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点石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点石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10月份联合考试
化学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 a23 Cu 64 Zn 65 Ba 137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盛产大豆、玉米等作物。大豆油{主要成分之一为,一种甘油三酯}是当地居民日常烹饪的主要食用油。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属于化合物
B. 该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 每个分子中含有98个氢原子
D. 分散至水中所得分散系属于胶体
2. 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且能作干燥剂的是
A. 碱石灰 B. 浓氢氧化钠溶液
C. 五氧化二磷 D. 无水氯化钙
3. 在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时,不需要标识的图标是
A. B. C. D.
4. 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根据用途推测牙膏中的摩擦剂难溶于水
B. 易燃物自燃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 在工业生产中要制取某种物质,除了要考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还要考虑原料来源、成本高低和设备要求等因素
D. 铁粉可用来除去工业废水中的,体现了铁粉的氧化性
5. 中学阶段,下列物质中常用作氧化剂的是
A. 氯气 B. 锌粒 C. 碳 D. 一氧化碳
6. 常温下,下列物质易溶于水且属于电解质的是
A. B. C. 酒精 D.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石墨能导电,属于电解质
B. 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 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但能与酸反应生成盐
D. 按交叉分类法,既属于钙盐,又属于硫酸盐
8. 下列离子组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 B. 、、、
C. 、、、 D. 、、、
9. 小明同学听老师讲到:“物质甲和物质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甲氧化了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中一定含有化合价升高的元素 B. 甲在反应中失去电子
C. 乙发生还原反应 D. 乙为还原剂
10.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被稀盐酸溶解:
B. 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C. 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D 向溶液中加入溶液:
11.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分析正确是
A.
B.
C.
D.
12. 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如下:
反应1:(浓),该反应需加热才能进行;
反应2:(浓),该反应无需加热即可较快进行。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的氧化性大于
B. 反应1中体现了酸性和还原性
C. 反应2中氧化剂与还原剂个数之比为1:8
D. 离子组“、、、”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13. 已知:铜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通过化合反应表面会产生铜绿,其主要成分是;铜锌合金外观似金子,又称假黄金。某化学小组为检测某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设计探究实验流程与所得数据如图所示(各步反应均充分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合金中的铜在实验中发生反应:
B. 合金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总质量为
C. 该合金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D. 铜转化为铜绿的过程中,空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有2种
14. 向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滴加溶液,溶液中离子的数目与加入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代表
B. b代表
C. 溶液中、、的数目之比可能为
D. 当溶液过量时,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15. 已知:HI是强酸,氧化性:。溶于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
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高铁酸钠是一种高效的多功能氧化剂,广泛应用于水处理(杀菌、除藻、絮凝)、有机合成等领域。其实验室制备方法之一为将①溶于去离子水,搅拌至完全溶解;向溶液中缓慢滴加②稀硫酸,得到澄清的溶液;在搅拌下缓慢加入③NaClO溶液,同时加入④NaOH维持溶液显碱性;反应过程中控制温度为,反应时间约小时;反应完成后,静置熟化30分钟;过滤除去等杂质,滤液转移至仪器中,在下浓缩至有晶体析出;冷却至室温后过滤,得到固体,干燥后密封保存。
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④四种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易导电的是______。
(2)仪器最好为______(填仪器名称)。
(3)从上述材料中,能得出“可溶于水”这一结论的信息是______;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4)溶于水形成浅紫红色溶液,静置后会分解放出氧气,相关反应为(胶体)+i+ii(未配平),生成的胶体具有净水作用。
①上述反应经配平后,方框内应填入的物质和系数是i______、ii______。
②小蔡同学将投入自来水中后,发现此时水中并未出现明显的红褐色沉淀,随后用红色激光笔照射液体,在______的方向观察到______现象,可判断生成的体系属于胶体。
17. 硫及其化合物生活生产中被广泛使用,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部分反应条件及部分生成物略):
已知:、与碱反应的性质相似。回答下列问题:
(1)做还原剂的反应有______(填罗马数字,下同);做氧化剂的反应有______。
(2)反应ii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质量比为______。
(3)写出反应iv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4)已知、、都是酸式盐。
①反应iii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②反应vi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8. 实验室有一包样品,可能含有、、、中的一种或多种杂质,为确定杂质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实验(i)过程中未观察到浑浊现象;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回答下列问题:
(1)沉淀a、b的化学式依次为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i)现象,可确定“样品”中一定不含______(填化学式),结合实验(ii)的现象,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理由为______;另取实验(vi)中的适量滤液,______ (填检验试剂和现象),说明含有。
(3)样品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_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
(4)写出实验(iii)中生成气体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实验(iv)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19.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是由硫黄粉(S)、硝酸钾和木炭粉(C)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时生成、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黑火药爆炸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______(填元素名称);该反应每生成1个分子,转移______个电子。
(2)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通过测定硬质玻璃管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验证固体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受热分解的气态产物。
实验步骤:i.先缓慢通入Ar气,排尽装置内空气;
ii.关闭I左侧阀门,点燃酒精灯甲、乙、丙;
iii.一段时间后,Ⅱ中灼热的铜网变黑,Ⅲ中灼热的铜网未变黑,熄灭酒精灯甲、乙、丙;
iv.再次缓慢通入Ar气……
v.实验结束后,I中减少的质量等于Ⅱ中增加的质量,Ⅲ中质量不变。
①实验步骤中,甲、乙、丙三处酒精灯点燃的先后顺序为______。
②石棉绒性质稳定,不参加反应。I中石棉绒的作用是______。
③已知实验中分解的产物为和一种无毒气体,则该气体为______(填“氧化产物”或“还原产物”),该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10月份联合考试
化学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 a23 Cu 64 Zn 65 Ba 137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题答案】
【答案】(1) ①. ①④ ②. ②③
(2)蒸发皿 (3) ①. 进入滤液中,经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获得固体(答案合理即可) ②.
(4) ①. ②. ③. 与光束垂直 ④. 液体中出现了一条光亮的“通路”
【17题答案】
【答案】(1) ①. iv ②. ii
(2)
(3)
(4) ①. ②.
【18题答案】
【答案】(1) ①. ②.
(2) ①. 、 ②. 溶液和溶液都显碱性 ③. 加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答案合理即可)
(3)84.8% (4) ①. ②.
【19题答案】
【答案】(1) ①. ②. 碳 ③. 12
(2) ①. 乙、丙、甲或丙、乙、甲 ②. 防止I中的固体物质被气流带入Ⅱ中造成堵塞(答案合理即可) ③. 氧化产物 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