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D A D B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A A B B B D D D
21. (1)材料二发现:粟的遗存、蔬菜籽粒、家畜和野生动物骨化石、各种彩陶。推论:半坡人已经会种植粟和蔬菜,饲养家畜,还会制作彩陶。
(2)材料三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推论:河姆渡人已经会种植水稻,建造房屋,会狩猎,饲养家畜。
(3)方法:考古发现。素质:专业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等。
22. (1)表现:经济上表现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军事上表现为诸侯纷争(或诸侯争霸);政治上的表现是各国开展变法运动;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
(2)积极影响:加强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了华夏观念;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了局部统一。
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
23. (1)秦朝;郡县制。
(2)变化:由臣服于汉王朝到自立为王。原因:吕后临朝称制,改变了对南越的安抚政策,从政治经济上打压南越。
(3)汉文帝派人重修了赵佗先人的墓地,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对赵佗实行怀柔和安抚政策。
(4)为中央政权实现对岭南的统治做出贡献,基本保持了对中央的臣服关系;在民族政策上,赵佗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提倡汉越通婚,尊重越人风俗,促进融合和社会和睦发展;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24. (1)措施: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作用: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措施:汉颁布推恩令,刺史制度。作用: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局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措施: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创立科举制度,开通大运河。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2)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2025-2026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研究表明,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而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比起北京人,山顶洞人各方面都有所进步,但二者的生活习性也有相同之处,其表现在(  )
A.有爱美意识 B.能建造房屋 C.用打制石器 D.会人工取火
2.某校举办“学文物讲故事”主题展。如图为文物介绍,据此推测(  )
【名称】人面鱼纹彩陶盆
【简介】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其出土时间可追溯到距今约6000-6700年。图案简洁奇幻,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
①该文物出土于长江中游地区 ②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③该器物是新石器时代的器物 ④当地居民已经开始过上渔猎生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认识或评判。下列关于都江堰的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B.宝瓶口位于内江下游,是由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
C.渠首包括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D.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充分反映我国人民的智慧
4.图片与文字都承载着历史。如图所示实物遗存可以用来了解当时的(  )
A.纺织业 B.制陶业 C.冶金业 D.原始农业
5.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  )
A.华夏认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
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载:“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作者认为华夏族(  )
A.是由单一民族演变发展而来 B.与太古以来的诸族没有关联
C.是由若干民族杂合拼凑而成 D.是由多个民族长期交融而成
7.《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根据材料可知(  )
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古代书籍与考古发现有互证作用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世本》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8.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周朝建立有关的是(  )
A.阪泉之战 B.武王伐纣 C.巨鹿之战 D.涿鹿之战
9.殷商时期,“王”总揽朝政;“卿士”总管各类事务;“卿士”之下有不同职位的高官,称为“大臣”,负责大型活动或执行王室的命令;“大臣”之下还有一系列官员,称为“官”“僚”“司”等。据此可知,殷商时期(  )
A.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法关系 B.具有原始民主的传统
C.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行政体制 D.维系了王朝长治久安
10.在我国医学宝库中,有一本最早的医学典籍,历来被视为中医之祖。它全面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在形式上,它采用了对话的方式,用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来阐述保健思想。这部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神农本草经》
11.齐桓公在位期间出兵制止了狄人对邢、卫两国的侵袭,又举兵击败了兵力强盛的楚国,迫使楚国参加召陵会盟承认周王室的共主地位,暂时阻止了楚国的北进。据此可知,齐桓公(  )
A.实行了“尊王攘夷”的策略 B.维护了周王至高权威
C.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D.扩大了分封制的影响
12.商鞅死后,秦惠文王“封其庶弟嬴疾于蜀郡之严道,号为严君”。这说明(  )
A.商鞅变法措施已被废除 B.新法的推行具有曲折性
C.郡县制不适应秦国的扩张 D.秦惠文王推行依法治国
13.“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推动这一时期“大变革、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B.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C.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D.秦国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14.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动荡,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墨子倡导“兼爱非攻”,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这些主张共同反映了(  )
A.诸子百家对重建社会秩序的探索 B.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必然结果
C.不同学派之间的互相攻击 D.思想文化领域的大一统趋势
15.下面知识卡片表明分出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是(  )
立春:以立春为契机,积极备耕 惊蛰:进入春耕季节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开始成熟并收割 处暑:大秋作物成熟了
A.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B.指导人们的农业生产
C.对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D.掌握一定的医药知识
16.据文献记载,秦代“高为台榭,大为苑圆,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这些记载可以用来说明秦(  )
A.统一的贡献 B.短命的原因 C.灭六国的影响 D.经济的繁荣
17.学会计算历史年代是历史学习必备的素养。哥伦布于1492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这一时间换成世纪时间应是(  )
A.公元15世纪初 B.公元15世纪末
C.公元14世纪初 D.公元14世纪末
18. “嬴政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握有最高的行政权;军队调动,凡五十人以上都须请示皇帝;皇帝的诏令就是法律。”由此可以推断,秦朝的制度(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加重了百姓的徭役赋税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缔造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19.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尊王攘夷 B.奖励军功 C.禁锢思想 D.休养生息
20.西汉初期,王国“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自为法令,拟于天子”。汉景帝五年下诏,“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汉武帝时期,“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材料表明西汉(  )
A.王国问题威胁中央 B.国力达到鼎盛时期
C.地方诸侯权力膨胀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60分)
21.(14分) 充分利用考古发现,掌握学史常用方法。
材料一:1965年5月,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两颗170万年前的人类牙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材料二;1952年发现的半坡遗址中,先后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化石。同时还发现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等各种彩陶。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
材料三:1973年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等遗存。
结合以上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示例:依据材料一
发现:一些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迹非常清楚。
推论:元谋人已经会使用打制的粗糙石器。
请你根据这一思路,结合材料二、三的内容,完成有关推论。
(1)(5分)依据材料二:发现 。推论 。
(2)(5分)依据材料三:发现 。推论 。
(3)(4分)通过上述活动,你知道了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什么重要方法?你认为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22.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
为(替)田开(去掉)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均)。……集小(都)乡邑聚(集合)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 ——摘自《史记 商君列传》 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互相批判,又互相影响,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这对于当时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8分)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军事、政治、思想方面的表现。
材料二 自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齐先后灭了三十余国,成为东方大国。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随着兼并的进程,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中原文化向四周播迁,华夏观念最终形成。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2)(6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积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3. (17分)南越(亦称南粤)王赵佗主政岭南期间,保境安民,屯垦开荒,大兴文治,被毛泽东形象地称为“南下干部第一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代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赵佗在秦始皇经略边疆活动中参加南征百越的战争,被授为南海郡龙川令。秦亡,赵佗继任南海尉……兼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称“南越武王”。
——摘编自张诚《试论赵佗对开发岭南的贡献》
材料二 (汉)高祖十一年……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亦“称臣奉汉约”,汉越两国之间建立了君臣关系……吕后临朝称制,她改变了汉高祖时期制定的对南越安抚政策,实行“别异蛮夷”“禁粤关市铁器”……吕后五年“春,南越王尉佗自称南越武帝”。
——摘编自黄庆昌《论西汉王朝与南越国的关系》
材料三 汉文帝为赵佗父母的坟墓设置守墓的民居,按时供奉祭祀。在给赵佗的信上说:“以前我听说您发兵攻打边境,不断制造祸患。那时长沙国遭了殃,南郡受害更重,即使您的南粤国,就惟独能得到好处吗?………我希望与您共弃前嫌,从今以后直到永远,双方像原来一样互通使者。”最后,赵佗遵奉天子的命令,永远做汉朝的藩臣,履行贡纳之职。
——编译自班固《汉书》
(1)(2分)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央政权开始管辖岭南的时间和相应的地方管理制度。
(2)(5分)根据材料二,概括赵佗与汉王朝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3)(4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文帝对赵佗的政策。
(4)(6分)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赵佗的历史贡献。
24.(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隋朝结束了此前数百年的分化局面,国家扩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需要统合、凝结为一体,应采取什么办法呢?……制度的建设和规范才是政权建构与运作的基本保障,这也是秦汉一统化国家建设积累的经验。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12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秦汉隋三朝在“一统化国家建设”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并说明其作用。
(2)(3分)请为这段材料确定一个主题名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