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亿利东方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亿利东方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亿利东方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元谋人化石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伴随出土的还有打制石器和炭屑。经测定,其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下列对元谋人相关研究的学术价值评价,最恰当的是( )
A.为探讨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文明起源提供直接证据
B.佐证了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具备人工取火的能力
C.是研究人类起源于非洲并向亚洲迁徙假说的关键依据
D.为论证中华民族百万年以上人类活动史提供重要支撑
2.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研究元谋人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古人类活动场景想象图 B.考古现场的影像资料
C.元谋人上门齿化石 D.历史学家的著述
3.1973年考古人员在浙江东部地区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人类活动遗址,其发现包括:干栏式建筑遗迹、碳化稻粒、石磨盘、炊器、渔猎工具、象牙雕刻器等。说明该遗址( )
①已经采取定居的生活方式 ②居民掌握了雕刻等技术
③进入到国家的社会形态 ④印证我国出现了原始农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出土的骨笛,是我国音乐考古中的一个重大发现,将人类音乐史、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这表明(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C.华夏音韵,源远流长 D.神州大地,物产丰富
5.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 )
A.华夏认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
6.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1958年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家蚕丝线、丝带和绢片等历史遗存。这说明( )
A.传说与神话是完全杜撰的 B.只有考古发现才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依据
C.黄帝和嫘祖是我国著名的传说人物 D.传说与神话传递了一定的历史信息
7.《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年老时,四岳(部落首领)推举舜继位,因其“能和以孝”。尧考察后禅位于舜。舜年老时,因禹“治水有功”,亦禅位之。这反映了当时( )
A.权力更迭依赖武力征服 B.最高首领位置世袭传承
C.统治者借神谕确立权威 D.依据品德政绩推举首领
8.某学者认为:“夏朝的建立,是中国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其主要依据是夏朝( )
A.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 B.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C.建立了压迫奴隶的国家机器 D.实行了禅让制的政治制度
9.下表是史书关于武王伐纣的记载,据此可知,武王伐纣能取得胜利得益于( )
《国语·周语上》 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拥戴、拥护)武王。
《史记·周本纪》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
《淮南子·泰族训》 纣有南面之名,而无一人之德,此失天下也。
A.民心所向 B.武器装备 C.军队数量 D.战略战术
10.西周时期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包括严格区分君臣、父子、夫妻等身份和亲疏、尊卑、贵贱等地位的礼仪,以及与这些礼仪相配套的乐舞。统治者制定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诸侯的独立性 B.缓和阶级矛盾 C.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D.确立礼仪规范
二、综合题
11.探究远古时代,追溯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寻文明起源】
材料一 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主要集中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其中包括北京人遗址、蓝田人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
【梳理文明内涵】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请将上述遗址按下列要求进行分类,并概括我国古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
旧石器时代: 。
新石器时代: 。
分布特点: 。
(2)根据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的考古发现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生活状况。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12.我国是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先民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图1 水稻 图2 粟 图3 图4
材料二 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概括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准: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分化;三是出现王权、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
——摘编自王巍《探源工程所见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
(1)材料一中,图3和图4分别被称为什么建筑?其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
(2)谈谈你对生产工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
(3)根据材料二,指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哪些?请列举两个你所学过的早期国家文明遗址。
三、材料题
13.夏、商、西周是我国古代文明奠基的重要历史时期,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王朝更替】
材料一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
——据《三字经》
【建制】
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摘编自《礼记·礼运》 材料三: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摘编自【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衰亡】
材料四
桀驾人车 炮烙之刑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填上①②相关内容。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君主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桀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① 亳、殷 商纣王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② 周幽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天下为家”始于哪一制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的政治制度,并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
(4)依据材料四中的三幅图片,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亿利东方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C A D D C A C
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距今170万年,直接佐证中国境内百万年以上的人类活动史,D项正确;新石器时代始于约1万年前,与元谋人时间不符,排除A项;炭屑仅能证明用火,无法直接说明“人工取火”能力,排除B项;元谋人属中国境内早期人类,非非洲迁徙假说的关键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据材料“前者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可知,第一手史料指直接来源于历史事件或当时的原始遗存,“元谋人上门齿化石”是元谋人存在的直接实物证据,属于未经后人加工的第一手史料,C项正确;古人类活动场景想象图是后人想象的场景图,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项;考古现场的影像资料虽记录考古现场,但属于现代技术对实物的记录,其核心依据仍是化石本身,排除B项;历史学家的著述是学者的研究,属于二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遗址中发现干栏式建筑遗迹,干栏式建筑是定居生活的重要标志,说明该遗址的居民已经采取定居的生活方式,①正确。遗址中发现象牙雕刻器,这表明居民掌握了雕刻等技术,②正确。遗址中发现碳化稻粒、石磨盘等,碳化稻粒是原始农业种植水稻的体现,石磨盘可用于粮食加工,这些都印证了我国出现了原始农业,④正确。①②④符合史实,B项正确;国家的形成需要具备一系列复杂的特征,如阶级分化、军队、监狱等强制机关。该遗址距今约7000年,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尚未进入国家的社会形态,③不符合实际,所有包含③的选项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描述,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将人类音乐史、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说明华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音韵”指音乐或声音,“源远流长”形容历史久远,这与骨笛证明中国音乐起源早、历史悠久的主题高度吻合,C项正确;“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强调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但题干焦点是音乐史的悠久,并未涉及文明的整体结构或多样性,排除A项;骨笛是文化或艺术遗物,而非科技成就(如工具或发明),题干未提科技领先,排除B项;“神州大地,物产丰富”强调土地富饶和物产,但骨笛是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与物产(如农产品或资源)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意在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图腾,说明中华民族有着认同感,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革故鼎新的问题,排除B项;道法自然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思想,排除C项;和而不同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据“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1958年,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吴山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家蚕丝线、丝带和绢片。”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传说和神话传递了一定的历史信息。故选D;AB说法绝对化,排除;C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及题干信息可知,尧舜通过考察品德和政绩禅让首领之位,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首领的方式,以贤能和品德政绩为标准推举首领,D项正确;“武力征服”与禅让的和平推举矛盾,排除A项;“世袭”始于夏朝,与题干时期不符,排除B项;“神谕”在题干中未提及,题干强调德行和功绩,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题干指出夏朝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转向阶级社会,关键在于阶级社会的核心特征——国家机器的形成。夏朝创立了军队、监狱等统治工具,确立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压迫,符合阶级社会定义,C项正确;磨制石器属新石器时代特征,与夏朝社会形态无关,排除A项;贫富分化是原始社会末期现象,并非国家形成的直接标志,排除B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政治制度,夏朝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据题干表格中三段史料可知,《国语》强调“庶民弗忍,欣戴武王”,《史记》指出“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倒兵以开武王”,《淮南子》点明“无一人之德,此失天下”。三则材料共同指向同一核心:商纣丧失民心,周武王获得民众与士卒的普遍支持。故武王伐纣取胜首先得益于“民心所向”,A项正确;材料均未涉及武器装备之优劣和具体战略战术之设计,排除B、D两项;题干提到“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材料并未说明武王兵力占优,纣王无道、不得民心才是取胜主因,排除C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时期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和结合所学知识,周朝礼乐制度是分封制的配套措施,通过礼仪约束诸侯、卿大夫的行为,防止僭越,确保周天子权威,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其中很多内容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礼乐制度恰恰是限制诸侯权力,要求其服从周王室,排除A项;礼乐制度本质是固化阶级差异,排除B项;确立礼仪规范是制度的表现形式,其深层目的是通过规范维护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1.(1) 北京人遗址、蓝田人遗址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分布广泛、以大河流域为中心
(2)生活状况:原始农耕,种植水稻,过上了定居生活;手工业已较为发达,社会生产力有所进步。
(3)认识: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连续性。
【详解】(1)填空: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蓝田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原始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过着采集狩猎生活。
②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原始人类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和定居生活。
③根据材料一“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主要集中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人类遗址的分布呈现出多元分布、以大河流域为中心的特点。
(2)生活状况:根据材料二图1 河姆渡遗址稻谷堆积层可知,当时已出现原始农耕,种植水稻,过上了定居生活;根据材料二图2 东胡林遗址炭化粟粒可知,当时已种植粟,原始农业有了一定发展;根据材料二图3 大汶口遗址白陶器可知,当时手工业(制陶业)已较为发达,社会生产力有所进步。
(3)认识: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起源早,在远古时代就已在黄河、长江流域孕育发展;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连续性,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农耕、手工业等不断发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为后世文明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12.(1)建筑:图3:干栏式房屋,图4:半地穴式房屋。因素:自然环境。(写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等意思相近也可)
(2)认识:①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②生产工具的发明与创造推动人类社会进步。③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④生产工具的制造与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⑤生产劳动工具辅助人类拓展劳动创造领域时,人类社会便能繁荣发展。(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3)标志: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分化加剧,贫富分化;出现王权、国家。
早期国家文明遗址:良渚遗址、陶寺遗址。
【详解】(1)建筑:根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3是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图4是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环境温暖潮湿,因此居住干栏式房屋;而半坡人遗址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气候较干旱,因此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由此可见,其结构的不同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2)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耕时期出现了骨耜等生产工具,由此可见,①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②生产工具的发明与创造推动人类社会进步。③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④生产工具的制造与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⑤生产劳动工具辅助人类拓展劳动创造领域时,人类社会便能繁荣发展。(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3)标志:根据材料二“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根据材料二“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分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社会分工分化加剧,贫富分化;根据材料二“三是出现王权、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出现王权、国家。
早期国家文明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遗址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年代约为距今5300—4300年。遗址有大型宫殿基址、城墙、护城河等,还发现了庞大的水利工程,出土的玉琮、玉璧等玉礼器用于明尊卑、别贵贱。反映了早期国家的出现;陶寺遗址地处山西襄汾县,年代约为距今4300—3900年。有规模空前的城址、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宫殿等,还出土了比甲骨文早近800年的“朱书文字”,反映了早期国家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13.(1)①汤;②镐京。
(2)制度:世袭制。
(3)政治制度:分封制。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共同原因:统治者的暴政(或君主的荒淫无道、残暴统治)。
【详解】(1)填空:①据所学知识可知,商约公元前1600年由汤建立,开国君主为汤。
②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于公元前1046年由周武王建立,都城为镐京。
(2)制度:据材料二“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和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家”始于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打破了之前的禅让制,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天下为家”的局面由此开始。
(3)政治制度:据材料三“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和所学知识可知,对应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西周建立后,疆域辽阔。为了巩固统治,周王借鉴前代经验,推行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后裔。
作用:据材料三“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和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通过诸侯对地方的治理,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使周的文化统治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4)共同原因:从材料四的“桀驾人车”(夏桀残暴)、“炮烙之刑”(商纣残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昏庸)可知,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的暴政(或荒淫无道、残暴统治)。夏桀、商纣、周幽王的残暴统治或昏庸行为,引发了人民的反抗或诸侯的背叛,最终导致王朝灭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