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2022年9月,考古学家在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一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将之命名为“郧县人”3号,这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据此考古发现可知( )
A.勋县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
B.该遗址是世界上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C.勋县人是欧亚内陆最早的古人类
D.该遗址为探讨古人类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2.据考古研究表明,北京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088毫升,现代人平均为1400毫升。考古学家能够测算出北京人的脑容量,是直接得益于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 )
A.四十多个个体直立人化石 B.三颗牙齿化石
C.数个头盖骨化石 D.大量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
3.美的存在反映了人类头脑中的一切审美意识。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追寻美的步伐,无数的人从美的各个方面赋予美不同的定义。下列图片能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
A.石器 B.骨笛 C.骨针 D.装饰品
4.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下面出土文物信息可用于研究( )
石铲 ●山西太原光社出土 ●用于垦地、下种,是一种直插式的破土和整地工具 陶猪 ●浙江余姚出土 ●体型虽然与野猪仍有些近似,但其头部已经明显变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猪驯化的过程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生产工具的改进 D.社会阶级的分化
5.下图是我国古代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同时他们还栽培水稻,饲养猪、羊等牲畜。他们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人
6.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面为不同地区出土的龙形物,它们共同印证了( )
A.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B.“龙”文化多元并存
C.我国玉器制造领先世界 D.远古文明独立发展
7.以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目录,据此判断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 )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8.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9.历史史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B.春秋争霸促进了民族交融
C.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D.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
10.“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11.从如图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
A.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 B.都江堰是世界上同期硕果仅存的水利工程
C.都江堰是李冰主持修建的 D.都江堰至今仍滋润着天府之国
12.如图两幅形势图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是( )
图1 春秋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A.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各国长城已经连为一体
C.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D.农业、手工业水平提高
二、材料题
13.【早期人类文明】
材料一:旧石器时代的人之所以成为“人”,是由于他们学会了说话、制作工具和使用火。这些本领使他们远远地胜过周围的其他动物。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与其他动物仍是十分相近的:他们仍像猎食其他动物的野兽那样,靠捕捉小动物为生,仍像完全依靠大自然施舍的无数生物那样,靠采集食物谋生。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并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1)据材料一,指出“旧石器时代的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两个理由。列举这一时期的人类获取食物的两种方式。
(2)材料二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14.【早期农业】
材料一: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这种攫取性经济十分脆弱,随着人口的增加,生存圈的扩大,已很难满足人民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农业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学会了石器的磨制和钻孔技术,学会了陶器的制作和牲畜的饲养,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生活条件……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粮食的储备,为聚落生活的安定提供了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简明历史读本》
材料二:

图1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图2 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春秋牺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原始农业发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15.【制度创新】
材料一:
继承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为天子镇守疆土、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在自己国内可以将土地继续向下分封给子弟亲属。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材料中A和B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力和义务。
16.【朝代兴衰与更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朝代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正是因为朝代的不断更替人类才会不断向前发展。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代修改完善历法称夏历,但夏代君王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统治陷入全面危机;商汤建立商朝,商代把祭祀和军事作为国之大事,是一个尚武的朝代,有双商之称。但末代商王纣残暴,导致民不聊生,最终被周朝取代;周朝的礼仪制度、宗法制度、分封等级制度,对后世中华影响深远,中华被称为礼仪之邦始于周礼,但周如王时朝政腐败,内外矛盾激化,最终灭亡。由此可见,夏商用都因明君良臣。采取正确的制度措施,得民心而兴盛,都因暴君奸臣。实行暴政,失民心而衰亡。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根据材料,围绕朝代兴衰及经验教训,选取材料中的观点或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并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表述成文)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B D B A B B D
题号 11 12
答案 D A
1.D
【详解】根据考古发现,“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距今100万年左右,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这一发现为研究古人类的演化、迁徙和适应性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特别是对于理解直立人在欧亚大陆的分布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遗址为探讨古人类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D项正确;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包括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勋县人并非最早,排除A项;虽然头骨化石完整,但与其他遗址(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相比,材料并非最齐全,排除B项;欧亚内陆最早的古人类包括格鲁吉亚的德马尼西人(距今约180万年),郧县人并非最早,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脑容量的测量必须基于头盖骨化石,因为颅腔大小直接反映脑容量;北京人遗址中出土的数个头盖骨化石为测算提供了直接解剖学证据,C项正确;“四十多个个体直立人化石”虽包含化石,但未特指头骨部分,无法直接用于脑容量测算,排除A项;“三颗牙齿化石”仅能提供牙齿信息,与脑容量无关,排除B项;“大量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反映工具使用和生态环境,不涉及脑容量研究,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人类从未停止过追寻美的步伐,无数的人从美的各个方面赋予美不同的定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四装饰品能够体现生活中追求美的内涵,D项正确;石器注重实用性,追求美的观念是比较淡的,排除A项;图二骨笛注重音乐方面的追求,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骨针主要是缝补东西用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两件文物分别为石铲和陶猪。石铲是用于垦地、下种的农业工具,直接服务于农作物种植;陶猪头部变短,反映了家猪驯化过程,属于家畜饲养。原始农业的兴起包括农作物种植与家畜饲养,两件文物共同指向原始农业的发展,B项正确;早期国家产生以夏朝建立为标志,原始社会无国家,排除A项;生产工具改进仅对应石铲,陶猪非生产工具,不全面,排除C项;社会阶级分化需贫富、等级证据,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题目“栽培水稻”和图片中的“干栏式建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最早栽培水稻,住干栏式房屋,D项正确;元谋人和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生,尚未出现原始农业,排除AB项;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与栽培水稻和住干栏式房屋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玉龙(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凸堆龙纹红陶罐(甘肃齐家文化遗址)、玉龙(安徽凌家滩遗址)、彩绘龙纹陶盘(山西陶寺遗址)”可知,这些遗址分布在不同地区,出土了不同龙形物,龙形物材质(玉、陶)和形态各异,体现了龙文化在各地的多样性存在。材料共同印证了“龙”文化多元并存,B项正确;材料中安徽不属于黄河流域,且龙形物主要体现文化崇拜而非国家形成,材料无法共同印证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排除A项;材料中既有玉器也有陶器,无法共同印证我国玉器制造领先世界,排除C项;“龙”文化多元并存,在不同地区普遍存在,说明可能存在交流而非独立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目录中“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均聚焦原始社会阶段的历史:从远古人类的活动,到原始农业的产生、史前社会的发展,再到中华文明的逐步起源,核心是“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联,A项正确;“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只有部分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为加强统治,夏朝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了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订了刑法,设置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所以B项符合题意;AD项是指秦朝,C项表述不正确。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9.B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并结合所学可知,历史史是指客观发生的真实事件,历史观点指对历史事实的主观看法和态度。选项B“春秋争霸促进了民族交融”中,“促进了”一词表达了对春秋争霸事件影响的评价和看法,属于历史观点,B项正确;选项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选项C“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和选项D“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均仅陈述具体时间与事件,未添加任何主观解释,属于历史史实,缺乏观点性表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可知,商鞅变法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诸侯归附,表明商鞅变法的影响,D项正确;商鞅变法的背景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排除A项;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民,材料中已经实现了,排除B项;材料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据材料“2019年都江堰灌区水利利用统计”可知,向通济堰补水、向成都市锦江生态环境供水等,这些说明都江堰至今仍滋润着天府之国,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2019年都江堰灌区水利利用统计”,而不是强调其修建时间,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与其它水利工程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都江堰的修建者,而是“2019年都江堰灌区水利利用统计”,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根据图1(春秋形势图)和图2(战国形势图)的对比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数量众多,而战国时期仅剩“战国七雄”等少数大国,诸侯国数量大幅减少,反映出经过长期兼并战争,大国吞并小国,统一趋势不断加强,A项正确;各国长城连为一体是秦朝统一后连接战国长城的结果,非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秦灭六国完成统一是公元前221年,图2为战国形势图,尚未完成统一,排除C项;形势图主要反映政治格局,与农业、手工业水平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1)理由:会制作工具;使用火。方式:采集植物;狩猎动物。
(2)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较大规模的墓葬;都发现了代表墓葬主人身份和地位的礼器等。
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详解】(1)理由:根据材料一“旧石器时代的人之所以成为“人”,是由于他们学会了说话、制作工具和使用火”可知,理由是旧石器时代的人会制作工具,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同时人也学会了使用火。
方式:根据材料一“他们……靠捕捉小动物为生,仍像完全依靠大自然施舍的无数生物那样,靠采集食物谋生”可知,这一时期的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有采集植物,狩猎动物。
(2)共同点:根据材料二“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陶寺都城遗址……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可知,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根据材料二“良渚古城遗址……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陶寺都城遗址……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可知,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都发现了较大规模的墓葬,都发现了代表墓葬主人身份和地位的礼器等。
重要意义: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可知,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14.(1)原因:在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渔猎很难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到新石器时代,在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发明了农业。
(2)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物质基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这种攫取性经济十分脆弱,随着人口的增加,生存圈的扩大,已很难满足人民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和“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以及结合所学原始农业起源的知识,可知原始农业发明的原因是旧石器时代采集渔猎经济难以满足生存需求,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掌握了植物生长规律。
(2)标志:根据材料二中“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图片和“镇馆之宝——春秋牺尊”结合所学春秋时期农业革命的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
物质基础:根据材料一中农业发明对人类定居生活、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作用,以及材料二中铁器牛耕带来的农业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古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可知古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原始农业的出现与发展。
15.(1)A:启。B:禅让。
(2)权力:获得土地,建立封国,权力和地位世袭。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详解】(1)A: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通过禅让制产生;禹死后,其子启凭借强大势力,取代伯益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启是世袭制的开创者,因此A处为启。
B: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启继位前的继承制度,核心是选贤与能,部落联盟首领通过推举产生,不依赖血缘关系。随着启以血缘关系继承王位,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成为早期继承制度变化的关键节点,因此B处是禅让。
(2)权利:根据材料二“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和所学知识可知,诸侯能够获得土地,有权在自己的封国内建立国家,管理封地内的土地和人民;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在国内将土地继续向下分封给子弟亲属,形成卿大夫、士等层级的分封体系。
义务:根据材料二“诸侯要为天子镇守疆土、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在自己国内可以将土地继续向下分封给子弟亲属”和所学知识可知,诸侯需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抵御外敌入侵;向天子缴纳贡物,提供财物、特产等;定期朝觐述职,向天子汇报政务;在天子需要时发兵从征,参与对外战争。
16.观点:朝代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论述: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一个王朝的辉煌。转瞬间就被腐败侵蚀成了历史。而新的事物代替旧的事物是必然的。当一个朝代腐朽了,那么必将有另一个朝代代替它。因而夏商周、秦朝都因有了明君良臣,采取正确的制度措施、得民心面兴盛,却也无一例外的因暴君奸臣,实行暴政、失民心而走向衰亡。
综上所述,统治者要以民为先,实行仁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
观点2:得民心者得天下观点;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学生根据材料所学知识选取或者拟定一个主题,例如:“朝代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后可结合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及汉代秦朝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升华:统治者要爱惜民力,施行仁政,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其他观点例如: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都可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