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国庆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郑州国庆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中地理高一上期 11月月考
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18X3=54分)
“金乌”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神鸟。古籍《毛诗》曰:乌在日中,从天,以昭孝也。右图为汉代石刻“日中三足乌”图。读图,完成1~2题。
1.古代中国人对“金乌”的想象,可能源自人们所看到的某一种太阳活动,其最有可能是(  )
A.太阳黑子 B.耀斑 C.日珥 D.太阳风
2.科学研究表明,鸟类起源于距今1.5亿年前,这个时间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的(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太古代
隆河冰川是阿尔卑斯山最古老的冰川,也是广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在过去十年中,隆河冰川正在迅速萎缩。迄今为止,隆河冰川已有大约40m的冰层消失。为了防止冰川融化,瑞士环境部想出了一个奇招——给冰川盖上白色防水油布,(如下左图)。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右图中( )
A.③增大 B.④减小 C.⑤增大 D.⑥减小
4.冰川铺上巨型白色防水油布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大气降水量增加 B.地表径流量增多
C.地表蒸发量减少 D.地下径流量增大
2024年5月,高242米的“世界第一高”冷却塔在湖南益阳电厂落成。该冷却塔工作原理是发电产生的热水进入冷却塔,经喷淋系统向下喷洒的过程中,周围冷空气自动被吸入塔内,冷却喷淋的热水。下图为冷却塔基本结构示意图。完成5~6题。
5.该冷却塔自然进风口应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6.冷却塔中的挡水器减少了水的损失,从水循环的原理看,挡水器的作用是( )
A.利于水汽凝结 B.加强水汽蒸发 C.促进水汽输送 D.增加地下径流
下图为2020年8—11月南海中沙群岛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垂直分布统计图。温跃层是水体以温度分层时温度梯度最大的一层。完成7~8题。
7.该海域温跃层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8.图中表层海水盐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径流丰富 B.降水丰富 C.蒸发量小 D.受寒流影响
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左图所示。右图为“当月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如图获取淡水过程中,取水管模仿的水循环的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径流 D.水汽输送
10.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 )
A.6时前后 B.13时前后 C.18时前后 D.24时前后
下图示意东北某城市植被浅沟,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据此完成11~12题。
11.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会减轻洪涝灾害,主要原因是水循环的环节( )
A.a减弱 B.b增强 C.c增强 D.d减弱
12.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对城市热岛效应及城市风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热岛效应增强 ②热岛效应减弱 ③城市风增强 ④城市风减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湖泊是人类生息繁衍的良好环境。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我国西北来区域进行野外考察,研究湖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绘制了考察区域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图示湖泊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
A.陆地内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 D.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14.考察发现,图中村落的风向具有昼夜变化的特点,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该特点的是( )
A B C D
15.图示湖泊对村落的直接影响是( )
A.提供饮用水源 B.增加空气湿度 C.增大昼夜温差 D.改变季风风向
读下面“环流箭头示意图”,完成16~18题。
16.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示意图”,A表示海洋,B表示陆地,则此图表示的是( )
A.白天的海风 B.夜晚的海风 C.白天的陆风 D.夜晚的陆风
17.若该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关于四地气温、气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C>D>A>B B.气温:A>B>D>C
C.气压:A>B>C>D D.气压:D>A>B>C
18.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则错误的是( )
A.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 B.②为径流输送 C.④为水汽输送 D.③为蒸发
二、综合题(4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城市空间扩大过程中,建筑物密度增大,沥青和水泥地面增加,绿树和水面减少,使地表性质发生变化,造成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夏季午后东西方向气温分布示意图。
(1)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所有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运动方向。(4分)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城市地表性质改变导致城市温度升高的原因。(4分)
(3)该市政府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热岛环流角度分析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4分)
(4)请你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出两条合理性建议。(4分)
20.下图为“某年2月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海水月平均温度(单位:℃)随经度和深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描述图示海域水温随深度变化的分布特点。(6分)
(2)若仅考虑温度对密度的影响,则①③两处海域表层密度较高的是________处,简述其原因。(4分)
(3)从海水蒸发的角度分析与③海域相比,②海域附近的大气特征。(4分)
21.某滨海城市某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的小课题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研究报告。(16分)
“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______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的现象。它是______环流的反映,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4分)
(2)在下图中用箭头画出近地面风向,并画出高空和近地面等压面。(6分)
(3)分析海陆风对该滨海城市的影响。(6分)2025-2026学年高中地理高一上期 11月月考
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18X3=54分)
“金乌”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神鸟。古籍《毛诗》曰:乌在日中,从天,以昭孝也。右图为汉代石刻“日中三足乌”图。读图,完成1~2题。
1.古代中国人对“金乌”的想象,可能源自人们所看到的某一种太阳活动,其最有可能是(  )
A.太阳黑子 B.耀斑 C.日珥 D.太阳风
2.科学研究表明,鸟类起源于距今1.5亿年前,这个时间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的(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太古代
隆河冰川是阿尔卑斯山最古老的冰川,也是广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在过去十年中,隆河冰川正在迅速萎缩。迄今为止,隆河冰川已有大约40m的冰层消失。为了防止冰川融化,瑞士环境部想出了一个奇招——给冰川盖上白色防水油布,(如下左图)。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右图中( )
A.③增大 B.④减小 C.⑤增大 D.⑥减小
4.冰川铺上巨型白色防水油布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大气降水量增加 B.地表径流量增多
C.地表蒸发量减少 D.地下径流量增大
2024年5月,高242米的“世界第一高”冷却塔在湖南益阳电厂落成。该冷却塔工作原理是发电产生的热水进入冷却塔,经喷淋系统向下喷洒的过程中,周围冷空气自动被吸入塔内,冷却喷淋的热水。下图为冷却塔基本结构示意图。完成5~6题。
5.该冷却塔自然进风口应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6.冷却塔中的挡水器减少了水的损失,从水循环的原理看,挡水器的作用是( )
A.利于水汽凝结 B.加强水汽蒸发 C.促进水汽输送 D.增加地下径流
下图为2020年8—11月南海中沙群岛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垂直分布统计图。温跃层是水体以温度分层时温度梯度最大的一层。完成7~8题。
7.该海域温跃层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8.图中表层海水盐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径流丰富 B.降水丰富 C.蒸发量小 D.受寒流影响
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左图所示。右图为“当月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如图获取淡水过程中,取水管模仿的水循环的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径流 D.水汽输送
10.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 )
A.6时前后 B.13时前后 C.18时前后 D.24时前后
下图示意东北某城市植被浅沟,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据此完成11~12题。
11.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会减轻洪涝灾害,主要原因是水循环的环节( )
A.a减弱 B.b增强 C.c增强 D.d减弱
12.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对城市热岛效应及城市风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热岛效应增强 ②热岛效应减弱 ③城市风增强 ④城市风减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湖泊是人类生息繁衍的良好环境。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我国西北来区域进行野外考察,研究湖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绘制了考察区域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图示湖泊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
A.陆地内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 D.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14.考察发现,图中村落的风向具有昼夜变化的特点,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该特点的是( )
A B C D
15.图示湖泊对村落的直接影响是( )
A.提供饮用水源 B.增加空气湿度 C.增大昼夜温差 D.改变季风风向
读下面“环流箭头示意图”,完成16~18题。
16.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示意图”,A表示海洋,B表示陆地,则此图表示的是( )
A.白天的海风 B.夜晚的海风 C.白天的陆风 D.夜晚的陆风
17.若该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关于四地气温、气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C>D>A>B B.气温:A>B>D>C
C.气压:A>B>C>D D.气压:D>A>B>C
18.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则错误的是( )
A.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 B.②为径流输送 C.④为水汽输送 D.③为蒸发
二、综合题(4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城市空间扩大过程中,建筑物密度增大,沥青和水泥地面增加,绿树和水面减少,使地表性质发生变化,造成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夏季午后东西方向气温分布示意图。
(1)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所有线段上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运动方向。(4分)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城市地表性质改变导致城市温度升高的原因。(4分)
(3)该市政府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热岛环流角度分析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4分)
(4)请你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出两条合理性建议。(4分)
20.下图为“某年2月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海水月平均温度(单位:℃)随经度和深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描述图示海域水温随深度变化的分布特点。(6分)
(2)若仅考虑温度对密度的影响,则①③两处海域表层密度较高的是________处,简述其原因。(4分)
(3)从海水蒸发的角度分析与③海域相比,②海域附近的大气特征。(4分)
21.某滨海城市某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的小课题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研究报告。(16分)
“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______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的现象。它是______环流的反映,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4分)
(2)在下图中用箭头画出近地面风向,并画出高空和近地面等压面。(6分)
(3)分析海陆风对该滨海城市的影响。(6分)
2025-2026学年高中地理高一上期 11月月考
地理试卷答案和解析
1.A 2.B 
解析:第1题,由材料分析可知,“金乌”是古代人们肉眼看到太阳上有黑点,所以就想象太阳里面住着“三足乌鸦”。太阳大气中所在区域比其他地方的温度低,看起来比其他地方暗,由此看来,古人所见“三足乌”,实际上是太阳上的黑子。故选A。第2题,科学研究表明,鸟类起源于距今1.5亿年前的原始爬行类动物。脊椎动物进化的主干是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到哺乳类,最后出现人类。鸟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哺乳类还要晚一点,它是由中生代爬行类分化出来,并向空中发展的一个特殊分支。
3.A 4.C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①是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⑤是地面辐射,⑥是大气辐射,⑦是经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故③增大,④⑥增大,⑤不变,且⑥的变化不会导致气候变暖,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第4题,冰川铺上巨型白色防水油布,对降水量没有影响,A错误;巨型白色防水油布会增加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降低冰川的温度,使冰川融化减少,地表径流量、地下径流量减少,BD错误;巨型白色防水油布能够减少油布下面的水分散失到油布之上的空气中,使蒸发量减少,C正确。故选C。
5.A 6.A
解析:第5题,本系统利用的是热力环流的原理,发电产生的热水进入的地方导致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空气从冷却塔的底部进入,形成上升气流,所以自然进风口应该是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第6题,喷淋系统产生的水蒸气遇到挡水器变成小水滴降落,减少水分在系统中的损失,模拟的是水循环中的降水环节,其作用是利于水汽凝结,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C 8.B
解析:第7题,由材料可知,温跃层是水体以温度分层时温度梯度最大的一层。图中③处水温上下变化最大,由30℃下降到20℃,C项正确。 第8题,图中所示海域位于中沙群岛附近,年降水量大,表层海水首先接收到雨水,导致表层海水盐度较低,B项正确;中沙群岛岛屿面积较小,地表径流较少,A项错误;表层海水温度较高,蒸发量更大,C项错误;中沙群岛位于南海,该地寒流不明显,D项错误;故选B。
9.C 10.B
解析:第9题,图中薄膜内部沙滩上有水体蒸发,体现了蒸发环节;蒸发的水汽遇薄膜冷却凝结成水滴,然后沿薄膜流到中间,降落收集器中,体现了降水环节,取水管获取淡水过程,体现了水循环的径流环节,没有体现水汽输送环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第10题,获取淡水最大时期是薄膜上气温与薄膜下气温相差最大的时段,温差最大,降温幅度最大,读图可知,薄膜上下温差最大时段是正午前后。此时薄膜下气温高,蒸发旺盛,水汽上升遇到较冷的薄膜,产生大量水汽凝结,故正午前后是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C 12.D
解析:第11题,图中a表示蒸发,b表示地表径流,c表示下渗,d表示地下径流,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下渗(c)增加,地表径流(b)减弱,减轻洪涝灾害,地下径流(d)增强,对蒸发(a)影响较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第12题,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植被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调节能力增强,市区温度有所下降,市区和郊区温差减小,城市风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减弱,①③错误,②④正确。故选D。
13.A 14.D 15.B
解析:第13题,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河流注入湖泊,且湖泊无径流流出,为内流湖,内流湖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陆地内循环,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第1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村落位于湖泊附近,湖泊与陆地之间有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其风向有昼夜变化的特点,所以影响村落的主要是湖陆风,白天陆地为热源,湖泊为冷源,近地面风向由湖泊吹向陆地,D正确;无法获取该村落周围存在山地的相关信息,AB错误;村落规模较小,与周围环境之间热力性质差异较小,不会有类似城市风的出现,C错误。所以选D。 第15题,湖泊水源裸露,不能直接作为饮用水,A错误;湖泊会调节周围气候,提高空气湿度,B正确;湖泊会减小湖区周围的昼夜温差,C错误;湖陆风为局地小范围的风,对季风的影响较小,D错误。所以选B。
16.A 17.C 18.A
解析:第16题,根据材料,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A表示海洋,B表示陆地,则此时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洋为冷源,陆地为热源,代表的是白天的海风,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第17题,该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原理。根据材料判断,同一水平面,近地面气流由A流向B,说明A处气压高,B处气压低;同理,高空中C处气压高,D处气压低。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始终大于高空,故四地气压大小为A>B>C>D,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A地气流下沉,说明气温低,B地气流上升,说明气温高,故气温大小B>A,对流层大气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故B和C两地,气温大小为B>C,AB选项错误。所以选C。 第18题,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则A为陆地,B为海洋,A符合题意;②为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B不合题意;④为水汽输送,C不合题意;③为海水蒸发,D不合题意。所以选A。
19.(1)绘图略:环流左半部分是逆时针,右半部分是顺时针。
(2)城市建筑物密度大,热量不易散失;沥青和水泥等硬化地面多,比郊区大面积绿地、水面吸收和储存了更多太阳辐射,导致热量吸收多;城市地面大部分透水性差,蒸发量小,导致热量散失少;绿地少,吸收的二氧化碳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气温升高。
(3)合理。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了污染物随城市风从郊区流向城市中心,达到降低对城市污染的目的。
(4)增加绿地面积(绿化楼顶、绿化墙壁);增加水域面积;建设生态廊道;建设通风廊道;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等。
20.(1)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表层(50~200 m处)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大,深层(250 m以下)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小。
(2)③ ③海域水温比①海域水温低、密度高。
(3)②海域附近大气温度更高,海水蒸发更旺盛,湿度更大;大气上升作用明显。
解析:(1)读图可知,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由于表层(50~200 m处)海水的等温线密集,可知表层(50~200 m处)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大,深层(250 m以下)海水等温线稀疏,可知深层(250 m以下)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小。(2)由所学知识“受温度的热胀冷缩影响,大部分物体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读图中等深线数值可知,①③两处海域表层密度较高的是③,原因是①海域水温在30 ℃以上,比③海域水温(24 ℃)高,所以①海域密度低。(3)由图中表层海水②海域比③海域水温高可知,②海域附近的大气温度更高,蒸发量更大,空气湿度更大;大气受热膨胀上升作用明显。
21.(1)海陆热力性质 大气热力
(2)近地面风自海洋吹向陆地(必须平行于等高面);两个等压面如下图所示:
(3)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解析:第(1)题,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即昼夜海陆之间不同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第(2)题,白天,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进而形成环流。第(3)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从气温和降水等方面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