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
1—5. AABBD 6—10. DADDC 11—15.BCCAC
16—20. ACCDB 21—15.CADCC
26 (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
口号:自强、求富。
(2)事件:戊戌变法;
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
(3)判断:A错误;B正确。
(4)理由:推翻清朝统治或者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或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5)认识: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27. (1)史实: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抗击英国、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邓世昌黄海海战等。
(2)事件:洋务运动;作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事件:辛亥革命、戊戌变法;(顺序不可颠倒)目的:改变中国现状,为衰落的中国寻找出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4)运动:新文化运动;评价:积极性: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5)特点: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2025年秋教学质量过程监测试卷
(八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 1850年,马克思在论述某一战争的影响时写道:“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8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之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该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847年,英国商船贩卖约500名广东籍华工去古巴的哈瓦那;1849年,载有75名华工的贩奴船首次抵达秘鲁的卡亚俄港。据此可知,鸦片战争(  )
A.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漩涡 B.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
C.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 D.推动了中国与各国交流
3.1844年,他和好友冯云山离开本乡去外县宣传教义,劝导世人信拜上帝。1851年1月11日,他率各地集结而来的会众在金田村正式誓师起义,向清王朝宣战。“他”(  )
A.创办了大生纱厂,实业救国 B.领导太平天国运动打击清朝
C.指挥致远舰冲向日舰“吉野号” D.率领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
4.以下是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减少
B.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清政府从“天朝上国”沦为“洋人的朝廷”
5.1893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创办了自强学堂。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这表明张之洞兴办学校的根本目的(  )
A.扩大中外贸易以自强 B.发展高等教育以提高素养
C.与外国企业进行商战 D.培养洋务人才以实现自强
6.八年级某同学在进行单元复习时,搜集整理了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丁汝昌等人的事迹,他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应对边疆危机 B.反抗专制统治
C.近代化的探索 D.反抗外来侵略
7.学习完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后,有位同学就此部分内容做了主题归纳,他的主题应该是(  )
A.近代化的探索 B.列强的侵略
C.人民的反抗斗争 D.近代外交事业的发展
8.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材料描述的是戊戌变法的(  )
A.过程 B.性质 C.影响 D.背景
9.民权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核心,其内容是(  )
A.实行社会革命 B.打倒帝国主义
C.核定地价 D.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10.小明在整理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学习笔记时,看到某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该条约的影响是(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C.鸦片的毒害 D.自然灾害严重
12. 1895年,康有为上书痛陈,值此千年变局,“病症已变而犹用旧方”,未有不危者为此,康有为开出的“新方”是(  )
A.“师夷长技” B.“民主科学” C.“变法图强” D.“三民主义”
13.1935年,电影《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该影片获奖的时间换算成民国纪年是(  )
A.民国二十年 B.民国二十二年
C.民国二十四年 D.民国二十六年
14.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面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鸦片战争失败加深了清政府统治危机
B.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
C.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并积极传教
D.洪秀全初步建立起太平天国政权组织
15.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西域为“新疆”,巩固了西北边防,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对此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冯子材
16. 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美、日、法等列强先后觊觎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新疆、台湾建省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国防以应对边疆危机 B.削弱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
C.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D.满足列强要求以避免冲突
17.奏折、诏书等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下面的奏折和诏书反映了(  )
奏折:已而东师大辱,遂有割台赔款之事。于是外国蔑视,海内离心。职忧愤迫切,谬陈大计,请及时变法,图保疆圉(yǔ) 诏书: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
A.鸦片战争的危害 B.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C.维新运动的历程 D.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结局
18.清政府对待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反复变化,经历了(  )
A.招抚——剿灭 B.剿灭——招抚
C.剿灭——招抚——镇压 D.剿灭——招抚——议和
19.“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这是1905年10月20日某报刊的发刊词中的一段话。下列关于这一报刊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创办于戊戌变法期间 B.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C.创办于新文化运动期间 D.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21.孙中山在《伦敦被难记》中回忆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主张但遭到拒绝的经历时写道:“吾党于是怃然长叹,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据此可知孙中山进行革命的原因是(  )
A.充分意识到清王朝的腐败 B.改革的方式在中国行不通
C.西方思想文化的广泛传播 D.中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该现象源于(  )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给英国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辛丑条约》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22. 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1894年,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主要说明(  )
A.日本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B.清朝逐步放弃周边管辖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西欧列强无法抗衡日本
23.中国近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你认为作者描述的是哪个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的状况?(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4.晚清某告示写道:“窃有天主教,由咸丰年间,串结外洋人,祸乱中华,耗费国帑……今以上天大帝垂恩,诸神下降,赴垣设立坛场,神传教习子弟,‘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该告示出自(  )
A.太平军 B.维新派 C.义和团 D.革命党
25.作为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深刻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救中国,而要推翻清政府,必须要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下列关于兴中会和同盟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同盟会
C.同盟会的纲领是三民主义 D.兴中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二、非选择题(50分)
26. (2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自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
——《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中华民国史》
(1)(4分)材料一中“自强运动”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2)(6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康有为、梁启超探索新的救国之道指的是什么事件?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的原因。
(3)(4分)根据上述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填正确;不正确,请填错误。
A孙中山认为民生、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族主义尚未着手。
B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
(4)(6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的理由。
(5(2分))根据材料四,概括“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7. (28分)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斗争,中国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中国人)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尽管也有英勇抵抗,但还是遭到耻辱性的失败。中国被迫打开大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其最大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
材料三 在甲午战争的民族灾难中成立的兴中会和强学会,一个以革命为宗旨,一个以改良为依归;一个要把皇帝拉下马,一个向皇帝上书请愿。他们打出了革命与改良两面大旗,都想为衰落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
(1)(4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列举一例中国人民在上述战争中反抗列强侵略的史实。
(2)(5分)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积极作用?
(3)(6分)材料三中“一个要把皇帝拉下马,一个向皇帝上书请愿”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这两大历史事件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4)(8分)材料四中“从文化上感觉不足”,由此先进知识分子进行了什么革新运动?如何评价这场运动?
(5(5分))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