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韩非子》中记载:“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钻木取火),以化腥臊。”据材料记载分析,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新庙庄遗址为泥河湾遗址群的一处重要地点,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在这里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如自早而晚发展趋势明显的丰富用火遗存、集中用火遗迹、灼烧热处理的、制作颜料的赤铁矿岩块。这反映了华北地区此阶段的人类( )
A.具备人工取火的能力 B.会制作铁制农具
C.已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用火能力得到提升
3.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出土于不同时期的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共同印证了我国原始居民( )
A.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B.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
C.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D.贫富分化逐渐的加剧
5.“春季里种田忙,夏季里耘田肥。秋季里收粮食,冬季里闲过日……”这是一首古代农耕歌谣,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下史料可以论证中国原始农业起源的是( )
A.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和玉璧 D.山顶洞人遗址发现头骨
6.最初人们生活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来父系氏族社会逐渐取代母系氏族社会。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私有制和奴隶制出现,人类逐步进入阶级社会。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王权的不断膨胀 B.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贫富分化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7.如图是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的目前距今最早的小口尖底瓶。它的发现将小口尖底瓶出现的时间向前推了几百年。这表明( )
A.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的发现来印证
B.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
C.考古发现能够推动历史认识不断深入
D.考古是证实历史可靠性的唯一的手段
8.考古发现,在红山文化辽宁牛河梁遗址、龙山文化山西陶寺古城遗址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还有大量精美玉器出土,这些玉器形制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些考古发现可以说明( )
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B.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审美观念趋向同一
9.某位同学在学习“中华文明起源”这一知识时,画出了以下结构示意图,下列选项可以填入①和②处的是( )
A.阶级出现,私有制产生 B.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
C.生活富足,共同富裕 D.生产发展,部落战争
10.中国古代有女娲制作笙簧,伏羲发明渔网,黄帝缝制衣裳,燧人钻木取火等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 )
A.明确了历史研究的方向 B.实证了三皇五帝的存在
C.奠定了考古研究的基础 D.折射出先民的劳动精神
11.2024年4月4日,“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马英九先生率台湾青年参加祭祀的原因是炎帝和黄帝( )
A.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B.创立民主推举部落首领制度
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是传说人物中最真实的首领
12.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宫殿基址面积达到了108平方米,四周有回廊环绕,并且该遗址还出土了青铜礼器、玉璋等器物,且遗址中未见明显贫富分化墓葬。”结合所学,这反映出夏朝( )
A.已形成成熟的分封制度
B.具备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C.手工业生产远超商朝水平
D.统治区域覆盖长江流域
13.表格归纳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一个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商、春秋、战国 B.商、战国、春秋
C.商、东周、战国 D.东周、春秋、战国
14.西周时期,用鼎制度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15.周公的长子受封于鲁,控制东方一带的夷族;另外一个儿子受封于蒋,控制南方的淮夷和群舒;还有一个儿子受封于邢,统治原来商代王畿的北方地区。这说明分封制( )
A.有利于文化的认同 B.形成了严格的等级
C.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D.促进社会阶层分化
16.据《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天下为家”现象始于( )
A.黄帝 B.禹 C.启 D.周武王
17.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周王室地位衰微
C.周天子依附听命于诸侯 D.鲁国与齐晋结好
18.西周时“一人蹠(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这个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私田大量开垦 B.生产工具改进 C.土地资源肥沃 D.劳动人口减少
19.战国时期,秦国攻伐魏国后,把孔氏家族迁到南阳。之后,孔氏家族大规模地经营冶铸业,开辟鱼塘养鱼,经常游访诸侯,借此获取经商发财的便利,博得了乐施好赐的美名。这折射出( )
A.巨商大贾颠覆社会等级秩序 B.战国时期的工商业有所发展
C.商人势力过大危及政权统治 D.多样化经营已成为普遍现象
20.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个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诸侯争霸 B.走向统一 C.战争频繁 D.国家消亡
21.春秋时期,为了消除边患,晋国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双方和睦相处,晋国还购买戎狄的土地。战国中期,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这些史事( )
A.提升了国家军队的战斗力 B.创造了民族交融的契机
C.促进了诸侯国的政治平衡 D.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
22.史书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宗室贵族都有怨恨情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
A.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B.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C.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23.“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A.颂扬汤武功德 B.批评商朝暴政
C.强调以礼治国 D.宣扬变法图强
24.李冰详细考察岷江附近的水情和地势,充分考虑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情况,制定大型水利工程的规划方案及施工方法,带领民众进行修建。由此可见,该水利工程的修建( )
A.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 B.促进了关中平原的开发
C.展示了民众坚韧的品质 D.响应了秦朝政府的号召
25.某同学梳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发展脉络,下列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商汤灭夏 ②牧野之战 ③商鞅变法 ④涿鹿之战
A.④①②③ B.①④②③ C.④②①③ D.①②④③
二、材料题
26.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物·追溯先民生活】
图1 贾湖遗址出土的家猪骨骼 图2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堆积物 图3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纺轮 图4 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材料二 【建筑·解读房屋特色】
图5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图6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
材料三 【墓葬·见证文明发展】
大汶口墓葬有大、中、小型之分,随葬品也极不均衡。有的墓穴仅能容尸,空无一物;而大型墓中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不仅有磨制的石镰、石锄等工具,还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
——摘编自《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
请回答
(1)仿照示例,从图2至图4中任选一项考古发现并加以说明。
【示例】图1:贾湖遗址出土的家猪骨骼说明贾湖居民能饲养猪,证明当时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图5和图6分别是哪一居民的建筑?从自然环境、气候状况等方面,分别分析图5和图6房屋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27.历史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遗址中的历史】
【传说中的历史】
(1)结合图1回答,元谋人距今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元谋人在我国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有着怎样的特殊地位?
(2)从图2中的周口店遗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远古人类?这些古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3)阅读上图补全①②之处。从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三、综合题
28.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三个重要王朝。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恰。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1)材料一中“启”取代“禹”体现的是哪一政治制度?写出这一制度的主要依据。
材料二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2)材料二描述的是西周的什么制度?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王朝兴衰】
材料三
(3)材料三中图片揭示了夏、商两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4)王朝兴衰带给你怎样的认识?
四、材料题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幅图。
图一 春秋铁制农具 图二 战国铁制农具 图三 战国时期牛尊
材料二 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提高,他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大兼并的残酷现实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
材料四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积极)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1)结合材料一,材料所描述的农业生产工具的出现和推广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示文物蕴含的历史信息。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称霸打出的政治口号是什么?
(3)材料三战国时“大兼并”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说出这一时期战争的特点及2场著名战役。
(4)结合所学,说出材料四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归纳材料中“商君”改革在经济、军事上的措施各一例,并说明“商君”的改革对秦国崛起的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B B D C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A A C C B B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D A A
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知道人工取火 ,开始掌握磨光和打孔技术、骨针,C项正确;元谋人知道用火,不知道人工取火,排除A项;北京人学会使用和长期保存火种(天然火),不知道人工取火,排除B项;蓝田人知道用火,不知道人工取火,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丰富用火遗存、集中用火遗迹、灼烧热处理的、制作颜料的赤铁矿岩块”可看出,这一阶段人类对火的控制、利用程度显著提高,体现了用火能力的提升,D项正确;题干仅提及“用火遗存、集中用火遗迹”,未明确体现“人工取火”(如钻木取火等技术),排除A项;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时期,旧石器时代不可能出现,排除B项;青铜工具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及之后的青铜时代,旧石器时代尚未使用青铜工具,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所以在原始社会时期不可能出现蒸煮米饭,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选项BCD,故选A。
4.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仰韶遗址出土的鱼鸟纹陶壶”和“马家窑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等信息可知这些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都非常精美、栩栩如生,可以印证原始居民已经懂得装饰,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B项正确;材料反映史前时代原始先民使用具有图案的陶器,不能直接证明开始饲养家禽家畜,排除A项;史前时代生产力落后,商品贸易几乎没有,排除C项;材料反映史前时代原始先民使用具有图案的陶器,不能直接证明贫富分化逐渐的加剧,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是我国原始农耕时期水稻种植的重要实物证据,能够证明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B项正确;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主要反映的是北京人的用火情况,与原始农业起源无关,排除A项;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和玉璧,属于手工业(玉器制作)和社会等级的体现,与原始农业起源无关,排除C项;山顶洞人遗址发现头骨,反映的是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与原始农业起源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最初人们生活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来父系氏族社会逐渐取代母系氏族社会。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私有制和奴隶制出现,人类逐步进入阶级社会”和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推动了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以及阶级社会的形成等一系列变化,D项正确;王权的膨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贫富分化的产生是私有制出现后的结果,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的目前距今最早的小口尖底瓶。该小口尖底版长约10厘米,比常见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小口尖底重小很多,它的发现将小口尖底瓶出现的时间向前推了几百年”可知,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的小口尖底瓶将小口尖底瓶出现的时间向前推了几百年,说明考古发现能够推动历史认识不断深入,C项正确;“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的发现来印证”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不经过考古印证的历史记载没有意义”的表述也过于绝对,有些历史记载没有足够的考古印证的条件,排除B项;“唯一”的表述也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在红山文化辽宁牛河梁遗址、龙山文化山西陶寺古城遗址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还有大量精美玉器出土,这些玉器形制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知,材料内容表明不同地区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有共同的元素,同时也展现了各自的独特风格,因此,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C项正确;红山与龙山均属北方文化,且“渐趋一致”不符合考古发现的“多元并存”特征,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提及古蜀文化,不能得出古蜀文化先进的结论,排除B项;“趋向同一”夸大了相似性,忽略地方特色,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首先产生。因为生产力提高后,有了剩余产品,这就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私有制产生后,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拉大,进而出现了阶级。有了贫富分化,就有了不同的阶级,比如富有的阶级和贫穷的阶级。随着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国家产生了,B项正确;私有制产生之后才出现对立的阶级,排除A项;“生活富足,共同富裕”不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排除C项;部落战争与国家产生没有直接联系,国家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有女娲制作笙簧,伏羲发明渔网,黄帝缝制衣裳,燧人钻木取火等神话性质的传说,这些传说虽然有想象和虚构成份,但也蕴含了先民的劳动精神,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正确;历史研究的方向是化石,历史文献、历史文物等,排除A项;传说可以为研究三皇五帝提供参考,不能实证三皇五帝的存在,排除B项;考古研究要参考这些传说,但传说不能作为考古研究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和炎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这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认同根源,也是祭祀活动的核心意义所在,C项正确;虽然黄帝和炎帝时期有诸多文明创造,但这不是马英九先生率台湾青年参加祭祀的核心原因,重点在于民族认同层面,排除A项;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的制度,与黄帝、炎帝无关,排除B项;黄帝和炎帝属于远古传说人物,“最真实”的表述不符合历史研究的严谨性,且这也不是祭祀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据题干“宫殿基址面积达到了108平方米,四周有回廊环绕,并且该遗址还出土了青铜礼器、玉璋等器物,且遗址中未见明显贫富分化墓葬。”和所学知识可知,宫殿基址的存在说明有了统治中心和一定的政治架构;出土青铜礼器、玉璋等器物,体现了礼仪和等级制度。这些都是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B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尚未形成成熟的分封制度,排除A项;商朝的手工业(如青铜器制造)比夏朝更发达,排除C项;河南偃师属于黄河流域,材料未体现夏朝统治区域覆盖长江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夏朝之后是商朝,西周之后是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A项正确;春秋早于战国,因此选项“商、战国、春秋”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东周分春秋和战国,因此选项“商、东周、战国”说法错误,排除C项;夏商之间的朝代是商朝,而非东周,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根据题干“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鼎是西周时期权力的象征,后来也成为了权力的代表性物品。西周时,在分封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周王以下的诸侯、卿大夫、相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周王以下的诸侯、卿大夫、士.最下层的是广大平民和奴隶.各等级之间等级森严。因此题干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西周社会等级森严,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腐败(如贪污或滥用权力),鼎数是礼仪规范,而非负面现象,排除B项;西周青铜冶铸技术发达,材料仅谈鼎数规定,未反映技术落后,排除C项;材料讨论社会等级制度,未提及地区经济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题干中周公的三个儿子分别受封于鲁、蒋、邢,目的是控制夷族、淮夷及商代旧地,说明分封制通过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关键地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从而维护周王室的稳定,C项正确;分封制可能间接促进文化传播,但问题重点在于政治控制,而非文化认同,排除A项;分封制确实有等级结构,但问题中未强调等级,而是强调控制地区,排除B项;分封制可能加剧社会分层,但问题中未涉及阶层分化,而是政治军事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 变成 “家天下”,“天下为家” 的现象始于启,C项正确;黄帝是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当时处于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的禅让制阶段,“天下为家” 尚未出现,排除A项;禹在位时,虽然权力有所集中,但他最初还是遵循禅让制,推举伯益继承位置,“天下为家” 的局面不是由禹开始,排除B项;周武王是西周时期的君主,“天下为家” 的世袭制度在周武王之前早已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需定期朝见周天子。但春秋时期,鲁国朝见周天子的次数远少于朝见齐、晋的次数,这反映出周王室的地位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周天子已不能对诸侯形成有效控制,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鲁国朝见周天子和朝见齐、晋的次数对比,并非强调鲁国向周天子纳贡,排除A项;虽然周王室地位衰微,但还没有到依附听命于诸侯的程度,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鲁国朝见齐、晋次数多,更多地体现出齐、晋的霸主地位,以及周王室的衰微,并非单纯的鲁国与齐、晋结好,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从“不过十亩”到“治田百亩”,说明生产力显著提升。关键原因在于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如铁犁)和牛耕的推广,极大提高了耕作效率,B项正确;私田开垦是土地制度变化的结果,非直接原因,排除A项;土地肥沃属自然条件,未发生突变,排除C项;劳动人口减少与题干“一夫”效率提升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据材料“孔氏家族大规模地经营冶铸业,开辟鱼塘养鱼,经常游访诸侯,借此获取经商发财的便利”可知,孔氏家族在南阳大规模经营冶铸业、开辟鱼塘养鱼,还通过游访诸侯获取经商便利,这表明战国时期工商业有一定发展空间,工商业活动较为活跃,反映出战国时期工商业有所发展,B项正确;在战国时期,社会等级秩序虽有变动,但仅从孔氏家族经商一事不能得出巨商大贾颠覆社会等级秩序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任何信息显示孔氏家族等商人势力对政权统治造成危害,排除C项;仅孔氏家族多样化经营不能代表多样化经营已成为普遍现象,“普遍现象” 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及所学知识可得,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走向统一,B项正确;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但是材料还有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战争多,而是战争后的统一趋势,排除C项;国家消失只是表面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
21.B
【详解】根据材料“晋国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双方和睦相处”“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分析可知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B项正确;“晋国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双方和睦相处”无法体现提升国家军队的战斗力,排除A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强大起来后,加剧诸侯国的政治不平衡,排除C项;“晋国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双方和睦相处”说明各民族交融,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少数民族的侵扰,排除D项。故选B项。
22.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宗室贵族都有怨恨情绪)。”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宗室贵戚的利益受到极大损害,所以他们对商鞅变法多有怨恨情绪,B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通过设立郡县制等措施,这一措施主要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并非是宗室贵戚怨恨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主要是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与宗室贵戚的怨恨关系不大,排除C项;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户籍制度等,不是宗室贵戚怨恨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3.D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说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的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灭亡。可见,材料主张变法图强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不是颂扬汤武功德,排除A;材料也不是批评商朝暴政,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法家的变革思想,不是强调以礼治国,排除C。故选D。
24.A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得出李冰根据岷江的水情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制定工程方案,说明其设计充分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A项正确;都江堰是位于岷江之上的水利工程,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与关中平原的开发无关,排除B项;材料虽涉及民众品质,但题干重点在工程规划方法,非强调精神层面,排除C项;李冰为战国时期秦国官员,秦朝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2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④涿鹿之战是黄帝炎帝部落联盟与蚩尤的远古战役,早于夏朝;①商汤灭夏(约前1600年)建立商朝;②牧野之战(前1046年)是周灭商的关键战役;③商鞅变法(战国中期,前4世纪)最晚,A项正确;①商汤灭夏时间晚于④涿鹿之战,排序错误,排除B项;③商鞅变法时间晚于②牧野之战,排序错误,排除C项;①商汤灭夏时间晚于④涿鹿之战,排序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6.(1)图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堆积物,可以佐证河姆渡人已经能种植水稻,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图3: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纺轮说明半坡人能制作陶器,会纺织。
图4: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说明半坡人会制作彩陶,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任选一项考古发现作答即可)
(2)图五:河姆渡人,图六:半坡人
图5: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干栏式建筑利于通风、防潮。
图6:半坡人生活在黄河中游地区,干旱、风沙大,气候相对寒冷,住半地穴式房屋利于防风、防寒和炊煮。
(3)原始农业发展,出现了石镰、石锄等工具;
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制作出较为精美的陶器;
出现了贫富分化。(任答两点即可)
【详解】(1)说明:开放性设问,从图2至图4中任选一项考古发现,仿照示例进行说明,要将考古发现与对应的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状况联系起来。然后,按照“考古发现+证明的生产生活状况”结构,仿照示例清晰表述,将考古发现与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应起来。如:图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堆积物,可以佐证河姆渡人已经能种植水稻,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图3:半坡遗址出土的陶纺轮说明半坡人能制作陶器,会纺织。图4: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说明半坡人会制作彩陶,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2)图5:根据材料“图5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该地区地势低平,降水丰富,气候潮湿。干栏式建筑是一种高于地面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结构有利于通风、防潮,能够适应长江下游潮湿的自然环境,保障居民的居住舒适度。
图6:根据材料“图6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生活在黄河中游地区,这里气候相对干旱,风沙较大,而且气温较低。半地穴式房屋一部分深入地下,这样的结构有利于防风、防寒,同时,在房屋内还可以利用火塘进行炊煮等活动,适应了黄河中游的自然气候状况。
图5原因:根据材料“图5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干栏式建筑利于通风、防潮。
图6原因:根据材料“图6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生活在黄河中游地区,干旱、风沙大,气候相对寒冷,住半地穴式房屋利于防风、防寒和炊煮。
(3)生产生活状况:根据材料“不仅有磨制的石镰、石锄等工具”可知,原始农业发展,出现了石镰、石锄等工具;根据材料“还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可知,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制作出较为精美的陶器;根据材料“大汶口墓葬有大、中、小型之分,随葬品也极不均衡。有的墓穴仅能容尸,空无一物;而大型墓中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可知,出现了贫富分化。
27.(1)年代: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地位: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远古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
工具:打制石器。
(3)填图:①炎帝、②涿鹿之战。
特点:华夏族是以黄帝和炎帝部落为主,融合其他部落形成的,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
【详解】(1)年代:根据图1“元谋人遗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元谋人距今已经有约170万年。
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生活在云南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远古人类:根据图2“周口店遗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活过北京人、山顶洞人。
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会使用火。
(3)填图:根据“传说中的历史”图片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黄帝和炎帝在阪泉发生战争,后形成炎黄联盟,故①是炎帝;炎黄联盟和蚩尤在涿鹿发生战争,蚩尤战败并入炎黄联盟,故②是涿鹿之战。
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华夏族是由多个部落经过长期融合逐渐形成的,主体是炎黄部落,通过战争、联盟等方式逐步融合而成,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
28.(1)制度:世袭制;
主要依据:血缘关系。
(2)制度:分封制;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3)共同原因: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4)认识:民心向背关乎王朝兴衰;执政者应勤政爱民,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等。(答出一点即可)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恰。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取代“禹”体现的是世袭制;
主要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袭制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关系,即王位由同一血统的家族成员继承,通常是父子相传。
(2)制度:根据材料二“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描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该制度旨在加强中央和地方的联系,便于天子控制诸侯;
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疆域的控制,保证王室的强大,并拱卫王室,通过分封诸侯,周王室能够有效地控制各地,加强统治,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3)共同原因:根据材料三图片“商纣王施炮烙之刑;桀架人车”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纣王和夏桀的暴行,揭示了夏、商两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暴政导致民怨沸腾,最终引发灭亡;商纣王施炮烙之刑和夏桀架人车都反映了残暴的统治。
(4)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的施政是否得民心是王朝兴衰的关键,暴政必然导致灭亡,只有顺应民意,才能长治久安,所以执政者应做到勤政爱民,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等。
29.(1)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推广、牛耕技术应用,农业生产力提升,推动社会转型。
(2)“他”:齐桓公;政治口号 :“尊王攘夷”。
(3)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4)商鞅变法。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一“春秋铁制农具”“战国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牛尊”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进一步推广,牛尊则反映了牛耕技术的应用。铁制农具硬度更高、耕作效率更强,牛耕技术替代人力耕作,两者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劳动负担;同时,先进农具的推广使更多荒地得以开垦,促进了农业产量提升,为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也推动了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铁制农具”“战国铁制农具”可得出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掌握铁制农具的铸造技术,且铁制农具从春秋到战国逐步普及,农业生产工具发生根本性变革”;从“战国时期牛尊”(牛尊造型生动,体现对牛的重视)可得出“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已较为成熟,牛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动力,反映出农业生产方式从‘人力耕作’向‘畜力耕作’转变”;综合三幅图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及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提供了关键支撑”。
(2)他:根据材料二“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力大增,因此材料中的“他”指齐桓公。
口号: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为获得政治优势,打出“尊天子,攘夷狄”的口号(即“尊王攘夷”),以周天子名义号令诸侯,抵御周边少数民族侵扰,逐步确立霸主地位,因此他称霸打出的政治口号是“尊王攘夷”。
(3)特点:根据材料三“大兼并的残酷现实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减少,剩余诸侯国实力更强,战争目的从“争夺霸主地位 转变为“兼并土地、消灭他国”,因此战争特点为规模大(参战兵力可达数十万)、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持续时间长(单次战役可数月)、战争手段残酷。
战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著名战役有: 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齐国围魏救赵,击败魏国);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齐国诱敌深入,大败魏国,使魏国霸主地位衰落);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国击败赵国,坑杀赵军主力,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任举两场即可)。
(4)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四“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君”指商鞅,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推行变法,因此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
经济措施:根据材料四“坏井田,开阡陌”可得出“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经济上还推行“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任举一例即可)。 军事措施:根据材料四“急耕战之赏”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事措施为“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作用:根据材料四“倾邻国而雄诸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大为增强,军队战斗力显著提高,秦国从战国初期的弱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后续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