哪一王朝?
【分析表格——体会社会变革】
材料三 商鞅认为“农战”是富国强兵的基石。为此,他实行“分户令”,把劳动力全部挖掘出来,投身农、战;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以免除徭役的奖励。此外,他还招揽移民,开发秦国土地。
——摘编自袁方《商鞅的“强秦之计”与秦国的政治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实行“强秦之计”的目的。概括商鞅为实现“强秦”所采取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5-202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核心素养训练七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A D B C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A D D C C D B
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的目的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遗迹等,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通过考古发现,人们获得了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故最佳方式是考古发现,C项正确;神话传说源于历史,但有夸张的成分。因此神话传说不是获得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排除A项;历史记载在元谋人、北京人时期不会出现,因为那时还未出现文字,排除B项;学者推断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有不可信的成分。因此学者推断不是获得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民食果蓏(luǒ)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可知,远古人类以果蔬蚌蛤为食物,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导致人民患疾病,远古人类从根源上改善上述困境而用火烧烤食物,B项正确;远古时期没有药物,不能用药治疗疾病,排除A项;远古人类从根源上改善材料所述困境而食用烧烤食物,而不是放弃食用肉类,排除C项;结成群体生活主要是为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大汶口晚期墓葬存在大墓(随葬品丰富)与小墓(简陋无物)的显著差异,反映当时社会成员间财富分配悬殊,“出现严重贫富分化”直接对应这一现象,C项正确;“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强调制度保护,题干未体现,排除A项;“阶级国家开始建立”需以国家形成为标志,大汶口晚期尚未进入国家阶段,排除B项;“原始社会解体”需社会形态完全转变,此时仍属原始社会末期,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是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因为他们已经掌握基本的农耕技术,过定居生活。其中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A项正确;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不属于长江流域,排除B项;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排除C项;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属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和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D项正确;题干中“从采集到种植”,与选项“建筑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A项;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推动人类的演进,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饲养水平的提高与从采集到种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双钱结藤编既是良渚人生产中需要用的手工业品,又具有一定的美感,这体现了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B项正确;夏朝的建立说明早期国家形成,排除A项;一个双钱结藤无法表明良渚文化已经出现社会阶级分化明显的特征,需要结合墓葬陪葬品和其他考古发现才能推测,排除C项;良渚文化手工业已十分发达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地区出土的文物,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面貌,各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立发展性,但各地区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所以不同地区的文化又具有很好的整合性,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因此,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性,C项正确;材料未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文明程度进行对比,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是国家产生的有力证明,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据材料“尧老时在联盟议事会上提出继任人选问题让大家讨论,众人推举了舜;当舜年老让位时,由于禹治水有功,联盟议事会一致推举禹担任首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禅让制,其标准是品德和威望,A项正确;早期国家是夏商周,与材料尧舜禹传说时代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推选首领,而不是部落联盟的形成,排除C项;阶级分化出现是因为生产力发展,出现贫富分化,材料没有涉及贫富分化,而是强调推选首领,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绿松石龙形器出土于二里头遗址,属于二里头文化(夏朝时期的文化),所以该文物可用于研究夏朝时期的社会生活,D项正确;“原始社会”时间过早,二里头的国家形态已超越原始部落,排除A项;宗法制度属西周时期的制度,与夏朝无关,排除B项;二里头文化早于商朝,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武王征商”可知,指周武王讨伐商朝,关键战役为牧野之战,此战周武王击败商军,商朝灭亡,西周建立,B项正确;涿鹿之战是炎黄部落与蚩尤的远古战争,与“武王征商”无关,排除A项;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的部落战争,与“武王征商”无关,排除C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役,与“武王征商”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夏桀是夏朝末代君主,他残暴昏庸,失去民心;商纣王也是商朝末代君主,同样残暴,还发明了炮烙之刑等残酷刑罚;周幽王是西周末代君主,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失信于诸侯,导致西周灭亡。这三位末代君王都有残暴昏庸的特点,这是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A项正确;“少数民族侵扰”仅符合西周(犬戎攻破镐京),夏、商灭亡主要因内部统治腐朽,非少数民族侵扰,排除B项;“早期国家刑罚残酷”仅对应商纣王,夏桀、周幽王的核心问题是残暴昏庸而非刑罚本身,排除C项;“自然灾害频发”在题干图片及史实中无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分析题干表格可知,表格显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土地和军队规模逐级递减,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因此,D项准确对应表格中等级分明的结构,D项正确;表格未涉及分封标准(功劳或血缘),排除A项;分封制是间接控制,诸侯有自治权,排除B项;C项虽然正确,但未直接体现表格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图中周天子显得势单力薄,诸侯则较为强势,反映出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周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D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只是逐渐瓦解,并非已经完全瓦解,排除A项;图中主要体现的是周天子和诸侯的关系,没有直接反映争霸战争连绵不断,排除B项;图中信息更多聚焦于周王室与诸侯的地位变化,没有突出社会动荡不安的整体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铁制农具比之前的石器、木制农具更加坚固、锋利,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是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打制石器主要是远古时期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在春秋之前很久就已存在,排除A项;磨制石器是远古时期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工具,虽然比打制石器先进,但与春秋时期不符,排除B项;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达到鼎盛,主要用于祭祀、礼器等方面,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相对有限,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依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和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如齐、楚、秦、晋等国)势力崛起,进行争霸战争,所以整个政治格局出现的现象是诸侯争霸,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大国诸侯操控政治,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说明进入春秋时期之后出现诸侯争霸,“民族交融”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题干材料聚焦政治格局,并非经济繁荣,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题干“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和所学知识可知,大贵族的根本优势在于世袭,即后代无需努力,即可继承父辈的爵位、官职和特权,而商鞅变法中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直接打破了这一核心利益,此后贵族子弟若想获得爵位或权力,必须凭借军功、才能等实际贡献,而非单纯依靠出身,这一措施从根本上动摇了大贵族的地位基础,因此是最能触动其利益的内容,D项正确;奖励耕织是针对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措施,目的是促进生产,与大贵族的世袭地位、特权无直接关联,不触动其核心利益,排除A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虽改变了传统井田制下的土地归属规则,可能导致部分贵族土地流转,但本质是调整土地制度,未直接剥夺贵族依靠血缘获得的特权身份,影响程度弱于对世袭权的冲击,排除B项、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诗句中“岷江”“凿破古离堆”直接指向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岷江,其核心工程包括宝瓶口(开凿离堆形成)、鱼嘴分水堤等,诗中“筑堤”“惠泽膏流”等描述符合其防洪灌溉功能,B项正确;良渚古城属新石器时代,与秦国无关,排除A项;长城为防御工程,排除C项;灵渠为秦朝沟通湘漓的水道,非李冰主持,排除D项。故选B项。
18.(1) A B
(2)推断1: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推断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
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主题:原始社会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
【详解】(1)内容:根据所学知识,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位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对应图中A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对应图中B处。
(2)推论:根据材料“北京门头沟区东湖林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的粟和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分析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根据材料“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圆形房屋”等信息分析可知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和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干栏式建筑,由此可知当时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3)共同点:根据材料“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分析可知出现了宫殿或宫城;根据材料“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分析可知共同点是都发现了墓葬。根据材料三“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分析可知都发现了礼器等。
重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证明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主题:根据材料一可知反映元谋人、北京人,根据材料二反映原始农业的产生,根据材料三可知良渚遗址、陶寺遗址分析可知出现早期国家,这些都是史前时代的文明,因此可以从史前时代的角度进行提炼观点,如原始社会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
19.(1)内容:A:商;B:春秋。
(2)变化: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王朝:夏朝。
(3)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为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措施:实行分户令;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招揽移民,开发土地。
(4)因素:政治制度革新;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改革。
【详解】(1)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约公元前1600年,商人的首领汤趁夏朝统治面临崩溃之际,联络周边势力,起兵攻伐,一举推翻夏朝的统治,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商朝灭亡,因此,A是商朝;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因此B是春秋。
(2)变化及朝代:根据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和结合所学知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在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3)目的:根据材料三“商鞅认为‘农战’是富国强兵的基石”和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巩固统治,为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措施:根据材料三“他实行‘分户令’,把劳动力全部挖掘出来”分析可知实行分户令;根据材料三“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分析可知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根据材料三“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以免除徭役的奖励”分析可知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材料三“他还招揽移民,开发秦国土地”分析可知招揽移民,开发土地。
(4)因素:根据材料二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分析可知政治制度革新;根据材料三商鞅变法分析可知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改革。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