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2026届高三年级1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前,考生应在答题卷上正确填写个人信息并粘贴条形码。
3.考生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应使用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考生回答非选择题时,应使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在本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考生只交答题卷。
一、现代汉语阅读与语言文字运用(52分)
(一)现代汉语阅读与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8小题,3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题。
材料一:
你能想象吗 在冰冷、高压的万米海沟深处,有一片繁荣的生命群落:密集的管虫伸展着血红色的触手,双壳类软体动物在海底沉积物上栖息,无数微生物围绕着它们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尤为惊人的是,支撑这片繁荣的能源并非阳光,而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化学反应。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研究员彭晓彤领衔的国际合作团队,在西北太平洋的千岛-堪察加海沟和阿留申海沟深处——距离海面9533米的深渊中,发现了有记录以来最深的化能合成生态系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论文与简报形式发表于《自然》。
能量奇迹:化能合成作用支撑的生命链
与依靠阳光的陆地生命不同,这片深渊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化学反应。科学家指出,化能合成是生命的一种独特自养方式:深渊微生物首先降解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并合成甲烷;甲烷进一步被氧化,伴随产生硫化氢;而硫化氢的氧化过程则为管虫、蛤类等生物提供了能量来源。这一复杂的能量转化过程被称为"黑暗生产力”,在无光、高压的极端环境中支撑起完整的生命链条。深入研究显示,这些化能生物具有独特的代谢途径。深海管状蠕虫体内富含甲烷氧化型共生菌,而深渊双壳贝类中则发现了新奇的硝化型细菌。这种代谢多样性展现了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强大适应能力。
"静默冷泉":一次意外发现引领的深渊勘探突破
此次发现始于一次计划外的探测。科考团队在堪察加海沟最深点附近"绕路"时,意外观察到"像草一样密集生长"的管虫群落。令人惊讶的是,该区域并未出现传统冷泉区常见的甲烷气泡喷逸现象。研究确认,这是由于深渊极高的静水压力使甲烷以固态天然气水合物形式存在于沉积物中,或以液态、溶解态形式存在,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静默冷泉”。这一发现让科考人员意识到重要性,他们紧急调整后续20多次潜次计划,聚焦于冷泉与化能生命群落规模的调查。尽管作业海域大雾频发,能见度极低,但通过运维和下潜团队的密切配合,最终确定化能合成群落在海沟中的分布范围超过2500公里。
(甲)
该生态系统不仅分布范围广,更在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研究发现,深渊中的甲烷可能是微生
物成因,形成了"隐藏的巨大碳库”,这挑战了"深渊生态系统主要依赖表层海洋沉降的颗粒有机质"的传统观点。同时,研究团队在深渊沉积物中发现了大量冰晶石,这种自生碳酸盐的形成可能是深渊无机碳埋藏的重要途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海洋生态学家莉莎·莱文认为,这项研究突破了关于化能合成生命生存极限的认知,揭示了深渊化能生物代谢途径的独特性。
国际合作:多国携手探秘深渊生命走廊
此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牵头,联合10余国科研团队共同完成。从发现到论文投稿仅历时半年,体现了国际合作在整合多学科数据、加速深海研究中的关键作用。正是得益于国际合作团队的跨学科背景,才能在这一复杂领域取得突破。未来,科学家将继续探索深渊生命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今年底,深海所的科学家将与合作者奔赴智利海沟,进一步研究化能生命走廊的分布范围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2025年8月4日第1版,有删改)
材料二:
对科技新闻的通俗化要求,跟对科普文章或科普读物的可读性要求,至少在语言和表述方式上是相同或相通的。所以,一些题材或体裁的科技新闻作品,可能会具有科普作品的风格。而优秀的科普作品,常常也能给我们的科技新闻写作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在通俗化方面。
早年以科普创作享有盛名的著名作家叶永烈,有一个关于通俗化的比方让人津津乐道。他说,科普作家就是一座变电站,从科学家那里输出来的是高压电,只有经过科普作家这个变电站降低了电压,电才能够进入千家万户。
美国著名科学作家阿西莫夫,也是一位文章通俗化的高手。他创作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科普作品,都能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趣味盎然、引人入胜。
在《微妙的差别》一文中,阿西莫夫对生与死的“微妙差别”作了非常生动、细致的比较和描绘。他先谈到,人从生到死这一过程必然发生了某种变化并导致了某种差异。这种差异既不涉及血液,又不涉及呼吸,且跟原子和分子无关,但是,它必然和某种东西有关。也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有着某种东西,死后就没有了。这种东西是无形的,它构成了生死之间最微妙的差别。
具体而言,活的组织不仅由复杂的分子构成,而且还是由排列复杂的分子所构成。如果这种排列开始趋于混乱,人就生病了;如果这种排列完全混乱,人就死亡。这时分子虽然一一俱在并保持原样,但生命却终结了。接着,阿西莫夫写道:
让我介绍一种类似的情况。假定有一个人用成千上万的小砖块建造了一个复杂的城堡,任何人站在远处注视竣工后的建筑都不会看到一块块的小砖,而只是看到了城堡。
现在,我们想象有一只巨手从天而降,打乱了构成城堡的全部砖块,把一切东西都弄成了不成样子的一堆破烂。所有的砖块都还在,没有一点丢失。所有的砖块都毫无例外地仍保持着原样,未受破坏。但是,城堡到哪里去了呢
只有在砖块排列好了时,城堡才存在;排列一旦被破坏,城堡也就消失,哪里也找不到了,城堡本身已不存在。砖块排列有序,城堡自然建成;砖块排列无扇,城堡也就无影无踪。
根据我的观点,我体内的分子以极复杂的形式和独特的模样排列着,不同于任何其他活着的生物体。在此过程中,我一点一点地发育着,直到长成为一个笔者称之为“笔者”的有意识的东西。仅仅当分子处于有排列的状态时, “我”才存在,当分子像我死去时那样永远失去排列时, “我”就永远不复存在了。
科学虽然是“高深”的,但并非高不可攀。科学又是一项所有人都可以共同讨论、研究的学问。因为科学来自生活,是一种我们理解自然和生命的手段,是筑起人类世界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科技新闻工作者所做的工作,就是要让公众(读者)能够以一种轻松闲适的姿态来接近科学,以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社会现象,让人们认识到:世界虽然复杂,但还是我们可以理解的复杂。
(节选自董仁威、尹传红等《科普创作通览》)
材料三:
科学探索的终极魅力,并非不仅仅在于获得几个确凿的答案,更在于它不断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激发我们内心最纯粹的好奇心。这种对未知的执着追寻,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
然而,通过这份报告,使人们认识到,深海探索的每一步突破,都离不开国际合作与先进技术的支撑。面对浩瀚的海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军奋战。正是科学家们的这种 (乙) 的精神,才让我们对深邃的海底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深渊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的发现,颠覆了生命必须依赖阳光的传统认知,揭示了地球生命形式多种多样。
B.“静默冷泉”的形成与深渊极高的静水压力密切相关,使得甲烷无法以气泡形式逸出,异于常规冷泉。
C.微生物先合成甲烷,甲烷氧化产生硫化氢,硫化氢再为管虫等生物提供化学能量,形成完整的能量链。
D.研究发现深渊甲烷全部都来自地球内部的地质活动,这证明了深渊生态系统完全独立于表层海洋系统。
2.填入材料一(甲)处横线上的小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深渊碳库:改写全球碳循环模型 B.“静默冷泉”:深渊甲烷的发现之旅
C.冰晶石之谜:深渊无机碳埋藏新机制 D.挑战与颠覆:深渊生命的科学新解
3.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通过发现"静默冷泉"这一科学事实,生动诠释了材料二中"科学来自生活,是一种我们理解自然和生命的手段”这一观点。
B.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手法,材料一的"黑暗生产力"与材料二的"变电站"比喻,都体现了科技传播中化抽象为具体的表达技巧。
C.材料一引用美国专家莉莎·莱文的评价,体现了材料二中强调的“科学是一项所有人都可以共同讨论、研究的学问”这一个理念。
D.材料二中阿西莫夫用将分子排列与生命关系比作砖块与城堡,这与材料一中管虫群落"像草一样密集生长”的写法主要目的相同。
4.材料二中提到 “科普作家就是一座变电站”。请结合材料一的具体内容,分析这篇科技新闻是如何实现“降低电压”的通俗化效果的。(4分)
5.材料二指出,科技新闻工作者要让公众“以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社会现象”。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阐述优秀的科普作品除了传播知识,对公众还有哪些重要意义。 (6分)
6.材料三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原文表述不当的语句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7.填入材料三(乙)处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披荆斩棘 B.白手起家 C.筚路蓝缕 D.呕心沥血
8.请你结合材料,选取各学科中的一个知识,运用合适的语言和方法,写一段科普性文字,100字左右。(6分)
(二)现代汉语阅读与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猎人(节选)[注]
双雪涛
这天早晨吕东鼓捣了半天晾衣杆,他想办法将其增重,用三指宽的透明胶布缠了一条浴中在上面,然后在阳台上趴了一上午。北京五月已经很热,他盯着楼下那个丁字路口……吕东早上和中午都没有吃饭,中午之后他在卧室看了一会剧本,感到大脑缺氧,在冰箱里找到一只苹果吃了。晚上睡觉的时候饿得睡不着,一直打嗝。刘一朵说,杀手不是饥民,你这样饿着不行。吕东说,这人物台词不多,重要的是个状态,我的脸上都是油,先把油挨下去
第二天早上六点,刘一朵还没醒,吕东就起来下了一袋方便面,然后找出运动鞋穿上,下楼跑了一圈步。他的腿这么沉,还没跑出小区就跑不动了,只好走回来,整个人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白天刘一朵上班,吕幡去幼儿园,一般情况这时吕东都没起来,这天他给两人热了牛奶,用微波炉打了两片面包,刘一朵吃了,吕幡没吃,她要去幼儿园吃早餐,不过她还是肯定了吕东的行为,她说,爸爸,这样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就多了。
两人走后,吕东吃了剩下的面包,又拿起晾衣杆趴在阳台上,这回他找了一条毯子铺在身子底下,这是吕幡两岁时的浴巾,现在小了,不再用了,大小正好,双肘搁在上面,不再疼了。现在还缺一个三脚架,他就到书房里找了几本书垫在底下。趴了大概半个钟头,他一直盯着一个遛狗的女人看……女人瘦小枯干,脖子和腿都短,步速很快,一直走在狗的前面。狗走走停停,在人行道上拉出两条粗壮的粪便。如太湿手纸包了,环顾左右,快走两步扔进了小区中央的池塘里。
一个和吕幡年龄相仿的男孩迎面遇见了狗,从自己的滑板车上下来,非要爬到狗的后背上去,狗很顺从,甚至半蹲下来让男孩上来,男孩的妈妈抱起男孩往回走,狗去舔母亲的脚后跟,母亲叫了一声,抱着男孩跑了。吕东用枪指着这位母亲的头,直到她走进楼道消失不见,回头再找那条狗,也找不见了,只看见小区里的桃树被风一吹,抖下许多花瓣来。
他向远处看,那个路口的商城前面有一个地铁站,这时人正在涌入,密密麻麻,如同泥浆,一个男人从地铁口里出来,少数的逆流,过了马路走到食杂店的窗口,买了一盒烟,然后向他的小区走过来……吕东想象他是一个匪徒,来抢劫一个富人的姘头;但是吕东忽然想起自己是个杀手,杀手为什么要杀匪徒呢 他便想象此人是一个便衣警察,跟了他两年,终于摸到他的住处。“再往前一步就打死你,”吕东小声说。
男子把烟蒂丢在地上,顺着原路走远了。
中午过后突然刮起了狂风,小区里歇脚的老人和遛孩子的保姆都不见了。吕东一时找不到目标,趴着睡着了,醒来时有点沮丧, “职业杀手怎么可能会在端枪的时候睡着呢 ”
(有删改)
[注]本选段出自当代作家双雪涛的小说《猎人》。主人公吕东是一名事业平淡的演员,正为饰演一个代号”迪克”的冷血杀手角色做准备。选段中描写的是他在家中阳台,用晾衣杆代替狙击枪进行人物状态模拟训练的沉浸式体验。
9.下列对小说节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吕东用晾衣杆模拟狙击枪训练,甚至饿着肚子都不吃饭,体现了他对演员职业的极致投入和准备的认真与细致。
B.文中穿插小区日常生活细节(如遛狗、孩子玩耍),与吕东的沉浸式训练形成反差,暗示艺术创作并非隔绝现实。
C.吕东将路人的日常行为戏剧化(如想象买烟男子是“匪徒”或“警察”),反映了他难以区分艺术想象与现实生活。
D.小说通过“职业杀手怎么可能会在端枪的时候睡着呢 ”内心独白,揭示了自我怀疑与理想化之间的心理冲突。
10.下列对小说画横线内容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段中多次使用省略号(如“他盯着楼下那个丁宇路口……”),主要作用是为了表示人物话语的突然中断或犹豫不决,以增强对话的紧张感。
B.文段中频繁使用短句(如“趴了大概半个钟头”“回头再找那条狗,也找不见了”),营造出训练现场的紧张节奏和吕东专注的心理状态,语言简洁而富有动感。
C.“鼓捣”“趴”“增重”等动词的使用,准确描绘了官东模拟训练时的具体动作,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体现了细节描写的真实感。
D.反问句“职业杀手怎么可能会在端枪的时候睡着呢 ”既传递了自嘲与懊恼,又揭示了角色理想与自我能力之间的心理张力,语言简洁而富有深度。
11.吕东在阳台上用晾衣杆模拟狙击训练的行为,看似荒诞却充满严肃性。请结合小说选段,分析这一行为如何揭示小说对艺术创作与日常生活之间关系的思考。(6分)
12.复兴学校话剧社准备将这篇小说选段改编为话剧,请你作为社员,结合小说选段,围绕场景设置、人物动作和台词设计等方面对话剧剧本的舞台说明和人物对话提出三点简要的建议及理由。(6分)
二、古代汉语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 (38分)
(一)古代汉语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材料一: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A古昔圣贤B所以教人为学之意C莫非使之D讲明义理E以修其身F然后G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节选自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
材料二:
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帷一,允执厥中。”道心者,率性之谓,而未杂于人。无声无臭,至微而显,诚之源也。人心,则杂于人而危矣,伪之端矣。见孺子之入井而恻隐,率性之道也;从而内交于其父母焉。要誉于乡党焉。则人心矣。饥而食,渴而饮,率性之道也;从而极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焉,则人心矣。惟一者,一于道心也。惟精者,虑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道无不中,一于道心而不息,是谓“允执厥中”矣。一于道心,则存之无不中,而发之无不和。是故率是道心而发之于父子也无不亲;发之于君臣也无不义;发之于夫妇、长幼、朋友也无不别、无不序、无不信;是谓中节之和,天下之达道也。放四海而皆准,亘古今而不穷;天下之人同此心,同此性,同此达道也。舜使契为司徒而教以人伦,教之以此达道也。
(节选自王阳明《重修山阴县学记》)
13.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1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熹窃观A古昔圣贤B所以教人为学之意C莫非使之D讲明义理E以修其身F然后G推以及人
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穷,探究,与《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穷”字用法不相同。
B.正,使……合乎正道,使动用法,与《赤壁赋》“正襟危坐”的“正”字的意思相同。
C.“见孺子之入井而恻隐”与《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的“而”字用法不同。
D.司徒,中国古代官名,与司马、司寇、司空、司士并称五官,其中司徒主要负责掌管土地户口。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熹认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探究天理的方法,而“笃行”可将天理落实到修身、处事等具体行为中。
B.朱熹主张学者通过熟读经典继承圣贤教化,认为达到“正义明道”的境界后,就会自然摆脱外在规则的约束。
C.王阳明区分“道心”与“人心”,指出若出于功利目的行善、求名,原本纯粹的“道心”就会沦为“人心”。
D.王阳明提出持守纯粹若“道心”不中断,则父子、君臣等人伦关系就皆能自然符合“适度和谐”的至高准则。
1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4分)
(2)从而内交于其父母焉,要誉于乡党焉,则人心矣。(4分)
17.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朱熹与王阳明的治学理念有哪些异同 (4分)
(二)古代汉语阅读Ⅲ(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8~19题。
金陵三迁①有感
[南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擎笻 ,寥泬鸾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有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它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①作者“金陵三迁”的详情,今已不可考。从诗中大致可以推测,这首诗是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当作于宋亡前。②短李绅:指中唐诗人李绅,因其形貌短小而诗才出众,时人称之为“短李”。李绅曾因不从叛镇李锜而被囚禁。此处诗人以李绅自况。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憔悴”“黄尘”等词勾勒出诗人因顿坎坷的自我形象,并借李绅的典故暗示了自己刚直不阿却遭贬斥的处境。
B.颔联“读书”两句,出语舒缓而情感愤激,形成了强烈反差,表达诗人对读书无用、徒然苟活的深沉苦闷无奈之感。
C.颈联情景交融, “落日”“西风”既为实景,又象征南宋王朝的衰颓气象,将个人之愁与家国之痛紧密融合在了一起。
D.尾联笔调陡然振起,以衰飒之景反衬超脱之情,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园林小春的向往以及对春日美好的热爱之情。
19.明朝诗评家胡应麟评杜甫《登高》:“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宇宇皆律。”其诗通过风、天、猿、渚、沙、鸟等密集意象,构建出通篇肃杀苍茫的意境。梁栋此诗同样抒写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悲,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意象选择、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上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8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从6个问题中任选4个问题,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问题的标号涂黑,按照涂黑标号的顺序作答。标号涂黑超过四处、涂黑的标号与所答问题不一致或未按照涂黑标号的顺序答题均不得分。(8分)
(1)古文的学习要善于对比理解。韩愈《师说》中“ , ”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通过大与小的比照表现出一种空阔的境界,显示出词人豪迈旷达的胸怀。
(3)小明同学总是挥霍时光,你可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 ”来劝谏他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要珍惜当下。
(4)乐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素材或描写对象,如“ , ”。
(5)飞花令是一种古代文人雅士饮酒行令时助兴的文字游戏,要求参与者依次吟诵含有指定宇的诗词句,考验才思敏捷与文学积累。2026年是马年,一句含有“马”宇的古诗词名句可以是: 。
(6)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三、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个人对奇路的探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集体对艰路的跋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时代对新路的筑就。
前人走过的道路,已成为我们的起点;我们要走的道路,正在脚下延伸。这条道路上的我们,如何不忘回归初心之志,又如何勇担通向远方之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汉语阅读与语言文字运用 (52分)
(一)现代汉语阅读与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8小题,34分)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①运用生动比喻,如将管虫群落比作“腊梅园”“棉花田”,化抽象科学概念为具体形象。
②采用设问句式 (如“你能想象吗 ”)引发读者兴趣,拉近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
③解释专业术语,如对“化能合成”“静默冷泉”等概念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增强了通俗性。
④运用故事化手法,叙述科学发现过程(如意外发现、团队协作),增强了可读性。
5.【答案】示例:①激发科学兴趣,培育科学精神:如材料一揭示深渊生命奇迹,能激发公众对未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②更新传统观念,拓展认知边界:如材料一关于“黑暗生产力”和“隐藏碳库”的发现,挑战了“生命必靠阳光”等传统观念,帮助公众建立更先进的自然观。
③展现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如材料一记述从“意外发现”到“调整计划”的科研过程,展现了科学探索的曲折过程,让公众理解科学是不断修正的动态事业。
④连接科学与人文,提升综合素养:如材料二阿西莫夫将生命本质比作“城堡”,用人文意象阐释科学原理,有助于公众融通文理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6.【答案】(1)“科学探索的终极魅力,并非不仅仅在于获得几个确凿的答案”(1分)改为“科学探索的终极魅力,不仅仅在于获得几个确凿的答案”或“科学探索的终极魅力,并非在于获得几个确凿的答案”((2分)。
(2)“通过这份报告,使人们认识到”(1分)改为“这份报告使人们认识到”或“通过这份报告,人们认识到”(2分) 。
7.【答案】C
8.【答案】示例:①为什么公交车急刹时我们会向前倾 这是惯性在“作怪”。物体总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倔脾气”,叫做惯性。车停时,你的脚因摩擦随车停下,身体却因惯性维持前进趋势,才不由自主地前倾。
②胃酸过多让人不适,吃片小苏打饼干就能缓解,这背后是奇妙的“中和反应”。酸(胃酸)和碱(小苏打)相遇就像冤家握手言和,生成温和的盐和水。这种酸碱平衡原理广泛应用于医药、环保等领域,默默守护健康。
③壮丽的桂林山水、神秘的溶洞奇观,竟是水“雕琢”石灰岩的杰作,这过程叫“喀斯特作用”。雨水略带酸性,它能缓慢溶解岩石中的碳酸钙,历经干万年,最终塑造出峰林、溶洞这鬼斧神工的地貌,堪称大自然最耐心的雕塑家。
9.【答案】C
10.【答案】A
11.【答案】示例:①艺术创作植根于日常生活:吕东在阳台模拟训练,观察小区遛狗、孩童玩耍等琐碎场景,将生活细节转化为艺术素材(如将路人想象为戏剧角色)。
②艺术创作是对日常生活的提炼与升华:吕东通过想象赋予普通场景戏剧性(如视买烟男子为“匪徒”),体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性。
③艺术创作与日常生活相互交融:吕东的训练融入家庭生活(如为家人准备早餐),女儿肯定其行为,表明艺术实践可渗透生活,而非隔绝于现实之外。
12.【答案】示例:(1)舞台说明:①场景设置象征化,将阳台设置为高出舞台平面的孤立空间,用强光束聚焦目东,楼下日常生活的声效(孩童嬉闹、犬吠)做背景音。此设计通过空间隔离和光影对比,外化人物与现实社会的疏离感,暗示艺术创作者“高高在上”的观察视角与内心孤寂。
②人物动作细节化:设计吕东在“瞄准”路人时,手指不自觉地模拟扣动扳机后产生轻微颤抖,随即自我解嘲地摇头。这一细节动作能直观揭示其“演员”与“杀手”身份认同的冲突,展现人物既投入角色又保持自省的矛盾心理。③道具运用隐喻化:让吕东铺垫的童旧浴巾在训练中意外滑落,他仔细将其重新铺好。这一动作既体现训练的真实感,又通过“童旧浴巾”这一道具,隐喻艺术创作中对纯真与过往的珍视与守护。
(2)人物对话:①个性化语言:设计女儿吕幡的台词: “爸爸,你是在和晾衣杆说悄悄话吗 ”充满童真的疑问,既符合儿童视角,又巧妙暗示吕东与“武器”(道具)间异常亲密的关系,侧面刻画其沉浸状态。
②潜台词设计:为妻子刘一朵添加台词: “你这‘任务’再执行下去,家里阳台怕是要被你盯出洞了。”此话表面调侃训练耗时,实则蕴含对丈夫执着艺术却家庭角色暂时缺位的无奈与关怀,通过生活化语言揭示压力矛盾。
③对话与动作结合:吕东一边调整“瞄准”姿势,一边低声自语: “风向……湿度…迪克可不会忽略这些。”将角色名“迪克”直接融入技术性台词,使专业术语的背诵与身体的精密调整同步,直观展现演员通过外部动作寻找并内化角色心理的创作过程。
④冲突性对白:增加吕东与自我的对话片段,当其训练松懈时,用画外音呈现其内心的另一重声音: “迪克(角色名)可不会找借口。”通过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外化人物内心对职业要求的敬畏与自我怀疑的挣扎。
13.CEF
14.B
15.B
16.【答案】(1)因此,我不再在此堂沿用旧规,而是专门选取圣贤教导治学的根本原则。(4分)
(2)接着(借此机会)结交孩子的父母,在同乡中博取名誉,这就是人心了。 (4分)
17.【答案】(1)相同点:①重视伦理实践:均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等五伦为治学要求。(1分)②批判功利之学:反对为“钓声名、取利禄“而学,强调道德纯粹性。 (1分)(2)不同点:①过程:朱熹:主张“穷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与“笃行”并重,强调外在规范(学规)引导。王阳明:以“心学”为核心,主张“一于道心”,通过内省持守本心,淡化外在约束。 (1分)②目标:朱熹:追求“规矩禁防之具“内化为自律。王阳明:追求“道心”发用自然合乎中节(“发之无不和”)。 (1分)
18.D
19.【答案】示例:①意象选择:密集统一与疏朗变化的差异。杜诗选取风、天、猿、诸、沙、鸟等多重意象,密集叠加,营造出肃杀、苍茫、通篇统一的意境;梁诗意象则相对疏朗,如“乌帽” “黄尘”“落日”“西风”“黄花”
“明月”等,随着情感起伏而自然呈现,富于变化。
②情感表达:沉郁到底与跌宕曲折的差异。杜诗情感沉郁顿挫,从首联至尾联,那种羁旅之愁、孤独之感、家国之忧、身世之叹层层递进,凝重深沉,一悲到底;梁诗情感则显跌宕,首联颔联写个人憔悴困顿与悲愤,颈联扩展至家国之愁,尾联试图以看似超脱之语自我排解,实则将悲愤压抑于内,形成回旋曲折的表达。
③意境营造:雄浑阔大与苍凉低回的差异。杜诗凭借密集意象和雄浑笔力,营造出天地一体、古今交融的宏大悲壮意境;梁诗则主要通过“落日” “西风”等意象,营造出侧重于个人感受的、衰败苍凉的意境,格局相对内敛。
20.【答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3)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4)示例一: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示例二: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示例三: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示例四: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人春风满洛城
(5)示例一: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示例二: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示例三: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示例四: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示例五: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示例六: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6)示例一: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示例二: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示例三: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示例四:飞阁流丹 下临无地
21.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