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作文指导:“阳光描写”写作法28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作文指导:“阳光描写”写作法28例

资源简介

“阳光描写”写作法28例
阳光是最常见的自然景象,也是最好的 “写作助手”。它能让画面亮起来、暖起来,能烘托情绪、串联事件,能让文字有温度、有画面感。写作的时候,别再忽略阳光,写一写身边的阳光,你会发现,文字一下子就变得生动起来。
说起阳光描写,真不是随便写 “太阳很好”“阳光明媚” 就行。好的阳光描写能让文字有画面、有温度,仿佛能摸到暖乎乎的光,能看到亮闪闪的细节。阳光描写,核心就是 “真实、具体、结合场景”。不用找复杂的场景,身边的阳台、窗台、公园、街道,都是描写阳光的好地方;不用写复杂的句子,重点抓阳光的特点、细节、动态,再结合感官、情绪、场景,就能写出生动的阳光。
一、28 种阳光描写
1. 清晨斜射阳光写物体细节
早上六点半,我趴在窗台刷牙,第一缕阳光刚好斜斜地扫过窗台的多肉盆栽。那些胖乎乎的叶片挤在一起,阳光一照,叶片边缘的小锯齿都亮得分明,叶片上的白霜像撒了层细盐,连叶片底部压着的小石子都被照得透亮,石子上的纹路像刻上去的一样。阳光顺着窗台往下滑,在木质窗台上投下一道窄窄的光影,光影里有几粒灰尘在慢慢飘,飘着飘着就落到了多肉的土壤里,土壤表面的干裂纹路,被阳光一勾,像一张金色的小网。
解析:清晨阳光角度低,斜射时能把物体的小细节放大,比如多肉的锯齿、石子的纹路、土壤的裂纹,这些平时不显眼的东西,被阳光一照就变得清晰。而且斜射的阳光不刺眼,颜色是淡淡的金红色,画面会很柔和,写的时候不用找复杂的东西,身边的小物件就行,重点抓 “阳光照到后变明显的细节”。
2. 正午直射阳光写开阔场景
中午一点,我站在老家的晒谷场里,太阳直直地顶在头顶,没有一丝云彩挡着。阳光亮得让人睁不开眼,得用手搭在额头上才能看清周围。晒谷场上的稻谷铺得满满的,阳光直射下来,稻谷颗粒的棱角都闪着光,整片谷场像铺了一层碎金,风一吹,稻谷翻滚,金光就跟着晃,晃得人眼睛发花。远处的电线杆直直地立着,影子被阳光压得短短的,贴在地上像一根根黑色的小棍子。旁边的老槐树,叶子被阳光照得透亮,叶脉都看得清清楚楚,树叶的影子落在稻谷上,是一片片细碎的黑斑点,随着风轻轻动。
解析:正午阳光的特点是 “直、亮、强”,颜色偏白,适合写开阔的地方,比如晒谷场、草原、海边。直射的阳光能让视野里的东西都很清晰,还能形成短短的影子,让画面有对比。写的时候要突出 “大面积的亮” 和 “清晰的轮廓”,别只写 “阳光很晒”,要写阳光照在具体事物上的样子。
3. 黄昏暖光写人物神态
傍晚五点多,我坐在小区的长椅上,看着奶奶在不远处的空地上择菜。夕阳斜斜地照过来,把奶奶的头发染成了金红色,那些藏在黑发里的白头发,在暖光里特别明显,像撒了一把碎银。奶奶的脸颊被阳光照得红红的,眼角的皱纹顺着光线的方向舒展开,看起来软软的。她择菜的手慢慢动着,阳光照在她的手背上,能看到青色的血管,手指上沾着的菜叶子碎屑,都被暖光裹着,显得特别温柔。一阵风吹过来,奶奶的衣角轻轻飘,阳光跟着衣角动,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影子。
解析:黄昏的阳光是暖橘色的,不刺眼,能给人物添上温柔的滤镜。写人物的时候,用黄昏暖光照在头发、脸颊、手上的细节,能突出人物的神态,比如温柔、慈祥。重点抓 “阳光给人物带来的颜色变化” 和 “光影下的皮肤、毛发细节”,不用写复杂的动作,简单的日常行为搭配暖光就很有感觉。
4. 阴天散射阳光写静谧氛围
周六上午,天阴沉沉的,但没有下雨,阳光透过云层,散散地照在房间里。我坐在书桌前看书,阳光没有明显的光影,只是把整个房间染成了淡淡的白色,书桌上的笔记本、钢笔,还有旁边的小绿植,都显得安安静静的。绿植的叶子没有那么鲜亮,但叶片上的水珠(早上浇的水)却被散射的阳光照得微微发亮,像嵌了几颗小珍珠。窗外的树枝一动不动,阳光落在树枝上,没有强烈的明暗对比,整个画面软软的,连空气都好像变慢了。
解析:阴天的阳光是 “散的”,没有明确的光源方向,也没有明显的影子,适合写安静、平和的氛围。写的时候要突出 “柔和、无棱角”,不用写强烈的颜色,淡淡的白、浅绿就好,重点抓 “事物在散射光下的安静状态”,比如不动的树枝、微微发亮的水珠,让读者感受到 “慢下来的氛围”。
5. 雨后初晴阳光写清新感
一场大雨过后,中午的时候天放晴了。阳光从云层里钻出来,直直地照在湿漉漉的地面上。马路上的水洼里,阳光一照,像铺了一层碎玻璃,亮得晃眼。路边的梧桐树,叶子上还挂着水珠,阳光穿过树叶,水珠被照得晶莹剔透,水珠往下滴,阳光跟着水珠动,在地上投下一串跳动的光斑。空气里都是湿乎乎的泥土味,阳光晒在身上暖暖的,不热,反而很舒服。远处的楼房,墙面被雨水冲得干干净净,阳光一照,颜色变得特别鲜亮,连窗户玻璃都反射着阳光,像一个个小镜子。
解析:雨后初晴的阳光,因为空气里有水分,会显得特别清澈,还会有折射、反射的效果,比如水洼、水珠的亮。写的时候要突出 “清新” 和 “透亮”,结合雨水后的场景,比如水洼、湿树叶、干净的墙面,再写阳光照在这些东西上的样子,让读者感受到 “雨后的清爽 + 阳光的暖”。
6. 雪地反光写明亮感
过年的时候回老家,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早上,阳光早早地照在雪地上。整个世界都亮得让人睁不开眼,雪地把阳光反射回来,连远处的屋顶、树干,都被反光染成了白色。我蹲在雪地里,抓起一把雪,阳光照在雪地上,能看到雪颗粒的棱角,每个小颗粒都闪着光,像一堆碎钻。远处的小朋友在雪地里跑,他们的影子被阳光拉得长长的,投在雪地上,黑亮亮的,和白色的雪地形成鲜明的对比。阳光晒在雪上,慢慢融化出小水窝,水窝里的阳光,比雪面的反光更亮,像一个个小太阳。
解析:雪地的特点是能反射阳光,让整个场景变得格外明亮,甚至有点刺眼。写的时候要突出 “反射光的亮”,比如雪颗粒的闪光、水窝的亮,再搭配影子的黑,形成明暗对比,让画面更有层次。不用写太多复杂的东西,重点抓 “雪地 + 反光” 的组合,就能写出明亮感。
7. 水面折射阳光写动态美
夏天的下午,我坐在河边的树荫下,看着河里的水慢慢流。阳光照在水面上,没有直射,而是顺着水流的方向折射出一道道光带,光带跟着水流晃动,像一条条金色的小蛇在水里游。偶尔有小鱼游过,身体挡住了阳光,在水里投下小小的黑影,黑影一过,光带又马上合起来,继续晃动。河边的芦苇秆,下半部分浸在水里,阳光折射后,芦苇秆的影子在水里变得弯弯的,随着光带一起动,像在跳舞。
解析:水面是动态的,阳光照在上面会折射出流动的光,适合写动态的美。写的时候要突出 “光的流动”,比如光带像小蛇、影子在跳舞,结合水流、小鱼的动态,让阳光也 “活” 起来。不用写整个河面,抓一部分水面的折射效果就行,重点是 “阳光跟着物体动”。
8. 树叶缝隙漏光写斑驳感
周末上午,我在公园的大树下散步,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漏下来,落在地上、我的衣服上。地上的光斑大大小小、不规则,像撒了一把碎金,随着树叶的晃动,光斑也跟着晃,一会儿移到这边,一会儿移到那边。衣服上的光斑更小,透过薄外套,能感觉到一点点暖,低头一看,光斑在衣服上慢慢移动,把衣服的布料纹理都照得很清晰。旁边的长椅上,也落了很多光斑,长椅的木质纹路和光斑重叠,像画出来的图案,好看得很。
解析:树叶缝隙漏下来的阳光,特点是 “碎、乱、动”,能形成斑驳的效果。写的时候要突出 “光斑的形状和动态”,比如大小不一、跟着树叶晃,再结合地面、衣服、长椅这些载体,让斑驳感更具体。重点抓 “漏下来的光”,不是整片阳光,而是细碎的光斑,这样才够真实。
9. 窗户透进阳光写生活气息
周日的上午,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追剧,阳光从客厅的落地窗透进来,铺在地板上,形成一道宽宽的光带。光带里有几粒灰尘在慢慢飘,飘着飘着就落到了沙发上的靠枕上。靠枕是浅灰色的,阳光一照,靠枕的布料看起来软软的,上面的小图案也变得更清晰了。旁边的茶几上,放着一杯没喝完的牛奶,阳光照在杯子上,杯子的玻璃壁反射出一点点光,牛奶表面有一层薄薄的奶皮,被阳光照得微微发亮,透着满满的生活味。
解析:窗户透进的阳光,是生活场景里最常见的,适合写生活气息。写的时候要结合家里的日常物件,比如靠枕、牛奶杯、地板,让阳光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重点抓 “阳光照在日常用品上的样子”,不用写复杂的场景,简单的客厅一角就行,突出 “温暖、舒服的生活感”。
10. 灯光模拟阳光写室内温暖
冬天的晚上,外面黑漆漆的,我在书房里看书,打开了书桌上方的暖光灯。灯光是橘黄色的,像傍晚的阳光,照在书桌上的书本、笔筒上,暖暖的。书本的纸页被灯光照得微微发黄,上面的字迹也变得很柔和,看久了眼睛也不觉得累。笔筒里的铅笔、钢笔,被灯光照得有了淡淡的影子,影子投在书本上,短短的、软软的。旁边的小绿植,叶片被灯光照得发亮,看起来比白天更有精神,整个书房都被这 “人造阳光” 裹着,暖和又舒服。
解析:有时候没有自然阳光,用暖灯光模拟阳光,也能写出温暖的感觉。写的时候要突出 “灯光的颜色和温度”,比如橘黄色、暖暖的,结合室内的物件,比如书本、绿植,让室内场景更温馨。重点抓 “模拟阳光的暖”,不是灯光的亮,而是那种让人舒服的温度感。
11. 夕阳余晖写离别 / 回忆情绪
我送朋友去车站,傍晚的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余晖洒在车站的广场上。朋友的影子被夕阳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我们并肩走着,影子也靠在一起。候车厅的玻璃门,被余晖照得发红,朋友进去的时候,身影在玻璃门上留下一道模糊的影子,余晖落在她的肩膀上,像披了一件金色的外套。我站在外面看着,余晖慢慢变暗,天空的颜色从橘红变成浅紫,心里酸酸的,却又觉得这余晖暖暖的,像朋友说的话,记在心里。
解析:夕阳余晖的颜色暖,却带着 “快要消失” 的感觉,适合烘托离别、回忆的情绪。写的时候要结合人物的动作和心情,比如并肩走、看着朋友离开,让余晖成为情绪的载体。重点抓 “余晖的颜色变化” 和 “影子的长度”,颜色慢慢变暗,影子长长的,都能突出 “不舍” 或 “回忆” 的感觉。
12. 朝阳初升写希望感
我早起去爬山,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刚好看到朝阳从山那边升起来。一开始是一道淡淡的金红色光,慢慢的,光越来越亮,把天空染成了一片通红。朝阳一点点往上爬,露出小半个脑袋,像一个害羞的小孩,光芒不刺眼,暖暖的。山脚下的村庄,被朝阳的光裹着,屋顶的炊烟慢慢飘,在光里变得软软的。我站在山上,阳光照在脸上,暖暖的,心里一下子就亮堂起来,好像所有的烦恼都被阳光照走了。
解析:朝阳初升是 “慢慢变亮” 的,带着 “新开始” 的感觉,适合写希望感。写的时候要突出 “朝阳的升起过程”,从一道光到露出脑袋,再到光芒变亮,结合周围的场景,比如村庄、炊烟,让希望感更具体。重点抓 “光的渐变” 和 “心里的感受”,阳光变亮的过程,也是心情变明朗的过程。
13. 阳光照在皮肤上写触觉
春天的中午,我坐在院子里的椅子上晒太阳,阳光照在我的胳膊上,暖暖的,不热也不凉,刚好舒服。我把袖子挽起来,让阳光直接照在皮肤上,能感觉到皮肤慢慢发热,像敷了一块暖宝宝。手指轻轻摸了摸胳膊,皮肤滑滑的,阳光照得皮肤的颜色变深了一点,连汗毛都看得清清楚楚,汗毛被阳光一照,像镀了层金粉。风一吹,胳膊上有点凉,但阳光还在,暖乎乎的,让人不想动。
解析:阳光不只是用来看的,还能写触觉,让描写更立体。写的时候要突出 “阳光的温度”,比如暖暖的、慢慢发热,结合皮肤的触感,比如滑滑的、汗毛的细节,让读者好像也摸到了阳光。重点抓 “阳光照在皮肤上的真实感受”,不用夸张,真实的 “暖” 就好。
14. 阳光晒过的味道写嗅觉
周末的时候,我帮妈妈把被子抱到阳台上晒。下午收被子的时候,一打开阳台门,就闻到了一股阳光晒过的味道,暖暖的、淡淡的,像小时候妈妈身上的味道。把被子抱在怀里,味道更浓了,是棉花和阳光混合的味道,闻起来特别安心。我把被子铺在床上,晚上睡觉的时候,被子里还留着阳光的味道,裹着被子,好像阳光一直在身边,睡得特别香。
解析:阳光晒过的东西会有特殊的味道,比如被子、衣服、书本,写嗅觉能让阳光描写更有代入感。写的时候要突出 “味道的特点”,比如暖暖的、淡淡的,结合具体的物件,比如被子,再写味道带来的感受,比如安心、舒服。重点抓 “阳光和物件混合的味道”,不是单纯的阳光味,而是物件被晒过之后的味道。
15. 阳光里的尘埃写静态细节
我坐在教室里上课,阳光从窗户透进来,照在讲台上。讲台上的粉笔灰,被阳光一照,都变得清清楚楚,像一群小小的白色精灵,在阳光里慢慢飘。有的尘埃飘得高,有的飘得低,还有的落在粉笔盒上,一动不动。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粉笔灰簌簌往下掉,掉在阳光里,跟着其他尘埃一起飘,整个讲台好像被一层白色的薄雾裹着,安安静静的,只有老师写字的声音。
解析:平时看不见的尘埃,在阳光里会变得很明显,适合写静态的细节。写的时候要突出 “尘埃的状态”,比如慢慢飘、一动不动,结合具体的场景,比如教室、讲台,让细节更真实。重点抓 “阳光让尘埃显形” 这个点,不用写复杂的动作,尘埃的慢动作就很有画面感。
16. 阳光移动轨迹写时间流逝
我在院子里的石桌上写作业,从早上写到中午。一开始,阳光照在石桌的左边,把我的作业本照亮,影子投在石桌的右边,长长的。慢慢的,阳光往中间移,影子变短了,作业本上的字迹越来越清晰。到了中午,阳光刚好照在石桌的正中间,影子变得短短的,贴在石桌上。我抬起头,看到院子里的树影也变了,从早上的长影子变成了中午的短影子,才发现一上午已经过去了。
解析:阳光的移动是有轨迹的,从东到西,影子从长到短再到长,能体现时间的流逝。写的时候要突出 “阳光的位置变化” 和 “影子的长度变化”,结合自己的行为,比如写作业,让时间流逝更自然。重点抓 “阳光和影子的对应变化”,不用刻意说 “时间过了”,通过阳光移动就能体现。
17. 阳光与阴影对比写层次感
我在老街上散步,老街的房子都是砖木结构的,阳光照在房子的墙上,一半亮一半暗。亮的地方,墙面的砖块颜色鲜亮,连砖缝里的灰尘都看得清清楚楚;暗的地方,墙面是深灰色的,和亮的地方形成鲜明的对比。路边的摆摊大爷,坐在阴影里,阳光照在他的半边脸上,一半亮一半暗,脸上的皱纹在光影里更明显了。大爷面前的摊子,水果放在阳光里,颜色特别鲜艳,而装水果的篮子放在阴影里,颜色深沉沉的,一明一暗,让整个画面都有了层次。
解析:阳光和阴影是一对 “搭档”,有亮有暗才能让画面有层次,不显得扁平。写的时候要突出 “亮部和暗部的对比”,比如墙面的亮与暗、大爷脸上的亮与暗、水果和篮子的亮与暗,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到重点。重点抓 “同一物体或场景里的明暗差异”,不用写两个不同的地方,一个地方的明暗对比就够了。
18. 孩童追着阳光跑写动态场景
周末的上午,公园里有很多小朋友在玩。阳光照在草地上,有一片光斑在慢慢移动,一个小男孩看到了,笑着追着光斑跑。光斑移到东,他就跑到东;光斑移到西,他就跑到西,小短腿跑得飞快,脸上的汗珠被阳光照得亮闪闪的。旁边的小女孩也加入进来,两个小朋友围着光斑转圈,影子被阳光拉得长长的,和光斑混在一起。他们的笑声顺着阳光飘,整个公园都变得热闹起来。
解析:孩童追阳光的场景,充满了活力,适合写动态的、热闹的画面。写的时候要突出 “小朋友的动作”,比如追、跑、转圈,结合阳光的动态,比如光斑移动,让场景更生动。重点抓 “人物和阳光的互动”,不是单纯写阳光,也不是单纯写小朋友,而是小朋友追着阳光跑,让阳光成为互动的对象。
19. 老人晒着阳光休憩写闲适
小区的花坛边,几个老人坐在长椅上晒太阳。阳光暖暖的照在他们身上,有的老人闭着眼睛,头靠在椅背上,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有的老人手里拿着报纸,阳光照在报纸上,字都变得清晰,老人慢慢翻着页,动作慢悠悠的。旁边的老奶奶在织毛衣,阳光照在她的手上,手指灵活地动着,毛线球放在腿上,被阳光照得软软的。整个场景安安静静的,只有偶尔的说话声,阳光好像把时间都变慢了。
解析:老人晒太阳的场景,充满了闲适、安逸的感觉,适合写慢节奏的画面。写的时候要突出 “老人的慢动作”,比如闭眼睛、慢慢翻报纸、织毛衣,结合阳光的暖,让闲适感更浓。重点抓 “阳光和老人的状态匹配”,阳光暖暖的、慢慢的,老人的动作也慢悠悠的,形成和谐的画面。
20. 阳光下的食物写食欲感
中午,妈妈在院子里的石桌上摆好了午饭,有清蒸鱼、炒青菜,还有一碗番茄鸡蛋汤。阳光照在鱼身上,鱼皮变得油亮油亮的,上面的葱花被阳光一照,绿得发亮。炒青菜的叶子上还带着水珠,阳光照在水珠上,亮闪闪的,青菜的颜色看起来特别新鲜,让人忍不住想夹一筷子。番茄鸡蛋汤里,番茄的红色、鸡蛋的黄色,被阳光照得更鲜艳了,汤面上飘着一层薄薄的油花,阳光一照,像撒了层金粉,闻着香味,看着这阳光下的饭菜,胃口一下子就好了。
解析:阳光能让食物的颜色更鲜艳,看起来更有食欲,适合写美食场景。写的时候要突出 “食物的颜色和光泽”,比如鱼皮的油亮、青菜的鲜绿、番茄的红色,结合阳光的照射效果,让食物看起来更诱人。重点抓 “阳光让食物变鲜亮” 这个点,不用写复杂的味道,单看颜色就有食欲。
21. 阳光下的花朵写生命力
春天来了,小区的花坛里开满了月季花。阳光照在花朵上,红色的花瓣变得特别鲜艳,像燃烧的小火苗;粉色的花瓣被阳光照得软软的,像婴儿的脸蛋。花瓣上的露珠还没干,阳光一照,露珠亮得晃眼,顺着花瓣往下滑,落在花萼上。花茎上的小刺,被阳光照得清清楚楚,虽然扎人,却透着一股韧劲。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阳光照在蜜蜂的翅膀上,翅膀亮得像透明的,整个花丛都充满了生命力。
解析:花朵本身就有生命力,阳光照在上面,能让这种生命力更突出。写的时候要突出 “花朵的颜色和状态”,比如鲜艳的红色、软软的粉色、露珠的动态,结合蜜蜂的互动,让花朵更有活力。重点抓 “阳光让花朵更鲜亮、更有韧劲”,不用写太多花朵,几朵花的细节就够了。
22. 阳光下的建筑写庄重 / 温暖
我去参观老教堂,阳光从教堂的彩色玻璃窗透进来,照在教堂的地面上,形成一道道彩色的光带。教堂的柱子又粗又高,阳光照在柱子上,石头的纹理变得清晰,柱子的影子投在地上,长长的,显得特别庄重。彩色的光带落在长椅上,落在祈祷的人们身上,暖暖的,和教堂的庄重感结合在一起,让人心里变得平静。教堂的穹顶很高,阳光从顶部的窗户透进来,照亮了穹顶的壁画,壁画的颜色在阳光里变得更鲜艳,透着神圣又温暖的感觉。
解析:不同的建筑,阳光照在上面的感觉不一样,老教堂、古建筑适合写庄重感,而普通的民居适合写温暖感。写的时候要突出 “建筑的特点”,比如教堂的柱子、彩色玻璃,结合阳光的照射效果,比如彩色光带、长长的影子,让建筑的风格更突出。重点抓 “阳光和建筑风格的匹配”,庄重的建筑配柔和的阳光,温暖的民居配明亮的阳光。
23. 阳光下的泪水写释然情绪
我和好朋友闹矛盾,冷战了好几天,今天终于和好了。我们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说着心里话,我忍不住哭了,眼泪掉在手上,凉凉的。阳光照在眼泪上,眼泪变得亮闪闪的,像一颗颗小珍珠。我擦了擦眼泪,阳光照在我红红的眼睛上,暖暖的,朋友递过来一张纸巾,笑着说 “以后不闹别扭了”。我看着她,阳光照在她的脸上,她的笑容暖暖的,我的眼泪又掉了下来,但这次的眼泪,被阳光一照,好像带着温度,心里的委屈一下子就散了,变得释然起来。
解析:泪水不一定是悲伤的,也可以是释然的,阳光照在泪水上,能烘托这种 “放下” 的情绪。写的时候要突出 “泪水的状态” 和 “心里的变化”,眼泪亮闪闪的,被阳光照得有温度,心里从委屈到释然。重点抓 “阳光让泪水变温暖”,不是冰冷的眼泪,而是带着阳光温度的、释然的泪水。
24. 阳光下的对话写温馨互动
周末的上午,我和奶奶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奶奶给我讲她小时候的故事。阳光照在我们身上,暖暖的,奶奶的声音慢慢的,像阳光一样柔和。我靠在奶奶的肩膀上,阳光照在奶奶的头发上,白头发特别明显,我忍不住帮奶奶拨了拨头发,奶奶笑着说 “老啦”。我摇摇头,说 “奶奶一点都不老”,阳光照在我们的脸上,我们的笑容都被阳光裹着,暖暖的。偶尔有风吹过,树叶沙沙响,好像在听我们说话,整个场景温馨又舒服。
解析:阳光下的对话,适合写温馨、亲密的互动,比如和家人、好朋友的聊天。写的时候要突出 “对话的语气” 和 “肢体互动”,比如慢慢的声音、靠肩膀、拨头发,结合阳光的暖,让互动更亲密。重点抓 “阳光和对话的氛围匹配”,阳光暖暖的,对话也暖暖的,形成温馨的画面。
25. 移动中(走路 / 骑车)的阳光变化
我骑着自行车去郊外,一路上,阳光跟着我走。一开始,阳光照在我的后背,暖暖的,把我的影子投在前面的路上,长长的。骑到树荫下,阳光被树叶挡住了,身上一下子变凉了,只能看到树叶缝隙漏下来的光斑,落在我的胳膊上。骑出树荫,阳光又照在我身上,这次照在我的侧面,影子变得短短的,贴在地上。风一吹,头发飘起来,阳光照在头发上,亮闪闪的,一路上,阳光时有时无,时暖时凉,像在和我玩游戏。
解析:移动的时候,阳光会因为场景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树荫、开阔地,适合写动态的阳光变化。写的时候要突出 “移动过程中阳光的变化”,比如后背→侧面、长影子→短影子、有阳光→没阳光,结合自己的感受,比如暖→凉→暖,让变化更真实。重点抓 “场景转换带来的阳光变化”,不用写复杂的路线,简单的骑车、走路就行。
26. 不同季节的阳光(春柔 / 夏烈 / 秋暖 / 冬淡)
春天的阳光,像温柔的小姑娘,照在身上暖暖的,不热也不凉,吹着春风,阳光跟着风一起动,让人想睡觉。夏天的阳光,像调皮的小男孩,特别烈,照在身上火辣辣的,只能躲在树荫下,看阳光透过树叶漏下来,亮得晃眼。秋天的阳光,像慈祥的奶奶,暖乎乎的,照在金黄的稻田上,照在红红的苹果上,透着丰收的味道。冬天的阳光,像害羞的小孩,淡淡的,照在身上只有一点点暖,却让人特别珍惜,总想坐在阳光下不起来。
解析:不同季节的阳光,特点不一样,春天柔、夏天烈、秋天暖、冬天淡,写的时候要突出每个季节阳光的 “性格”,结合季节的场景,比如春风、稻田、雪花,让阳光更有季节感。重点抓 “季节和阳光特点的匹配”,不用写太多,每个季节用一个比喻 + 一个场景,就能突出差异。
27. 逆光描写人物轮廓
傍晚,我在海边散步,看到一对情侣坐在沙滩上,背对着夕阳。夕阳的光把他们的轮廓染成了金色,头发、肩膀、后背,都有一道金色的边,看起来特别浪漫。男生搂着女生的肩膀,女生靠在男生怀里,他们的影子被夕阳拉得长长的,投在沙滩上,紧紧靠在一起。逆光的时候,看不清他们的表情,但能感觉到他们的亲密,夕阳的光暖暖的,把他们裹在一起,像一幅画。
解析:逆光就是对着阳光写,能突出人物的轮廓,形成 “金色边框” 的效果,适合写浪漫、温馨的场景。写的时候要突出 “人物的轮廓和动作”,比如搂着肩膀、靠在一起,不用看清表情,通过轮廓和动作就能体现情绪。重点抓 “逆光形成的金色轮廓”,让人物在阳光里变得更有氛围感。
28. 阳光作为线索串联事件
上周日,阳光很好,我决定帮奶奶做一天家务。早上,阳光照在阳台上,我帮奶奶晒被子,把被子铺在晾衣架上,让阳光好好照着。中午,阳光照在厨房里,我帮奶奶择菜、洗菜,阳光照在水面上,亮闪闪的,洗菜的水都变得暖暖的。下午,阳光照在院子里,我帮奶奶打扫院子,把落叶扫在一起,阳光照在落叶上,金黄的,像一堆碎金。晚上,我帮奶奶收被子,被子里全是阳光的味道,奶奶笑着说 “阳光晒过的被子盖着舒服”,这一天,阳光跟着我,从早上到晚上,串联起和奶奶的温馨时光。
解析:阳光可以作为线索,串联一件事的不同环节,让事件更有条理,也更有温度。写的时候要突出 “阳光在不同环节的作用”,比如晒被子、洗菜、打扫院子,阳光都在,成为事件的 “见证者”。重点抓 “阳光和事件的结合”,每个环节都有阳光的描写,让线索更明显。
二、阳光描写的核心写作技巧
1. 抓准阳光的 “核心特点”
不同时间、场景的阳光,特点不一样,比如清晨的 “斜、柔、金红色”,正午的 “直、亮、白”,黄昏的 “暖、橘黄、渐暗”。写的时候先确定阳光的核心特点,再围绕特点找具体的描写对象,比如写正午的阳光,就找开阔的场景、清晰的轮廓,不用写柔和的细节。
2. 感官联动,不止 “看”
阳光不只是用眼睛看的,还能写触觉(暖、热、凉)、嗅觉(阳光晒过的味道)、甚至听觉(比如阳光照在树叶上,风吹过的沙沙声,间接关联)。多感官联动能让描写更立体,读者好像身临其境,既看到了阳光,又摸到了、闻到了。
3. 阳光要 “服务于场景 / 情绪”
阳光不是孤立的,要和场景、情绪结合。写开心的场景,阳光可以是明亮、温暖的;写安静的场景,阳光可以是柔和、散射的;写离别的场景,阳光可以是夕阳余晖,带着不舍;写希望的场景,阳光可以是朝阳初升,慢慢变亮。让阳光成为场景和情绪的 “烘托者”,而不是单独的描写。
4. 用 “小细节” 代替 “空泛描写”
别只写 “阳光很好”“阳光很暖”,要写具体的细节:阳光照在什么上、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变化。比如写 “阳光暖”,不如写 “阳光照在胳膊上,暖暖的,汗毛被照得像镀了金粉”;写 “阳光亮”,不如写 “阳光照在水洼里,像铺了一层碎玻璃”。细节越具体,画面感越强。
5. 动态描写让阳光 “活” 起来
阳光不是静止的,会移动、会变化,比如光斑晃动、阳光移动、影子变长变短。写动态的阳光,能让画面更生动,比如 “阳光跟着水珠往下滑,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阳光慢慢从石桌左边移到中间,影子变短了”。不用写大的动态,小的变化就好。
三、阳光描写的常用结构
1. 时间线结构
按照 “清晨→正午→黄昏→夜晚(灯光模拟)” 的时间顺序,写一天中阳光的变化,串联不同的场景和事件。比如早上在阳台晒被子,中午在公园散步,傍晚送朋友,晚上在书房看书,用阳光的变化把这些场景串起来,条理清晰。
2. 空间转换结构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写不同空间的阳光。比如从室内(书房的灯光)到阳台(窗户透进的阳光),再到小区(树叶漏光),最后到公园(开阔的阳光),每个空间的阳光不一样,形成对比,也能展现不同的场景。
3. 情绪线索结构
以自己的情绪变化为线索,阳光作为情绪的烘托。比如从低落(阳光刺眼)到平静(散射的阳光),再到释然(夕阳余晖),阳光的变化跟着情绪走,让情绪更具体,也让阳光描写有了灵魂。
4. 事件串联结构
用阳光串联一件完整的事,比如帮奶奶做家务、和朋友爬山、带小孩在公园玩。事件的每个环节都有阳光的描写,阳光成为事件的 “线索”,让事件更有温度,也让阳光描写不突兀。
5. 细节聚焦结构
只聚焦一个场景、一个物件的阳光,进行细致描写。比如午后窗台的阳光、院子里花朵上的阳光、书桌上的阳光,不用写大场景,只抓一个小细节,深入描写阳光的样子、变化、带来的感觉,突出 “细” 和 “真”。
四、阳光描写的注意事项
1. 避免 “万能阳光”,要贴合场景
不同场景的阳光不一样,别不管什么场景都写 “金灿灿的阳光”。比如沙漠的阳光是烈的、刺眼的;森林的阳光是碎的、柔和的;海边的阳光是亮的、有折射的;室内的阳光是柔的、有阴影的。根据场景调整阳光的描写,才够真实。
2. 避免重复描写,换角度、换对象
写过树叶缝隙漏光,就别再写花瓣缝隙漏光;写过清晨的斜射阳光,就别再写傍晚的斜射阳光(可以写黄昏的暖光)。换个角度,比如从 “看” 换成 “摸”“闻”;换个对象,比如从 “植物” 换成 “人物”“食物”“建筑”,避免重复,让描写更丰富。
3. 阳光要 “自然融入”,别生硬堆砌
不要为了写阳光而写阳光,比如写悲伤的事,硬加一句 “阳光很好”,就会很突兀。阳光要和场景、人物、情绪自然结合,比如写悲伤的事,阳光可以是 “刺眼的”,烘托心里的烦躁;写开心的事,阳光可以是 “温暖的”,烘托心里的愉悦。让阳光成为场景的一部分,而不是额外加进去的。
4. 避免过度夸张,要真实可信
别写 “阳光亮得能把石头晒化”“阳光暖得能烤熟鸡蛋”,太夸张不真实。写真实的感受和场景,比如 “阳光亮得让人睁不开眼”“阳光暖得胳膊慢慢发热”,真实的描写才会让读者有代入感,觉得 “我也经历过”。
5. 不用复杂词汇,大白话就好
不用刻意用 “熠熠生辉”“金光璀璨”“骄阳似火” 这些复杂的成语,大白话反而更真实。比如 “熠熠生辉” 不如 “亮得晃眼”,“金光璀璨” 不如 “像撒了一把碎金”,“骄阳似火” 不如 “照在身上火辣辣的”。通俗的语言能让更多人看懂,也更贴近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